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见
崔见
崔健(笔名崔见),1963年生,江苏东台人。先后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艺术硕士。现为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山水画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人物简介
崔健(笔名崔见),作品参加第二届成都市双年展、第二届画院双年展优秀作品展、中国·水墨实验20年展、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现代绘画史代表画家作品展、60视线文献展等。在中国美术馆、首都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山东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苏州美术馆等地举办个人艺术展。
出版有《崔见·中国画作品集》《山水画名家画稿·崔见》《东方风景·崔见画集》《入·境——崔见作品集》《中国画收藏文献·崔见卷》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首都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南省博物馆、南京大学、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单位及个人收藏。
作品欣赏
主要展览
1987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现代美术馆;
1988年,“东西音律·行为艺术”与加拿大约克大学帕尔森教授合作。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
1988年,“现代水墨展”南京鼓楼艺术展览厅;
1989年,“全国第二届体育美术展”中国美术馆;
1989年,“江苏省体育美术展”优秀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1990年,“江苏省首届壁画大展”一等奖,江苏省美术馆;
1991年,“江苏省中国画展”银奖,江苏省美术馆;
1992年,“中国水墨艺术展”旧金山
1993年,“崔见水墨展”首都博物馆
1994年,“崔见水墨展”上海朵云竞轩;
1996年,“江苏画刊二十周年纪念展”南京博物院
1996年,“南京书画院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1997年,“崔见绘画展”南京博物院;
1997年,“中国艺术大展”布鲁塞尔
1997年,“中韩书画家作品展”大田广域市市民会馆;
1998年,“崔见画展”山东博物馆
1998年,中国国际美术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中国美术馆;
1998年,“首届江苏省美协艺委会山水画家提名展,江苏省美术馆
1998年,“首届江苏省山水画作品展览”铜奖,江苏省美术馆;
1998年,“首届江苏省美术节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术展”福建展览馆;
1999年,“江苏省油画大展”铜奖,江苏省美术馆;
1999年,“新动力中国画展”南京可一画廊;
2000年,“墨·墨·墨”展,上海朱屹瞻美术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
2000年,“中韩书画交流馆”大田广域市市民会馆;
2000年,“民族魂国土情中国书画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江苏省国土厅大厦展厅;
2001年,“中原地区水墨实验二十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1年,“中国第四届山水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1年,“南北方中国画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1年,“中韩书画展”南京美术馆;
2002年,“中国实验水墨艺术展”(青岛展览中心、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波士顿静泉画廊、北京红门画廊、湖北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
2003年,“现代都市水墨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3年,“七彩世纪·江苏省中国画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3年,“集合·南京市当代艺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4年,“傅抱石奖·南京水墨画三年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4年,“江浙沪画家邀请展”南京荣宝斋
2004年,“生于60年代水墨画家作品展,南京美术馆;
2004年,“江苏画刊三十周年 中国画名家邀请展”南京博物院
2004年,“水墨报告——当代水墨画家联展”上海市济南市、南京;
2004年,“日本国际美术展”日本大坂;
2004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5年,“东方风景 · 崔见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5年,“第二届成都市双年展”成都现代艺术馆;
2005年,“江浙沪中国画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05年,“水墨精神二十世纪60年代”北京炎黄艺术馆;
2005年,“诗意的生活·六○视线第二回展”南京荣宝斋
2005年,“现代南京市水墨画展”湖北美术馆金陵美术馆
2005年,“我的风景·崔见画展”南京荣宝斋;
2006年,“传统的延异·中原地区当代纸本彩墨学术邀请展”深圳何香凝美术馆
2006年,“现代绘画史代表画家作品展”上海美术馆
2006年,“水墨动向·当代中青年中国画家学术邀请展”济南市艺博会;
2006年,“中国江苏省现代水墨画展”米兰
2006年,“60视线文献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07年,“齐鲁迎春·中国画当代青年18家巡回展”济南;
2007年,“异质的水墨·中国现代水墨作品展”深圳格丰艺术中心;
2007年,“正当代·盛世中国--当代名家条幅邀请展”中国美术馆
2007年,“东方墨·第二回当代中国水墨艺术家邀请展”北京国家画院美术馆;
2007年,“笔墨新旅·江苏省万里写生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7年,“咫尺风流·福建省画院25周年——全国画院国画名家扇面艺术邀请展”福建画院美术馆;
2008年,“融·绘画五人作品展”加拿大卡尔加里国家美术馆;
2008年,“2008国际艺术年展”上上国际美术馆
2008年,“2008奥运会美术大会特邀作品展”北京;
2008年,“全国当代书画印名家作品展”浙江宁波;
2008年,“聚焦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画展”银川当代美术馆
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江苏省美术作品展”南京博物院
2009年,“中国画名家手卷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09年,“南京书画院建院30周年中国南京2009全国名家邀请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9年,“江苏省庆祝建国60周年美术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09年,“江苏省国画院作品展”深圳美术馆
2010年,“入·境/崔见作品展”南京图书馆
2010年,“南京市当代艺术年度展”尚东当代艺术中心;
2010年,“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暨美术作品特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0年,“映·国际艺术展”南京南站视觉美术馆;
2010年,江苏省慈善书画艺术中心太行山写生;
2010年,“崔见画展”常州刘海粟美术馆
2010年,“情系大运·两岸画家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0年,四川省西部旅行,作《川西记行》;
2011年,“中国画名家四条屏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1年,“胜似春光·2011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贺岁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1年,“情系大运河海峡两岸画家作品展”台北国父展览中心;
2011年,“文明探源·中国书画艺术展”洛阳龙博会馆;
2011年,“东方风景 · 崔健艺术展”无锡书画博物馆
2011年,“红色之旅·陕北地区行”;
201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江苏省中国画书法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1年,《跨越 · 中国当代水墨展》斯里兰卡科伦坡J.D.A佩雷拉画廊;
2011年,“江山多娇·2011南京市百家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1年,“高雅艺术进校园展”南京邮电大学
2012年,“胜似春光·2012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贺岁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2年,“金陵风骨 其命维新·江苏省国画院作品展”海南省博物院;
2012年,“江苏省国画院花鸟画作品展”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
2012年,“跨越·中美加三国艺术家联展”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
2012年,“崔见的风景艺术展”南京艺+美术馆;
2012年,“重返自然·2012南京市山水画年度展”军运库美术馆;
2012年,“情画江苏·江苏省百名画家写生作品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2年,“2012傅抱石奖·江苏省中国画展”提名奖,江苏省美术馆;
2013年,“崔见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3年,“胜似春光·2012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 贺岁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4年,“迎春画展”江苏省现代艺术馆;
2014年,“盛似春光·2014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贺岁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4年,“南风熏·南京市九人水墨展”南宁市榜样中国——东盟艺术馆;
2014年,“大墨南京 ·赵绪成师友心作展,南京;
2014年,“东方风景 · 崔健作品展”南京更斯艺术馆;
2014年,“台湾江苏周·江苏省名家书画联展”台北市
2014年,“中国梦江苏新篇章·中青年美术家太湖行”创作采风活动;
2014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2014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苏州美术馆
2014年,“迎青奥·中国梦”江苏省书画名家提名展,南京国际展览中心
2014年,“江南风度 · 中国水墨艺术展”阿尔巴尼亚国家历史博物馆
2014年,“感知江苏·中国艺术展”俄罗斯圣彼得堡俄罗斯博物馆
2014年,“江苏省中青年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术馆
2014年,“南京市国际美术展”特邀展,江苏展览中心;
2014年,“四季水墨展”江苏省国画院美术馆,张家港市美术馆,昆山美术馆;
2014年,“中国梦翰墨缘五画院联展”天津博物馆
2014年,“中国画家美国优仙美地写生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2015年,“盛世春光·2015江苏省国画院新春献礼,贺岁大展”江苏省美术馆
2015年,“江苏画店·文心墨韵~国画八家邀请展”江苏画店;
2015年,“玄忆梦想之境 见山·崔见”,苏州美术馆
2015年,“水墨 形·意”作品展,芥墨艺术馆;
2015年,“感知江苏·米兰展”米兰世博会;
2015年,“墨语文心展”海南国展中心;
2015年,“傅抱石奖·江苏中国画作品展”任评审委员会委员;
2020年,“美美与共——江苏山东中国画名家作品交流展”,山东新闻美术馆
艺术评价
崔见的水墨意境
在传统中国画体系当中,山水画向来是一个重头戏,在近二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从萌芽状态到发展成熟,出现了很多经典的语言样式,可谓丰富多彩,体现了这一重头戏的分量和价值。但我们细细品味一下就会发现,真正具有独特个性,具有经典价值并一直能够为后世所传承借鉴的并不是很多,与整个山水画发展的态势相比,突显出来的经典还是只占了相当小的一部分比例。我想,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无外乎有两个因素:一是具有高远的逸气,这是精神层面的东西,要靠克己的修为,也要靠各人的资质灵性;二是具有独特的语言,这是技术层面的东西,需要自己的努力追求,更要不懈的积累和努力的构建。
作为一名年富力强的青中年山水画家,崔见的创作状态一直很饱满,创作追求一直很明确,创作态势一直很上劲,显示出了不凡的进取心志。我相信,日后他的山水画创作一定能够层楼更上,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
崔见的现代水墨:从传统中蜕变
文/尚辉
当把笔墨还给媒材属性的时候,中国画高不可测的价值判断的峰颠也就了,由媒材命名的水墨画因此和其他画种一样,进入了更加开阔的纯视觉空间。现代水墨命名的本意,就包含着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本土文化的某种消解,它要表达的是在当下充盈斥目的信息中水墨图像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文化理念。因此,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水墨无疑比传统中国画更具有国际语言的流通性,它所关注的问题也已不是窄小的山林精神和出世情怀。但现代水墨又终究绕不过他还祖的血脉,也即本土文化乃至地缘文化又会在某一类创作或某一层面的创作上发生效应,而这本身又意味深长地暗示了什么。
在现代水墨中,崔见是从传统山水画中蜕变出的一个画家。他的作品具备现代水墨的一些文化特征,比如,凸现水墨宣纸的媒材特质,用水墨媒材承载传统文化的信息以及这种文化信息和当下流行文化的冲撞与对比。从这个意义上,他的中国画具有当下性,并已远离传统绘画的价值判断,他用信手涂鸦的偶然性反判传统的程式理性,用虚拟的超现实时空控究真实的心理表达,用传统山水画的语言符号指代和营构现代人的生存感受和精神状态,但相对其它现代水墨画家,他的作品则呈现较多的古典气息。这首先表现在他作品的图像具有传统山水形象的确定意义上,他从不放弃传统山林意象的表达和庄禅精神的呈现,他是通过自我与山林的触碰释放自己的现实感受。其次,他的水墨画具有较多的用笔特征,特别是文人画的意写特征,草书用笔的恣肆、洒脱、灵动,混融在非传统水墨的构成中,并成为作品图像的主调。
于是,崔见成了现代水墨与传统意义上的山水画之间的一个环链,从这个环链上人们可以分别走向现代图式与传统笔墨这两个价值判断截然不同的艺术时空,他作品的这种过渡性,正是一扇从当代语境中阅读传统、从古典文化里认知现代水墨的画家,真正铸炼于传统规范的画家,似乎都缺乏勇气走出规制和范式,可见预设图式像人生追求的理想一样决定了每个人一生的创作道路。在崔见真正走向创作道路的时候,他就踏上了现代水墨这条“贼船”,现在看到的许多现代水墨图式,他都曾实验性地玩过,但不久,他对这种没有语言根基的图式产生了些许的厌倦。在20世纪90年代的整整10年,他潜心传统中国画的笔墨修炼,试图将他早年的水墨图式进入传统语言的内部,用解构的传统语言表述现代的空间意识和文化理念。而当他一旦延伸到传统语言的内部之后,他的现代水墨图式则更见显著、强化、和凸现,他的《黄山2001年》系列和《风景2002年》系列都成为真正意义上他身份的标志和象征。
在这些作品里,他痴迷于意态萧散、洒脱灵动的线条,这些线条既是对具体物象的剥离又是对传统树法、法、水法、点法的整合,它是逐渐打碎、衰减传统记忆和组装、强化现代构成的一个过程。“水”所撞出的墨面、层次、肌理,营造了包裹线条和间离线条的精神空间磁场,它所具有的幽神秘的引力,瞬间吸摄了人们的视线和魂魄。它不是在有限的画面上透视空间的纵身变幻,而是用拥塞均衡的构图获得可以无限展延的画面;它建基于传统的线条不是激浊扬清,而是拖泥带水地追寻视觉上的浑莽、氛围上的幽深和布势上的韬晦。像许多现代水墨作品给人的审美启示那样,在反审美的视觉感受中,你抓不住具体事物的形象寓意,却能在回首的闪念里伸手握住巨大的精神指向。
崔见没有从传统语言的延伸中陷落传统,因为他的文化理念是现代的、当下的;但他同样也没有放弃传统的用笔而彻底成为水墨实验的先锋,这种文化定位多多少少提示了他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他所处环境的文化状态。的确,六朝金粉的南京市,给人留下太多太多不得不令人回味咀嚼的文化故旧,在崔见所生活所触摸到的文化磁场中,传统文化的价值判断一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任何人来说,这都会不自觉地形成用他者的目光审视自己判断方式,而当用积极的心态去承受这种审视的目光时,这便会为画家的艺术寻根带来更深入的思考,这是一个由外而内,由内而外的互化过程。因此,与其说崔见的现代水墨是建筑于传统语言的根基,勿宁说是现代水墨观念稼接于金陵传统文化环境的结果—这个本欲走出地域疆界的艺术,烙上了地缘文化的特征。他的作品被选入2001年“中原地区实验水墨二十年”大型文献展,是否也因此而拥有一席之地?
不论怎样,这种颇带地缘文化特征的现代水墨,也是文化个性和艺术个性的统一,崔见的水墨艺术显然获得了从地缘文化走向现代文化的入场券。他作为现代水墨的一个案例,或许能更多地揭示传统文化语意和现代文化表达之间的血脉关系,特别是人们过于强调现代水墨的文化无根性的时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作品欣赏
主要展览
艺术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