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是江苏昆山
千灯镇人,1613-1682年,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顾炎武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就是他的名言。他一生撰写了《目知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
肇域志》等巨著,在中国思想史、学术史上有着辉煌的地位。馆内陈列着有关顾炎武的生平事迹,有他的主要著作及专家、学者的部分论文,有古今名人对顾炎武的评价,有当今书法家颂扬顾炎武所写的碑文。在1998年10月5日,江泽民总书记曾到此参观,并签名留念。
简介
顾炎武纪念馆位于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镇,包括
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及
顾园,为千灯明清宅第之首。顾炎武纪念馆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顾炎武故居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爱国学者,他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世名言,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炎黄子孙的座右铭。顾炎武在故乡千灯居住了39年,为了保护这一历史遗存, 1997年昆山市政府拨款对顾炎武故居进行了修复,2002年千灯镇人民政府投入巨资对故居、祠堂和墓再次进行全面修缮。顾炎武纪念馆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
建筑
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
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
顾园相连。是
顾炎武居家生活、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有顾炎武先生
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2、亭林祠和顾炎武墓。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
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内有一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
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墓露台均用
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3、顾园。占地30亩,位于故居西南侧,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内曲水环绕,环水有致用阁、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
塑像等形式寓意
顾炎武的精神和生平。整个纪念馆古树参天蔽日,环境静谧优美。1956年顾炎武墓及祠堂被列为“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
顾炎武故居被
昆山市委、
苏州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昆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物介绍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继坤,改名,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学者尊称为亭林先生。
汉族,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
江苏省)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
黄宗羲、
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
明十三陵,卒于
曲沃县。
康熙帝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著作繁多,以毕生心力所著为《
日知录》,另有《
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早年求学
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原为顾同应之子,
曾祖父顾章志,
顾姓为江东望族,
徐乾学 、
徐秉义、
徐元文三人是顾炎武的外甥。顾炎武过继给去世的堂伯顾同吉为嗣,寡母是王之女,十六岁未婚守节,“昼则纺织,夜观书至二更乃息”,独力抚养顾炎武成人,教以
岳飞、
文天祥、
方孝孺忠义之节。他14岁取得诸生资格后,便与
同里镇挚友归庄共入复社。二人个性特立
耿介,时人号为“归奇顾怪”。顾炎武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屡试不中,“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盛于
咸阳市之郊”,故退而读书,自27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章奏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载,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述《
天下郡国利病书》和《
肇域志》。
崇祯十四年(1641)二月,祖父顾绍芾病故。崇祯十六年(1643)夏,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南明抗清
清兵入关后,
顾炎武暂居语濂经,由
昆山市县令杨永言之荐,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
司务,“须知六军出,一扫定 神州。”(《亭林诗集》一,《感事》)顾炎武把复仇的希望寄托在
弘光小朝廷之上,他满腔热忱,“思有所建白”(吴映奎《顾亭林先生年谱》),撰成《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即著名的“乙西四论”,为行朝出谋画策,针对南京政权军政废弛及明末种种弊端,从军事战略、兵力来源和财政整顿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建议。
顺治帝二年(1645)五月,
顾炎武取道
镇江市赴
南京市就职,尚未到达,南京即为清兵攻占,
弘光帝被俘,
南明军崩溃,清军铁骑又指向苏、杭。其时,江南各地抗清义军纷起。顾炎武和挚友
归庄、吴其沆(字同初,上海嘉定人)投笔从戎,参加了
佥都御史王永柞为首的一支义军。诸义军合谋,拟先收复
苏州市,再取
杭州市、南京及沿海,一时“戈矛连海外,文檄动江东”(《亭林诗集》一,《千里》);惜乎残破之余,实不敌气焰正炽的八旗精锐,义军攻进苏州城即遇伏而溃,
松江区、
嘉定亦相继陷落。
顾炎武潜回
昆山市,又与杨永言、归庄等守城拒敌;不数日昆山失守,死难者多达4万,吴其沆战死,炎武生母何氏右臂被清兵砍断,两个弟弟被杀,炎武本人则因城破之前已往语濂径而侥幸得免。9天后,
常熟市陷落,炎武嗣母王氏闻变,绝食殉国,临终嘱咐炎武,说:“我虽妇人,身受国恩,与国俱亡,义也。汝
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无忘先祖遗训,则吾可以瞑于地下。”(《先妣王硕人行状》)
安葬王氏后,这年闰六月,明宗室
朱聿鐭朱聿键在
福州市称帝,年号
隆武。经
大学士路振飞(字见白,号皓月,
曲周县人)推荐,隆武帝遥授
顾炎武为兵部职方司
主事;由于嗣母新丧,炎武二时难以赴任,只能“梦在行朝执戟班”(《诗集》一,《延平使至》)。当时,清
松江区提督与
巡抚土国宝不和。前明兵科给事中
陈子龙(字卧子,复社名士,松江人)、成安府
推官顾咸正(字
端木姓,
昆山市人)、兵部主事杨延枢(字维斗,江苏吴县人)等暗中策动
吴胜兆举义反正,咸正为炎武同宗长辈,陈子龙等都与炎武往来密切,这件事炎武也是参预了的。
顺治四年(1647)夏,事情败露, “几事一不中,反覆天地黑”;(《诗集》一,《哭陈太仆》),胜兆被解往
南京市斩首,清廷大肆搜捕同案诸人。子龙往投
顾炎武,炎武当时已离家出亡;于是
赵云逃入顾咸正之子天遴、天逵家躲藏,不久三人即被逮,炎武多方营救,未能奏效。其间,炎武还往寻成正,“扁舟来劝君:行矣不再计”(《诗集》一,《哭顾推官》)、催促他及时出走,而咸正不听。结果,
陈子龙乘差官不注意时投水自尽,杨延枢及
顾姓父子先后遇害,受此案株连而死者40余人。
在策动
吴胜兆反正的同时,炎武还进行了其他一些活动。
顺治三年(1746),炎武本打算赴
福建省就职方司
主事之任,大约将行之际,
路振飞派人与他联系,要他联络“淮徐豪杰”。此后四五年中,
顾炎武“东至海上,北至王家营(今属江苏淮阴),仆仆往来”(
邓之诚《清诗纪事》),奔走于各股抗清力量之间,“每从淮上归,必诣
洞庭湖(按即
太湖)告振飞之子泽溥,或走海上,谋通消息”,意图纠合各地义军伺机而动。
虽然
弘光及闽浙沿海的
隆武等
南明先后瓦解,炎武亲身参与的抗清活动也一再受挫,但是,炎武并未因此而颓丧。他以填海的
精卫自比:“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集》一,《精卫》)。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