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航海学院源于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20年创办的集美航海教育,是我国最早培养航海人才的学校之一。
学院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本科生2500余人,拥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和交通运输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交通信息与
控制工程、交通安全与环境、交通运输(物流)规划与管理等学科方向;拥有
航海技术、
交通运输、
物流管理3个本科专业,其中航海技术专业获得
国家级特色专业,航海技术、物流管理、交通运输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设有航海、船艺、船管、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5个教研室及水上训练中心、航海实验中心2个实验中心。现有教职工150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实验人员30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49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9人;实验人员中高级实验师9人;持有船长证书28人,其中高级船长7人。拥有国内先进的
航海雷达仿真器、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GMDSS 模拟器、航运与物流仿真模拟系统和水上训练中心等,实验室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学院拥有海上专业教学实习船 “育德轮”,总载重吨达6.4万吨,可同时满足138名师生在船上实习,集培训、科研和运输三种功能于一体;拥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学院对
航海技术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并建立了“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确保高质量航海类人才的培养。
学院设有国家级海上交通运行
智能控制与仿真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福建省船舶助导航工程研究中心、福建航运研究院、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
实验室集美大学分实验室、海上事故复现仿真福建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
厦门市航海仿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集美大学航海技术研究所、厦门市海上交通
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厦门东南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等13个研究平台。学院已与
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航标协会(IALA)、
国际海事大学联合会(IAMU)等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是大陆唯一获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批准具有开展台湾船员适任培训资格的院校。
历史沿革
1920-1960
1920年2月
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创办水产科,招收旧制小学毕业生,学制四年,渔航兼学。
1921年2月“福建私立集美学校”总校名定立,内分中实部(包括中学、水产科、
商科),师范部,女师部,小学,幼儿园。
1921年9月水产科与商科合称为“集美学校实业部”。
1924年1月水产科改称为“集美学校水产部”。
1925年1月水产部改为“集美学校高级水产航海部”,招收初中一年肄业学生,学制五年,渔航兼学。
1926年5月陈嘉庚从法国购进一艘载重为274吨的拖网渔轮,定名为“集美二号”。该轮为中国第一艘拖网渔轮,也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渔轮。
1927年3月改部为校,定校名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
1932年9月增办新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开始编高一组。
1935年春校名改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1937年12月因
日寇入侵,学校迁往
安溪县官桥乡。
1938年1月集美各中等学校全部迁入安溪文庙,合并办学,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联合中学”,水产航海职业学校改为水产航海科。
1939年2月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三科脱离“联合中学”,定名为“福建私立集美职业学校”,移往
大田县城关。
1939年10月因日寇飞机轰炸,职业学校疏散到大田城外玉田村上课。
1941年8月独立为校,恢复原名“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简称“集美高水”)。
1942年8月为便于闽南沿海各县学生入学,“集美高水”迁到
安溪县城南街王田祖神祠。
1944年2月福建教育厅因“集美高水”设备完善,将省立水产职业学校委托“集美高水”代管(该校至1946年3月迁至莆田县。)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学校由安溪迁回
集美区原址,但原校舍被
日寇飞机轰炸破坏严重,学校逐步修复校舍。
1947年9月学校分设渔捞科、航海科两个专业,但渔捞科只招收一届就停办了,学校主要办航海科。
1949年9月23日集美解放。
11月28日
中国国民党军队飞机轰炸集美,校舍遭到严重破坏。学校迁到后溪下店圩借民房续办。
1950年6月学校迁回集美原址。
1951年1月国家教育部电准成立“福建私立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简称“集美水专”),由“集美高水”负责办理,招收高中毕业生,开设驾驶专业,学制为三年。
1951年8月“集美水专”独立办校。
设在惠安崇武的“福建省立水产职业学校”并入“集美高水”。
1952年8月,设在
马尾镇的“
福建省高级航空机械商船职业学校”(前身为
马尾船政学堂)航海科并入“集美高水”。
1952年9月经教育部批准,“
集美区水专”与
厦门大学航务专修科合并成立“国立福建航海专科学校”(简称“福建航专”),校址设在集美。新办养殖科,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并增办了“航海科工人子弟速成班”(简称“航速班”),因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学制定为四年。航海专业新生停招。
1952年12月经
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校名改为“福建省同安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1953年11月“福建航专”并入由
上海航务学院和
东北航海学院合并成立的大连海运学院。
1954年9月增设轮机专业,培养目标是
渔业轮机技术员,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1955年2月22日农业部、高教部、交通部联合下文,决定集美水产航海学校仍保持私立,渔捞、养殖、轮机三个专业由农业部负责指导,并分配毕业生;航海专业由交通部负责指导,并分配毕业生。
1955年6月30日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校名改为“福建省
厦门市私立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1955年秋季恢复航海专业招生,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改为四年。
1956年学校经费开始全部由国家负责(解放初几年学校经费主要由
陈嘉庚负责,部分由国家补助)。
1957年1月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归划水产部、交通部领导。
1957年秋季全校四个专业共有27个班级,在校生数达1196人,为建校以来学生数最多的一年。
1958年3月由陈嘉庚提议,并征得中央和省里
有关部门同意,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分为两个学校,分别定名为“
福建省厦门市私立
集美水产学校”(该校迁到新校址,归水产部领导),“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航海学校”(仍在原址,归交通部领导)。
1958年6月交通部将集美航海学校下放给福建省交通厅领导。
1958年秋季增设“轮机管理”(属
海船方面的)、“汽车技术使用与修理”、“公路与桥梁”三个新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均为四年。
1960年春季经省委批准,省交通厅决定在集美航海学校的基础上,筹建“福建交通专科学校”(简称“福建交专”),并开始招收“汽车技术使用与修理”、“公路与桥梁”两个专业大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二年。
1960年8月集美航海学校的汽车、公路两个陆上专业划给“福建交专”,一并迁往
闽侯县枕峰。
1960年秋季集美航海学校增办“船舶修造”、“海上水工建筑”两个新专业,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
1961-1990
1961年1月“海上水工建筑”专业改为“船机修造”专业。
1961年10月27日经省交通厅批准,校名改为“福建集美航海学校”。
1962年2月“福建交专”停办,该校的
中等专业学校2个专业并入“集美航海学校”。全校共有6个专业(驾驶、轮机、汽车、公路、船体修造,船机修造),学制均为四年,在校学生为851人。
1962年秋季取消“船体修造”和“船机修造”两个专业,并入轮机专业。公路专业停止招生(至1965年7月最后一届学生毕业,该专业停办)。
1963年8月集美航海学校重归交通部领导。
1964年1月校名改为“集美航海学校”(一直延用到1978年12月改为大专为止)。
1964年秋季汽车专业停止招生(至1967年7月最后一届学生毕业,该专业停办)。
1965年6月交通部将集美航海学校下放给广州海运局领导。
1965年秋季广州海校两个班在集美航海学校附读。
1966年6月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停课,处于瘫痪状态。
1968年10月工宣队进驻学校。
1968年11月成立集美航海学校“革命委员会”。
1970年5月20日
福建省革命委员会下文决定,撤销集美航海学校,并入
厦门大学。
1970年8月原集美航海学校教职工,除34名留在厦门大学海洋系及各单位外,其余一百多人都下放到市区和外地一些中小学及企事业单位。
1971-1990
1972年初厦门大学海洋系航海专业迁到原集美航海学校校址,开始举办短训班。
1973年2月在航海专业的基础上,筹办厦门大学航海系。
1973年7月17日国务院科教组下文将厦门大学航海系改为“集美航海学校”。
1973年9月集美航海学校复办,归交通部远洋运输总公司领导。
1973年秋季进行复办后第一次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开设驾驶、轮机两个专业,学制均为二年。
1974年秋季增办英语师资班,学制为二年。
1975年秋季增办“船舶电工”新专业,学制为二年。
1976年10月全校师生庆祝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伟大胜利。
1978年12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集美航海学校升格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仍归交通部远洋局领导。
1979年1月开办大专班,招收高中毕业生,开设驾驶、轮机、船电三个专业,学制均为三年。
1979年7月开始参加全国高校统一招生。
1979年10月交通部决定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由交通部直接领导。
1980年7月最后一届中专生毕业,中专部分结束。
1983年8月专业科改为系,航海系设驾驶专业,轮机系设轮机、船电两个专业。
1984年秋季开始试办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五年制专科班。
1986年8月成立船舶电气工程系,原船电专业划归该系。
1986年9月成立集美航专夜大学,设船舶电气管理专业,学制为三年半。
1987年6月成立“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校友联谊会”,组成第一届理事会。
1987年秋季在电气系增设“海洋船舶通讯与导航”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三年。
1989年5月11日国家教委正式批准集美航专改为集美航海学院。
1989年8月新建的学院分部开始使用(分部面积为163亩),电气系迁进分部。
1989年9月11日举行“庆祝集美航海学院建立大会”,宣布交通部任命的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学院正式挂牌。
1990年3月交通部任命集美航海学院院长。
1991-2007
1991年8月轮机系搬迁到分部。
1994年4月21日为适应
航运事业及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交通部教育司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国际航运管理系”。
1994年6月2日经交通部教育司同意,撤销“通导系”和“船电系”,保留“航海系”和“轮机系”,新组建“电气工程系”。
1994年6月30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授予我院“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和“轮机管理”专业
学士授予权。
1994年10月21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以集美学村五所院校组建的“
集美大学”正式成立,我院仍保留“集美航海学院”校名和法人资格。
1998年2月16日经国教委批准,我院原“工业电气自动化”、“
无线电技术”两个专业升为本科,专业名称改为“工业自动化”和“
通信工程”,从1998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
1998年7月1日学院通过了国家海事局对“学院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体系”进行的全面审核,取得了合格证书。
1998年7月6日交通部和
福建省正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集美航海学院划转福建省管理协议书”,从本协议书签字生效之日起,集美航海学院建制撤销,并入
集美大学,成为集美大学航海学院。
1998年12月19日省委宣传部任命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党委书记和院长,学院实质性并入集美大学.
2007年10月15日为了使集美大学水运交通学科专业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专业,将集美大学建设成为我国高素质船员教育与培训的重要基地,福建省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共建集美大学水运交通学科及相关实验室的建设,保持该学科的优势。支持学校创建福建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并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国内先进的
航海雷达模拟器、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GMDSS模拟器和水上训练中心,实验室总面积约6000平方米,实验设备总资产3500多万元。通过
校企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海上实习基地(两艘4--8万吨级实习船:华光、清华山、安平1号)。学院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一个及
福建省船舶与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一个。
院系概况
全日制在校生近2400人。航海技术专业以培养专业思想稳定、纪律严明、踏实肯干并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交通运输专业(国际
航运管理方向)依托
航海技术专业的办学优势,立足航运,侧重国际航运管理,培养能胜任港航企事业单位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物流管理专业顺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培养能胜任现代物流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规模
学院设有航海教研室、船艺教研室、船舶管理教研室、航运管理教研室和物流管理教研室等5个教研室,航海技术实验室、通导实验室和水上训练中心等3个实验室。设有航海技术研究所、现代物流研究中心、海商海事研究所、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和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福建省科技重点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服务海西重点建设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学院注重“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和引进,不断提高教师的学历学位等级与实船工作能力,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团队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80人,实验人员2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1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1人;实验人员中高级实验师12人。学院目前有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等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及交通运输工程领域专业学位一个,学院交通运输学科是
福建省2008-2015年唯一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支撑学科之一,共有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系统、海上交通信息系统、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交通(物流)规划与管理等四个研究方向。
科学研究
学术资源
研究所
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
随着
计算机技术、
卫星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交换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应用,船舶助航技术发展迅速,已成为海上安全航行技术研究领域的主流方向,船舶助航技术的研究成果和推广应用迅速发展。
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
航标协会IALA不断推进助航新体系、新技术和相关标准的研究和建设,如VTS、AIS以及E-NAVIGATION、E-ANSI等。船舶助航技术研究所面向行业内国内外船舶助航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密切跟踪IMO、IALA、IHO等国际组织的最新标准和技术规范,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科研成果,通过课题研究、技术创新、科研成果产品化运作及应用推广,在船舶助航技术研究领域,已承接了许多的课题,开展了多项学术研究工作,如:《基于3G和互联网技术的航标信息系统》、《航标遥测遥控管理平台的研发》、《厦门湾实时助航信息发布系统的研发与应用》、《AIS基站服务器及其共享发布平台》、《航标三维信息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前期研究》等项目,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数十篇,EI检索8篇,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项,取得《网络电子海图信息系统(WEB-ECDIS)V1.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研发了具有自主
知识产权、符合IHOS-57/52的电子海图GIS系统,实现了从数据解析、数据编辑、符号制作、分层显示、
空间分析等功能。与上海海事局厦门航标处合作多年,共同为我国航标助航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国家海事部门的充分肯定,成为上海海事局航标技术研究中心(南方)
技术支持单位。
现代物流研究中心
1.主要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航运物流发展战略与规划、集装箱运输现代化管理、集装箱多式联运网络设计和路径优化、海峡两岸航运物流关系等方向研究。
2.主要研究成果
近几年在物流学科主要承担了将厦门建成对台物流基地的可行性研究、基于知识的集装箱船舶自动配积机理研究、把
厦门港建设成为国际集装箱枢纽港的对策研究、厦门建设成为世界石材贸易和物流中心的可行性研究、基于供应链网络的动态联盟构建优化理论与方法等省市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各种
学术期刊上发表50多篇物流方面的论文。
海商海事研究所
集美大学海商海事研究所旨在立足国际航运应用研究,充分利用集美大学丰富的专业人才资源,从事国际航运和港口建设及经营管理研究,以及相应课题的研究和咨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海商法律研究、海上保险法研究、港口法律研究、
海洋法研究、海事安全研究、航运管理研究、海峡两岸通航研究、国际航运政策与市场研究、国际多式联运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港口经济与管理研究,通航评估和港口规划研究。主要研究项目和成果有:国家基金项目2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省研究项目4项,市研究项目2项等。
集美大学航海技术研究所,1995年经
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建立的。现改制为“院所合一”的研究所。主要从事船舶操作智能化,海上交通信息处理、显示与控制,航海与港口模拟工程等航海技术的应用开发及应用基础的研究,以及航运管理与法规、物流管理与技术,海峡两岸航运与经贸关系等研究。完成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市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居国内先进水平的“天文导航仪”、“船舶操作信息自动记录仪”等导航仪器。研制的“GMDSS模拟器”通过了交通部的鉴定,已投入教学使用多年,并作为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广州海运集团、厦门海洋职业学院推广使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
海上交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国际社会、国家海事主管部门和航运企业的永恒目标,也是国内外航海院校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等高科技成果不断应用到海上交通领域,海上交通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我国对于海上交通安全风险的防控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并且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海上运输面临着船舶数量剧增、海上通航环境复杂、海盗劫船事件频发等形势,海上运输所面临的新形势对海上交通安全保障提出了更高要求,全社会对于海上交通安全方面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有着广泛和巨大的需求。
海上交通安全研究所针对国内外海上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主要从事交通安全保障技术和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的研究,在海上交通安全保障技术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开展了船舶动态监管、智能视频监管、船舶安全风险评估、航标配布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有10多篇被SCI、EI、ISTP等收录、检索,出版书籍多本。所参与的国家863项目荣获国家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
三等奖。
其研究方向有:
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方法与保障技术
通航环境规划与评价技术
海上交通安全评价与船舶安全风险评估技术
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与协调联动决策技术
海上船舶交通监管与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联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