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英,矿业专家,中国煤矿建设和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事煤矿建设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新中国成立前后,他为
东北地区许多煤矿的迅速恢复和建设,支援国家解放和国民经济全面恢复作出了突出贡献。之后,他投入到煤矿建设科学研究机构的筹建工作中,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进展。为该领域不断取得丰硕的成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平
李文英,曾用名李育华,1908年5月17日生于
辽宁省铁岭县孤家子村一个人口众多的农民家庭。受其父影响,自幼喜爱读书,虽生活紧迫,家人仍全力支持他上学。1924年中学毕业后,由其表兄
苗剑秋(曾任
张学良秘书)资助他到
日本留学。在日本期间,他看到日本社会的发展,深感中国政治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力衰落,任人宰割。“
九一八事变”后,他悲愤不已,决心不当亡国奴,发奋图强,努力学习先进技术,报效祖国。
到日本后,他先学习了9个月的
日语,于第二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后毕业,被分配到
名古屋市第八高等学校学习基础理论和
德语。1929年毕业后,回国工作,一年后,再东渡日本考取了福岗
九州大学采矿系。学习期间,他几乎走遍
日本一半的矿山,潜心积累知识,并于1934年毕业,获
学士。
当时,日本侵略军已占领了
东北地区全境,成立了伪满洲国。伪满的奉天实业厅在他尚未毕业时就与九州帝国大学预约让他到奉天实业厅报到。但他誓不做亡国奴的思想坚如磐石,振兴中华的热望铭刻在心,遂于毕业后借同学的证明改名去了
天津市,经人介绍到淮南煤矿工作,任该矿工务员。由于没有去伪满洲国报到,日本侵略军抓走了他的父亲,威逼要他的儿子回伪满洲国,由于老父不知儿子去向无法追回,最后家人用金钱赎回其父了事。一年后他又到山西太原西山煤矿当井务主任、工程师、矿长,管理该矿的生产与建设。他在西山煤矿期间,首次在国内全面采用了长壁式采煤法。3年后,
日本侵略军进攻娘子关,
山西省即将沦陷,他又随公司内迁到
运城市,以后又从武汉到
重庆市。1939 年他先后在四川南川东林煤矿、荣昌复兴矿、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矿区勘探队等单位工作。特别在勘探队任工程师和队长期间,他走遍了
四川省各个矿山,目睹了
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腐败与无能,决心离川去新疆谋发展,在新疆钨矿任工程师、队长后,因伊犁事变,又到甘肃阿甘镇煤矿任矿长。1945年,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了阿干镇煤矿,久别家乡在外流浪十多年的他回乡心切,为战后恢复经济效力的热情使他于当年就到
山东省青岛市中华民国政府经济部鲁豫晋区战时生产局任接收专员、工程师。1946年底他返回了家乡东北。先在
吉林省西安煤矿(即现在的辽源煤矿)任工程师、安检科长,1947年到
沈阳市投奔了著名的爱国主义者、现代能源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孙越崎。孙越崎介绍他到吉林省
营城子镇煤矿任工程师,安家于长春,同年末又到
长春大学工学院矿冶系任教授。1948年8月受进步学生的影响,他毅然离开了仍被
中国国民党军队占领的
长春市,投奔到解放区的蛟河煤矿任科长、总矿师,从此,参加了革命工作,翻开人生道路上新的一页。
在革命队伍里,干部的作风、言行对他影响极大,特别是那些共产党员,成了他学习的楷模。工作之余,他阅读了许多革命书籍,把革命道理和几十年人生道路上的实践结合起来,人生观、
世界观发生了重大改变,从此,他真诚追求进步,全身心投入到革命和建设事业中,为新中国的煤矿建设贡献才智。
在
东北地区工作期间,他全力以赴投身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参与煤矿
采煤方法的改善、井下火区防灭火、遇到
断层再次找煤、煤尘瓦斯爆炸的防治及井下安全及救护等重大技术问题的决策;为东北地区许多煤矿的恢复,建设、发展和基建队伍管理体制的变革等方面的计划、规划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他业绩显著,获得一次晋升三级工资的奖励,1952年他被评选为东北煤矿管理局劳动模范,参加了东北煤矿第一次劳模代表大会。是年他提出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申请。
1956年,他被调到北京参加筹建最早的煤矿建设科研机构即现在的煤炭科学研究院北京建井研究所,任技术副所长,筹划矿山建设科研机构组建、试验室建设、规划科研项目以及培养人才,完成急需的科研任务。在北京建井研究所的近20年中,他为煤矿建设施工技术研究殚精竭虑,特别是在大型
钻井凿井法、冻结凿井法、注浆堵水法和岩石巷道快速掘进施工技术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为后人确立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探索出较好的研究方法,为以后几十年该领域数百项科研成果的取得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2年,他调煤炭科学研究院院部工作,历任科研处副处长、学术委员会委员、
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和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委员。由于他工作业绩突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他勤奋好学,精通日、英、德三种文字;他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严于律己,热心助人。由于他德高望重,而且工作作风良好,善于接近群众,倾听基层意见,20世纪50至60年代曾担任过数届
朝阳区人民代表并深受拥戴。
他一生追求进步、敬仰中国共产党,终于在申请入党近30年后的1980年,实现了终生夙愿被接纳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他在已过古稀之年的一大喜事。
1985年4月离休。离休后他仍然关心国家煤炭事业的发展,并潜心研究西北干旱、沙漠地区寻找水源的问题,多次提出具体建议,并写出《大西北水的技术开发》一文,就在他身患癌症病危期间仍不忘研究
西北能找到地下水资源的论断,表现出老一辈科学家为科研事业鞠躬尽的优秀品德。1995年10月因病逝世。
科学成就
一、以丰富的实践经验解决重大的工程问题
李文英是矿山建设工程的实践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在
日本国留学时,就有意识地走遍了日本国内近一半的煤矿。学成归国后又任职于国内数十个煤矿,实践经验十分丰富,使他能顺利解决所遇到的矿山建设与生产中的各种难题。
1.
蛟河市煤矿的东部边界,在日本侵略者经营时就有了遇到火成岩、煤层已尖灭的结论。1949年,当该矿一、二坑先后抵达此处时,包括留下来的日籍工程师在内的技术人员均提出准备搬家。他再三对矿区的地质情况进行考察与研究后,认定该处是
断层而不是煤层尖灭,
地层也非火成岩而是
沉积岩类的接触
变质岩,其东部应该有煤而不是无煤。按他的意见坚持穿断层向东送巷(道),终于在第二年见到了最厚达4m的煤层,经勘察,总储量达370万t,使两个坑的服务年限可延长14年,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该矿的三坑某绞车道在掘进中两次遇到断层,众议不决,第一次遇断层时,他根据断层的特点决定加大绞车道掘进坡度继续向前掘进。再遇断层时有人主张仍继续加大绞车道坡度掘进,他则认为第二个断层是向上滑断,不应加大绞车道坡度,按他提出的可行办法,最终找到了煤层,救活了该坑口,找到了约145 万t煤储量。
3.北票
矿务局台吉矿竖井工程、蛟河矿奶子山下盘坑恢复工程,当时遇到了难题,进退两难。李文英经过周密调查研究认为:前者,在掘凿中遇到的是附近有一条小河补给水的流砂
地层,支护结构设计有问题,建议停工;后者,他认为再恢复在经济上不合算,建议不予恢复。这些建议被采纳且事实证明是合理的、正确的。
4.
龙煤鸡西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胜利六坑是滴道矿向深部开发的关键工程,施工中因地质情况不清,有人建议停止掘进。经李文英研究后认为,从工程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看,停工会有重大损失,地质情况不清的问题可立即采取补打钻探孔的办法予以补救,不能停工。他的意见被采纳,既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又使工程按计划进行。
5.阜新
矿务局高德、平安等矿的厚煤层
采煤方法,在日本侵略军经营时就曾研究采用充填采空区的方法,但因充填材料等问题而未成。李文英经调查研究后提出建议:就地取材,利用高德矿至新邱矿之间约30km范围内取之不尽的
花岗石性
冲积层中的砂作为厚煤层采空区的充填材料,使用水沙充填法。此建议被采纳应用后,煤的回采率由75%提高到85%,既延长了煤矿的服务年限,又解决了厚煤层采煤方法的一大技术难题。他还提出利用
玄武岩制造
铸石管代替锰钢管,以解决锰钢管寿命不长的问题的建议,这在当时都是非常有效、实用且先进的。
二、煤矿建设科研事业的奠基人
李文英调任煤炭科学研究院后,着手组建第一个煤矿建设科研机构——北京建井研究所,并任技术副所长,他全力投入机构设置,试验室建设,科研人员的选调、培养和行业急需课题的组织完成等工作中。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单位已经成为煤矿建设行业举足轻重的权威机构,承担着煤炭行业的主要科研任务,形成了以“三法一套”(即主要用于凿井施工的钻井法、冻结法及注浆法和岩石巷道掘进、支护成套技术)为代表的技术开发科研主体。“三法一套”为解决深厚表土层和复杂
地层中的矿井建设起到关键作用,至今仍大量应用于地下工程建设中。李文英组织领导了这些施工技术的研究,而且对一些关键问题的解决,提出了设想和意见。如在钻井法施工技术研究中,对关键技术泥浆洗井和半工业性试验基地建设提出了重要意见;对岩石巷道掘进支护成套技术研究开发中的螺旋掏槽爆破、凿岩台车、混凝土湿喷机等关键技术研究都亲自带领科研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具体指导,这为该单位以后承担多项“六五”、“七五”、“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并高质量地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单位40余年取得约400余项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的近三分之一(116项)获得了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煤炭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
特等奖1项、
国家发明奖2项。这和李文英当年所做的大量的基础性、开拓性贡献是分不开的。他不愧为煤矿建设科研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参考资料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jsp?personid=167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