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的前身历史系创建于1937年,历史专业是西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先后有
黄文弼、
侯外庐、
陈直、
马长寿、
陈登原、
张岂之、
彭树智、
林剑鸣及
周天游等著名学者任教。
历史学院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及西安事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有
古代史、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史、历史
语文学、专门史等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95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以来,被列为
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评为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已成为
历史学高级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校园环境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于2010年。其前身西北大学文博学院(1988年设立)源自于1937年设立的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历史系,
许寿裳任系主任。1939年,学校南迁汉中城固后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为文学院三系之一。1946年,学校迁至现址,设四院十五系,
马师儒以文学院院长兼任历史专业主任。自建系至
新中国成立十二年间,历史学院调查
张骞墓、整理地方文物史迹资料,在研究、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多有贡献。
办学条件
师资队伍
学院历史专业是
西北大学传统优势专业之一,长期以来名师汇集,在全国高校中有着较大影响。现有专任教师2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12人。所有教师均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的92.9%。
人才培养
1995年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1997年,被列为西北大学“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2年,被评为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8年,“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实验区,“历史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2010年,“
古代史教学团队”被列为陕西省教学团队建设。现已成为
历史学高级人才培养与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西北大学历史学院一贯重视加强办学条件建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一步加大了教学改革和教学设施建设的步伐,学院办学条件整体上迈上了新台阶。在校内,学院在以往积累的基础上,持续地进行办学条件改造,建设完成了
历史博物馆、历史学科综合资料室、
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
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视听室等一批高质量的教学基本设施建设项目,使历史学院向教学条件现代化的目标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院系概况
专业设置
本专业为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陕西省普通高校名牌专业。本专业是
西北大学历史悠久、学者辈出的优势专业之一。该专业充分利用陕西特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及资源,以传统史学与现代
考古学相结合、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知识视野相结合为教学特色。培养具有较高业务素质、富于创新精神的历史学教学与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外历史知识和掌握一定历史研究技能及良好思想品质、富于创新精神的研究型
历史学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规格: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及史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需的基本研究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知识与能力: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概论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分析方法;
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
熟悉古文字、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及
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1.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中外历史的基础知识,对有关的社会科学、
人文科学概论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了解;
3.具有从事历史研究的初步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和文字写作能力;
4.熟悉古文字、版本目录学、音韵学、训诂学、史料学、历史地理及
考古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了解国内外史学界最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7.掌握一定的外语语言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课程结构:
主干课程:
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历史文选、史学概论、中国史学史、外国史学史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结合课程内容,参观有关博物馆。
综合实习:参观、考察及社会调查等。
学分要求:本
专业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178学分,其中通修课程40学分,学科核心课程5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22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25学分,实践教育环节17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国学专业
国学是
中原地区传统学术的简称,同时也包括了中国近代以来借鉴西方学术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学术所做的研究。国学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造就新一代的国学研究与实践人才。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厚的国学专业基础与文化基础,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能胜任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大专院校等单位教学、科研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主干课程:史学导论、国学概论、
古代史、世界文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经学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宗教史、中国历史文献学、中国儒家、道家道教史、中国礼制史,以及先秦典籍、
秦汉典籍、唐宋典籍研读等,同时,包括古希腊罗马文明、世界近现代文明史及世界宗教史等。
学分要求:本
专业学生毕业应修总学分178学分,其中通修课程40学分,学科核心课程52学分,专业方向课程22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25学分,实践教育环节17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
修业年限与授予学位: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学位:
历史学学士。
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一、硕士学位授予权点
2、专门史
3、
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隋唐史、两宋史)
4、
中原地区近
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二、博士学位授予权点
博士一级学科招生专业(历史学院):
1、专门史
2、中国古代史(方向:先秦史、秦汉史、两宋史)
3、中国近现代史(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国近现代社会史)
4、世界史
科学研究
科研平台
学院设有周秦汉唐研究中心、佛教研究所、古籍研究所、中国军事史研究中心、西安事变研究中心及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现有
古代史、中国近
现代史、
世界史、历史
语文学、专门史等专业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科研成就
侯外庐、
张岂之先生等主编的《
宋明理学史》、
陈直先生的《
汉书新证》、《
史记新证》及
陈登原先生的《
国史旧闻》等专著,被学术界公认为经典之作;近年张岂之先生主编的《
中国历史》(六卷本)、
彭树智先生主编的《
中东国家通史》(多卷本)、陈峰、
傅建成和
岳珑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部大型
多媒体《
中国通史》等出版后,先后被教育部确立为“高校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
中原地区思想文化”),2门
陕西省精品课程(“中国通史”、“周秦汉唐文化史”),1门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历史地理”)。
专著和教材还先后获得郭沫若
历史学荣誉奖、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
二等奖、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一、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和二等奖、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
特等奖等。先后在《
历史研究》、《
中国史研究》、《
民族研究》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专著百余部。
学术资源
按照历史学科资料建设的统一规划,除了中国思想文化资料室、世界地区国别史资料室和
西北民族史资料室等3个专业资料室外,学院重点建设了一座历史学综合图书资料室。该资料室现分为四部分:历史图书资料室、考古图书资料室、期刊资料室和
历史学基地学生阅览室,现藏中外文书刊近10万册,其中线装书2.5万册,宗教典籍上千册;期刊资料室拥有包括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在内的二百多种中外文期刊和报纸。本资料室与国内许多高校和日、韩、美、奥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常年保持资料交换关系,具有网络查阅资料信息功能。
西北大学历史博物馆的前身是1945年成立的西北艺术文物研究室,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成立时间较早、藏品较为丰富的博物馆之一。作为高校
历史博物馆,其职能首先是服务于学校
历史学、
考古学、文物学、
博物馆学和文物保护学等学科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并在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及对外交文化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陕西省是我国第一文物大省,
西安市是周、秦、汉、唐等十三朝故都,丰富的文物资源和我校较强的文物考古科研力量,为博物馆的建设和发展、文物考古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目前馆舍面积约700平方米,馆藏文物标本约2万余件。其中,经鉴定的三级以上文物130余件(组)。博物馆陈列分为历代典型文物陈列、考古发掘成果陈列和校园考古出土文物陈列三部分,展品包括距今100万年前的
旧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历代典型文物标本300余件,形成了种类较为齐全、序列比较完整的体系。馆藏重点文物主要有:仰韶文化的陶器和
塑像。
陕西省是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分布的中心,我校考古专业先后发掘了商县紫荆、华县梓里、扶风案板等重要仰韶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如用于日常生活尖底瓶、圜底钵、碗和埋葬小孩的瓮棺等,特别是发现了一批造成型古朴的陶塑人像,这在我国史前考古中尚属罕见。反映了距今7000~5000年前较高的制陶水平和社会生活。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甲骨刻辞。20世纪70年代,我校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参加了
藁城区台西村商代早期遗址、著名的殷墟遗址和陕西周原等遗址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商周时期文物。博物馆有造型厚重的城台西村商代早期青铜器、珍贵的
殷墟刻辞甲骨及以及数量较多的西周青铜器等,是研究商周文化的重要资料。
秦汉瓦当和
陶博吾。西安秦汉
长安的故地,有着丰富的
秦汉文化遗存。
西北大学博物馆收藏了一批种类较为齐全的秦汉瓦当和刻印于陶器上的陶文。如著名的
青龙、
白虎、
朱雀、
玄武“四神”瓦当和各种文字瓦当,大量的刻印于陶器上的文字等,这对于秦汉时期的制度、建筑、文字、艺术等方面均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
唐朝的面食品和墓志。20世纪70年代,我校考古专业师生参加了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地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木器、雕塑、文书和丝织品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一批罕见唐代的面食品,包括有各种花式点心,其中有一部分入藏于我校博物馆。这是研究唐代西域饮食文化十分难得的实物资料。此外,近年来还征集了唐遂安王墓志等,特别是征集到一方唐代
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是迄今为止
中原地区的首次发现,弥足珍贵,是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料。校园考古。
西北大学坐落在唐长安城太平坊和崇化坊遗址之上。多年来,配合学校的基本建设,考古专业师生先后对太平坊和实际寺遗址和崇化坊经行寺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房屋建筑基址、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如石佛头像、铜佛像、石经幢构件、陶净水瓶、三彩器、瓷器、瓦当范、石围棋盘和棋子等。由于
唐朝高僧善导、
鉴真大师曾在实际寺生活过,故这些佛教文物的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文物考古、历史和佛教界的高度重视。历史学科综合资料室按照历史学科资料建设的统一规划,除了中国思想文化资料室、世界地区国别史资料室和西北民族史资料室等3个专业资料室外,文博学院重点建设了一座历史学综合图书资料室。
历史沿革
1939年学校南迁汉中城固后改名国立西北大学,历史系为文学院三系之一
1946年学校迁至现址,设四院十五系,
马师儒以文学院院长兼任历史专业主任
1964年成立伊斯兰国家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
中东研究所
1979年成立西北历史研究所
1984年获得专门史(中国思想史)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
1986年获世界史方向博士学位授权
1986年获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8年成立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1988年成立周秦汉唐研究中心
1992年成立西北大学佛教研究所
1995年历史专业被国家教委批准为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1997年历史学学科被列入“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2002年历史专业被评为
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2003年中国传统文化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2003年中国通史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2005年中国史专业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周秦汉唐文明史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2008年“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创新实验区
2008年
历史学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陕西省特色专业
2009年中国历史文选被评为陕西省精品课程
2009年成立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研究院
2010年历史学院成立
2010年新增国学本科专业
2011年中国史、
世界史专业分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2012年 中国史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 换届成立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党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