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裕民,女,1962年出生,安徽黄山人,
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
中国人民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系主任。
人物经历
1979-1983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经济学学士;
1983-1986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
1997-200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
社会任职
中国区域经济协会理事兼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城市管理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市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
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秘书长
国家开发银行专家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兼城乡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常务理事兼城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市城市经济学会副理事长
北京城市管理学会副会长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
成都市政府顾问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与管理、城市经济学、中国城市化与
城市管理、区域经济理论与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学术作品
2000年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专著与合著
1.《中国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编,中国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城市经济学原理》,副主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4.《
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合著,
陆大道、叶裕民等,产业结构与区域发展,科学出版社2003.4。
5.《区域经济学教程》(合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国区域开发论》(专著),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7.《中国城市化之路》(专著),
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8.《中国区域经济学教程》,
李京文主编,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学术论文
1.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道路,纪宝成主编,《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2.中国“十一五”期间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思考,《
经济学动态》,2006.7。
3.中国城市化高速成长过程中的地方政府服务研究,沙安文、沈春丽,《
地方政府与地方财政建设》,中信出版社2005.6。
4.市场需求决定了中国必须推进重工业化过程,中国经济时报2005.11.14。
5.中国流动人口的行为特征与城市化,《转型期的中国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国家级重点课题》,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编,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8月。
6.中国土地储备数量和周期的理论分析,陈卓咏、叶裕民,《
中国土地科学》2005.4。
7.建立高效产业体系,改革经济适用房制度。《北京规划建设》2005.2
8.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过程中的CBD建设,《中国CBD》,2004年12月
9.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6。
10.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
红旗文稿》,2004.8。
11.中国城市经营:实践错位与理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
12.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
胡乃武,叶裕民,《理论前沿》2004.6p16-18;5.4千字。
13.中国流动人口的特征与中国城市化政策研究,叶裕民、黄壬侠,《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
14.中国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2004.2。
15.新型工业化与
沈阳市大
都市圈的重构,《
辽宁大学学报》,2004.1。
16.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黄壬侠,叶裕民《学习与实践》,2003.12。
17.《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升级与土地利用研究》,被收录陈德升主编《中国大陆区域经济发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
18.城市化与现代制造业发展,《
大众日报》2003年9月28日第3版。
19.《关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问题的思考》,与程子林合著,
李成勋主编,《竞争与战略》,
沈阳出版社2003年5月版。
20.《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化》,
韩国韩中社会科学研究会编,文集《理解当代中国》,韩国,Hanwool出版社,2003年10月,1.8万字。
21.《一个学者笔下的四大都市》,《中国留学生创业》2003年第六期。
22.《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五期。
23.《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一级土地市场》,《城市规划》2002年第11期第41页,8000字。
24.《工业化弱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济障碍》《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主要观点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25.《关于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思考》,《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3期。
26.《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经济学家》2002年第3期。
27.《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12期。
28.《中国城市化的质量研究》,《
中国软科学》2001年第7期,全文被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社会学》2001年第11期。
29.《
大连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发展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2001年第10期。《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2年第1期全文转载。
30.《中国区域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经济地理》2000年第6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地理》2001年第2期。
31.北京沙尘天气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环境管理与都市发展第十一届研讨会论文集》,P1-8,(台湾)台湾中山大学公共事物管理研究所,2001年7月。
32.《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化》,《城市问题》2001年第6期。
33.《国定贫困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考察报告》,(合著),《开发研究》2001年第4期。
34.《找准城市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定位》,《人民日报·市场报》,2001年8月11日。
35.《调整乡域行政区划,促进小城镇规模化发展》,《城市开发》2000年第6期。
36.《北京应成为21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中心》,(合著),《
前线》2000年第2期。
37.《论改革与完善地方政府的目标管理体制》,《统计研究》2000年第6期。
38.《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西部大开发》,《开发研究》2000年第2期.
39.《中国区域管理体制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转换》,《
国际商报》(专家论坛栏目),2000年2月2日。
40.《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主要观点被《
光明日报》1999年11月26日转载。全文被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年第1期。
41.《我国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构想》,《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第2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1年第10期。
42.《未来2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六大走势》,《
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第3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年第2期。
期刊论文
叶裕民,王晨跃.城市治理研究范式转移与一般分析框架创新[J].
城市规划,,:1-12.
张理政,叶裕民.前景理论视角下城中村村民更新意愿研究——基于
广州市25村问卷调查[J].现代城市研究,2021,(12):19-26.
叶裕民,胡士佳.家庭式流动对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影响研究[J].
贵州省党校学报,2021,(06):86-98.
叶裕民,文爱平.叶裕民:破解新二元结构走向善治[J].北京规划建设,2021,(04):202-206.
龙萧如,叶裕民.乡村合作治理模式研究——以
成都市战旗村和
运城市蒲韩乡村社区为例[J].小城镇建设,2021,39(06):5-13.
叶裕民.积极推进市民化,培育城市群创新发展新动能[J].国家治理,2021,(22):14-21.
叶裕民.包容性城中村更新与社区营造[J].住区,2021,(01):9-10.
王晨跃,叶裕民,范梦雪.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与管理的三大关系——基于“城市人”理论的理念辨析[J].城市规划学刊,2021,(01):28-35.
吴军,叶裕民.消费场景:一种城市发展的新动能[J].城市发展研究,2020,27(11):24-30.
王佳文,叶裕民,董珂.从效率优先到以人为本——基于“城市人理论”的国土空间规划价值取向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20,(06):19-26.
叶裕民,张理政,孙玥,王洁晶.破解城中村更新和新市民住房“孪生难题”的联动机制研究——以
广州市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34(02):14-28.
叶裕民,徐苗,田莉,高琳,刘巍,陈宇琳,汪坚强,王世福,
尹稚城市非正规发展与治理[J].
城市规划,2020,44(02):44-49.
段进,
杨保军,周岚,
张京祥,叶斌,罗海明,刘奇志,
柴彦威,张文佳,叶裕民,李志刚,肖扬,陈宏胜,王承慧,
武廷海,王兰,
周素红,龙瀛,张松,段德罡,钱睿,周文竹,张帆,石邢,郑德高,杨涛,冷红,周江评,汪芳,曹康,张国华,杨宇振.规划提高城市免疫力——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突发事件笔谈会[J].城市规划,2020,44(02):115-136.
叶裕民.首都超大城市治理相关概念解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21(06):36-37.
[15]刘秀杰,万成伟,叶裕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困境与对策建议——以
通州区与北三县协同发展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26(11):5-10.
叶裕民,王晨跃.改革开放40年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回顾与展望[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9,8(06):25-39.
尹稚,叶裕民,卢庆强,王建国,黄寰.培育发展现代化
都市圈[J].区域经济评论,2019,(04):103-113.
张磊,叶裕民,孙玥,陈蛟.特大城市城乡结合部村庄分类研究与特征分析——以
广州市农村地区为例[J].
城市规划,2019,43(06):47-54.
叶裕民.新时代首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体制机制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9,21(02):13-15.
[20]
吴唯佳,
吴良镛,
石楠,
袁奇峰,
梅耀林,叶裕民,张晓玲,冯长春,何明俊,王凯.空间规划体系变革与学科发展[J].城市规划,2019,43(01):17-24+74.
叶裕民.生态文明时期的城市竞争力提升与城市治理探索[J].景观设计学,2018,6(06):36-43.
叶裕民.和孩子一起思考:城市怎样让生活更美好——评《城市是怎样运转的》[J].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8,(09):67.
叶裕民,田若敏,王晨跃.俄勒冈城市增长边界简化方法探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2):88-97.
叶裕民,戚斌,于立.基于土地管制视角的中国乡村内生性发展乏力问题分析:以
英国为鉴[J].中国农村经济,2018,(03):123-137.
叶裕民.城市治理体制与规划转型[J].中国建设信息化,2018,(03):9.
叶裕民,
郐艳丽建立“三足鼎立”的
城市规划学科结构[J].城市建筑,2017,(30):41-45.
叶裕民,唐杰.深圳城市产业发展转型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7,9(02):81-100.
刘晓兵,叶裕民.由暴力拆迁到逆向垄断的法律呼唤——由太原桥东街拆迁案引发的思考[J].城市规划,2016,40(10):98-102.
黄艳,
薛澜,
石楠,叶裕民,张庭伟,
邹德慈,周婕,姜晓萍,
崔功豪,
郁建兴,何志方,陆军,
武廷海,施卫良,
唐子来,
吕斌,杨开峰.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规划学科发展——
城市规划与公共管理学科融合专家研讨[J].城市规划,2016,40(09):9-21+31.
亚历山大·楚尼斯,崔愷,
孟建民,朱建斌,刘凌宏,方明,孔宇航,
彭礼孝,
谢英俊,
朱锫,华黎,叶裕民,陈永兴,饶小军,
吴钢,
翟辉,罗德,王蔚,麦一兵,朱胜萱,张宝贵.文化引领下的乡村建设第三届本土设计
高峰论坛[J].城市
环境设计,2016,(02):144-167.
叶裕民.城市决策者系统思考的方法——推荐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J].
城市管理与科技,2016,18(02):87-88.
叶裕民.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管理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6,(01):30-31.
叶裕民,陈蛟.城市增长管理与集约更新潜力:人地关系的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5,22(10):22-29.
叶裕民.特大城市包容性城中村改造理论架构与机制创新——来自北京和
广州市的考察与思考[J].
城市规划,2015,39(08):9-23.
焦永利,叶裕民.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农村现代化分析框架与应用——以
成都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5,(01):104-109.
焦永利,叶裕民.论城市的合约性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5,29(01):79-87.
[37]
石楠,
唐子来,
吕斌,
彭震伟,
陈沧杰,
袁奇峰,
司马晓,王春,叶裕民,胡毅,黄亚平,
汤放华,
段进规划教育——从学位教育到
职业发展[J].
城市规划,2015,39(01):89-94.
叶裕民.城市化难点在于流动人口[J].小康(财智),2014,(11):24.
焦永利,叶裕民.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
经济学分析——以三个模型为工具[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10):65-71+113.
焦永利,叶裕民.经济学供需模型的制度化改进与初步运用[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4,(09):47-57.
叶裕民,陈丙欣.中国城市群的发育现状及动态特征[J].城市问题,2014,(04):9-16.
袁蕾,叶裕民.基于DEA的北京
新城发展评价及与
上海市的比较[J].城市发展研究,2014,21(04):23-29.
焦永利,叶裕民.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改革战略和发展路径[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3(01):26-34.
叶裕民,陈丙欣,杨映雪.首都后小康社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4,(01):44-48.
[45]张磊,叶裕民,王海龙.规划协同及其对复杂城市系统的影响——以
海淀区城乡结合部为例[J].规划师,2013,29(12):22-26+40.
叶裕民.论中国城乡建设用地流转的本质与系统[J].乡村规划建设,2013,(01):103-114.
叶裕民,焦永利,朱远.统筹城乡发展框架下的政府职能转变路径研究——以
成都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20(05):118-127.
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2-8.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与统筹城乡发展基本概念解析[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3,34(02):1-7.
叶裕民,钟治锋,米玛顿珠.中国流动人口制度障碍的宏观负面效应解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28(03):21-25+55.
焦永利,叶裕民.基于哲学思考的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东南学术,2013,(02):87-94.
叶裕民.规划评估:从厦门PX事件到
启东市排污工程——法定的规划评估要求如何落实[J].
城市规划,2013,37(02):72-78.
吴思,
孔祥智,叶裕民,吴必虎.土地制度改革的余地有多大?[J].中国经济报告,2013,(02):99-104.
叶裕民.中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系统架构与实施路径[J].城市规划学刊,2013,(01):1-9.
辜胜阻,叶裕民.城镇化如何继续推进?[J].西部大开发,2012,(12):100-101.
王心邑,张磊,叶裕民.由技术工具转向公共政策——
海淀区城乡统筹发展规划评估方法思考[J].北京规划建设,2012,(06):91-94.
李彦军,叶裕民.城市发展转型问题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12,(05):97-101.
庞晶,叶裕民.全球化对城市空间结构的作用机制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4):50-54.
叶裕民,牛楠.转型时期城中村改造:基于农民工住宅选择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4):18-25.
叶裕民,李晓鹏.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探索[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03):42-47.
叶裕民,陈宇.惠及流动人口的城市公共卫生服务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农村经济,2012,(02):93-95.
叶裕民,许琦.社区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石——以
成都市市为例[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2,14(01):22-25.
李东泉,叶裕民.《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居民满意度调查研究[J].北京规划建设,2011,(06):81-83.
庞晶,叶裕民.全球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研究[A].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联合会: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5-10.
叶裕民.成都统筹城乡发展中的社会治理创新[J].
杭州市(我们),2011,(07):20-21.
叶裕民,唐杰.
深圳市城市产业发展转型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1,4(01):20-39.
[67]郑国,叶裕民.城乡关系发展阶段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
城市规划学会,2010:2412-2419.
周小刚,陈东有,叶裕民,郭春明.中国一元化户籍改革的
社会政策协同机制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0,(04):1-5.
叶裕民.农民工迁移与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10,(03):46-51.
郑国,叶裕民.中国城乡关系的阶段性与统筹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23(06):87-92.
叶裕民,袁蕾.转型期中国农民工住房与规划政策研究[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2(02):29-47.
王晓宇,叶裕民.各省非农就业的决定因素——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30(01):38-42.
叶裕民.Citi-PODAS模式:中国城市管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革命[A].
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北京师范大学.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08:187-204.
叶裕民.中国城市管理创新的一种尝试[J].中国软科学,2008,(10):52-64.
李彦军,叶裕民,倪稞.城市群内城乡统筹的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5):46-52.
王晓宇,叶裕民.
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障碍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8,(03):73-78.
陈丙欣,叶裕民.京津冀
都市圈统计与当前城市统计的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08,(04):56-61.
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8,(02):57-64+96.
陈丙欣,叶裕民.京津冀都市区空间演化轨迹及影响因素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08,(01):21-27+35.
庞晶,叶裕民.城市群形成与发展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08,(02):97-99.
叶裕民.皖江城市带的调研与思考[J].城市,2008,(01):35-37.
陈丙欣,叶裕民.中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7,(05):18-23.
李培,叶裕民.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性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09):36-40.
陈丙欣,叶裕民.德国政府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的作用及启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33-37.
庞晶,叶裕民.新型工业化时期旅游
产业定位与管理创新研究——以
崂山区为例[J].生态经济,2006,(08):93-97.
叶裕民.中国“十一五”期间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思考[J].经济学动态,2006,(07):54-58.
陈卓咏,叶裕民.城市土地储备数量和周期的理论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5,(04):43-47+42.
叶裕民."北京城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意向调查"结论之:建立高效产业体系,改革经济适用房制度[J].北京规划建设,2005,(02):180-183.
黄,叶裕民.美国和
加拿大都市圈的划分及我国的借鉴[J].现代城市研究,2004,(12):40-50.
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6):1-10.
叶裕民.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征[J].红旗文稿,2004,(08):36-38.
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流动人口特征与城市化政策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02):75-81.
[93]
胡乃武,叶裕民.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4,(06):16-18.
叶裕民.中国城市经营的理论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02):26-31.
叶裕民.新型工业化与沈阳大
都市圈的重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130-138.
黄壬侠,叶裕民.中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3,(12):24-30.
[97]
孙久文,叶裕民,林勇.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3,(05):50.
孙久文,叶裕民,林勇.“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研讨会”综述[J].教学与研究,2003,(01):76-78.
孙久文,叶裕民,林勇.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发展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软科学,2002,(11):125-126.
叶裕民,戴小平,陈红春.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一级土地市场——以
宝安区为例[J].
城市规划,2002,(11):41-45.
叶裕民.中国“城中村”:问题、根源与对策[A].
中国地理学会、
北京师范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中心、
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大学
地理科学中心、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中国地理学会,2002:270.
[102]
李京文,叶裕民.区域创新与地方政府职能[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2,(03):1-2.
叶裕民.全国及各省区市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和分析[J].经济学家,2002,(03):115-121.
叶裕民,程子林.关于我国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2,(03):40-45.
叶裕民.工业化弱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经济障碍[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02):73-79.
叶裕民.社会保障制度与城市化[J].城市问题,2001,(06):45-48.
荣文,叶裕民.国定贫困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考察报告[J].开发研究,2001,(04):42-45.
叶裕民.
大连市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发展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1,(10):57-60.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05):32-38.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07):28-32.
叶裕民.我国中部地区的内部差异及发展构想[J].学习与实践,2001,(06):35-38.
叶裕民.中国区际贸易冲突的形成机制与对策思路[J].经济地理,2000,(06):13-16.
叶裕民.调整乡域行政区划促进小城镇规模化发展[J].城市开发,2000,(06):27-28.
叶裕民.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中西部地区大开发[J].开发研究,2000,(02):12-15.
张敦富,叶裕民,肖玉卓.北京应成为21世纪中国知识经济的中心[J].前线,2000,(02):36-39.
叶裕民.中国城市化滞后的经济根源及对策思路[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05):4-9.
叶裕民.未来20年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六大走势[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03):98-102.
叶裕民.有关中国城市化两个问题的探讨[J].城市开发,1999,(07):35-37.
叶裕民.我国中部地区内部差异及发展构想[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02):2-7.
张敦富,傅晓东,叶裕民.区域调控——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A].中国软科学研究会.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软科学研究会:中国软科学研究会,1998:709-711.
叶裕民.论北京跨世纪发展中支柱产业的选择[J].北京规划建设,1998,(01):53-55.
叶裕民.为首都的城市发展发光献热──纪念杨树珍教授逝世一周年座谈会纪要[J].北京规划建设,1996,(02):55-56.
叶裕民.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研究[J].开发研究,1993,(03):8-13.
叶裕民.我国
中国西南地区城市发展若干问题探讨[J].城市问题,1991,(06):28-33+39.
叶裕民.首都城乡布局战略讨论会综述[J].城市问题,1986,(02):56-58.
课题研究
1.2000年:
重庆市酉阳县发展战略研究,主持,酉阳县政府课题;
2.2000年:
大连市国际性城市发展研究,参与,大连实施政府课题;
3.2000年:
开平市发展战略研究,参与,开平市政府课题;
4.2000年:
襄阳市石花镇城市化之路,主持,襄樊市石花镇政府课题;
5.2001年:海淀区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的资本运作模式研究,主持人之一,海淀区政府课题;
6.2001年:
俄罗斯落后地区开发研究,主持,国家宏观研究院课题;
7.2001年:
宝安区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对策研究,主持人之一,深圳市宝安区政府课题;
8.2001年:重庆科技产业开发区发展战略研究,主持子课题,重庆科技产业开发区课题;
9.2002年:
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流域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主持子课题,
湖北省清江公司课题;
10.2002年:晋江市城市发展战略定位与城市竞争力研究,主持子课题,晋江市政府课题;
11.2002年: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社会转型与利益调整,主持子课题,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课题;
12.2002年:
拉萨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研究,参与,拉萨市政府课题;
13.2002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行为特征与城市化,主持,国务院人口普查办课题;
14.2002年:北京国际化大都市第三产业发展研究,主持子课题,北京市社科联课题;
15.2003年:
广州市经济发展战略与城市经营,参与,广州市城市规划局课题;
16.2003年: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研究,主持子课题,中国工程院课题
17.2003年:广东
三水区跨越式发展战略对策研究,主持,佛山市三水区政府课题;
18.2004年:北京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提高意向调查研究,主持,北京市首规委课题;
19.2004年:
崂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支持人之一,青岛市崂山区政府课题;
20.2004年:中国西部地区“十一五”城市化与城市发展规划研究,主持,国务院西部办课题;
21.2004年:中国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法制建设研究,主持,国务院西部办课题;
22.2004年:西气东输的区域效应评价,主持,教育部211项目子课题。
23.2005年:
杭州市和谐城市发展的经济研究,主持(子课题),
杭州市人民政府24.2005:
洞头区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与城市品味提升框架研究,责任人,浙江洞头县人民政府。
25.2006:
上海磁浮示范运营线发展的区域研究,科技部项目(子课题),主持
26.2006:中国城市化高速成长过程中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主持,教育部21世纪优秀人才项目。
27.2006:
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研究,主持,成都市商报课题
28.2006:京津冀人口流动与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主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课题
29.2007:中国城市管理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985”工程自由探索项目
30.2007: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主持,
朝阳区政府
31.2007:转型期深圳科学规划机制研究,主持,深圳规划局
32.2007:国内外新城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主持,深圳规划局
33.2008:
深圳市现代产业发展与制造业布局研究,主持,深圳规划局、深圳贸工局
获得荣誉
1.中国人民大学第七届优秀科研成果奖(2000年)。
2.2001年获中共中央宣传部“
五个一工程奖”第八届“入选作品奖”,作者之一。
3.深圳市2003年优秀规划设计
三等奖(排名第二)。
4.2002-2003学年
中国人民大学“十大教学标兵”
优秀奖。
5.2004年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优秀教师。
6.2004年北京市高校精品教材奖(合著)
7.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
一等奖(《区域经济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
8.教育部21世纪优秀人才奖(2004)
10.2006年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