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简称“西北联大”,为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平津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所国立大学和北平研究院于9月10日迁至西安市,组成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3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南迁城固县,改称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9年8月,教育部指令国立西北联大改组为西北大学(西安)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农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五所独立的国立大学,1940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西迁兰州市办学。
截至1937年,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共23个系。共有教职工316人,其中教授106人;学生1472人,其中311人为在西安市两次招收的新生,剩余皆为三所院校原有学生或他校旧生转学而来。1937年到1946年间,西北联大和其5子校,有505名教授、1489名员工的教职工队伍,培养的毕业生达9257名。
历史沿革
国立西北大学
1922年,军阀刘镇华主政陕西省,听取了陕西省教育厅学监段绍岩的报告后,重建了西北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大学。1923年,傅铜出任校长,设文学院、社会科学院、自然科学院和应用科学院,同时水利道路工程专门学校并入西北大学,成为西北大学工科前身。1927年,因战乱学校师生过少且经费拮据,西北大学被改组为西安中山学院,后更名为西安中山大学;1931年,改立为陕西省立高级中学。原国立西北大学校长李仪祉筹建陕西省水利工程专科,附设于西安高级中学,1935年水利工程专科正式迁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发源于西安的西北大学中断了。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1937年9月,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内迁来陕组建“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后省立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也并入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学校分为文理、法商、教育、工、农、医6大学院,共24个系。1937年底太原市失守后,西安市东大门告急,国民政府令西安临时大学迁往汉中市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1938年4月,国立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设6个学院23个系。同年10月,西北联大大学第45次会议提出,以“公诚勤朴”为学校校训。同年,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和法商学院院长许寿裳联合撰写了西北联合大学校歌歌词。5月2日,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在城固县校本部举行了开学典礼,设6个学院23个系。西北联大沿袭西安临大制度,不设校长,由校务委员会、常委会商决校务。校务委员会为西安临时大学筹备委员会,是西北联大的统一领导机构,常委依然是徐诵明李蒸、李书田、陈剑翛。后因陈剑翛请辞,教育部复派胡庶华接任常委,同年10月,又派张北海任校务委员。
1938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将西北联大工学院、农学院独立设校。8月,西北联大再次改组,由文、理、法商三学院组建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医学院,师范学院独立设置,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抗战胜利后,国立西北大学迁回西安陕源西北大学旧址办学。
西北联大的另一个分支——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当时也在城固办学。1940年4月,鉴于城固地处偏僻,且高校太多,而甘肃高校太少,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以发展教育,国民政府令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再次西迁至兰州。直到1946年抗战胜利,西北联大才迁回西安。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学校初设6个学院23个系:文理学院有国文系、外国语文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地理学系;法商学院有法律学系、政治经济学系、商学系;教育学院有数育学系、体育系、家政系;农学院有农学系、林学系、农业化学系;工学院有土木工程学系、矿冶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讯工程学系、化学工程学系、纺织工程学系;医学院不分系。
1938年7月工学院与农学院分出独立后,学校有文理学院、法商学院、医学院、师范学院4个学院,除各学院原有系科外,新增医科研究所、师范研究所。
师资队伍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学科和师资来源于国立北平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三大办学主体以及北平研究院、河北省立女子师范学院等。1937年到1946年间,西北联大和其5子校,有505名教授、1489名员工的教职工队伍,培养的毕业生达9257名。西安临时大学校当时因数校联合,共有教授106名。其中,文理学院有黎锦熙许寿裳陆懋德赵进义傅种孙曾炯张贻惠岳劼恒、刘拓、张贻侗金树章黄国璋、殷祖英等35人;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沈志远寸树声等12人;教育学院有李建勋马师儒袁敦礼董守义、齐壁亭、王非曼等15人;农学院有周建侯、汪厥明、虞宏正等16人;工学院有李书田、周宗莲、李仪祉(兼职)、魏寿崑、张伯声潘承孝等22人;医学院有吴祥凤、严镜清等6人。以上都是在教育和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的著名教授。
学术研究
西安临大和西北联大还出版有《西安临大校刊》《西北联大校刊》,现存30期100多万字,包括后来分出的各院校校刊,记载了西北联大与分置后各校的历史。
西北联大及以后设置的五校在科学研究上也取得重要成就,在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诸方面都有与西北密切相关的成果。如地质学方面有张伯声的《陕西砂金》,殷祖英的《新疆及额济纳地理考察报告》;生物学、气候学方面有刘慎鄂、薛贻源的《中国西北之植物地理》,殷祖英的《城固县气候志初稿》等;地理学方面有王钧衡的《甘肃境内黄河航运的地理根据》,卢惠如、黄绍鸣的《南郑商业地理之研究》等;历史考古方面,对汉中张骞墓的发掘,对汉中小南海新石器遗址的发现,以及对新疆地区持续的考古研究,都达到了一定深度。黎锦熙教授对西北地方志的研究提出了系统的现代方志学研究理论;民族学方面,李式金教授对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川康藏传佛教的研究,杨兆钧教授对青海撒拉族文化的研究,在学术上都有开拓之功。
现况
办学旧址
西北联大城固办学旧址在2019年10月7日被列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编号为8-0731-5-215,时间为1938年至1946年,归于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
其旧址包括城固县域的三处地方:一是“西北联大法商学院旧址”(图1,图2),位于城固县城城固一中内,1939年改为西北大学法商学院,曾走出沈志远学部委员、许寿裳、章友江、罗章龙、寸树声等著名学者。二是“西北联大工学院旧址”,位于城固县古路坝镇,西北联大时期为文理分院(生物学系、地质地理系、体育系)、西北联大高中部、工学院办学旧址,1938年7月文理分院撤至县城,此地遂成工学院办学地,在此曾走出田在艺学部委员、张伯声学部委员,以及郁士元、王耀东等著名教授,张岂之、孟昭燕教授也曾在此度过高中时光。三是大成殿建筑(图3,图4,图5),位于城固县城城固师范内,系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共用图书馆,当时两校教授合聘、图书馆、教室、操场共用,1944年11月西师迁兰州市后,教育部将其城固校舍包括大成殿全部赠予西北大学。
2020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5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第三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国立西北联合大学旧址被纳入名录。
院系调整及后续
由文理学院、法商学院等组建国立西北大学。1939年9月在城固县开课,胡庶华任校长。西北大学在抗战胜利后迁回西安市,并继续发展壮大。1945年后迁至西安。解放后,西北大学成了教育部直属的14所大学之一。1978年,西北大学被确定为重点大学。现为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高校。
1939年9月,西北联合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并在1941年迁往兰州市;抗战胜利后,国立西北师范大学继续在兰州发展,并于1949年改名为西北师范学院。设在古路坝的工学院与北平大学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焦作工学院国立西北工学院联合组合成国立西北工学院。李书田担任校筹备委员会主任,后由赖琏担任第一任院长,后迁至咸阳市。抗战胜利后,西北工学院大部分师生返回天津市,复校为北洋大学,即天津大学。其余留在陕西省,现为西北工业大学。设在南郑区黄家坡的医学院,改称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抗战胜利后,该校返回西安市西北大学合并,改称国立西北大学医学院。解放后,学校独立设置,更名为西北医学院。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设在勉县的农学院与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等合并,改称西北农业大学,后迁至武功县。解放后,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为西北农业大学。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陵区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学教育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校园环境
西北联大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全校散居于城固县勉县南郑区3县6处10公里范围内的农舍、聂氏宗祠庙宇、教堂,从校长到教师,皆租住在民房中,近2000名联大师生刚开始时仅拥有2000余册图书。由于战时财政困难,教育部规定抗战期间教师工资只按“薪俸七折”发放,教授们靠微薄薪金和“米贴”维持生计。学生没有宿舍,就在教室席地而眠,上晚自习时则用自制油灯照明。
校园文化
校训
公诚勤朴,国文系教授黎锦熙撰文对校训加以解释,指出“公”是以天下为公;“诚”是不诚无物,诚心诚意;“勤”是勤奋敬业;“朴”是质朴务实。
校歌
行政管理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国立西北大学
国立西安临时大学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师资队伍
学术研究
现况
办学旧址
院系调整及后续
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
校训
校歌
行政管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