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山公园
位于上海长宁区的公园
上海中山公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长宁路780号,建于1914年;最早为兆丰洋行主人英国商人霍格的私家花园,故又名“兆丰公园”;公园占地20.96万平方米,以英式园林著称,同时融合中、日园林风格于一体。
上海中山公园所在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距市区中心5千米。区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区域境内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气温适宜,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20世纪90年代开始 ,公园进行了改造建设。自2015年10月22日起,中山公园1号门附近的两处主要景点虹桥蒸雪(赵州桥)和水榭絮雨(陈家池)举行改造升级。2022年9月,中山公园沿万航渡路一侧围墙正式打开。2023年5月1日,在中山公园3号门对岸的苏州河畔,中山公园码头启用仪式举行。同年6月25日,两处主要景点虹桥蒸雪和水榭絮雨区域结束了近八年的围挡重新开放。
上海中山公园具有代表性的十二景观,即银门叠翠、荷池清月、绿茵晨晖、花墅凝香、石亭夕照、旧园遗韵、独木傲霜、林苑耸秀、芳圃吟红、虹桥蒸雪、水榭絮雨、双湖环碧。2021年,上海中山公园被评为“上海市五星级公园”,园内景色各具特色,其中银门叠翠等十二处景点评选为“中山公园十二景观”。
命名由来
上海中山公园位于长宁路780号,始建于1914年,最早为兆丰洋行主人英国商人霍格的私家花园,故又被称为“兆丰公园”。1944年改称中山公园,以纪念孙中山先生。
历史沿革
私人郊野庄园时期
1860年,英租界以防备太平军进攻为由越界筑路。第一任园主霍格(Jenner Fogg)在极司非尔路(Jessfield Road,今万航渡路)最西端建造兆丰花园。花园占地约6.67hm²,边界较为模糊,被极司非尔路贯穿,分为前兆丰花园和后兆丰花园。花园以本地林木自然景观为本底,建筑物较少并集中于极司非尔路的两侧。
1879年后,极司非尔路以北的花园土地被售卖给美国圣公会圣约翰大学书院(后改名为圣约翰大学,今华东政法大学),花园面积仅存 4.67万平方米。面积减半并未对花园空间性质和功能产生影响。这个时期花园属于私人别墅后院,其建造目的是复原园主在英国的贵族生活方式,因此还承担部分生产功能。因人工建设量较小,场地本身的自然基底得到最大程度的保存。
1909年,工部局园场监督约翰·麦格雷戈(Joha Macgregor)希望兆丰公园“从提供具有一定观赏性的活动场地到成为真正的公园”,由此形成了风景式公园(城市郊野公园)的格局。彼时公园功能被精确定位在观赏和体验上,强调野趣和重视植物多样性,通过打造月季园和日本鸢尾池,大量引进树木改建豹笼和鸟舍等做法落实麦格雷戈制定的公园发展计划,使其成为当时全市树种最多的公园,承担了部分植物园的功能。人们来公园郊游,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的同时也能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由此,公园科普展览的基调开始形成。
风景式公园时期
1914年3月初,上海公共娱乐场基金会向公共租界工部局建议买下这片土地,只需稍加整理,就可以作为公园对侨民开放。在当月的公共租界纳税(外国)人年会上通过这项决议,批准买下这块土地作为新建公园和植物园的核心部分。同年7月1日,稍加修整后的公园对外国侨民开放。1915年起,工部局陆续购得公园南部和西部的部分土地进行整体规划,分为一园三区。公园的边界从模糊走向明确,向南部、西部扩展,占地面积(数据来自工部局年报)从8.2万m²增加到19.24万m²。主入口位置从极司非尔路迁到愚园路及白利南路的交汇处日。这个时期公园建设量较大,山形水系塑造最为剧烈。建造石拱桥,园路向南北延伸,主园路初具雏形。公园中部被改造为丘陵,堆土量达到6000m³以上日。改造陈家池塘岸线,新建人工瀑布,开辟小湖和多条沟渠,形成丰富的水景。开辟大面积草坪,种植乔灌木围合形成更宜人的场所尺度。公园形成整体开阔、局部丰富的总体面貌,不同空间之间相互渗透,主从分明。
1918年6月1日,经过上海市民的不断抗争,公园终于对华人开放。公园本来的定名是极司非而公园(Jessfield Park),因为这里数十年来百姓习称“兆丰花园”,所以在工部局内部以至报刊上“极司非而”和“兆丰”两个公园名通用。
综合性城市公园时期
1921年,中山公园园区西北部辟建约1960m²,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公立动物园,其中有熊1头、狼2只、狐狸5只,以及羊、兔、驴等,还有十几只鸟禽。
1927年,北伐国民革命军逼近上海市,英军匆忙增加在沪兵力,兆丰公园开阔的草坪成为驻军营地的良好选择。公园西北及东南部曾设过两处兵营,并在极司非尔路和自利南路分别设置了专门的军队进出口。1928年,极司非尔公园(《上海园林志》:公园定名为极司非尔公园,因数十年来习称兆丰花园,所以在工部局内部以至报刊上极司非尔公园和兆丰公园两个园名通用)开始对中国人开放,公园游客量剧增。
1935年,侨民斯拉夫人给公园赠建一只古典式大理石亭,二尊西洋女神雕像等均以大理石制成,亭建在园中部原一只中国式凉亭的位置上。文革中大理石亭遭到破坏,石像雕塑和栏杆、花盆被打碎,用于建造游泳池。
该段时期公园建筑密度增大,空间被进一步分割。公园西南角开辟了儿童游戏场,并设置了专门的入口。增加了许多园路,其中一条穿越南部大草坪,将其一分为二。此外,公园还对月季园和动物园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至此,公园整体开阔、局部丰富的布局开始瓦解,形成了南部开阔,北部紧凑的格局。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以及公共绿地向国人开放,兆丰公园也从西方贵族式的郊野花园逐渐面向更广泛的人群,开始形成综合性城市公园的面貌。这个时期公园为军队提供驻扎营地,但仍向大众开放,并开始考虑儿童活动功能的需求。处在非常时期的公园还多次举办展览和军乐音乐会口。这个时期公园从提供单一的观赏体验功能逐步发展成为提供社交娱乐等多种功能。
战争时期的综合性公园
该时期主草坪空间再次被分割,形成更多互相渗透且相对独立的空间。园内次级道路进一步拓展,山形水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园东南侧挖土1600立方米以及利用疏浚湖池的塘泥400m³堆造西山坡来覆盖公共租界倾倒的1.2万吨垃圾。抗战胜利后,公园被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接管,植物园面积增加到6万m²。
1944年6月,公园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故改名为中山公园,该名称也沿用下来。这个时期公园活动区域划分渐细,不同活动区域面积变得紧凑,活动与管理设施逐渐变得多而杂。但公园的服务能力远低于需求,公园人多,园景损坏严重,犯罪事故频发。公园不仅承担了大众的休闲需求,还要解决城市的环境问题(公共租界垃圾处理),这使得公园的功能愈加多。管理部门希望公园具有较强的科学教育服务价值,植物园的游览路线按照植物进化顺序布置,使计划中的“植物标本园”得以呈现。
解放后的分区主题园
在解放前,上海市工务局从市区各公园、苗圃以及东南各省移植树木共159种,移植到中山公园内,成了一个植物园。解放后,园方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植物品种,使植物标本达到400余种,中山公园一度成为上海市植物种类最多的公园。解放初期上海市园林管理处接管公园,受苏联公园分区理论的影响,强调宣传教育功能与游憩活动的结合,因此公园进行了功能分区规划,发展成为以功能活动优先的分区主题园动物和植物标本陈列室的建造以及设施的更新使公园的大众科普功能得到延续,并增加了更多的文化科技展览功能。
1949年,中山公园的面积足有21.42万平方米,大于中心城区内其他公园,所以那时上海重大节庆活动都安排在中山公园内,如上海解放之后第一个重阳节游园会就在中山公园举行。之后,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公园都要举办大型游园活动。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延续法华牡丹的历史脉络,中山公园辟建牡丹园,扩展了约4千m²园地,筑成大小15处牡丹花坛,并从菏泽市亳州市等地引进30多个品种、300余株牡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市最早建成的牡丹观赏园地。
在20世纪50年代,中山公园举办了后来成为其名片的菊花展览会:展出菊花品种约几百种叫。月季园的扩建也强化了公园的观赏展示功能。1951年,中山公园园内又新建1669平方米的动物和植物标本陈列室,后改为展览馆。动物园则新建水族馆、海豹池等,展出动物品种大大增加,总计兽类25种、鸟类45种、爬虫类3种、鱼类104种。其中的动物部分购买,部分则靠外国侨民赠送。1958年,法华牡丹被移入中山公园。其后,中山公园辟建了牡丹园,延续了法华牡丹的历史脉络,并使法华牡丹文化在中山公园得以发扬光大,成为上海市区花期盛会的热点。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公园的位置逐渐靠近中心城区。西部原属长宁区妇幼医院的空地被纳入公园范围,公园面积达到21.18万平方米。扩建挖出2个湖池,形成鸳鸯湖景区。园内最大的跨河石拱桥(高4m,长20m)建成,连接东部,沟通了全园的环路。解放初期新建了一座面积为1669m²的动物和植物标本陈列室,后被改为展览馆。品种园进一步扩建,月季园占地面积880m²。除了牡丹园,还开辟了梅园、桃园和石榴园、玉兰林等 。20世纪60年代初,受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公园出现树坛花坛种蔬菜,荷花池种水稻的现象。1964年,因中心城区公园内不允许饲养动物,公园动物园迁往西郊公园,即现在的上海动物园。由于国家经济困难,政府对园林绿化拨款骤减,公园建设停滞文革”期间许多重要的构筑物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974年,中山公园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性菊花展览会。
改革开放后的市级公园
这个时期公园的山形水系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但对路网进行了微调,新增了若干游步道大理石亭在改造修复后成为东北园区重要的视觉焦点。公园新建的服务设施集中于相应的功能区少量分散于主路两侧。
中山公园举办了几次规模较大的展览会,如“陶瓷展览’“蛇展”“反走私展览”“科普游乐馆”以及“八四年全市菊展”和“八五年中原地区菊展”等”。公园从这个时期开始实行承包责任制,儿童游乐区引进多个游乐项目,湖中增设汽车电瓶船、老年活动区开放剧场(后改建成葡萄园餐厅)。公园的餐厅、茶室、售品部、摄影部等设施满足了新时代休闲娱乐方式下的功能需求。随着其他大型主题公园的建设开放,中山公园不再是唯一的全市性综合公园,但因每年举办中国菊展、上海市插花展等大型展览,中山公园在文化教育服务方面的特色功能仍极为突出。
1981年至1990年期间,中山公园举办了各种展览会共81次。20世纪90年代开始 ,公园进行了改造建设。
大型城市公园
因长宁路拓宽和地铁二号线等城市建设项目的需要,中山公园两次共划出5300平方米园地,后又因地铁二号线绿地配套工程的需要,公园再次划出16000m²园地,辟建开放式广场绿地公园整体南部边界向内推移,园门也进行了相应的移位和重新设计。除了改造东泥山外,山形水系基本上延续了以前的形态特征。公园的品种园在规模和品种上得到了拓展。
1996年,月季园再次扩建面积达到3300m²,樱花林、桃园也相应得到调整。同年,牡丹园扩建,整个园区约4000m²,筑成大小15处牡丹花坛,并从菏泽市亳州市等地引进30多个品种,再现了昔日法华牡丹的富贵风采,成为解放后上海市最早建成的牡丹观赏园地。次年,修复了大理石亭女神雕塑和牡丹亭。2000年,为地铁二号线建造,公园划出部分园地,辟建开放式广场绿地。截至该年,中山公园面积几经扩张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园内景致达到一百余处。公园融合了英式自然造园风格、中国园林精华与日式园林的特点。
2013年,公园又经历了一次历史景点的恢复和改造,古树名木得到不同程度的维护。自2015年10月22日起,中山公园1号门附近的两处主要景点虹桥蒸雪(赵州桥)和水榭絮雨(陈家池)区域成为施工区域,被围上了遮挡。2022年9月8日,沿一侧围墙正式打开。百年公园的绿化景观得以提升,与此相匹配的区域慢行系统打造成公园北部的慢行步道和万航渡路的慢行空间进行整合衔接,从而勾连起贯通中山公园、苏州河的慢行系统,打造无隔阂的慢行空间网络。
2023年5月1日,在中山公园3号门对岸的苏州河畔,中山公园码头启用仪式举行。该码头也成为苏河上继外滩源、四行仓库、昌化路和长风公园后,“悠游苏州河”水上航线的第五座码头站点。同年6月25日,两处主要景点虹桥蒸雪(大石桥)和水榭絮雨(陈家池)区域结束了近八年的围挡重新开放。
该时期中山公园开始注重公众对历史价值的认知:恢复了部分被破坏的历史遗迹,完善了园路指示牌和古树铭牌,提升了游憩及服务设施,成为融入市民生活的大型城市公园。“看花展”不再是中山公园的招牌活动。
公园特点
在多年的园林建设中,中山公园构成了以大树、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风光为特色的、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浓厚的近代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园林。园内地形起伏自然,公园的形状像一只从西北向东南斜放的靴子,以人园中部旱桥为界,以大草坪为主体的南部园林比较宽敞开阔,集全园景区精粹;北部园地是原兆丰公园的一部分,比较曲折紧凑,以植物造景为主,有棕榈林、腊梅树林、桂花林等。园内有着近百年树龄的英国标、刺楸、乌刚栎、金冈栎、落羽松、金钱松檀香紫檀黄檀等。
中山公园以英国式风格著称,其大树成林,绿草如茵。公园兼有英、日、中三大园林风格。中山公园内以植物造景为主体,以香樟、法国悬铃木、白榆、水杉和银杏作为绿化的基本骨架,形成公园的背景。绿化布局疏密结合,园内分散布置了几片大小不一的水面,面积1.22 hm2, 占总用地的5.82%,从而改善了园内的温湿度,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园区布局
中山公园占地20.96万平方米。大致划分为五大景区:以大草坪和大理石亭为主体的英国式园林景区;东泥山、樱花林为主体的日本式园林景区;牡丹园为主体的中国式园林景区;假山区域和人工瀑布为主体的中西园林结合景区;鸳鸯湖、 大土石山和后花园为主体的植物园区。园内绿化布局疏密结合,分散布置了几片大小不一的水面,面积1.22hm2, 占总用地的5.82%,从而改善了园内的温湿度,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上海中山公园位于上海市长宁区,而长宁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部,距市区中心5千米。位于东经121°19′36′′~121°26′01′′,北纬31°10′46″~北纬31°14′43″之间。东与静安区徐汇区相邻,西、南与闵行区相连,西北角跨吴淞江(苏州河)与嘉定区相接,南与徐汇区相连,北隔吴淞江与普陀区相望。
气候条件
上海中山公园所在的长宁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北部,气候温和湿润。区域内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气温适宜,日照充足,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进入21世纪,夏季高温热浪是增强势,而冬季的低温严寒日数是明驱减少趋势。区域的年平均降水量1143.50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中,12月最少,为38.90毫米,甚至可能无雨。6月降水量最多,为176.10毫米,9月其次,历史降水最高纪录为491.90毫米。长宁区境冬季降雪时间短暂,而且降雪的年份不多,降雪年份年平均降雪5.7天,集中在1~2月。
生物多样性
植物
上海中山公园所在区域长宁区古树名木主要分布在各大宾馆、龙柏饭店、上海动物园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公园、信息中心、长宁少年宫、大专院校、及大部分花园单位内等处。截至2022年12月,区域境内有包括紫花地丁丹参牡荆射干瞿麦桔梗等灌木及花卉。
截至2000年,中山公园园内树木、花卉品种之多,草坪面积之大,为上海市综合性公园之冠。全园种植乔灌木2.17万株,乔木与灌木之比1:1.78,常绿树与落叶树之比1:0.88。公园有绿篱1126米。地被植物8.09万平方米,其中草坪3.69万平方米、水生植物1000平方米。花坛面积共4151平方米,其中:一级花坛615平方米,占15.68%;二级花坛1256平方米,占30.25%;三级花坛2280平方米,占54.07%。一级花坛能做到一年四季有花。全年花坛花卉品种73种,草花13.57万株、盆花1.64万盆。
截至2000年,苗圃占地4.5亩(3000平方米),其中温室面积558平方米。公园初建时,应公共租界园艺学会的要求,在园区东北部辟建了一个园艺试验场和育苗温室,作为学会园艺试验的场地。民国19年,改为工部局直接管理的极司非而路苗圃,1955年11月苗圃正式并入公园。该苗圃培育的花卉品种、质量、数量均在上海公园苗圃中名列前茅。
上海市乡土树种在中山公园园林中使用较多的有全缘栾榉树枫香树无患子合欢乌桕等,但在配置时使用更多的是能在上海地区生长良好的外来树种,如荷花木兰悬铃木等,逐渐成为了具有上海代表性的景观植物。公园内植物配置合理,园中植物品种丰富,有“上海小植物”之称,园中季季有景观。从公园单棵植物季相变化中,可以找到色叶开花的各类植物,如春季的山麻秆、悬挂于廊间的夏季紫藤花序、秋季变成鲜红色彩的鸡爪槭、冬季开蜡黄色的蜡梅等等。
动物
截至2022年12月,上海中山公园所在区域境内观测到鸟类20多种、昆虫30多种,有包括黄鼬刺猬、貉、赤腹松鼠白鹭夜鹭等野生动物。还有斜纹天蛾、八点灰灯蛾褐萍水螟、细条纹野、甘薯羽蛾荔枝异形小卷蛾等蛾类。
主要景点
中山公园内园林文化特点突出,并具有代表性的十二景观,即银门叠翠、荷池清月、绿茵晨晖、花墅凝香、石亭夕照、旧园遗韵、独木傲霜、林苑耸秀、芳圃吟红、虹桥蒸雪、水榭絮雨、双湖环碧。除此之外,还有大铜钟、儿童游乐场、慢行步道等项目。
银门叠翠
即公园1号门(南门)区域。公园南门始建于1917年,2001年因地铁2号线建设需要,改建为总面积1.6万平方米的开放式广场绿地,保留原有的香樟树林,设置架空式弧形园门、大型景观石等,与都市市容景观融为一体。
荷池清月
即荷花池。1937年堆造西山时,形成池塘,成为公园主要景观之一。池呈月牙形,背靠西山坡,面对西草坪,绿化设置富有特点,黄杨造型的“中山公园”四个大字,别具情趣。
绿茵晨晖
即大草坪。公园内分布三处草坪,其中有占地面积达8000m²的大草坪区,绿茵绵延,视野开阔,周围有众多景点簇拥,富有自然风光,是公园英式景区精华之所在。
花墅凝香
即牡丹亭。中山公园牡丹园建于1956年,内有始建于1916年的牡丹亭(原名中国式凉亭)。牡丹园以盆景式树坛为中心,有大小多个牡丹花坛和有历史记载的“殿春花墅”风。中山公园牡丹最早来自长宁法华古镇,自南宋初期洛阳花工来此避难开始栽植,明代已发展至15种名品,至乾嘉年间盛极一时,尤其以漎溪园、香花草堂等品种称绝江南。
石亭夕照
即大理石亭。大理石亭是1935年迁建园内的西方古典主义园林建筑,由侨民爱斯拉夫人(Mrs. Eaward. Ezra)给公园赠建,它的阶、栏、台、柱、壁以及两尊西洋女神雕像等均以大理石制成。1999年该处被列为“上海市近代建筑保护单位”。石亭面对为大草坪区,亭后以龙柏树为屏障,极富欧陆古典园林情调。
在大理石亭的西北方面,坐落着拥有百年历史的旱桥。据悉,最早公园是桥北的一部分,后来向南扩充园地,当时这里有一条民间道路,是苏家角和曹家渡间的必经之路,原本想切断这条路,使南北园连成一片,但遭到当地民众的坚决反对,只得在道路上架设桥梁,旱桥就产生了。
旧园遗韵
即后园门。后门园区原来是英商霍格的私家“兆丰花园”,1914年花园改建为公园时,园门即设在现址。近百年来,这里林木蓊郁,风貌依旧,颇具幽思。
独木傲霜
即大悬铃木。据载,大悬铃木来自意大利,1866年由花园园主霍格种植,至今已经历150多年沧桑岁月。现在已是华东地区树冠最大、树干最粗、树身最高的悬铃木
林苑耸秀
即山水园。1947年上海市工务局扩建植物园,从市区各公园、苗圃以及东南各省移植树木共159种。解放后,进一步补充和丰富植物品种,使植物标本达到400余种,成为上海市植物种类最多的公园。自20世纪80年代起,公园对植物园进行调整、改建,利用原有的小河浜围砌湖石驳岸,依自然风格构筑园林小品,有太湖石、小石桥、花架穿廊、山地竹亭、高山跌水、荷池水湾、石罅洞天诸景。园景高低错落,精巧自然,园道曲折幽深,起伏迂回,如入迷宫。园内绿树众多,尤其是被列为上海市古树名木之一的大刺楸树,为公园增色不少。
芳圃吟红
即月季园。月季是公园的特色花卉,起初在园内散植,为方便游客观赏月季而辟建月季园,成为旧上海著名的月季培植园地。1956年扩建为规则式和不规则式两处月季园。2001年再次扩建,使园地面积扩展到3300m²。其中的“四不象”雕塑来自英国,是带有鲜明的西方文化风格的艺术雕塑。其样子十分奇特,两翼阖张,似鸟非鸟,似兽非兽,身子象豹子,翅膀则长在颈背部,兽首面部特别象西方文化中的一种“龙兽”的形象,是中西园林文化相融合的组成部分。目前的雕塑,是2013年按照照片资料进行修复重建后,置于公园月季园中的。
双湖环碧
即鸳鸯湖。该处是1958年扩建公园时,以人工挖湖筑山造成,以后又植树造林、围砌湖岸,形成“凹处聚水凸为山”的鸳鸯湖景区,四围碧水清澈,景色清新。
虹桥蒸雪
 即大石桥。这座花岗岩大石桥建于1959年,跨越陈家池,大桥此次复原后其两侧安装了人工造雾设备,桥下蓬勃的草木、碧绿的湖水和绿植,都被白色的雾徐徐笼罩,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湖面上的水雾缭绕,像一层轻纱。阳光透过雾气洒下来,形成了一幅梦幻般的光影画卷。
水榭絮语
水榭絮雨临陈家池而建,2015年10月开始的工程恢复了原来的花架并增设了水廊,让市民在回环曲廊与临水之榭间重逢交相辉映的江南美景,这里也成为市民休憩纳凉的好去处。与水榭絮雨隔河相望、遥相呼应的是一座临水而建的石亭。石亭的重建方案同样秉持着“修旧如旧”,与码头、水榭共同提升陈家池滨水景观,满足了市民们亲水而憩、傍水而游的需求。
大铜钟
东草坪附近的大铜钟是1865年美国纽约制造,高4英尺(1.22米),钟底直径6.3英尺(1.92米),重约2吨半,于1881年运来上海市。最初置于公共租界救火会瞭望台,为上海最早的救火钟。此钟于1922年移置公园内,供游人观赏。公园现有铜钟是于2013年按照史料记载同比例仿制的。
儿童游乐场
园内游乐活动内容丰富。儿童园内免费供儿童活动的有直径6米、8个动物图案座位的圆形转盘,还有三座分别为飞机造型、大象造型、一梯上二梯下的滑梯。收费的游艺机有:高12米供32人乘坐的空中转椅、双座6艘组成的旋转电动船、车厢6节的小火车一列、40人乘坐的宇宙登月火箭1座、200米长高架铁轨上的双座脚踏车20辆。另外,1987年在湖中增设电瓶船20只。
2021年,儿童游乐场中的自控飞机项目全部换新,地坪也进行了改造。作为旋转类项目,逍遥水母不仅会整体绕圈旋转,每个座位也会进行自转,让游客能体验快乐晕眩的感觉。另有作为“刺激”项目,惯性列车人气很高,坐着小火车穿梭在中山公园的环境里,游客体验一番趣味;还有系上安全带,脚踩油门,手打方向盘,游客开始一场驾驶之旅的碰碰车项目。
慢行步道
2024年5月,长宁区建管委发布“中山公园区域慢行地图”。中山公园区域慢行地图是区建管委结合中山公园慢行示范区创建及慢行环境整体提升成果推出的,区域范围北至苏河,南至延安西路(上生·新所),西至凯旋路,东至江苏路,串联起了长宁苏州河、硅巷等魅力街区;愚园路武夷路等时尚道路;苏河超级管、WYSH翡悦里等新兴网红打卡地,共29个地标景点。
文化活动
大型游园活动
自上海解放后,每逢“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公园都要举办大型游园活动,为广大市民欢庆节日提供方便。1994年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45周年焰火游园联欢晚会,1996年举办了以庆祝长征胜利60周年为主题的国庆47周年大型游园活动,1999年为迎接国庆50周年,对山水园风景区进行了全面改造,并对各主要景区做了维护修饰,增设了花坛景观,使公园成为上海中心城区举办国庆游园活动的主会场。2001年在举办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活动的评比中,中山公园获得“上海市‘六一’好去处”的称号。
大型花卉展览活动
解放前公园常有花卉展览,并按照季节组织各类花卉观赏,如一月展出温室花卉一品红、小菖兰、鸢尾,二月为水培水仙四季樱草,三月为地仙、西红花,四月为郁金香风信子白玉兰欧洲甜樱桃,五月为杜鹃、月季、香豌豆、达尔文郁金香,六月为睡莲、荷花木兰,七月为芙蓉、光海红豆,八月为茉莉花葫芦花大花美人蕉,九月为羽叶泡花树热带花台作物,十月大丽花,十一月菊花,十二月毛叶冬珊瑚、梅花等等,但规模不大。解放后,花卉展览活动的规模越办越大,还形成了牡丹、月季、桃花、樱花等四大特色花卉展。1956年首次举办全市性菊花展览,公园内布置了“玉盘呈珠”、“群英荟萃”、“锦鳞大观”、“彩虹迎宾”、“芳谷闻潺”、“珠帘万丈”、“争艳竞姿”、“羽落锦毡”、“翠屏花影”、“品茗赏菊”等十大景观区,轰动一时。1974年武汉中山公园举办了第一届全国性菊花展览会。1981~1990年举办了各种展览会共81次,其中1984年举办全市菊展,1985年举办有11个省市参展的全国第二届菊展,1990年举办全国首届插花艺术大奖赛活动等。1998年举办居民绿化咨询、家庭花卉赠送活动以后,公园经常组织职工为游客举办家庭养花咨询活动,推广优质花卉品种,增强市民美化居住环境和爱花护绿的意识。
2024年4月13日,中山公园牡丹季·游园活动拉开帷幕,一场以牡丹为主题的文化盛宴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活动期间,市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盛开的牡丹,还能参与各种的文化活动。
大型文化展览活动
解放后,为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公园多次举办文化展览,如1968年举办收租院泥玩具展览,1983年举办北京定陵出土文物展览,1984年举办全国反走私展览,1985年举办刑法教育展览等等。1991年公园举办了有30多个民族参加的“中华民俗风情游园会”,展示了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1994年为上海国际电影节举办了热气球嘉年华。此后,公园举办文化活动逐步倾向少年儿童,1999年举办了童话大世界,2000年7月至11月举办的当代世界太空航天科技文化展活动,将航天科技知识与航天模型及模拟体验融为一体,受到全市青少年的欢迎。自2000年起,公园每年5月举办一届全市性亲子写生比赛活动,吸引了广大爱好绘画的小朋友。2001年举办了促进少年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大型咨询活动。2002年举办了小主人生日活动。2003年连续举办了上海国际卡通嘉年华活动、上海市中学生社区文化节以及德国圣马丁节等活动。
2024年1月20日,由长宁区科委、科协主办的“上海硅巷”科创集市在中山公园开展。市民们在16个不同的集市摊位前,体验科学的原理、人工智能的魅力,以及互动体验的乐趣,享受一场“沉浸式”的科技体验之旅。
公园游乐活动
民国6年(1917年),工部局在今长宁路北侧购买了一块面积为6700平方米的土地,开始设置儿童活动的游乐设施,如滑梯、秋千、跷跷板、沙坑等,名之为白利南路儿童运动场。随着公园建设的发展,游乐场的面积逐渐缩小,但始终保留着,是公园吸引游客的游园节目之一。20世纪80年代公园游艺区内还有3座一上二下的滑梯、直径6米的旋转木马等,同时开始设置大型电动游乐设施,如40人乘坐的宇宙飞船、32人乘坐的空中转椅、双座电动船、轨道小火车等,此外还将陈家池中的木船全部更新为电动游船。每逢节假日,公园游乐区的游客排成长队,尤其受到少年儿童的欢迎。2000年,公园南门一带园地改建为开放广场,部分游乐设施因场地变动而撤销,只保留了高架双座脚踏车,惯性列车碰碰车、转马及翻斗乐等游娱项目。
社区文化共建活动
居民是公园游客的主体成分,公园周边地区居住小区较多,他们按照各自的爱好自发组织武术、体操歌咏、戏曲、风筝、摄影、棋牌等文化活动,在公园内进行晨练健身、聚会聊天、艺术切磋、奕棋打牌,自由消遣。2002年起,公园与属地所在的华阳街道等单位,签订社区精神文明共建协议,共同推动联手创建社区两个精神文明共建活动的新局面,为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做出贡献。
开发与保护
自2015年10月22日起,中山公园1号门附近的两处主要景点虹桥蒸雪(大石桥)和水榭絮雨(陈家池)区域成为施工区域,被围上了遮挡。2023年6月25日,该区域结束了将近八年的围挡重新开放。首先看到的是中山公园十二景点之一的虹桥蒸雪(大石桥),石墙两侧安装了人工造雾设备。跨越陈家池的花岗岩大石桥建于1959年,它的拆除和复原并非易事。长宁区绿化管理事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道,虹桥蒸雪(大石桥)的恢复要求复旧原貌,保留原石板桥面材质,重新浇筑桥梁基础和桥身结构,同时对上部装饰构件按原样加固安装,修复所用材质风貌不变。
另一处景点水榭絮雨(陈家池)此次也进行了修复和扩建。水榭絮雨临陈家池而建,工程恢复了原来的花架并增设了水廊。与水榭絮雨隔河相望、遥相呼应的是一座临水而建的石亭。石亭的重建方案同样秉持着“修旧如旧”。除了修复旧有的景点,该区域还新建一座驿站。驿站整合了游船码头、管理用房、逃生通道、长廊等多种功能,同时配备了公共卫生间与座椅等设施,为市民游园提供更多便利。
荣誉奖项
相关事件
2024年6月19日傍晚,有网友称“上海中山公园发生伤人事件”。上海市长宁公安分局官方新浪微博发布消息称网传“中山公园地铁站发生捅人事件”系谣传。经核实,现场系警方在某超市门口抓捕一名涉嫌盗窃的违法犯罪人员,无持刀伤人情况。 ​​
参考资料
自然地理.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2023-08-24
行政建制.孝南区人民政府.2024-06-20
..2024-06-20
探寻长宁区古树名木王国.长宁绿化市容 微信公众平台.2023-09-28
越来越多的小动物入住长宁这个“郊野公园”啦!.虹桥商圈 微信公众平台.2023-09-18
中山公园的百年故事.......今日头条.2024-06-20
中山公园这三处景点宛若仙境.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2024-06-20
目录
概述
命名由来
历史沿革
私人郊野庄园时期
风景式公园时期
综合性城市公园时期
战争时期的综合性公园
解放后的分区主题园
改革开放后的市级公园
大型城市公园
公园特点
园区布局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气候条件
生物多样性
植物
动物
主要景点
银门叠翠
荷池清月
绿茵晨晖
花墅凝香
石亭夕照
旧园遗韵
独木傲霜
林苑耸秀
芳圃吟红
双湖环碧
虹桥蒸雪
水榭絮语
大铜钟
儿童游乐场
慢行步道
文化活动
大型游园活动
大型花卉展览活动
大型文化展览活动
公园游乐活动
社区文化共建活动
开发与保护
荣誉奖项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