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齐庙
位于河北省滦县的庙宇
夷齐庙,(也称清圣庙、清节庙、清节祠)始建于汉,唐始祭祀,宋元因之。明清时期,拜祭祀达到高峰。解放后的大跃进时期出现损毁,文化大革命时期彻底毁灭。位于河西岸,原属卢龙县,解放后划归滦州
基本介绍
夷齐庙建于何时?目前唯一见于史志的记载就是康熙元年至五年永平知府彭士圣的《重修清节祠碑记》。(见乾隆三十九年《永平府志》)。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云:“自汉熹平五年已有祠。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宋大中祥符四年曾访庙遣官致祭。‘清惠’、‘仁惠’谥号则封于政和三年。进侯加公则更于元至元十有八年。至顺元年颁庙额曰‘清圣’,古庙久废。”
汉熹平五年为公元176年。两汉时期,是以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的鼎盛时期。刘彻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思想的对位推上了顶峰。伯夷叔齐让国全仁、扣马谏伐、耻食周粟、独行其志、独善其身的思想行为,是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渊源。由于孔子、孟子大力崇尚伯夷、叔齐,称伯夷、叔齐为圣贤,所以两汉时期朝野上下,对伯夷、叔齐也十分崇敬。东汉熹平五年修建夷齐祠,自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水经注校证》卷五《河水五》记载,“伯夷叔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矣。上有夷齐之庙,前有二碑,并是后汉河南郡广陵陈导、洛阳市令徐循与处士平原苏腾、南阳郡何进等立,事见其碑。”《两汉太守刺史表》记载,河南尹陈导,广陵人,后汉末。熹平五年在任。《续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熹平五年,天下大旱,祈请名山,求获答应。时处士平阳苏腾字玄成,梦陟首阳,有神马之使在道。明觉而思之,以梦陟上闻。由此看出,“熹平五年已有祠”之说成立。祠之地址,按《水经注》记载,在首阳山上。 “唐天宝七载祀义士八人于郡县。崇祭则自此始。”唐朝,人们对伯夷叔齐开始祭拜。唐代诗人李颀有《登首阳山谒夷齐庙》诗一首:“苍苔归地骨皮,皓首采薇歌。毕命无怨色,成仁其若何。我来入遗庙,时候微清和。落日吊山鬼,回风吹女萝。石崖向西豁,引领望黄河。千里一飞鸟,孤光东逝波。驱车层城路,惆怅此岩阿。”说明唐代已正式以夷齐庙命名。前蜀韦庄《鸪》诗中有“孤竹庙前啼暮雨”句。韦庄,五代十国前蜀诗人、词人。因《鹧鸪》诗得名,人称郑谷孤竹庙与孤竹祠应为同物。宋大中祥符四年,朝廷曾派遣官员访庙致祭。政和三年,朝廷追封伯夷叔齐清惠、仁惠谥号。元代,对伯夷、叔齐的崇尚更胜一筹。至元十八年,孛儿只斤·忽必烈下诏,追封伯夷为“昭义清惠公”、叔齐为“崇让仁惠公”。布告天下,并建庙祭祀。至顺元年,孛儿只斤·图帖睦尔下诏,赐庙额“圣清”,并规定“春秋以太牢礼致祭”,形成定式。牛、羊、猪三全食品称太牢。太牢礼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社稷的礼节形式。杀猪宰羊,隆重至极。元代御史中丞马祖常作《圣清庙记》。康熙卢龙县志》、乾隆永平府志》均有记载。
明清时期,夷齐庙历经多次修建、迁徙和更名。万历二十七年《永平府志》记载:“清节庙,旧在府城东北隅,景泰五年知府张茂移建于孤竹城。成化七年知府王玺奏准,赐额‘清节’,降以祝文,定为春秋二祭,大学士淳安商辂记其事。弘治十年知府吴杰重新,行人张廷纲作记。嘉靖知府张玭梦人赐以‘二墨’,因感而重新之。以二墨者,墨台氏之二清也。”彭士圣《重修清节祠碑记》记载,夷齐庙“移于郡城内东北隅,为明洪武九年。郡丞梅所建,未几复废。景泰五年,郡守张茂乃重建于孤竹故城。成化九年郡守王玺请于朝,赐今额,御定祭文,详载元中丞马祖常,明学士商辂两记甚著。弘治十年,郡守吴杰重修,有行人张廷纲记之。嘉靖二十六年,郡守张重修,规制大备,有侍讲袁(火韦)记之。四十二年兵备使者温景葵始于庙北隅隔河建孤竹君庙。隆庆六年,郡守辛应乾,万历十一年兵备雷以仁、郡守任凯,二十七年郡守徐准、曹代萧等,皆经重修。”从这些记载得知,明以前,夷齐庙建在孤竹故城,府西北二十里。明洪武九年移建于永平府城内东北隅。按永平府城的地形,应在东山北侧之城墙脚下夷齐井周围之高地,现卢龙三街处。朱见深于成化九年,派大臣到永平夷齐庙祭祀伯夷叔齐,祭文如下:“惟神逊国全仁,谏伐存义,为圣之清,千古无二。怀仰高风,日笃不望。庸修岁纪,永范纲常。尚。”并钦赐匾额“清节庙”。从此,清圣庙更名为清节祠。清代,又更名为夷齐庙,并一直延续未作变更。
清代,夷齐庙的大规模重修是清康熙四年和乾隆四十三年,以后未见史志关于修复夷齐庙的记载。康熙四年,永平府知府彭士圣奏请朝廷重修夷齐庙,得到批准。康熙帝亲自题写了庙额与楹联。是年,复修的夷齐庙落成,12岁的康熙帝亲自参加了夷齐庙的落成典礼,并为“揖逊堂”揭彩。乾隆在位期间,曾于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和四十八年先后四次前往沈阳市拜谒祖陵。从京城到盛京,夷齐庙是必经之地。此地山水清幽,又有夷齐庙,实乃逗留休住之理想之地。光绪《永平府志》记载,乾隆八年、十九年盛京祭祖,两次临幸夷齐庙。于是乾隆决意在此修建夷齐庙行宫。夷齐庙行宫于乾隆四十三年正月二十六日开工,六月三十日完工。
建于永平府西北二十里的夷齐庙,坐北朝南,十分壮观。夷齐庙南门外,是一高大的屏风,为砖石结构。屏风高七尺,宽丈余。屏风中间勒铭:“百代清风”,砖屏两边各有一赑屃驮石碑,右碑上书:“忠臣孝子”,左碑上书:“到今称圣”。南门平顶门楼,东西夯土城墙,楼门上有长方石额,上书“贤人旧里”。
整个夷齐庙为东、西、中三个院落。中院南门楼上悬蓝底黑字横木匾额,上书“敕赐清节庙”几个大字,门外两旁各有一碑楼,左碑楼题:“天地纲常”,右碑楼题:“古今师范”。过左右碑楼,又有三碑,中碑是孔子端木赐颂贤之辞,右碑孟子之辞,左碑曾子之辞。过三碑,又有一立碑,乃永平府知府张玭重修夷齐庙之碑纪。进入中院南门是夷齐庙正殿,也叫大殿。殿门匾额“百世之师”,为康熙帝御笔。殿前廊柱四根,嵌有两副楹联:“采薇蕨食铭千古贞志,扣马而谏濡天地高风。”“吁兮圣之清者天泉源源仁至颂,嗟乎君之义者黔首代代故里风。”大殿无后门。后墙居中位置横悬一匾,上书:“古贤人殿”,亦为康熙御笔;偏右略下也有一匾,上书:“伦常师范”,为雍正御笔。偏左略下对称位置还有一匾,上书:“万世可风”,为乾隆御笔。大殿东侧山墙上镶嵌爱新觉罗·颙琰诗匾:“葆祠几度六飞临,二老孤忠感睿吟。知命难以龄锡主,爱君共守岁寒心。晨风古殿松杉老,夜月空阶猿鹤寻。大节独标千万世,昭然遗绩兆民钦。”西侧山墙为爱新觉罗·旻宁咸丰二帝御制诗匾,其中道光帝诗匾曰:“巍然庙貌仰前贤,昆弟同心结义宣。叩马精英贯天地,千秋信史美贞坚。”;咸丰帝诗匾曰:“崇祠展貌慕高风,懦立顽廉济世功。乐道得仁又何怨,浮云富贵总空空。”大殿有八根撑梁立柱,上有四幅楹联,两两相对。一联曰:求仁得仁万古清风孤竹国,以暴易暴千秋孤节首阳山。二联曰:两逃兄弟彝伦重,一谏君臣大义明。三联曰:兄让弟弟让兄父命天伦千古重,圣称贤贤称圣顽廉懦吏百世师。四联曰:桑梓千秋揖圣迹,衣冠万国拜孤竹。大殿内坐北朝南居中位置供奉的是伯夷叔齐塑像
大殿左侧有一青砖小楼,高两丈,清雅秀丽,玲珑剔透。楼内供一仙姑,姿容端庄,满面慈祥,正襟危坐于楼内。楼内东侧壁上彩绘“蟠桃赴会”,西侧壁上,绘有“榴开百子”、“凤穿牡丹”。据说,楼内供奉之人,是伯夷、叔齐的妹妹黄花。传说黄花文武双全,孤竹国中子亚凭做了国王后,黄花辅佐亚凭,掌兵马,战山戎,立下了汗马功劳。
正殿北通过甬道是中殿。中殿可由东西两门而入,东门上题“廉颂”匾额,西门题“立懦”匾额,中殿之旁还有东西殿,东殿上题“斋明”,西殿题“盥荐”。中殿到乾隆辟为碑坊。堂内杂而有序的陈列明清时期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拜谒夷齐庙时留下的诗文碑刻。其中爱新觉罗·弘历两次临幸驻夷齐庙,留有六首谒诗嵌于东墙壁上,和亲王两首谒诗嵌于西墙壁之上。乾隆还有两首五言、三首七言诗碑陈于堂内,其他文人墨客的墨宝华章,或镶于墙,或陈于堂,林林总总,数不胜数。
中殿向北则是后殿,后殿门额上书三个大字“揖逊堂”。堂前有数碑,其中一碑为元代御史中丞马祖常之《清圣庙碑记》。揖逊堂是夷齐庙的主体建筑。揖逊,乃揖让、谦让之意。堂内供奉的是伯夷叔齐相互揖让的立像。堂内四周墙壁彩绘让国相去、叩马谏伐、耻食周粟、首阳采薇图。堂内也有不少碑刻,多为官员和文人雅士的拜谒之作。
对夷齐庙的拜谒、咏诵,清代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康熙四年夷齐庙落成后,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纷纷前往拜谒、祭祀,题写诗文,整个夷齐庙成了碑林区诗海。
康熙帝不仅于康熙四年,康熙二十年两次亲临夷齐庙还御制《夷齐庙》诗一首,并作《夷齐庙诗序》。《夷齐庙诗序》云:"永平府治西,夷齐庙在焉。滦水经其前,清风台峙其后,倚严俯流,足以登眺。夫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能让侯封,不食周粟,采薇首阳山,独行其志。孟子以"圣之清"称之。盖人惟能立节,自可垂名。夷齐之去国洁身,不求人知,而庙貌千古,讫今犹存。吁,造诣其可忽乎哉。康熙御制《夷齐庙》诗云:滦河水清驶,荒山屹然峙。上有孤竹城,乱石半倾。堂庑既具观,庙貌亦俨尔。缅怀商代末,天下渐披靡。兹地实藩封,人民差可恃。兄弟以义让,富贵如敝履。扣马谏秦武王,数语昭青史。循迹首阳山,薇蕨何其美。万载挹高风,顽懦闻之起。苍苍台下松,荡荡台前水。劲节与澄流,不愧相比拟。停銮碧山阿,怀古未能已。爱新觉罗·弘历两次临幸夷齐庙。他效仿祖父康熙帝,御制《夷齐庙》诗并序。序云:卢龙孤竹城,夷齐庙在焉。史称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饿死首阳。《诗》云:采苓采苓,首阳之颠。《疏》谓在河南蒲阪,而《庄子》则曰首阳山岐山西北,曹大家云在陇西,《元和郡国志》谓首阳山在河南偃师,《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又谓在辽西地区。则是首阳凡五,各有证据,而其为夷、齐饿死之处则一也。将孰之从,唯《辽史》所载,营州临海军下刺史,本商孤竹国,今之卢龙县,即辽营州地也。《尔雅》所举孤竹,北户,注谓孤竹在北。周时幅员不广,其以此处为极北,故宜。然则《说文》所谓首阳山在辽西者,此为近之。以诗在《唐风》,而扣马而谏当武王伐纣之时,由是岐、陇、蒲、偃,皆附会其说耳。夷、齐清风在,天下何处非首阳,岂争疆域乎?冕而墨胎而以祀者,尤非其志。因系此诗而考其说如此。爱新觉罗·弘历御制《夷齐庙两首》,其一:轩冕泥涂是本肠,肯容儒雅污冠裳。薇苓依旧西山,顽懦羞登夫子堂。只为心惭踪异武,敢将口实罪归汤。岂争陇右还蒲左,天下清风尽首阳。其二:得圣之清孰与齐,首山途便此凭。为传公信及公达,底觉辽西地区陇西县。何事宋朝锡圭冕,可知夫子视涂泥。司马迁慨羡青云士,未识浮名本。乾隆皇帝还作《孤竹城》、《揖逊堂》、《屈蟠松》、《清风台》夷齐庙四景诗。《孤竹城》诗云:令支让国先延陵,孤竹谁知中子名?太白一篇真卓识,淮南尺布独何情。《揖逊堂》诗云:堂名揖逊是谁题,回评量语不稽。迁也亦知天道否,千秋尸祝属伯夷叔齐。《屈蟠松》诗云:清风台畔屈蟠松,偃折盘盘翠浓。高咏西来采薇句,果然无碍后凋逢。《清风台》诗云:滦水延环曲抱州,崇台百尺枕清流。乔松古籁佛衣落,快与前贤共唱酬。爱新觉罗·颙琰也不甘落后,也御制了《夷齐庙》了《夷齐庙》诗和夷齐庙四景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基本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