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邦彦(1603年~1647年),字令斌,号岩野,广东顺德龙山人。
南明抗清民族英雄,岭南三忠之首,
陈恭尹之父。早年设馆讲学,为当时南粤硕儒名师。明亡,年屈四十的陈邦彦疾书《中兴政要策论》万言书,并参加
南明广东省乡试,中
举人,升兵部职方司
主事,派往
赣州市参与军事。1647年(
永历元年)与
陈子壮密约,起兵攻
广州市,兵败入
清远市,城破被捕,惨遭刑。陈邦彦深具民族气节外,诗文也饮誉当时,与
黎遂球、
邝露并称“岭南前三家”。
人物生平
科场失志,随父授徒
陈邦彦自小聪明勤学,1621年(
天启元年),考取秀才,之后屡次参加乡试均落榜,于是随父在大良设馆授徒,人称岩野先生。他精研《
周易》、《毛诗》和经世致用之学,在治学授徒之余,密切关注国家大事,对府、县的大事,均能提出适当的建议。地方政府官员遇有政事难事,常常征询他的意见。邦彦满腹经纶,却在科场上并不得志,多次应考均未能中举。人们深为之不平,而他却不以为意。
二次献策,均被拒绝
1644年(崇祯十七年),清兵入关,定鼎中原。
弘光帝朱由崧在南京建立弘光小朝廷。国难当头,陈邦彦五内俱焚,疾呼:“此时不思报国者,非丈夫也!”随即结束讲学,针对时局,精心撰写了数
万言的《中兴政要》,具体开列了32条抗敌救国方略,踌躇满志地只身赴南京进呈弘光帝,但未被接纳。
1645年(
弘光元年),南京政权被清军攻灭,
南明朱聿鐭在
福州市建立南明隆武朝,并于翌年委任陈邦彦为兵部职方司,统领
广西壮族自治区狼兵万余人前往江西南安协同
大学士苏观生抗击清兵。他受命后曾多次提出进击清军的良策,但因均被苏拒绝而坐失战机。而在
朱聿键被清军俘获后,陈被迫率部随同苏观生撤回
广东省。陈邦彦在时局危急之际,一再呼吁南明的两个分立的政权(设在
广州市的绍武政权与设在
肇庆市的永历政权)化干戈为玉帛携手对抗清兵。但因遭苏观生等的干扰,南明分设的两个朝廷互为争斗以致相残愈烈,因而被清兵乘隙攻击,绍武政权与永历政权相继覆灭。 1645年(
弘光元年)秋初,邦彦告别家人北上时,写下了意气豪迈、笔墨酣畅飞动的赋别之作《舟发珠江承诸子携酒饯送次韵赋别》:扬尘伐鼓发江干,变徵声高七月寒。夜渡可能知大漠?日边何处是
长安!杯因惜别兼贤圣,策为忧时杂管韩。燕石自惭仍跃冶,归来休笑旧儒冠。
归附聿键,抗击清兵
1645年(弘光元年),弘光朝覆亡后,
朱元璋的九世孙
朱聿鐭朱聿键被一批文臣武将拥戴在
福州市称帝,建立隆武朝,并访求贤能,组织抗战。读了陈邦彦的《中兴政要》之后,隆武帝备加赞赏,称陈邦彦为“奇才”,并下旨请陈邦彦速速赴闽,共商国是。因一身不能事二主的缘故,陈邦彦当时并没有马上到福州去。只是到了第二年的五月,
南明被清兵摧毁之后。他才下了归附聿键的决心,并且参加了六月举行的
隆武朝唯一的一次乡试,得中第七名
举人。发榜前三天,他被聿键任命为监纪
推官。
1646年(隆武二年),陈邦彦升兵部职方司
主事,监粤兵入
江西省,协助
苏观生防守北线。清兵压境,猛攻
赣州市,苏观生按兵不动,逡巡观望,陈邦彦虽一再请战而未获批准。赣州失守后,清军大举入闽,攻下
福州市。隆武朝的武将
郑芝龙公开投敌,
朱聿键被俘遇害,隆武朝也步了弘光朝的后尘。此时,苏观生急于回
广州市拥立新主,置邦彦的凭借
五岭和
韩江天险,抵挡北、东两面来敌,以保住
广东省,建立巩固的根据地的建议于不顾,下令全军撤防。邦彦要苏观生火
速率主力取道惠州和
潮州市,救援尚在苦撑的泉(州)、漳(州)前线守军,并请求自领一军扼守南安,抵抗北路清军的请求也未被采纳,只好一同南撤。
重组部队,妙计救主
1646年(
隆武二年),陈邦彦化名潜入高明县山区重组反清武装,并会同义军余龙部进击广州、
顺德区两地。清将
李成栋攻陷
肇庆市,深入
广西壮族自治区腹地追赶
永历君臣。不久,
佟养甲、李成栋部清军偷袭
广州市,绍武政权覆亡。在广东肇庆的永历帝闻风而逃到了广西。李成栋军乘胜追入广西,永历朝廷岌岌可危。
陈邦彦救主心切,跑到顺德请余龙帮忙。余龙等人本是当年明将
万元吉在
广东省招募的援赣部队,
赣州市失陷之后,生活无着,便在
甘竹滩落草为寇,原队人马加上归附的溃兵也有二万多人。经说服,他们同意协助陈邦彦攻打广州。另一方面,陈邦彦又联络上了东莞的抗清义士
张家玉,张也同意助他一臂之力。
眼看着大兵压境,
佟养甲忽生妙计,他下令关闭城门,不准出战,一边派出快马到
广西壮族自治区急召
李成栋回师。一边四出散播谣言说,李成栋的大军已经在回穗途中了,很快就要杀到甘竹滩去了。余龙是个大老粗,不知就里,急着要保卫他的老巢,也不知会陈邦彦,顾自撤围先走;剩下陈邦彦孤掌难鸣,也只好黯然收队。后来知道,李成栋接到
广州市的告急文书后,确实是很快就放弃了对
桂林市的包围,转而回援广州。
永历君臣这回能脱离
合谷穴,得归功于陈邦彦围魏救赵法的妙用。
之后,陈邦彦派门生马应房与之合兵收复
顺德区。接着他又相继串连东莞
张家玉,南海
陈子壮,顺德胡靖、
梁斌,新兴梁信灼,
新会区黄公辅、何世熊,
恩平市王兴,
阳江市莫廷兰,东安(今
云浮市)何仕璋举义,合力牵制清军。
李成栋被迫放弃追击永历帝,回师东下。邦彦得报,派马应房等率水军到顺德黄连乡北拦江截击,奈何寡不敌众,败于敌手。邦彦又趁李成栋进攻张家玉部之机,会同高明
麦而炫、欧怀昊一举攻下
江门市。
妻儿被杀,战事失利
1647年(
永历元年)初,视邦彦为心腹大患的
巡抚佟养甲,用卑劣手段突袭顺德,抓走了在龙山避难的陈邦彦的两个儿子和尹、虞尹和一个姓何的妾,把他们作为人质,招降陈邦彦。邦彦在招降书上凛然批复:“妾辱之,子杀之,皆唯命。身为忠臣,义不顾妻子也。”这一妾二子,后来都被清军杀害。
1647年(永历元年)七月,陈邦彦在
广州市物色到被迫降清的杨可观、杨景烨、黄天锡等三位前明军官,让他们在城中做内应;又布置三千“花山盗”向清军诈降,混迹于清军之中,伺机起事。他和前明
礼部尚书陈子壮(
南海人)则计划好兵分两路,同时进攻广州。陈子壮兵出九江,负责攻打西南方,陈邦彦统率水军,集中突击西北。三方面约定七月七日为举事之日。然而由于某些尚不清楚的原因,事情的进展不能如意。陈子壮的部队提早了两天到达广州,驻扎在五羊驿。他的一名家僮被清军俘虏,供出实情(一说有叛僧告密),结果城内三千“花山盗”和杨可观等三人均被清军查获处死。
形势对二陈十分不利。这时
李成栋在东莞击败
张家玉,回城途中,船队驶到禺珠洲,与陈邦彦水军碰个正着,双方于是展开了一场血战。陈军借着风势发动火攻,李成栋抵敌不住,往后败走,陈军在后紧追不舍。当时,
陈子壮的部队正埋伏在白鹅潭附近,准备随时接应陈邦彦。邦彦
军船上插朱饰青旗,他们原来是知道的,但由于时值黄昏,暮色苍茫,士兵们竟然不能分辨旗色,望见前面黑压压一片战船,乘风破浪而来,以为大队清兵杀到,心下不免着慌,及至看清楚在敌人的背后还有自己人时,大乱阵脚,终大败亏输。
之后,陈邦彦纠合败卒转攻
三水区,又转攻
高明区,继而与清兵接仗于
新会区和香山,后来得到故明
清远市指挥白常灿接应,遁人清远,在江口设木栅顽抗。清兵追到,再次施以火攻,陈军连战失利,部将霍师连连阵亡,不得已而退入城中固守。
清兵围城,宁死不屈
清军包围清远城,猛攻十日不下。战斗从早晨打到下午,陈邦彦身上多处受伤,次子馨尹死难,他本人亦肩中三刀,鲜血淋漓。心知大势已去,便退走到朱氏园,在园壁上题了三首诗,其中一首
六言诗写道:
“平生报国怀深,日望西方好音。已共弘化碧,还同
屈原俱沉”。
另一首云:
“无拳无勇,无饷无兵。联络山海,矢助中兴。天命不佑,祸患是婴。千秋而下,鉴此孤贞!”
写毕,一头扎进池水中以图一死报国,谁料却被追兵拉起,他仰天大笑:“我就是陈兵科陈邦彦!”陈邦彦被押到
广州市后,
佟养甲派医生为他治伤,送上佳肴想劝降,可是邦彦拒绝了,他以
文天祥为榜样,写了《狱中步文丞相韵》诗,谓“泉路若逢文相国,不知双眼可谁青?”在狱中绝食五日。1647年(
永历元年)9月28日,佟养甲眼见劝降无望,于是下令将邦彦押往四牌楼(故址在今解放南路)杀害。
临刑时,邦彦慷慨写下《狱中五日不食临命歌》:“天造兮多艰,臣之江也浒。书生漫谈兵,时哉不我与。我后兮何之?我躬兮独苦。崖山多忠魂,先后照千古!”歌罢,从容就义。死后,永历帝赠邦彦
兵部尚书,谥忠,子锦衣指挥(见《明史》)。后人慕其忠烈,将他与
陈子壮、
张家玉尊称为“岭南三忠”,并以他为首。
家庭成员
陈邦彦育有四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其中,次子陈馨尹战死于沙场,另外陈和尹、陈虞尹被清人杀害,只有长子
陈恭尹,因为清兵突袭时他已离开了
顺德区,躲藏在增城湛粹家的复壁中,侥幸逃过大难,后来成长为一代诗人,与
番禺区屈大均、
南海梁佩兰同享
盛誉,并称“岭南三大家”。
文学著作
陈邦彦有《雪声堂集》十卷、《南上草》、《易韵数法》、《中兴政要》等作品遗世。
文学思想
他用著作展示中兴国家的愿望和对朝廷的耿耿忠心,表达出强烈的忠君思想;他用散文分析当时的形势、提出对策,表现出非凡的治国思想;他主张文章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且用散文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表现出典型的实用思想。
人物评价
精通《明史》的李少魁先生认为,陈邦彦是明末清初具有历史影响的重要人物之一,在大变革的时代,其忠心不二,披肝沥胆的人生态度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明史》(
张廷玉等著)卷二百七十八称其:“为诸生,意气豪迈。”
史载,“邦彦自起兵来,日一食,夜假寐不就枕,与士卒同劳苦。故其下人人感动,即小无思叛者”。
陈恭尹上表
永历陈父为国殉难:“三千死士,冲突於东西南北之间;一片孤忠,照耀於山川之表。……山林感奋,义勇顾忠。两攻
广州市,五复郡邑。一妾屠戳,三子丧亡,指挥依然,须眉益厉。……慷慨伪庭,强一屈之不可。从容上,甘万死之如饴……”
在编著《顺德历史人物》丛集过程中,李健明曾对陈邦彦的诗歌进行一定研究,他讲述陈邦彦的诗歌师法
杜甫,笔力老健,感慨深沉,而
清代著名文献学者
温汝能赞陈邦彦为“粤中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