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动物博物馆(National Zoological Museum of China),又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展示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隶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是集科研、标本收藏与科普为一体的国家级学术机构,同时也是
亚洲最大的动物专业博物馆。
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它汇集了1868年震旦博物院和
故宫博物院的部分动物标本。在1950年,它被整合为
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并于1957年发展成为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国家动物博物馆于2009年5月对外开放,最初由动物标本馆和标本展示馆两部分组成。2019年6月,动物标本馆晋升为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标本展示馆则保留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名称。国家动物博物馆
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布展面积达5500平方米,设有9个常设展厅、1个流动展厅和1个4D动感电影院。该博物馆馆藏动物标本超过930多万件,其中对外展出的有6500余件。
国家动物博物馆曾先后被授予“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北京市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首批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北京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
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截至2021年,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科研人员结合馆藏标本的研究,发表了各类研究论文6000余篇、专著300余部,先后获得
全国科学大会奖、
国家自然科学奖、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科研类奖项。
历史沿革
国家动物博物馆,又称“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展示馆”。它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并集合了1868年的
震旦大学博物院和
故宫博物院部分动物标本。1950年,发展成立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标本整理委员会。1957年,在北平研究院动物学研究所、中央研究院
自然博物馆等支持下,成立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标本馆。1999年,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的倡导和关心下,国家投入经费,经过近多年的努力建成了依托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国家动物博物馆。
国家动物博物馆于2009年5月17日开始对外开放。它最初由动物标本馆和标本展示馆两部分组成。随后,在2019年6月,动物标本馆升级为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而标本展示馆则继续保持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名称。
方位布局
地理位置
建筑布局
概述
国家动物博物馆是集动物系统与进化研究、动物标本收藏及动物科学知识普及为一身的国家级学术机构。博物馆最初由动物标本馆和标本展示馆两部分组成,2019年分设后,动物标本馆升级为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而标本展示馆则继续保持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名称。
展馆
动物标本馆
动物标本馆过去是国家动物博物馆的组成部分,现集中在独立的标本楼内,包括鱼类及两栖爬行类标本分馆、无脊椎动物标本分馆、兽类标本分馆、鸟类标本分馆、昆虫标本分馆和标本数字化分馆。动物标本馆高七层,现有各类动物标本530余万号,约占
中国科学院生物标本收藏总量的1/3。
标本展示馆
标本展示馆为现国家动物博物馆的唯一组成部分,建筑仿照了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建筑面积为7500平方米,分为地下一层和地面两层半,共三层半的机构,其中布展面积为5500平方米。展示馆固定展厅由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厅、无脊椎动物展览厅、濒危动物厅、鸟厅、动物与人厅、昆虫厅、蝴蝶厅、精品厅和国门生物安全分馆等九个固定展厅、一个流动展厅和一个4D动感电影院组成。
陈列展览
常设展览
动物与人展
该展厅通过动物标本,主要展示了动物生活与人类活动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动物的生存也受到人类发展的影响的双向关系。
动物多样性与进化展
本展厅主要展示了生物的多样性,现有生物类群的特点、命名原则和分类体系,解释了生物的起源,回顾了人们对生物起源的认识和进化论的发展历史,列举了支持进化论的古生物、形态学、
胚胎学、动物地理学和
分子生物学的证据,并阐述了大陆漂移与动物分布的关系。
无脊椎动物展
本展厅通过展示无
脊椎动物中,如“珊瑚”“贝壳”“蚯蚓”“蜘蛛”等一些代表性类群,因为其体型小、运动缓慢、生境隐蔽等特点,在物种数量、形态结构、生态习性等方面远较脊椎动物多样和复杂化,大多数种类不为人们所了解。通过展示将多姿多彩的动物标本实物展示给观众,让观众对无脊椎动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濒危动物展
本展厅通过展示特有和珍稀的动物标本,讲述了地球上大部分动物的濒危状态与人类的关系,如人类直接猎杀了动物、使用农药、杀虫剂等
化学药品毒害了动物、侵犯和破坏了动物的
栖息地等行为,改变了栖息地的性质使其不再适合原有动物的生存,导致其濒危。
鸟展
本展厅首先介绍了鸟类的一些主要特征:为适应飞翔生活,其躯体结构所产生的一系列特化;为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其喙、翼、足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为成功繁衍后代,所经历的求偶、筑巢、
产卵、孵卵、育雏的繁殖过程。
重点展示了国内的特有鸟类、珍稀鸟类和鸟类多样性。还通过三个景窗真实再现了湿地、海洋和高原鸟类的生活场景。为观众展现鸟类迁徙的壮观场面,婉转悦耳的鸟鸣,叙述中国动物地理区划方面知识,概括国内
观鸟活动现状及观鸟所需的设备。
昆虫展
本展厅通过展现地球上最繁盛、种数超过100万种的昆虫代表性类群,如甲壳虫、
飞蛾类、
虎甲、
螳螂、
齿蛉科、胡蜂、
寄生蜂、
寄蝇科、竹节虫目、
螽斯科、
蜡蝉总科、
食蚜蝇科等,通过这些展览可以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学习有关昆虫的知识,告知大家昆虫几乎无处不在。
蝴蝶展
本展厅展出了来自世界各国的蝴蝶标本15科2200多种以及各国的
国蝶10种,使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浪漫的蝴蝶谷气氛。教会大家区分蝶与蛾,蝴蝶雌雄的区别,讲述了蝴蝶的一生,告诉大家蝴蝶的种类等。
精品展
本展厅收藏和展示了本馆的镇馆之宝,展示了历史最长的标本、与大熊猫一起被
法国传教士采集的标本、有近两千年历史在
马王堆汉墓木乃伊中被发掘的昆虫、几近绝灭的珍稀濒危物种标本、国内第一批克隆牛、周恩来总理指示转交给本馆保存的国礼标本等,每一件展品都汇集了国家一些重大事件,是动物学研究和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
动物所发展历程展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28年成立的静生生物调查所。动物研究所有着80年的光辉历程,在国内自然资源调查、保护区设立、反
细菌战、虫鼠害防治、珍稀濒危动物保护、动物
克隆和生殖避孕等领域都做出了许多重大历史性贡献。随着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开展,动物研究所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展厅记录着动物研究所逐步向
动物界领域国际一流的研究所迈进的各阶段的里程碑。
4D电影院
国家动物博物馆的4D电影院位于地下一层东侧,内设48个座席。为配合动物学主题,博物馆还特别选择了与动物进化和多样性有关的影片来播放,使观众可以在娱乐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与震撼。
临时展览
“冰冻星球”极地动物摄影展
2018年9月1日至11月30日,在国家动物博物馆二层展区由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飞羽视界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国家动物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冰冻星球”极地动物摄影展。展出了来自中国、
挪威等国以谢建国、Roy Mangersnes为代表的多位自然摄影师几十次往返南北极地拍摄野生动物的优秀作品,通过摄影作品向大家展示了在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冰川融化及气候变化给对丰富的极地动物造成的影响和它们现在面临的生存危机。
纪念大熊猫、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年作品展
2019年11月29日至2020年2月9日,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由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主办,成都大熊猫旅游文化产业促进会、九寨
金丝猴属森林公园承办的“中国双宝·自然精灵——纪念大熊猫、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年作品展” 。本次作品展包括影像作品和主题邮集两个部分。影像作品部分主要展示了周孟棋先生的40幅大熊猫摄影作品,以“寻、观、育、归”四个主题为四篇章,展示大熊猫在自然环境中的日常状态、人工保护等;薛康先生的40幅金丝猴摄影作品,以“春、夏、秋、冬”四个主题为四篇章,展示金丝猴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不同生活状态、群居生活等。主题邮集部分展示薛康先生编组的5框《大熊猫——珍稀可爱的宝宝》及5框《金丝猴——生态家园的精灵》两部邮集,
中国邮政四川省分公司为此发行纪念封一套两枚,以资纪念。
“兽”护家园——濒危旗舰物种保护特展
2022年10月9日至12月31日,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由
WWF、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和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兽”护家园——濒危旗舰物种保护特展。这一展览希望向社会公众科普濒危旗舰物种和保护的相关知识,让大家了解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要意义。特展共分为野性的律动、生命的捍卫和守护的力量三大展区,共计展出53件标本和165张图片,聚焦于与非法野生动物贸易相关、公众关注度较高的四大类物种:虎、象、犀和
鳞甲目,通过实景照片与实物标本的结合直观感受濒危物种的野性之美。
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机构
动物研究所是以动物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社会公益型国家级科研机构。以野生动物和模式动物为研究对象,围绕资源与分类、生殖与发育、进化与适应、衰老与疾病、保护与控制等生命活动特征和规律、开发和利用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现代动物科学基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动物研究所“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包括三个主攻方向、四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三个主攻方向包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有害动物生物学与控制以及动物进化与保护生物学。四个新兴前沿方向和未来技术包括器官生理病理模拟、有害动物种群精准调控、媒介动物及疫源动物病原传播阻断以及动物功能性状演化与仿生研究。
学术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秉志、
陈桢、
陈世骧、
刘崇乐、
蔡邦华、
郑作新、
张广学、
宋大祥等先生在本馆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馆藏标本的研究,科研人员先后发表了各类研究论文6000余篇、专著300余部,先后获得
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
国家自然科学奖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54项等。
学术期刊
文化活动
2014年5月17日,国家动物博物馆迎来了开馆五周年纪念日,为庆祝本次活动,博物馆特意精心制作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开馆五周年纪念科学封,当天也是该科学封的首发式。同时,为了回馈广大爱好者,场馆还组织了“奇妙鸟世界”户外公益
观鸟活动,现场抽取了15个家庭(每个家庭限2人)可以免费参加此次观鸟活动。
2015年5月17日,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了庆祝开馆六周年暨“国家动物博物馆精品丛书”首发式活动。
2018年5月22日,国家动物博物馆承办了2018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集科普参观、讲座、讲解、演出和科学咖啡馆等活动于一体的科普嘉年华“科学之夜”活动。
2023年5月13日至14日,国家动物博物馆举办由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主办,
中国动物学会科普委员会、
中国昆虫学会科普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协会科学传播委员会协办的“遇见科学,预见未来”活动 。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所情简介.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院.2024-05-27
联系方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4-06-16
学术期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