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三角经济区是指把陕西西安与被国务院批准设立“新特区”(“
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
重庆市和四川成都联合,组成一个对中国西部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三角形经济区。
新建特区
新特区设立
2007年6月12日,重庆和四川成都相继被国务院批准设立“
新特汽车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消息一出,两地举城欢庆;同时也宣告了新一轮的“新特区争夺战”尘埃落定。
成都市和重庆被国务院批准建立“新特区”,这对
陕西省来讲既是机会,同时也是机会的丧失。陕西作为
成渝铁路的近邻和北大门,应对此“既反省又庆幸”,反省的是:为什么“新特区”选择了成渝却未圈进
西安市?为什么中央没将“大关中经济区”设为新特区?我们什么地方没做好?庆幸的是:新特区作为我们的近邻,可籍地缘优势更快更好地学习和利用新特区。
发展不平
中原地区以
秦岭和
淮河为南北分界线,这条分界线派生出了一 个极有趣的现象:西部地区因秦岭而被极其刚性地分成了西北和
中国西南地区,而东部地区并未因淮河而被分为东北和东南地区,所以淮河南北两岸的经济发展比较平衡,而秦岭南北两麓的经济发展则很不平衡。
何故?显然是二者对交通的阻碍作用大不相同。
中心区域
城市群
纵观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区,也可以发现一个极有趣现象:这三大经济区虽地处中国大陆不同的区位,依附于不同的江河大海,但其区域的纬度跨度均在5度左右。何故?笔者认为主要是在当前的陆路交通条件下,5度的纬度跨度小于8小时工作日交通圈,便于将域内城市连接成为城市群,从而便于实现区域经济的整合和提升。
中心区域
“西三角(西安-成都-
重庆市)经济区”的纬度跨度也刚好为5度左右(请参考《西三角经济区说明图》),而且跨越了
中原地区西部南北分界线
秦岭屏障,囊括了中国版土的中心区域,对西部地区具有极强的辐射作用,所以相对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区来讲,对全面实现小康战略更具收官意义,所以也更具全局和里程碑意义。“
等腰三角形”。
等腰三角
按当前的经济版图的划分习惯,
西安市、
成都市和重庆均位于 中国西部,三座城市刚好围合成一个指向东北的等腰三角形(请参考《西三角经济区说明图》),故名为“西三角经济区”,如同当前的另三个经济区一样,没在名称上体现排名。
“西三角经济区”以这三座城市为三个端点,以川、陕、渝三省份为腹地,并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区,可分为两层,第一层为
甘肃省、
贵州省和湖北,第二层为
云南省、新疆、
青海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和
西藏自治区。
交通大融合
拉动增长
随着国家通过区域大开发拉动经济增长、抵抗金融危机的意图的更加明显,上述三省市各界对“西三角”的期盼更为强烈,讨论也更为热烈。毫无疑问,如果西三角能成为现实,那么对每一个城市都能带来过去没有的利益。
铁路等级
“首先就是
陕西省的安康、
汉中市、
四川省的
达州市、
重庆市的
万州区这些过去比较落后的地区先受益。”“西三角经济区”的民间首倡者宁志俊说。设若三地之间合作,那么首先是交通的合作将大大的加速,从
西安市、汉中直达
成都市的高等级铁路(汉中-广元-
绵阳市-成都)和西安经安康到重庆的铁路也应继续提升等级,都将缩短西部重点城市之间铁路交通时间。
从西安到成都,直线距离约为600公里;西安到重庆,直接距离约为560公里,
成渝铁路间直线距离270公里。“修建这样的铁路线路,这其实也应该是
四川省的想法,可以有效的避开原有的地震带带来的负面影响。”宁志俊说。而通过交通硬件的建设,可使三地各取所需,实现优势互补,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加快经济
新的经济腹地
而对于
陕西省来说,其长期以来重视发展大关中地区和陕北地区,西三角的营造将带动陕南的发展,使得陕西省的经济互联格局有一个收官的意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西三角经济区”的建设,可为陕甘乃至广大远离江海的西部地区打造出一个出海口,使西部地区和
华东地区乃至世界各地通过
长江航运联系了起来,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同时也为华东地区打造出新的经济腹地。
发展西部三角
更有当地专家认为,
西安市应该强化电子、食品、烟草这些非强项的产业,削减高耗能的重工业,但是应该借助高校优势树立起西部教育中心的定位;
成都市应该强化金融和科技中心的定位,可以大力发展电子、食品、烟草等具有一定优势和前景的产业;
重庆市将来可发展西部地区的
航运和信息服务中心,可以继续强化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而且力争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尖端发展。
第四极
引擎和龙头
“西三角经济区”将中国西部较具潜力和实力的三大城市整合了起来,突破
秦岭屏障,使
成渝铁路经济 带和
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联合起来进行经济的整合和提升,成为促进中国西部发展的“第四极”,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而且可通过重庆沿
长江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互动,通过重庆及“泛珠三角”平台与珠三角经济区互动,通过
西安市向
东北地区延伸实现与
环渤海经济区互动,通过“十一五”铁路工程“
兰渝铁路”(兰州-
重庆市)以及当前已动工的“
十堰—天水高速公路”(十堰-
天水市)与更辽阔的西部地区互动,因此具有“承东启西、跨越南北”的战略价值,便于升格为国家发展战略高度,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
渤海湾经济区之后又一经济区,得到国家的支持。
优势互补
“西三角经济区”中
成都市到西安的直线距离最远,约为600公里,相当于长三角经济区中
温州市到
盐城市的直线距离,重庆到西安的直接距离约为560公里,而
成渝铁路间直接距离仅270公里,可通过交通硬件的建设(具体内容见下文),使三地各取所需,实现优势互补,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对于
陕西省来讲,可解决
西安市南下的交通问题,从而为
陕北地区的能源、
关中地区的制造业提供出巨大的市场空间,同时可以通过彻底解决陕南的交通瓶颈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历史机遇;对
四川省来讲,可以北大门畅通无阻,解决“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瓶颈;对于
重庆市来讲,可以扩展经济纵深,实现产业升级,而且可以借势将
万州区发展为西部重镇和辖区副中心。
经济产业
打造出海口
纵观现代世界各大经济区,大多与港口与
航运有着密切的关系。重庆在2010年建成“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列为了发展战略,重庆主城和其辖区内的万州将成为主枢纽港,而且计划3年内启动建设35个港口码头。
产业发展
三峡库区蓄水后,
万州港将成为常年通行万吨级船队的深水良港,当前
万州五桥机场通航,
渝万高速公路通车,2020年实现年吞吐货物1500万吨、旅客1200万人次的目标正在建设中(若上升到“西三角经济区”的高度应该还可以扩容)。水运具有低成本和大通行能力的强大优势,
万州区港对于远离
长江和大海的西部地区来讲,具有重大的意义,只需提前修通安康到万州的高速公路或铁路以及相关辅助工程即可。
此外,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以及陕南涵养水源能力的提升,
汉江沿岸的安康、十堰、
襄阳市等城市的水运能力也将有进一步的提升,这些通过铁路和高速公路贯通的城市可将水运能力发挥到极致,以服务于“西三角经济区”,同时带动自身的相关产业发展。
国力提升
成渝关中
中国西部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发展来看,成渝和
关中一直都为核心;两大经济区的组合,对西部乃至全国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在元初7大行省的设定中,川(含
重庆市)陕两省曾为同一行政区;在抗日战争中,川陕两省对巩固大后方,与日军从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曾起过特殊作用;在“三线建设”中也曾受到特别重视,如今许多三地许多企业都是那里兴建的。由此可见,川(含重庆)陕之间的合作对中国的历史发展曾起到过巨大的战略性的推动作用,这表明当前建设“西三角经济区”在中国国家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的深远的意义,而且也是现实需要。
和谐发展
当前东西差距仍然很大,通过“西三角经济区”的建立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地改变这一面貌,使东西部和谐发展,有利于消除贫困地区共同富裕,有利于解决社会发展失衡,从而也就有利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全面发展。另外,可以此为纽带,提升
西北和
中国西南地区各类物资的补给能力,增强
成都市和
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之间以及与东部地区军区之间的联动能力,强化国防力量的现代化建设,优化国防力量的布局,达到向东扩大反抗敌对势力的战略纵深,向西巩固西北和西南疆域的目的,从而使国家的安全性和捍卫国土完整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重点工作
大西安
“西三角是由
西安市、成都和
重庆市三大中心城市支撑的。但是,西安与成都、重庆相比,人口较少、实力较弱。在西三角中,成都、重庆都是大柱子,西安是个细竹竿;要构建西三角,带动西部大开发,必须做大做强西安。只有这样,西三角才能平衡稳固!”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宝通提出了要做大做强“大西安”的理念。
首先,要加快西咸一体化步伐,组建大西安。西安应当采取
成都市、重庆式的发展模式,果断调整行政区划,尽快组建大西安,使大西安与大成都、大重庆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成为拉动西部大开发的三驾马车。作为其中一角,
西安市还应担负起大关中的核心和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西部大开发
2009年5月21日,西安市副市长杨广信在发言中指出,在“十二五”如果能够把西安、成都、
重庆市这三个城市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西三角,能够形成我们国家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第四个增长极,那么对西部大开发就是一个大的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即将开启!
杨广信说,“西三角经济圈”中西安一定要有大西安、古西安、新西安的发展定位。重点支持西安做大做强,发展新型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城市带,把
西安都市圈建设成为
关中率先发展的核心板块,西安已经做好了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准备。实现区域合作,还要联合做好区域发展规划,突出各自特点,在区域内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良性竞争、联动发展。
建设意见
新型工业化
专家们建议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政策优惠,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首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
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
矿电联产
二是走矿电联产的道路,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同时,减少污染,提高效率。
特色产业链
三是结合绿色农产品资源开发和退耕还林,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林浆纸产业链等特色产业链。
新机遇
四是要利用三峡成库的新机遇,丰富“新
长江、新三峡、新旅游”的内涵,因地制宜地发掘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五是要充分发挥
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现代物流。
此外,要依托特大城市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保工程三大高新技术先导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两大优势产业。
区域利益
经济外联
“所谓的区域经济合作,政府层面做到基础设施的 搭建、公共信息的共享,剩下的事情应该就是三地企业的自愿合作了。”宁志俊说。“但是,这种区域经济之间的三地合作能不能成功,关键还要看合作的收益和合作的成本几何。”
西北大学教授
安树伟说。仅
陕西省一省,就曾经运作过黄河金三角(
渭南市、
运城市、
三门峡市)、晋陕蒙经济圈、汉江工业走廊、秦巴经济走廊等等经济外联事项。
各自优势
“但是这些经济合作最终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合作,就不能只对自己有利,对其他人无利,这样引不起别人的兴趣点,比如
汉江工业走廊,湖北就不感兴趣;也不能尽找不如自己的合作,满足于做龙头,而最终因为得不到实际的好处,他们也最终会撤出的。”安树伟说。正如
上海市之于长三角,未来的“西三角”势必也要有一个城市作为龙头,方能开启合作之局。“
重庆市虽然是
直辖市,但是和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显然不同,带着那么一大片的贫困地区,就是一个省的概念,本来重庆市可以在三个城市中做一个龙头,但现在看来不容易找到,几个城市似乎都有各自的优势。”
张宝通说。
三国演义
“如果‘西三角’首先带动的是陕南的
汉中市、
四川省的
达州市、重庆的
万州区这些区域,可能三方的政府兴趣度也不会太大,这些区域本身在原来的经济格局中就是被边缘化的。”
安树伟说,“可能对于这些地区将来的开发,三方政府的互相扯皮带来的成本会相当高。”此前有过先例:
杭州湾跨海大桥之所以不能在
上海市落地,而只能到
嘉兴市地界,皆因
宁波市想让货物走
北仑港,而上海希望货物从
洋山深水港走。
“GDP考核背景下,很难让地方政府在经济合作中不考虑这一因素,因为要和周边地区比较,往往只希望自己好,不希望别人也好。所以往往合作失败,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是不是可以在合作的框架下建立违约处罚机制?肯定也不行,政府怎么惩罚?这恰好是最难的。”安树伟说。“一个经济圈的构建决非易事,在此过程中如何化解各种矛盾,如何保障各自利益将是一个漫长而棘手的问题,如果三方没有大局观和长远观,那么很可能将此伟大计划沦为勾心斗角的‘三国演义’,并以‘三个和尚没水吃’而收场。”宁志俊说。
构想现实
新闻背景
2009年全国“两会”上,
重庆市代表团提出陕川渝共建“西三角经济区”的设想,当即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事实上,
中原地区已经在西部确定了
成渝铁路、
关中天水市和
北部湾等三大经济区,而把
西安市、
成都市和重庆并列起来组成“西三角”,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具有想象力的创意。
据了解,构建“西三角”经济区、打造西部新增长极的构想,早在2003年就已经被
四川省、重庆等地的学界和经济界提出,当时的“西三角”还仅限于
长江上游、西南腹地,即包括四川、重庆和
宜昌市为中心的湖北西部的“西南三角”。但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推进,西部经济格局全面调整,包括成渝经济带在内的“西南三角”经济总量偏小、带动能力有限,很难成长为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量齐观的“增长极”。
打造连接西南、
西北,沟通西部与中部的大“西三角”经济区,无疑具有更强的操作性和现实意义。据统计,新的“西三角”经济区以
成渝经济区、关中经济区为主体,包括
陕西省、
四川省、
重庆市三省市的61个城市,幅员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亿,2008年GDP总量21504.64亿元,占全国的7.1%,占西部地区的36.9%。
大“西三角”经济区构想一经提出,立即得到陕、川、渝的政、商及学界的积极响应。三省市综合经济部门还签署合作协议,形成了工作机制。由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发改委共同研究形成《构建“西三角”经济区基本思路》已报送三省市政府,并有望取得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西三角”经济区正从构想走进现实。
现实要求
廖元和(
重庆工商大学研究员、博士、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长江上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产业经济研究院院 长)
从打造西部重要增长极到
成渝铁路经济合作区,再到“西三角”经济区构想,既体现了
重庆市发展战略的变化——即从发挥单个中心城市的作用,到发挥城市群的作用,再到
成渝地区和关中城市群之间开展合作构筑中国西部开发重点核心区,也反映了我国新一轮区域经济布局和西部大开发的现实要求。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均衡布局”和“非均衡布局”两次历史性飞跃。从现状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表现出“非均衡”发展的典型特征,东部的长三角、珠三角和
环渤海经济区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
但是,我国未来面临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对城乡发展实行统筹,并解决“三农问题”,其基本途径就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而我国的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较少,工业发展较慢,其实力难以反哺农村和农业,产业布局的高度集中于东部,与全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相矛盾,这不仅造成西部地区长期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而且造成西部上千万农民工流向东部地区,带来许多社会问题。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既不能走“均衡布局”的老路,也不能长期保持“非均衡发展”的状态,而应走“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新路,其含意是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且各有其重点,西部地区急需有一到二个类似长三角或珠三角那样的增长极带动西部整体发展,而“西三角”就是西部的重点区域。
打造“西三角”经济开发区,也是深化西部大开发的必由之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已整整10年,西部大开发之初,表现出一种全面开发,齐头并进的态势,这既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国力也难以承受。党的十六大后,把长江上游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南贵昆经济带列为西部大开发的三大重点区域,由于各种原因,这三大重点区域并未实际体现出来。而
成渝经济区是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区域,关中--天水经济区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龙头区域,并且包括了两大城市群,“西三角”开发区的构想,实际上把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从空间上明确下来。
据初步分析,到2015年,“西三角”经济区的61个城市GDP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45%左右,占全国比重达到10%左右。集中精力开发这一地区有利于全国区域经济形成“有重点协调发展”的格局,还将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坚实的支撑基地,使西部地区的全面开发和重点开发有机结合起来,也有利于推动该区域城乡统筹发展。
构建“西三角”经济区还可以使
西安市、
成都市、
重庆市等中心城市有更广阔的经济腹地,避免“孤岛效应”;“西三角”内及毗邻的
长江上游地区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和水电资源,秦巴山地和毗邻的
渝东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是
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区域,在打造“西三角”经济带过程中,加强能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对未来全国的生态和能源环境有重大意义。
此外,“西三角”是对外开放的“海洋战略”和“大陆战略”的焦点,它有利于将沿海的对外开放和西南、
西北的对外开放结合起来,形成“中心开发”的对外开放格局。
布局功能
张宝通(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
打造“西三角”经济区并不是为争取“第四极”人为的拼凑、归大堆,而是渝川陕经济发展的内在需
求,是西部地区实施重点开发、强力带动的需要,三地资源互补、产业衔接性强。
西安市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航空航天、科技资源雄厚,研发能力较强。
成都市是
中国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电子信息、商业和科研有明显优势。
重庆市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重要的商业中心,装备、机械业很强大,制造业发达,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承接成都、西安的研发成果,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从资源情况看,
陕西省的基础材料、矿产资源丰富,
四川省水电资源丰富,重庆则可接纳四川的水电产能,陕煤入渝、渝铝输川陕等方面都有密切往来,另外就是三地还聚集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和大中院校,
人力资源相对充足。
四川和重庆相互投资的比例非常高,而
西安市科研力量向
成都市和重庆转换比重也很高,这都为今后三地的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打造“西三角”经济带,整合西安、成都、
重庆市3个核心城市群,就会带活整个大西部的经济高地。李勇(重庆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打造“西三角”经济带,首要是进一步加强重庆、西安和成都三市对腹地的吸引和辐射功能,与周边其他城市形成良性互动,提高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具体而言,可分别以超大城市重庆和特大城市西安、成都为中心,大致按照1小时车程的距离为半径,建设重庆1小时经济圈、关中城市群和
成都经济圈,形成以大中小城市为依托、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其中,关中城市群除
西安市外,主要包括
咸阳市、
宝鸡市等地级城市;
成都市经济圈除成都外,主要包括绵阳、
德阳市、
乐山市等地市;
重庆市1小时经济圈包括以重庆主城为中心的23个区县,除主城外主要包括
永川区、
涪陵区等6个城市。
3个都市经济圈分别形成放射状与环状交通设施相结合的网状结构,使各大中小城市之间顺畅地互联互通;根据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的分布状况,合理布局能源、通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围绕西安、成都和重庆各自的主导产业,发挥周边大中小城市的配套功能。通过对这3个都市经济圈的建设,形成
成渝经济区和关中城市群的3个“引擎”。
根据3省的实际,我建议进一步优化成渝大都市带和关中城市群的功能。加大以交通干线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西三角内形成以高速公路、铁路为主的交通网络;形成跨省市的输电、供气网络,在能源供给上互通有无;形成顺畅的通讯网络,搭建信息传输的平台。
要加强城市群协调机构建设,可以西三角内市县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为主体,组建西三角城市群协调办事机构,内部可以设立专门委员会,负责各城市群内各项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各种政策的制订和落实、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财政税收关系的协调等,打破西安、成都、重庆3地之间利益分割的格局,建立起各市、县之间平等对话的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合理分配。
内部联系
廖元和:打造“西三角”已具备一些有利条件,首先它符合中国区域经济有重点协调发展的大趋势,也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开发区找到了突破口;从现实层面来讲,该区域本身也有较强实力,发展态势较好,陕、川、渝地方党政和各界也都有积极性和合作共识。但也要看到,“西三角”还不是一个现实的经济区,也不是一个现实的增长极,从理论上讲增长极应当是重点开发区和优势开发区,是先进城市的集合,但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西三角”内既有重点开发区,优势开发区,又有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因此找准突破口十分重要。
首先,要破解“西三角”内部联系不紧密,外部联系不方便”的问题,应从交通入手打造“西三角”重点开发区,通过交通促流通,促进区内
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产业结构升级,建议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内打通阻碍3省市沟通的瓶颈:打通
郑渝高速铁路、
渝昆高速铁路,陕西
紫阳县至四川达州罗江的高速公路,西安至重庆的城际铁路,四川合江至贵州习水的高等级公路等。
其次,要进一步强化3省市产业的配套性、互补性,提升相互间的经济融合度,需要注意的是,“西三角”内部要避免各省市为地方利益而相互拆台,要有大局观念。
囊括城市
61座城市
全国“两会”期间,
重庆市代表团率先抛出西三角经济区概念。之后,
陕西省、
四川省、重庆三地发改委进行共同进行研究,并委托中科院等研究机构展开前期研究工作。
按照陕川渝三地共同认可范围,西三角地区包括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的61个城市,幅员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亿人。2008年,西三角的GDP总量为21504.64亿元。
2020年GDP9万亿
《2010年重庆发展和改革报告》显示,到2015年,西三角经济区GDP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元以上,占西部地区比重45%左右,接近全国的12%左右。
到2020年,西三角GDP总量预计达到9万亿元,占西部地区比重达到50%,与长三角、珠三角、
环渤海经济区共同支撑全国60%左右的经济总量。
西三角环线
此外,
陕西省正在联合四川和重庆,争取将一批交通、旅游等重要项目纳入国家“十二五”、西部大开发等重要规划。其中在铁路方面,拟规划形成“
西安市—
成都市—
重庆市—西安”铁路环线,组成“铁路西三角”。
该项目已启动前期研究,建成后,预计西安到重庆的铁路车程最快为两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