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炯
民国督府秘书长
李光炯(1870-1941),原名德膏,晚年自号晦庐,是枞阳县黄羹乡李兰庄人。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参加乡试后,放弃科举业,前往保定莲池书院跟随同乡吴挚甫(汝纶)学习,后随其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他协助吴挚甫创办桐城市学堂于安庆市,主张“取欧美富强之具,以异国长技,教育学子,谋求实现新学变法图强之社会主义”,并致力于兴学育才。
生平事迹
光绪十三年(1887年),光炯参加乡试后,闻同乡吴挚甫(汝纶)主讲保定莲池书院,毅然放弃科举业,负受教,深得吴汝纶器重。光绪二十八年,他随挚甫,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他襄助吴挚甫创办桐城县学堂于安庆,主张“取欧美富强之具,以异国长技,教育学子,谋求实现新学变法图强之政治思想”。自此以后,他锐意兴学育才。
光绪二十九年,光炯应湖南省巡抚赵尔巽之约,赴湖南任高等学堂历史教习。时革命志士云集湖南,以兴办教育作为革命的准备。而国子监祭酒王先谦以结党谋逆密奏清廷,株连黄兴张继等100余人。光炯为巡抚赵尔、藩司张禄华所敬仰,乃挺身抗辩,以全家性命为质,搜捕令因迟延未下,党人乃得从容销毁证据,性命赖以保全。然而,光炯所创办旅湘公学堂,终因环境所迫,于次年秋迁往芜湖市,改名“安徽公学”。他与邓绳侯先后担任该校学监。光绪三十一年,安徽公学增设速成师范学校,电邀房秩五自日本回国主持。该校经费来源,除酌收学费外,均由光炯精心筹划,四处奔走,募捐而来。在他的努力下,学校办得蒸蒸日上。为办好公学,光炯又多方延揽名师来校任教或讲学。如国学大师刘光汉、陈仲甫(独秀)、苏曼殊(子谷)、柏烈武(文蔚)、陶焕然(成章)、谢无量周震鳞、江彤侯、俞子夷等均在该校供职。因此该校吸引无数有志青年前来就学,当时芜湖市社会为之轰动。该校除由教师讲说革命道理外,还指导学生传阅革命书刊。是年冬,吴旸谷日本带回《同盟会章程》、报刊和其它宣传品,在学生中广为传播,因此不少的学生和教师加入了同盟会。是时,安徽公学又联络皖省各县爱国人士所创设的学校,进行革命活动。如桐城市之崇实、安庆市之尚志、寿县之蒙养、芍西、怀远之养正、萃华等校,互相声援;并与留在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本部及南京、上海市、安庆、寿州各革命组织潜通消息。因而该校成为当时革命党人通信联络的中心,使得长江中下游平原革命运动急剧发展。光炯后又与同乡阮仲勉创办了女子学校(抗战前芜湖第二女中前身),为妇女解放事业积极努力。
由于安徽公学师生在校内外积极进行革命活动,风声很大,引起清廷东南疆吏的注意。因此,许多革命党人如刘光汉等,不得不相继离开芜湖市,分往他处活动。光绪三十四年,光炯应云贵总督李经羲之聘,赴云南参其幕府,主持教育。在云南省期间,他所规划之列,如实施实业教育、设立矿校、全省男女学校一律增开蚕桑课、兴办师范学校、选拔贤能教师留学深造等,皆有益于云南之教育与政治。辛亥革命军起,云南揭竿响应,未经流血,而大功告成,这与光炯参与其事有关。
辛亥革命告成后,孙毓筠督皖,邀李光炯为督府秘书长,与邓绳侯共同襄助筹划大政。当时,皖省南北军对峙,光炯喻之以理,迫之以势,致使群枭归服,皖省始成统一。嗣后,光炯因致力于革命与教育多年,积劳成疾,归隐于枞阳月月湖之滨,建一茅亭,名“听涛”,经常与同乡方守敦煮酒论文,潜心典籍,不问世事。柏文蔚继督皖政,强邀他主司教育,他坚辞不就。民国3年 (1914年),袁世凯复辟,慕其名,屡招为辅,并馈200银元,光炯坚辞不受。袁死后,光炯应皖中地区人士邀请,出任安徽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民国9年,皖省军政大权落在军阀倪嗣冲手里,凡所施为,多违民意。次年6月,第一师范学生姜高琦等请愿议会,要求增加教育经费却惨遭屠杀。光炯感慨说:“督军拥重军,上干国纪,下为民害;议会天职在代表民意,而助督民,今日国家根本大患,即在于此。此而不除,不特皖政无澄清之日,而先烈艰苦缔造之民国,亦危乎矣!”乃与光明甫等纠合群贤,联络十公团,组织“六二惨案”后援会,严词声讨,奔走京、津、豫、鄂,诉之舆论,博得省外各团体及在京名流相继响应。结果,督军被废,安武军被裁,教育经费定为专款,而贿选议员亦被遣散。
光炯热爱家乡,更关心家乡教育事业。民国27年,他创设宏实职业初级中学于枞阳县故里,并附设成人班、妇女班;同时开办农场、工厂。光炯不仅兴学,而对子女与族人亦极力启迪上进,故族人中有早年投奔革命或参加进步组织者,如李相符李则纲等。
七七事变后,光炯携全家避乱入蜀。民国29年,闻家乡宏实小学和芜湖职校相继被日军焚毁,潸然流涕竟日,以致宿疾复发,于次年4月8日病逝于成都市,葬于故里。
主要作品
著有《屈赋说》、《国策札记》、《阮嗣宗诗注》、《同时诸人事略考》、《楞严经科会》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生平事迹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