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发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应国故都在今
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阳镇),为应侯,子孙以封国为姓,遂为应氏。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间,
西周公国武王姬发封四子姬达(出自雍妃)为应候,尔后立国为应国(今河南省宝丰以东、
鲁山县东南及平顶山市区、
叶县、
郏县、
襄城县一带),并以鹰为族徽,子孙以国为姓。
人物简介
周武王姬发第四子应叔。周武王姬发灭
商朝后,将其第四子应叔被封于应(今河南平顶山新华区滍阳镇),称
范雎,伯爵,建立了应国。在应侯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封国名号为姓氏,称应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应氏正宗。
姬达更名为应叔,字儒林,号
仁寿讳韩,即应氏太始祖。应叔等先祖们在应国历经三百五十余年的治国安邦,创造了西周时期应国的辉煌历史,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应姓自
周代诞生后,历时三千多年,以鹰的性格,鹰的意志传延给子孙后代。不忘祖训,品德立身勤俭持家,艰苦
创业。人才辈出,名人耀眼。
事实上,历史上的古应国
首都和
滍阳镇原政府所在地是一个地方,1964年因
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原滍阳镇政府才搬迁到现在的
新华区薛庄村。1964年前,繁华的滍阳镇政府所在地被当地人称
滍阳街,由东滍、北滍、西滍三个行政村组成,当时已拥有人口10600人。这里因有水旱码头,交通便利,物产丰富,经济十分繁荣。当时该街东西南北各长1.5公里,有粮行、盐行、煤行、油行等等,其繁荣景象在
宝丰县是一枝独秀,有旱
洛阳市、涝
南阳市,好不过滍阳之说。同时街里街外河湖众多,环境优美,是个鱼米之乡。
应都滍阳位于西郊
滍阳镇南白龟山水库西北隅,这里分布着应山、应水、应都故城、
滍阳岭和星罗棋布的鱼塘,山清水秀如画,小桥流水人家,一派田园风光。《左传》
许僖公二十四年:“、晋、应、韩,武之穆也”。应的分封,当在
周公东征之后。应的地望,据引《
水经注》,在
河南省蚩水之北。
西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间征伐不断,应国于
东周早期灭国。在应国贵族墓地考古发现了许多珍贵文物,证实应都位于滍阳,证明应国与邓、申等国以相互联姻的形式结成政治联盟的历史事实。应都滍阳在明清时期,是宛洛间的交通要道,是物资贸易的中转地,是商业发达的
中州名镇。史籍最早见于公元前 1324 年,《左传》、《
诗经》、《
史记》等书皆有记载。
姬发灭商两年后,由于积劳成疾而一病不起。他死后,
姬诵即位,但是由于年幼,暂时由
周公辅佐处理朝政,历史上将这一时期称为“周公摄政”。周公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他曾为武王灭商和治理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据记载,
武王伐纣时,历数商王罪恶,鼓舞士卒斗志的著名檄文《
牧誓》,就是出自周公的手笔。
秦武王死后,周公又辅佐年幼的成王代行国政,对周初的稳固安定起了很大的作用。
周公专权,引起
管叔、
蔡叔度、
霍叔处等统治集团内部的强烈不满。这时
帝辛之子
武庚见有机可乘,便与他们勾结起来,并纠合东方的徐、奄、熊、盈、薄姑等过去殷王朝的属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
周公奉
姬诵之命,与
姜子牙、
姬奭等率军东征,一举歼灭了武庚的叛军,杀了武庚和管叔,将蔡叔等人放逐到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接着继续东进,趁势灭掉了薄姑、熊、盈、徐、奄等东方各国,并对参与叛乱的各国大加挞伐。在这次征伐战争中,应国不但没有跟随三监起来叛乱,因而且调集全国的兵力设下防线,堵住了叛军西进之路,与其进行了殊死战斗。因为应国在国家动乱时,坚定地站在
周代一边,因而受到周王室的格外恩宠。《诗·大雅·下武》曰:“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歌颂了应侯顺应天理,协助平定叛乱的功德。自此以后,应国在周朝享有特殊的地位和权力,其国君被尊称为“应公”。周初能被称“公”者,必定是功高位显,对周朝有过特殊贡献的诸侯。
应国世系表
一世 叔韩
姬发第四子,封应侯于应,子孙世袭,遂以为应氏焉。
二世 庄公颙
三世 文公
四世 僖公里
五世 武公守泰
六世 真公道
七世 哀公尹昌
八世 惠公琳 国亡
古应国文明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在
炎黄文明的典籍史册记载中,想看点应国历史真是困难。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没有古应国的半点影子。因为作为炎黄文明的肇始——古应国文明已经早就淹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之中。但历史掩盖不住真实,寒流挡不住春风。辉煌灿烂的应国文明终于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周代应国从应叔立国至
东周早期灭国历经350余年。然而古应国的历史自
黄帝时期应龙氏
朔州市应县立国至东周早期灭国已历数3000年之久。古应国文明隐藏着我国古代方国中最神秘,最深厚,最具魅力的精彩和灿烂。古应国是中华文明从传说到记载的历史见证,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是中华失落文明的中轴线,是中华文明的肇始,是中华文明的真正中心所在。
应国历史面目的全揭开使
炎黄文明不被疑惑,不受指摘。使拥有5000年历史文明的华夏文明和人类最古老的
古埃及并列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和骄傲。应国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灿烂篇章,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寻找失落的应国文明是是新世纪的重大工程,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关键所在。应国文明不在是历史的盲区,因为应国文明正在受到国内外无数的历史学家探测研究。
千年龙(千年平安国)
夏商时期,在今
山西省朔州市应县一带有古应国,后来古应国的子民迁至今
平顶山市地区定居。西周初期,
秦武王之子、
姬诵之弟应叔被封为应侯,因封地属应国故地,国名仍为应国。
山西古应国是
黄帝时期应龙封国。
应龙,古代生翼的龙。古代传说中一种有翼的龙,相传禹治洪水时有应龙以尾画地成江河使水入海。应龙指远古时期的应龙氏族部落和神秘古国——应龙氏和应国。《
述异记》中记述:“龙五百年为
角龙属,千年为应龙”,应龙称得上是龙中之精了,故长出了翼。相传应龙是上古时期黄帝的神龙,它曾奉黄帝之令讨伐过
蚩尤,并杀了蚩尤而成为功臣。在禹治洪水时,神龙曾以尾扫地,疏导洪水而立功,此神龙又名为黄龙,黄龙即是应龙,因此应龙又是禹的功臣。应龙的特征是生双翅,鳞身脊棘,头大而长,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齿利,前额突起,颈细腹大,尾尖长,四肢强壮,宛如一只生翅的
扬子鳄。在
战国的玉雕,汉代的石刻、帛画和
漆器上,常出现
应龙的形象。
古应国被史学界称为《千年龙之国》。由于龙在传统文化中代表平安和太平,应国又被称赞是《千年平安国》。古应国是黄河长江文明的交融地,其疆域和影响从山西朔州应县、中原滍阳到荆楚孝感应城横跨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鹰(应国玉鹰)
应国玉鹰发现于1986年6月发掘的滍阳岭应国贵族墓群中部的
一号墓中,这是大夫一级的贵族墓葬,在其出土的大量西周青铜器、玉器、贝币等珍贵文物之中,发现了一只温润光洁,泛青透明的玉鹰,长2.2厘米,宽5.7厘米,顶部与右翅有微斑,是有意用俏色手法就势雕琢而成,作展翅飞翔状,形象而逼真。向右扭曲的头部嘴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与双翅翅尖的两个小孔都用以穿绳佩戴,设计可谓精巧而独到。玉鹰眼睛和背翅施以
线雕,两爪卷曲身下,看去栩栩如生,充盈着艺术的美感。史学界根据多方面的考证,认为这是古应国贵族王室的族徽标志,正与
应龙氏族的图腾吻合,也许为原古应国贵族代代留传下来的传国之宝。现在,该玉鹰已被列入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古应国是
西周早期
姬发之子应叔的封国,距今已有3000余年。其
首都就位于今
平顶山市市区。古应国以鹰为国徽为图腾,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曾发掘出一应国国君王冠上的标志-----白玉线雕鹰,又因古汉语"应"、"鹰"
同源通假,故平顶山别称"鹰城"。古应国是
中原地区最早的造酒基地和酒礼文化发源地,堪称"中国酒礼文化之都"。自酒祖仪狄造酒于"汝海之南,应邑之野"始,该地域酒礼文化日益发展并鼎盛于应国时期。应
白酒成为
周代专供礼酒、贡酒,堪称最早的"国酒"。在古应国贵族墓群中发掘的万余件文物中,酒器酒具就有3000多件,大多为稀世珍品,足证当年酒风之兴盛,酒礼之繁华。
应门(天子之门)
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毛传:“王之正门曰应门。”《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应门之外,北面东上。”孔颖达疏引
李巡 曰:“宫中南向大门,应门也。应是当也。以当朝正门,故谓之应门。”清
钱谦益《寿福清公六十序》:“天子高居九重,应门沉沉,莫可扣击。”
应门史,就是专门职掌君王出入之门的官吏。西周时期,君王出入之门为正门,君王是“应天之命”而为人君,因称天子,天子行走之门就是正门,因此称应门,负责守卫、管理应门的官员就是应门史,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在史书中记载:“天子之门曰应门。”在《诗·大雅》中有“乃立应门”之语。
古代教育(修建义学)
平顶山市滍阳镇考古碑文记载着
滍阳街绅士们捐款捐地修建义学的经过,整个义学占地一百二十余亩,剩余的一百余亩地供先生们自行支配,但所有收入必须用于教育之上,凡来求学者,除购买必备书籍外,将不在另行出资,且吃住全在学校。这可能就是后来所谓的义务教育的雏形。若按碑文记载的时间即
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算来,比世界上记载的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
德国(公元1619年)还早上977年。滍阳街,就凭这一点,足可以让国人骄傲,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惊叹。全世界实施义务教育最早的国家是
中原地区!是中国的
河南省!是河南的
滍阳街!
【古应国遗民永康芝英应氏的义务教育】
永康市芝英
芝英村。
东晋时,
汝南县有
应詹者,从
司马睿渡江而南,仕至镇南大将军,封观阳侯,其子应元,招为驸马,以功任
御史大夫,后随父迁家于此。“此则南宗应氏之始。”后因族属繁衍,更村名为诸应。“宋有傅岩者,自大田徙
仙居县,其后裔又自仙居徙
缙云县。
嘉熙间曰九二府君者,乃自云还诸应家焉。”其后有
野生灵芝产墓之祥,乃更村名为芝英。永康市芝英是芝英应氏根源地,芝英应氏已有1670多年辉煌历史。
【
应氏大宗祠】从明清至民国,芝英有应氏祠堂72幢。多为二三进建筑。上进安放木主和香案,中下两进一般空着,作聚会之用。子孙住房遇有不幸,也可暂作居住。每个
聂氏宗祠,都置有田地山房等常产。常田租给子孙永佃耕种,租谷收入作祭祀之用。祠厅管事会负责收租、祭祀。每年
清明节前后举行祖祭。祭祀异常隆重,祭品非常丰盛。参加祭祀子孙要临场“接筹”。以“红筹”之多寡,把祭祖的“份子”散发给参加祭奠的男姓子孙。各人“红筹”的多寡,和年龄、学历、功名的高低有关。按民国时期分散份子的标准,一个应氏男姓子孙至少可分到1份。如果年满60岁,可加1份;年满70岁再加1份,逢十累加。如果初小毕业,可加1份;高小毕业,再加1份;初中毕业,又加1份,逢级累加。多者可拿到10份以上“份子”。为了安排祭祀,事先要做大量准备工作。其中一项,就是要匡计好“份子数”,搞好筹划。
应氏大宗祠是祭祀芝英应氏始祖的场所。大宗祠管事会由族内功名最高、辈份最长、年龄最大、最有权威的人组成。从明嘉靖年间开始,至1949年,历年管事成员保持18人。大宗祠管事会在族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合族订有二十条《家规》,其标题为:建祠宇、守封、抚群从、事尊长、端心术、慎言语、养童蒙、行冠礼、议婚姻、严内外、谨称谓、崇节俭、治丧葬、时祭、贻世业、黜异端、厚宗?、驭群小、供赋役、殖资产。男女老幼,以此律己。若有违者,合族共讨。诸如
清明节祭祀、划田资助学宫义学、修省志访核人物、议立社仓、筹建义庄、义会、开创义市、建立文会,创办学校、竞选国大代表、选拔校长镇长保长、成立消防水龙会乃至
元宵节活动、打更防盗等等事宜,一般都通过大宗祠管事会讨论议决或赞允。遇有族人违犯家规公德,大宗祠则采取“开大宗祠”的办法予以严肃惩治。开大宗祠时,总管事端坐于正堂,族人旁听于堂前两侧,违者罚跪于堂前。大宗祠裁决之案,县衙一般不再更改。由于这样,非应姓邻村也间有乘开大宗祠之便,委托
应氏大宗祠裁决事端。宋明而后,芝英人文蔚起。明代,有应仕濂独建县学,应尚道家设私塾,应屏山创建善林书院。至
清代,又有应修创建西园书院,应孟义建造洞灵书院,应鼎和营建培风书院。由是文教兴隆,芝英应氏中举者39人,登
进士者有应典、
应廷育、应炜、应振绪、应德完、应济川、应凤仪等7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西园书院为培英高等小学堂以后,培英小学经费全由应氏大宗祠包揽。凡是应姓,学杂费全免。
应氏大宗祠管事会的族权直至1949年5月解放时逐步解体,其儒礼遗风直至实行土地改革后废除。村镇建设和公益事业转由人民政府主持兴办。
韭房(韭字排列)
【
浙江省宁波市州区
章水镇蜜岩村古应国建筑风格建筑“韭房”】从锦鸡山上看蜜岩村落建筑,非常明显可以看到蜜岩的建筑风格与传统的四合院建筑风格不同。它更多的是中间为长条式的天井,两边为整排1~2层的等高木质为主的房屋,门口有长廊,因两旁民居安“韭”字排列,故名“韭房”。韭房是按古应国建筑风格建造。
密岩古村建村于
宋朝,已有近千年,村中百姓多为应姓。查宋、明、清、民历代所修《蜜岩应氏宗谱》中所载,四明的应氏,本是
河南省汝南县南顿(现
项城市忠顺乡)的名门望族。而鄞州的应氏,则起源于唐
长庆年间(约公元820年)的应彪公,官拜
明州刺史时,其子肃跟随一同上任到鄞州,后便定居于
鄞江镇。到了刺史的第十二世孙(约1120年宋始南迁时)应高时,迁到了风景秀美的蜜岩村定居。
仪狄,
夏朝人,相传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战国策 ·魏策》上记载:“昔者,帝女令仪锹作酒而美,进于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汉
许慎在《说文解字·酒字条》中,也有同样的说法。意思是,过去,
大禹的女人叫仪狄去酿酒。仪狄经过一番努力后,酿出味道很好的美酒,进献给夏禹,夏禹喝了,觉得确实好。可是他说:“后世君王,如喝了这种美酒,一定要亡国的。”从此就疏远了
仪狄而自己也和酒断绝了关系。仪狄造旨酒,不仅没受到奖励,反而遭到了惩罚。
仪狄是我国最早的酿酒人,女性。但两千余年来,史文记仪狄均以为男性,其实大误。《
世本》、《
吕氏春秋》、《
战国策》等先秦文献本早记为女。性异化是入汉后男子中心主义史观影响与男人政治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