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辅(1576年~1659年),字振玺,别字春溥,新会
杜阮镇杜阮乡(今属
江门市蓬江区)人,明朝官员、南明新会抗清义军领袖。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
进士。任福建浦城知县时,调任南京山西道
监察御史,后奉旨巡按下江,亦有政绩。以疏劾太监
魏忠贤,被撤职回乡。
崇祯朝起用任湖广布政司参议、湖广参政,分守湖南宝庆,奉命征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南“瑶乱”有功,受封赏。崇祯末年,托病辞归。明亡,公辅与
王兴起兵
新会区抗清,后被困,宁死不屈,于
永历十三年(1659年),与王兴等自焚于
台山市(今台山)汶村。著有《北燕岩集》。
明万历四年(1576年)黄公辅出生在新会杜阮,36岁中举,40岁考中进士,曾任福州
蒲城县、
莆田县尹(知县),因薄税轻刑而受到百姓的欢迎。
天启二年(1622年),黄公辅升任南京山西道
监察御史,当时太监
魏忠贤专权,捕杀东林党人,黄公辅仗义上疏弹劾,控告魏忠贤24条罪状,言词激烈,反被魏忠贤诬告谋反。天启五年(1625年)黄公辅被撤职罢官回乡。
明崇祯元年(1628年),思宗皇帝登位,抄斩魏忠贤,黄公辅得到平反。崇祯七年(1634年)在杜阮已闲居9年的黄公辅被再次起用,升任湖广布政司参议,分巡湖北;后任湖广参政,分守湖南宝庆,兼兵备,镇
长沙市。期间因多次征剿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瑶乱”有功而受到朝廷的封赏,并升任吏部
御史。
崇祯十六年(1643年)67岁的黄公辅告老还乡,回到杜阮。
崇祯十六年(1643年)退休回乡。次年农民
起义军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随即清兵入关。黄公辅闻讯,悲愤满胸。在《甲申江门看竞渡》一诗中,吟出“击中流谁
祖逖”句,反映他的强烈民族气节,欲效祖那样率师收复中原。
隆武二年(1646年),
南明朱聿键被清兵掳去杀害;
朱常瀛(原永明王)
朱由榔即位于
肇庆市,称永历帝;当时 朱聿又在
广州市即位,称
朱聿鐭。但大敌当前,同室操戈,以至清兵攻陷广州,绍武帝自杀,
永历西奔。
广东省各地义军纷起勤王。黄公辅与王兴起兵
新会区,约
陈子壮、
陈邦彦、
张家玉各路
起义军,谋攻广州。次年各路起义军皆被清兵打败。而新会县知县林凤翱率兵到杜阮叱石搜捕黄公辅,却被起义军捕杀。后黄公辅投奔永历帝,历任太仆寺少卿、
通政司左通政、待经筵、刑部左侍郎、署尚书事等职。他在辅助永历帝旁期间,次子黄笃豫为保卫永历帝还都战死浔州。
永历八年(1654年)南明安西王
李定国率军入粤东进,公辅长孙黄确被任为监军,联合王兴的队伍攻新会城。未胜,
李军撤走。黄公辅与王兴奉明裔
南唐王
朱聿锷()于台山汶村,储备粮食,铸造器械,继续抗清。他曾致函延平王郑成功相约筹组闽粤水军,并派孙黄确赴
云南省向永历帝进“蜡表”禀呈联郑计划,被任为
兵部尚书总督水陆义军,御赐
尚方宝剑,奉命召集义军会合定西侯张各振,虎贲将军王兴所部,打算从水道配合郑军袭取南京。事泄,清平南王
尚可喜派大军围攻汶村。
永历十三年(1659年)正月初七,清平南王差人致书公辅,促其投降,公辅即作《复平南王书》,表白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心。永历十三年(1659年),清兵围攻台山汶村,黄公辅与将军
王兴自焚,终年83岁。据杜阮黄氏族谱有记:“自焚于百花寨(即台山汶村,也称绣花针寨),骸骨不归”。后来黄公辅的次子黄笃豫也战死浔洲,长孙黄确则殉节
广州市,满门忠烈。
黄公辅墓坐落在江门
杜阮镇叱石的鹏山上,为其
衣冠冢。墓建于
清代,民国后曾重修,砂
灰土筑,墓在山窝中,两旁山脉呈V字形,像
大鹏鸟的两翼向前伸张。墓碑上刻“
大司马黄公辅之墓”。墓后石壁镌刻有黄公辅《戆叟初登叱石岩》诗,墓周崖壁上还有“崖山并峙”、“山高水长”等
梵文摩崖石刻,并建有
黄公祠以祭祀其忠烈事迹。祠前平台开阔,一片山色。
山上有岩洞,称北燕岩。相传明末
崇祯自缢前曾遣人携二子出走,黄公辅
新会区起兵抗清时,为鼓舞勤王将士的斗志,曾托言明太子朱聿鐥藏匿岩中,以此号召忠义,鼓舞勤王将士斗志。所以北燕岩又称太子岩。岩上建有太子亭,亭联有云:“石老岩虚,此日高瞻生远景;山残水剩,当年北望矢孤忠”。亭北还立有“北燕岩”石碑,下署“明季
礼部尚书陈子壮、
大司马黄公辅两先生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