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务镇位于
青海省东南部,
黄南藏族自治州东北部,同仁中部,隆务河畔,处于青海农业区与南部牧业区,是全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著名的
热贡艺术发祥地之一,是我省惟一一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人文景观独特,宗教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热贡艺术”作为热贡文化的表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其精湛的制作技艺,艺术价值之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境内居住着
藏族、
汉族、
土族、
回族、
撒拉族、
保安族等民族,总面积221.6平方公里,主河流一条,
平均海拔2400米,年平均气温5.2℃,年均降水量425.7毫米,年均日照2413.1-2634.9小时,属冷温干旱气候区,是天然的避暑胜地。下辖7个行政村,6个社区,共12个自然村,4座
寺院,其中
佛教寺院3座,清真寺1座。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46876人。
隆务镇是青藏高原与
黄土高原结合部的中心点,也是
西藏文化、西域文化与
中原文化的融会地,各种文化曾在这里冲突、渗透、交流、吸收。清真寺、二郎庙、
圆通寺、
隆务寺在不足1公里的古街上一字排开,
伊斯兰教、
道教、汉传佛教、
藏传佛教栉比共存,这是民族包容与交融的结果,也是隆务镇的最大特点和亮丽的风景线。在各级党委政府不懈努力、各界宗教人士的积极配合和各民族群众理解支持下,多年来,隆务镇各民族和谐融洽相处,各民族群众亲如一家。大家共谱民族团结之曲、共唱民族团结之歌、始终保持和睦相处,为同仁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历史沿革
同仁市隆务家族的祖先拉杰札那哇(译阿米拉杰),原是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下沃玛塘地方人,属萨迦·款氏家族的隆务支,13世纪中叶,受
八思巴派遣,到同仁地区弘扬佛法;据久麦腾却乎著《隆务寺志》载,拉杰札那哇率300
余人来到这里,每30人为一帐。其后裔逐渐控制了地方政权,成为隆务
土司。隆钦多代本子三旦仁钦创建
隆务寺,取名皆与其原属于萨迦·款氏家族的隆务支紧密相关。同仁地区的隆务得名,应始于元代。随着隆务寺的扩建,隆务寺政教合一制形成,寺僧日增,属民对生活
大宗商品的需求,吸引了一些商贾来隆务经营,他们或季节贩运,或坐地经商,开始建造商铺、定居点。19世纪末,隆务寺
活佛夏日仓准许
甘肃省、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地的商人在隆务地区经商,并划定区域,筑土城集中居住,形成隆务街区,即后来的隆务镇。
1949年9月,同仁县人民政府成立。
1951年,划归一区,同年成立隆务街。
1958年,改德登乡为隆务公社,吴屯乡为吴屯公社,隆务街城镇公社。
1959年,三社合并为前进公社。
1961年,恢复城镇、隆务、吴屯3公社。
1967年,吴屯公社并入隆务公社。
1984年,隆务、城镇公社合并为隆务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隆务镇辖热贡路、隆务街、四合吉、青年路、河东路5个社区,吴屯上庄、吴屯下庄、加仓玛、加毛、向朝阳、隆务庄、措玉、牙浪、乙里、娘洛、阿宁11个行政村。
截至2019年10月,隆务镇下辖7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隆务镇,地处同仁市中部隆务河畔,东与
加吾乡接壤,南连
曲库乎乡,西与
年都乎乡为邻,北接保安镇,是
黄南藏族自治州和同仁市政府所在地。区域面积104.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隆务镇地处青藏高原,坐落在麦秀山北麓,地势平坦开阔,
隆务河由南向北贯穿全境,居民点多分布在隆务河东西两岸
台地,海拔2440米,最高海拔4767米。
气候
隆务镇属大陆性高原干旱气候,春季冷暖多变,干旱风大;夏秋两季温暖凉爽,
降水集中,冬季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4.7℃,降水量435毫米,无霜期145天左右。
文化
青海黄南隆务镇老城区位于城镇西片,
隆务寺南侧。这里地势较低,为隆务河西岸的一级台地。新城区位于隆务河北岸的二级台地,两台地相差近三十米,老城区为原县治所在地,占地面积略小于新区,是我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区之一,是感受古代高原生活和体会
青海省地方风土人情的宝贵场所。隆务老城区至今已有234年的历史,公元1765年前后,
临夏回族自治州、
兰州市、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保安等地回汉商人常到隆务寺一带经商。夏日仓六世活佛为了顺应民意,动员周围群众在
隆务河西岸圈地百余亩,建设商人居住地,分上下街,南北城门各一,将散住在周围的商人安置,当时称“克哇加曲”,意为80家商人。
从建筑来看,同仁县城保存较完整的非宗教古建筑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其中主要是旧式居民以及一些商住合用式建筑。建筑风格主要为
青海省地方乡土式与不同民族形式的融合,其中汉式符号语言最多,传统庄廊布局也有体现。其它民族的建筑语言符号主要在门口及细部处理上有所应用。
从道路布局来看,严谨中不乏灵活,既有Y字型交汇,又有随地形变化而进行的自然弯曲。充分反映出古人适应自然、因地制宜的睿智匠心。
文化气息
从人文角度看,同仁老城区汇集了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本地老居民。老城区共有住户506户,人口2126人,民族构成主要为藏、回、汉、土、
撒拉族、保安,
东乡族等。从行业看有半农半牧者,有小型商业经营者,小型加工工业者及少量纯农和纯牧者。这些数代居住在这里的老居民是民俗风情、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
建筑风格
老城区建筑古朴自然、谐调,自对岸望去,各式古老宅居自河岸开始,漫过一级
台地,与二级台地上的隆务大寺融为一体,古城风韵十分浓厚。在宽阔的一级台地古建筑群中,有醒目的
二郎神庙、
圆通寺、清真寺点缀其中,构成重要的视交点,具有完整的古城风貌。
隆务寺、圆通寺、清真寺藏、汉、回三个不同民族的
寺院依地势高低座落在同一条街上,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为罕见,形成了名城老城区一道独特的景观。这些建筑布局自然,装饰简朴,依据地形高低错落有致,形成青藏高原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各式民族服饰
烘托下,充溢着深郁的乡土气息。回头望去,高大
乔木穿插其中,将一片古城装点得虚虚实实,极富情趣。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隆务镇辖区总人口3.61万人。
2017年,隆务镇常住人口9184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46876人。
经济
2011年,隆务镇有农业耕地面积1.3万亩;农作物以小麦、
青裸、豌豆、油菜、蔬菜为主。
2011年,隆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元。
2018年,隆务镇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个。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隆务镇有镇设小学12所,在校生705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100%。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隆务镇有县人民医院1个,卫生院2个;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9.8%。
交通
隆务镇已形成由公路运输方式构成的
交通运输网络;五河公路(五道岭—
河南省)南北穿越
镇区,是自治州交通枢纽;阿赛公路过境,通往省、市、县。镇内村村通公路;每日有班车发往
临夏回族自治州、
夏河县、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化隆、
泽库县、河南、
尖扎县、
西宁市等地区,日通车辆530次。
旅游
隆务镇境内
隆务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1301年,是
藏传佛教“
热贡艺术”的发源地,已有699年的历史,是
青海省较古老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是
安多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南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获得荣誉
2020年11月,入选青海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拟表彰对象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