中国民族政策史
中国民族政策史
《中国民族政策史》是2006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本书全面系统地展现了中原地区历代王朝施行的各项民族政策的原委与情形,对特有历史研究对象进行了复原,并不时提出新的看法。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四编一十九章,主要论述了十六个方面的内容:1.王朝政治情况;2.统治者民族观;3.朝廷设置管理民族职官和机构;4.派驻民族地区军事行政官吏;5.在民族聚居地区行政建置;6.封授民族上层人物职官和称号;7.管理民族地区经济生产与交易;8民族交纳贡品与租赋;9.制定和施行民族法律法规;10.对待民族宗教习俗;11.关于民族“和亲”;12.关于民族教育;13.征调和使用民族丁壮;14.对于民族安抚;15.对于民族征伐;16.一些朝代施行的特殊政策。该书资料翔实,内容丰富。龚荫教授在长期的民族史研究中始终重视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积累,使其历史研究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为完成《中国民族政策史》一书,作者不仅查阅了正史、类书、丛书、方志及史等几乎能够寻觅到的所有文献资料,而且重视到民族地区进行实际调查访问。多年来,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到过了除台湾外的所有民族地区,搜集到大量有用的资料,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还对资料进行了认真的整理、辨伪、考订等工作,历时近10年方告完成。这种严谨治学的料学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一层面,而是在复原历史的基础上继深续入探讨了历史事件背后的思想根源。如书中展现了中原地区古代民族思想观念,认为古代民族思想观念是不平等的,“都是视已民族优越,视其他民族低下,本民族是中国的主人,其他民族为从属者。这种不平等的民族思想观念是由古代专制集权统治的国家政权所产生的不平等社会制度和不平等民族关系而形成的”。又如,书中揭示了中国古代民族国家思想观念,并分析道:“从王朝而言,‘大一统’思想观念是扩展势力,扩大剥削压迫;但在另一方面,却是起到了保持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作用。”作者所作的这些努无力疑是值得肯定的。 《中国民族政策史》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十分重视对历史发展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和理论总结,做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力求为新时期我国制定民族政策以及进行民族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从全书结构安排看,正文前有绪论,每章后撰写有简短结论,分析总结施行的一些重大的民族政策的得失利弊。在书中,作者把历代王朝施行的各种民族政策条分缕析,按照政策性质分为开拓、怀柔区、羁、因俗、同化等专题,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揭示其历史地位和作用,总结其经验教训。本着古为今用的原则,作者从中国民族政策史的角度提出了今天民族政策制定和搞好民族工作可资借鉴的主要的8个方面的内容和建议。这些努力是弥足珍贵的。总的来说,《中国民族政策史》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学术专著,在其研究领域具有开拓之功。正如著名学者王叔武先生所评价的:“十年前,其巨著《中国土司制度》出版,已为学术界所重视,该书从横的方面,对中国历代土司的地理位置,进行了较详的调查和研究。今此新著又从纵的方面,对中国民族政策的历史变迁进行考察和研究。这一横一纵,有若架构成一个坐标,为中原地区民族学的史的研究,或者将民族学引向中国化,其将具有路蓝缕之功焉。”
图书目录
绪论
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演变
二、历代王朝统治民族的思想观念
三、历代王朝经略民族的方针策略
四、历代王朝对民族的管辖与民族的贡赋
五、怎样研究古代的治理民族政策
第一编 先秦时期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滥觞时代
第一章 夏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夏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夏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第三节 联姻通婚
第四节 宗亲分封
第五节 德化怀柔
第六节 五服贡纳
第七节 征服融合
第八节 结语
第二章 商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商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商王朝疆域及民族分布
第三节 朝廷设“宾”
第四节 联姻结盟
第五节 封赐爵位
第六节 五服贡纳
第七节 惩罚与宽贷
第八节 掠夺奴隶
第九节 征服融合
第十节 结语
第三章 西周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西周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西周王朝疆域四至及民族分布
第三节 朝廷设官
第四节 通婚结盟
第五节 分封监控
第六节 五服职事
第七节 归附贡献
第八节 因俗而治
第九节 征服融合
第十节 结语
第四章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民族政策
第一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政治概状
第二节 东周列国(春秋战国)疆域及民族分布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
第四节 春秋战国前期分封制
第五节“先同姓、后异姓、再后异族”
第六节“和亲”联姻普遍化
第七节 尊崇周王,驱逐夷狄
第八节 从晋和西戎,到华夏和戎夷
第九节 中原地区夷狄,互学其长
第十节 兼并统一与民族融合
第十一节 结语
第二编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确立时代
第一章 秦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秦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秦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朝廷设置管理民族的官职和机构
第四节 在民族聚居地区设“道”
第五节 北征匈奴,秦攻百越之战
第六节 制定民族法“属邦律”
第七节 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第八节 修筑通往边疆的道路
第九节 移民边疆屯垦
第十节 结语
第二章 西汉民族政策
第一节 西汉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西汉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对匈奴“和亲”,对百越“和集”
第五节 刘彻开拓边疆
第六节 封赐“王”、“侯”、“君长”
第七节 输租赋,进贡献
第八节 徙汉民实边,移夷民内地
第九节 汉宣帝转变政策
第十节 王莽改制
第十一节 结语
第三章 东汉民族政策
第一节 东汉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东汉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封赐都护、都尉、王、侯、君长
第五节 靠内交租赋,边远作贡献
第六节 讨伐匈奴、西羌、南蛮
第七节 推行“以夷制夷”
第八节 对西域“三绝三通”
第九节 结语
第四章 魏、蜀、吴三国民族政策
第一节 魏、蜀、吴三国政治概状
第二节 魏、蜀、吴三国民族情势
第三节 魏、蜀、吴三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魏国民族政策
第五节 蜀汉民族政策
第六节 吴国民族政策
第七节 结语
第五章 晋朝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西晋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西晋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第五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第六节 军事管制民族地区
第七节 对内迁诸族的安置
第八节 镇压“不听命”、“反叛者”
第九节 结语
第六章 东晋和南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东晋和南梁政治概状
第二节 东晋和南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东晋和南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设置左郡左县和僚郡俚郡
第五节 封赐民族酋领官爵
第六节 对民族索取与奴役
第七节 强制蛮夷出居平地或迁徙京邑
第八节 征集和使用“蛮兵”
第九节 讨伐越蛮僚人
第十节 结语
第七章“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民族政策
第一节“五胡十六国”前之政治概状
第二节“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建立情形
第三节“五胡十六国”和“北朝”诸政权中央及地方管理的机构
第四节“五胡十六国”前期六国的施政
第五节“五胡十六国”后期十国的治理
第六节 鲜卑族拓跋姓北魏的政治
第七节 北魏分裂后相继诸政权之治
第八节 结语
第三编 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发展时代
第一章 隋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隋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隋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中央和地方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隋朝治理民族的策略
第五节 对强族势力“离强合弱”
第六节 推行怀柔抚绥
第七节 实行和亲、通好、交市
第八节 派兵讨伐和远征
第九节 结语
第二章 唐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唐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唐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唐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唐朝治理民族的方略
第五节 李世民李治李隆基开拓边疆
第六节 边疆民族地区的设置
第七节 对民族酋领授予官职册封衔爵及优待
第八节“和亲”之策
第九节 进贡与赋税
第十节 开展与边疆民族互市
第十一节 文化交流
第十二节 结语
第三章 五代十国民族政策
第一节 五代十国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五代十国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五代十国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后梁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第五节 后唐王朝对民族的政治
第六节 后晋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第七节 东汉王朝对民族之治
第八节 后周王朝对民族之策
第九节 结语
第四章 宋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宋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宋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宋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对北方辽、西夏、金政权之策
第五节 对西北和西南诸民族政权之治
第六节 对南方民族地区设置与管理
第七节“树其酋长,使自镇抚”
第八节 民族地区征收
第九节“因俗而治”
第十节 结语
第五章 辽、西夏、金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辽王朝对民族的经略
第二节 西夏王朝对民族的治理
第三节 金王朝对民族的施政
第四节 结语
第四编 元明清时期民族政策
——民族政策定制时代
第一章 元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元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元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元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元朝民族等级政治
第五节 民族地区设置与参用土酋为官
第六节 建立土官土司管理制度
第七节 边疆民族朝贡与纳赋
第八节 联姻之策
第九节 尊重宗教
第十节 组织和使用土兵
第十一节 结语
第二章 明王朝民族政策
第一节 明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明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明朝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明朝统治者的民族思想观念
第五节 施行征伐、防御、招降、安抚诸策
第六节 实行土司制度
第七节 朝贡和纳赋
第八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屯田
第九节 开展互市
第十节 土兵建立及作用
第十一节 尊重宗教
第十二节 施行“文教”
第十三节 结语
第三章 清代民族政策
第一节 清王朝政治概状
第二节 清朝时期民族情势
第三节 清朝中央管理民族的机构
第四节 在边疆民族地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其变化
第五节 清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总方针
第六节 清代民族边防变化及签界约
第七节 对待汉族和边疆民族上层
第八节 制服民族叛乱与分裂势力
第九节 清代的土司制度
第十节 发展边疆民族地区经济
第十一节“因俗而治”
第十二节 民族立法
第十三节 尊崇藏传佛教与重视伊斯兰教等宗教
第十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教育
第十五节 推行“新政”
第十六节 结语
附录:中原地区古代边疆少数民族政权辑录
——汉晋、唐宋、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一、汉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匈奴单于
3.北匈奴单于
4.乌桓王
6.丁零王
7.前赵王
8.后赵王
10.大夏王
11.后燕王
12.西燕王
13.南燕王
14.西秦王
15.前秦王
16.后秦王
17.后凉王
18.仇池公(王)
20.北魏王
21.北周
22.柔然可汗
23.大魏王
二、唐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1.东突厥可汗
2.西突厥可汗
3.后突厥汗国可汗
4.奚族王
5.渤海
6.吐蕃王
8.大理王
三、明清时期边疆少数民族政权
(西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知名土司二十九家)
1.临洮卫土指挥同知赵姓
2.洮州卫土指挥事杨氏
3.庄浪卫土指挥使鲁氏
4.西宁卫土指挥使祁氏
5.瓦寺宣慰司宣慰使索氏
6.德尔格忒宣慰司宣慰使噶尔氏
7.大金川安抚司安抚使
8.永宁宣抚司宣抚使奢氏
9.酉阳宣慰司宣慰使冉姓
10.石硅宣慰司宣慰使(后降土通判)马氏
11.阿迷州土知州普氏
12.广南府土同知侬氏
13.丽江军民府土知府木氏
14.车里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刀氏
15.麓川平缅军民宣慰司宣慰使思氏
16.木邦军民宣慰司宣慰使罕氏
17.贵州宣慰司宣慰使安氏
18.金筑安抚司安抚使金氏
19.播州宣慰司宣慰使杨氏
20.天坝安抚司安抚使(后降土把总)夭氏
21.麻哈州土同知(后降土外委)宋氏
22.东兰州土知州韦氏
23.南丹州土知州莫姓
24.田州府土知府(后降土知州)岑氏
25.思明府土知府黄氏
26.永顺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27.保靖军民宣慰司宣慰使彭氏
28.施南宣慰司宣慰使(后改宣抚司宣抚使)覃姓
29.容美宣慰司宣慰使田氏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图书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