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亚刚,男,
湖北省孝感市人,1952年生于
西安市,修过铁路,当过工人。现任
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教研室、武汉大学刑事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曾挂职任湖北省武汉市
江汉区人民法院副院长(2003年6月至2005年8月),挂职期间没有一例案件因认定事实不清或适用法律不当,被发回重审及改判。专业领域:刑法。研究领域:中国刑法学,外国刑法学,
犯罪学。
2022年10月21日凌晨,知名刑法学家、优秀共产党员、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林亚刚,在武汉逝世,享年71岁。
人物生平
1979年9月考入
西北政法大学法律系,1983年7月本科毕业,获法学
学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曾任多年教学组长、教研室副主任等教职。
1995年9月考入
武汉大学法学院,师从
马克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1998年6月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调入武汉大学法学院法律系刑法教研室工作至荣休。
2022年10月21日凌晨,林亚刚在武汉逝世,享年71岁。
学术兼职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犯罪预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学术著作
独著:
《危害公共安全罪新论》,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犯罪过失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
主编:
《特别刑法罪刑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年。
《贪污贿赂罪疑难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武大刑事法论坛(第6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
副主编:
《新编中国刑法学》(总论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合著:
《西方近代刑法学说史略》,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出版。
《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中国新刑法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国际反贪污贿赂理论与司法实践》,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
《刑法学》,
高教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等合著著作、教材十余部。
参编:
参编
马克昌主编:《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
参编孙广华主编:《中国罪名释典》
新华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参编康树华主编:《新刑法教程》民主与法制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
参编肖扬主编:《中国新刑法学》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出版。
参编马克昌主编:《经济犯罪新论——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研究》(国家八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
参编贾宇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上卷)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出版。
参编刘灿璞主编:《刑法案例教程》
上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出版。
参编王文光主编:《新编中国刑法学》(下卷)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
参编
陈忠林主编:《刑法》(总论、分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学术论文
林亚刚教授在《
法学研究》、《
中国法学》、《
法学评论》、《法律科学》、《
法学家》、《
现代法学》、《
法制与社会发展》、《
法商研究》等国内核心刊物以及其他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1、《绑架勒索罪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家》,1996年第4期。
2、《泷川幸辰刑法思想介评》,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
3、《国际反洗钱犯罪与我国的刑事立法》,载《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
4、《关于绑架及相关犯罪的几点探讨》,载《中央检察官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
5、《论特别刑法的立法特点及在分则修改中的吸收》,载《
中外法学》1997年第1期.
6、《论犯罪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载《社会发展与犯罪新论》
武汉出版社1997年4月出版。
7、《危害税收征管犯罪若干问题探讨》,载《法律科学》1998年第2期。
8、《犯罪过失新探》,载《刑事法学专题研讨》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
9、《世纪之交的中国刑法理论研究之精品——读赵秉志主编的《刑法争议问题研究》,载《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
10、《立功制度的价值评判与规范分析》,载1999年《刑法论丛》(第三卷),
法律出版社1999年12月
11、《暴力犯罪的法律规定与社会原因分析》,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12、《试论危险分配与信赖原则在犯罪过失中的运用》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2期。
13、《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载《
法学评论》1999年第3期。
14、《正当防卫限度条件的理解与执行》,载《西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15、《刑法功能的价值评价》,载《
中国刑事法杂志》,1999年第3期。
16、《信用证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载《新刑法施行疑难问题研究与适用》,
中国检察出版社,1999年4月。
17、《论过失中的违法性意识》,载《
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18、《论我国刑法强制猥亵妇女罪的立法及规范评价》,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2期。
19、《德、日刑法犯罪过失学说介评》,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0、《共同正犯相关问题研究》,载《法律科学》2000年第2期。
21、《我国古代刑法中的犯罪过失概念剖析》,载《
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22、《论侵犯商业秘密罪》,载《
刑事实体法学》
群众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23、《侵犯商业秘密罪再探》,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1期。
24、《论期待可能性的若干理论问题》,载《
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年第2期。
25、《试论德、日刑法中犯罪过失在犯罪论体系中的地位》,载《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26、《犯罪过失中的注意能力与与注意义务之研究》,载《刑事法评论》第6期,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27、《金融犯罪罪数形态的探讨》,载《法商研究》,2000年第4期。
28、《认定抗税罪的若干问题》,载《
刑事司法指南》第3辑,
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
29、《金融犯罪的概念与构成中若干问题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一卷,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30、合作:《斡旋受贿罪的立法及其完善》,载《新刑法研究与适用》,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5月。
31、合作:《金融诈骗犯罪防治法律对策研究》
中国法学会、
武汉市法学会科研项目2000年3月。
32、合作:《浅议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概念》,载《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3、《破坏交通设施罪新解》,载《岳麓法学论坛》,
湖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11月出版。
34、《论持有、使用假币罪的若干问题》,载《中国刑事法学》2001年第2期。
35、译
西原春夫《日本与德意志刑法和刑法学 --现状与未来展望》,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1期。
36、《论“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规定――兼评的若干规定》,载《法学家》2001年第3期。
37、《论集合犯》,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3期。
38、《论共同过失正犯及刑事责任的实现》(上)(下),载《江西安全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第3期。
39、《共谋共同正犯问题研究》,载《
法学评论》2001年第4期。
40、合作:《论片面共犯的理论基础》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41、《暴力犯罪的内涵与外延——兼论几种暴力犯罪行为》,载《现代法学》2001年第6期。
42、《罚金刑易科制度探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43、《如何理解犯罪中止自动性条件》,载《
检察日报》2002年3月4日。
44、《对象错误与打击错误——与倪培兴同志商》,载《刑事法杂志》2002年第3期。
45、《论“共谋”的法律性质及刑事责任》,载《
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46、《结果加重犯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载《
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47、《片面共同正犯刑事责任的探讨》,载《
法学评论》2002年第4期。
48、《犯罪中止形态若干争议问题的再探讨》,载《法律科学》2002年第5期。
49、《承继共同正犯探讨》,载《
法学家》2002年第4期。
50、《论犯罪过失本质的学说与责任根据》,载《刑法论丛》第5期2002年1月
法律出版社。
51、《论刑罚适度与人身危险性》,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1期。
52、《论犯罪预备的若干问题》,载《楚天检察》2002年第1期。
5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有组织犯罪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策》,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3期。
54、《身份与共同犯罪关系散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3期。
55、《主犯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5期。
56、《继续犯的若干争议问题的探讨》载《刑事法杂志》2003年第4期。
57、《论犯罪中止的若干争议问题》载《
法学评论》2003年第6期。
58、《犯罪预备与犯意表示、阴谋犯》载《国家检察官学报》2003年第4期。
59、《论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以共犯为中心》,载(日)
西原春夫主编:《共犯理论和有组织犯罪》(21世纪第2次日中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成文堂2003年版。
60、《论共同犯罪的若干问题――以共犯为中心》,载
马克昌、
莫洪宪主编:《
中日共同犯罪比较研究》,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1、译佐久间修《共同过失和共犯》,载(日)西原春夫主编:《共犯理论和有组织犯罪》(21世纪第2次日中刑事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成文堂2003年版。
62、《妨害传染病防治罪构成及刑事责任中的若干问题》,载
赵秉志、张军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2卷,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金融诈骗犯罪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三卷,2003年版。
64、《论想象竞合犯的若干问题》,载《法律科学》2004年第1期。
65、《论恐怖主义犯罪的内涵及其认定》,载《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66、《犯罪未遂意志以外原因的分析》,载《
检察日报》2004年2月25日第3版。
67、《论吸收犯的若干问题》,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2期。
68、《论结果加重犯的争议问题》,载《
法学评论》2004年第6期。
69、《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若干规定的检讨》,载
陈兴良、胡云腾主编:《中国刑法学年会文集》第二卷《实务问题研究》(上册),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单位犯罪法律适用中的若干问题-对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的理解》,载《
中国监狱学刊》2004年第6期。
71、《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疑难问题研究》,载《楚天检察》2004年第2期。
72、《共犯关系的竞合》,载《当代法学》,2004年第3期。
73、《论我国经济犯罪废止死刑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国际人权公约和废除死刑的实践为视角》,载《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74、《竞技体育中伤害问题研究》,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2期。
75、《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若干规定》,载《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
76、《自首、立功若干规定的理念及反思 》,载《
法学评论》2005年第6期。
77、《科技手段真能杜绝刑讯逼供吗? 》,载《
学习月刊》2005年第6期。
78、《酌定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 》,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
79、《论妨害公司、企业管理秩序、侵犯公司、企业利益犯罪的若干共性问题 》,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6期。
80、《析侵犯著作权行为与侵犯著作权罪的衔接》,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81、《我国\u003c反恐怖法\u003e需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第一作者,载《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82、《刑法修正案(七)“组织、领导传销罪”的解读 》,载《
政法论丛》2009年第6期。
83、《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法学评论》2010年第4期。
84、《论非法组织卖血罪的几个争议问题》,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
研究课题
1.新型犯罪研究,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1-2007年,本人主持
2.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犯罪研究,司法部一般项目,2003-2008年,本人主持
主要成就
1.《犯罪过失研究》获
武汉大学第九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2.《试论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的公共危险状态》获
中国法学会“
海南省杯世纪优秀论文”二等奖
3. 武汉大学第五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
林亚刚教授特别关心本科生的学习与课外实践,曾经于2006年,2009年作为教练二度带领
武汉大学法学院代表队夺得全国高校“理律杯”模拟法庭竞赛冠军,被同学们称赞为“金牌教练”。
第五届“尊师爱学”十佳优秀教师
2010年10月29日,
武汉大学第五届“尊师爱学”我最喜爱的十佳优秀教师颁奖晚会在教五文化素质教育报告厅正式开始。经过近两个月时间的各院系初选,全校总决选,法学院林亚刚教授通过层层学生投票选拔脱颖而出,当选2010年度十佳优秀教师。
林亚刚:
您是侠者,执刑法,秉正义,鞭挞人间丑恶,照亮前路黑暗;您是智者,展真知,明世事,三千里学誉天下,二十年桃李汉上。您是“真的种子,善的信使,美的旗帜”,赤子之心,蕴持伟力。您在情爱法规之间把持平衡,您在善恶正邪之中寻找光明。壮哉,林亚刚! ——“十佳教师”颁奖词
林老师关心本科生教学,在法院学子中拥有极高的人气。学生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刑法不听林亚刚,何必
武大郎走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