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是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
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
文中林道静经历了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了寻求个人的解放,与封建家庭的决裂;第二次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与封建阶级的决裂;第三次是为了整个民族的解放与旧我的决裂。林道静在一次又一次的蜕变中最终成长为有追求有信仰的共产主义战士。
人物介绍
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她具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知识青年的形象,她所走的道路,是从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到参加党领导的革命事业,在斗争中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道路。
青春是对理想怀有美好的意愿、单纯的热情,也带着涉世尚浅的经验不足。林道静勇敢地走出封建家庭,却又在充满险恶的社会中陷入迷茫;她被
余永泽搭救后深信自己找到了真正的爱人,却因与余永泽信仰上的差异痛苦的诀别自己的第一段婚姻;她以为呼喊奔走就是用行动在为党组织贡献力量,却最终发现自己受了奸人利用……林道静是一个在失败中慢慢成熟起来的革命战士是一个不懈追求自由的女性,勇敢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当发现余永泽与自己渐行渐远时,她坚决地与之分手。也正是由于对党的信仰让她对卢嘉川产生了朦胧的爱意,而当她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最终发现
江华才是自己真正的所爱时,坦然接受了江华的表白,深情地依偎在江华的身边。
角色介绍
林道静是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的主人公,是一个放射着青春光彩的女知识分子形象。她从一个出身于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青年,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通常,林道静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在残酷的社会现实重压之下,由于良心和社会责任感的驱使,自觉向党靠拢的典型。她的种种行动,甚至情感活动都被研究者刻意地前后对照,作为思想转变、改造自己的典型。此书作者
杨沫,青年时代曾在
北京大学旁听,《青春之歌》就有她在北大旁听的影子。她写的《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原型据说就是她自己。小说里有这样的描述:“小俞的脸白了,她以为道静又遭遇了什么不幸的事故。‘没有什么。'晓燕冷淡地说,‘她在北大旁听呢。'”杨沫,原名杨成身的证据。
故事背景
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林道静从小像个
幼犬似的成长。中学毕业后,家里破产,父亲离家逃走,继母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她愤然逃出北京的家,来到
北戴河区投亲谋职,没想到她表哥夫妇已辞职离开了此地。为难之际,又被杨庄小学校长余敬唐欺骗。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选择了大海作为自己的归宿,就在她跳向大海的一刹那,
北平大学国文系的学生余永泽救了她。余永泽的言谈举止打动了林道静,使林道静暂时忘掉了一切危难和痛苦,同意余永泽的劝说,留在杨庄当小学教员,并且对教书生活和孩子们也渐渐发生兴趣。有一天,林道静在课堂,把“
九一八事变”的惨痛消息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恶,以及
中国国民党的
不抵抗政策,一气向小学生们讲了整整一堂课,激起了孩子们的爱国情绪。遭到余敬唐的冷嘲热讽。林道静辞去了小学教员的工作,毅然跨上了去
北平市的火车,去投奔她的要好朋友王晓燕。王晓燕是和林道静同岁的高小学生,她父亲王鸿宾是北大历史系教授,王晓燕现在已是北大历史系一年级学生了。林道静在北京没有生活来源,寻找工作又到处碰壁,还险受一个日本人的欺侮。在
余永泽的柔声哀求中,林道静和余永泽同居了。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林道静也感到幸福和满足。但她也渐渐发现了余永泽的自私和无情,美丽的梦开始破灭。后来她结识了卢嘉川、许宁、郑瑾等一批爱国学生。林道静开始如饥似渴地读革命书籍,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尽管余永泽极力反对,林道静还是和
北京大学学生一起上街,参加纪念“
三·一八惨案”游行。后来戴愉叛变党组织,他知道的组织纷纷遭到了破坏,
许宁、侯瑞等革命学生被捕。卢嘉川为躲避敌人追捕来到林道静的住处。当林道静替卢嘉川送信时,余永泽在家里见到了卢嘉川,他出于自私和嫉恨的心理,将卢嘉川赶出家门,结果卢嘉川也被捕了。林道静终于明白了政治上分歧、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是自己欺骗自己,她终于和余永泽分手了。卢嘉川、许宁等进步学生和人士在狱中仍坚持斗争,一些革命者被杀害了。林道静与所有进步朋友失去了联系,她把卢嘉川临走前留下的一包宣传品拿出来,想起卢嘉川对她 说过的话,备受鼓舞。她开始独立作战。她靠黑夜的掩护到大小胡同张贴宣传标语和散发传单。青年们看到传单深受鼓舞,他们相信共产党又活跃起来了,革命高潮也许又要来到了。而敌人却非常害怕。戴愉又以革命者的面目骗取了林道静的信任,结果林道静也被戴愉出卖惨遭被捕。胡局长又一变为党部特务,亲自出面对她利诱恐吓兼施,她不为所动。敌人没办法就放了她,但被特务们监视着。这时她的朋友王晓燕和李槐英来到她的身边,在王晓燕的父亲和她的朋友帮助和掩护下,林道静平安逃出了
北平市,来到定县当上了小学教员。几个月过去了,郑瑾介绍了一位叫
江华的同志来到她这里,正当她苦闷孤独的时候,见到了江华,也就是领导纪念“三·一八”游行的革命同志李孟颙,林道静高兴极了。江华是一位地下党员,他又给林道静讲了许多革命道理,教导她如何了解农民的疾苦,如何深入到农民当中去,组织农民站起来和地主老财作斗争。在江华的直接领导下,林道静积极参与了麦收时农民抢收麦子。她向江华提出了入党的请求。江华鼓励她勇敢地接受党的考验,由于革命活动暴露,江华通知林道静回
北平市。林道静按照江华的指示回到北平,去找郑瑾联系,没有找到。不久,林道静再次被捕。她拒绝在“自首书”上签字,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在牢里她见到了郑瑾(真名林红)。林红的革命精神给了林道静和难友以巨大的鼓舞。林红被害后,林道静揭穿了女特务,开始参加狱中的绝食斗争。后来得知卢嘉川也被杀害了。此时,江华来到北平和获释的侯瑞开始营救狱中的同志。
日寇占领北平前夕,在同志们的营救下,由王鸿宾教授出面保释林道静出狱。林道静来到王晓燕家。王晓燕一家非常正直善良。叛徒特务戴愉正在欺骗王晓燕,而王晓燕一家没有认清他的本来面目,还把他当作革命者。在江华等人的介绍下,组织上研究了林道静的全部历史,考察了她在狱中的表现,批准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化名路芳到
北京大学做学生工作,组织爱国学生和
中国国民党进行斗争。由于戴愉的欺骗,王晓燕以为林道静是个叛徒,便不理睬她。林道静在北大遭到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的毒打。她毫不屈服,仍坚持斗争。在党的指示下,她和侯瑞积极争取王晓燕。他们以有力的证据揭穿了混在学生中的特务王忠等人,王晓燕开始醒悟了。叛徒戴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正当林道静苦闷的时候,江华又带来了党的指示。林道静的态度更坚决果断了。她和侯瑞一个班一个班地去发动学生,及时抓住学生的苦闷心理给予启发引导,把学生都组织起来,几个系先后成立了学生自治会。一天早饭时分,江华冒着
大雪来告诉林道静,市委决定由学联组织“一二·九”大游行。1935年12月9日,轰轰烈烈的“一二·九”运动爆发了。由于发高烧,林道静没能参加“一二·九”大游行。“一二·九”之后的一星期内,党紧密地团结了各个学校涌现出来的大批积极分子,广大爱国青年也纷纷奔到民族解放的战场上来。于是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迅速扩大了。为了继续扩大“一二·九”的成果,为了发动更多的群众涌向正义的爱国之路,为了反对出卖华北的冀察政委会的成立,12月15日晚,党领导学联的负责人决定在12月16日伪“
冀察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的日子,再一次号召全市的大中学校来一次规模更大的示威游行。江华连夜通知林道静关于第二天的行动计划,
北京大学的工作他全部交给林道静负责。林道静整整奔忙了一夜。她、侯瑞和其他党员以及积极分子们,分头分工负责组织,终于在三四个钟头内秘密动员了一批北大同学去参加游行示威。一切组织布置妥当,她才作为一个游行群众奔向集合地。在游行队伍中,她首先看见了李槐英——这位曾经同情和帮助过林道静的女学生,后来不问政治,当了“校花”、“皇后”,可是,
日寇的暴行,终于使她觉悟过来。
王晓燕的父母全来参加游行了。工人、小贩、公务员、洋车夫、新闻记者、年轻的家庭主妇、甚至退伍的士兵都陆续涌到了游行队伍中来。无穷尽的人流,鲜明夺目的旗帜,嘶哑而又悲壮的口号,继续沸腾在古老的故都街头和上空,雄健的步伐也继续不停地前进——不停地前进。
相关背景
作者
《
青春之歌》作者
杨沫,1914年生于北京。30年代参加革命,4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建国后曾出版中篇小说《苇塘纪事》,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东方欲晓》、《
芳菲之歌》、《
英华之歌》,短篇小说集《红红的山丹花》、《杨沫小说选》等。杨沫是当代第一位创作知识分子题材长篇小说的作家。她善于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触,描摹知识分子的心态,观照他们的人生遭际,概括他们的成长道路,肯定他们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从而创作出革命历史文学?"别体",奠定了自己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作为
杨沫代表作的《
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写知识分子斗争生活的优秀长篇小说。作品以"
九一八事变"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塑造了以林道静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下的迅速成熟,谱写了一曲动人的革命青春之歌。
塑造人物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个成长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
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地主阶级家庭的出身和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的教育,生母的悲惨身世和异母的非人虐 待,使她有可能成长为革命者,但历程又非常艰难。作品从生活的实际出发,描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攀登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一是苦闷彷徨阶段。她为抗婚离家出走,幻想到社会上寻找个人出路,然而?"水远山长处处同",残酷的现实使她的希望破灭,最后只能以死抗争。这是当时知识分子走投无路的真实写照。二是追求探索阶段。在共产党员卢嘉川的启发教育下,通过对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她克服了软弱思想,和余永泽彻底决裂,走上了革命的人生里程。三是锻炼成长阶段。在近乎严酷的革命暴风雨中,她经历了生与死的严峻考验,克服了小资产阶级思想,铸造了崭新的灵魂,成为一名自觉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在这三个阶段中,林道静实行了三次决裂。第一次是为求得个人解放,与封建家庭决裂;第二次是为争取民族解放,与小家庭决裂;第三次是为整个无产阶级的解放,与旧我决裂。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小说还成功地塑造了其他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里,有坚强不屈的共产党员、富于革命理想的
共产主义战士卢嘉川、江华、林红,他们的形象闪烁出耀眼的光辉;有经过艰难曲折甚至是惨痛的生活遭遇才走上革命征程的王晓燕、许宁、李槐英,她们的道路,代表了三、四十年代许许多多知识分子走过的道路;还有始而革命最终堕落的白莉萍,追名逐利投机钻营的余永泽,背叛革命甘做内奸的无耻叛徒戴愉等,他们都以自己的行为,从反面映照出林道静选择道路的正确。
作品特色
在艺术上,《
青春之歌》也颇有特色。第一,规模宏大,结构精巧。作品以林道静的成长过程和生活道路为轴心,组合成宏伟完整的画面,将广阔的生活、漫长的历史、众多的人物、纷繁的事件巧妙地串连在一起,线索单纯而明晰,结构繁复而精巧,显示了作者的艺术匠心。第二,刻划细腻,描写深刻。作者特别善于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复杂心理活动,以此来刻划其独特的性格。如林道静与余永泽诀别时的心理活动。她厌恶
余永泽的庸俗自私,视他如
蝇蛆一般,但真要分手,又难下决心,内心交偶涓丛拥那鳎"剪不断理还乱"。还有余永泽醋意大发的一节也写得入木三分,酣畅淋漓。对卢嘉川的经常光顾,余永泽心情十分复杂,如打翻了五味瓶子。他一会儿想:"男子汉大丈夫不应该为一个女人来苦恼自己",可一想到林对卢的热情,"又忍不住被痛苦和忿恨攫住了"。他给卢嘉川写了警告信,但一看到林道静脸上挂着泪珠,又埋怨自己。第三,善于将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和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融为一体,使人物性格更加鲜明。如对
余永泽,抓住其那对小小的、发亮的黑眼睛;对戴愉,抓住他那双"金鱼样的鼓眼睛"、"浮肿的黯黄色的脸";对卢嘉川,则突出其嘴角上"那调皮的微笑";对林红,则以其"苍白的而带光泽、仿佛
大理石的"
希腊女神般的面容。第四,大量采用映衬对比手法,使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生动。作品普遍运用了同类对比、异类反衬以及同一人物前后期的对比,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社会言论
《
青春之歌》问世后,曾由郭开的一篇讨伐文章引起过一场争论。那场争论虽然由于
茅盾先生的公允之言而得以平息,但作者此后对小说进行的增补修改,文艺界一直存有歧见。
荧屏形象版本
谢芳版
1957年由作者
杨沫亲手改编、
崔嵬、
陈怀皑执导的,已经成为上世纪70年代革命经典电影的代表作,可以说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表演艺术家谢芳更是通过成功地塑造“林道静”这个角色,成为那个时代最受欢迎的女明星之一。即使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谢芳的表演仍然拥有独特的魅力。有网友评论说,谢芳那独有的知识分子形象气质令人折服,再加上她的清丽文质的形象,可谓恰到好处。
陈炜版
上世纪九十年代,《
青春之歌》被搬上电视剧荧屏,由王进执导,
陈炜扮演林道静,
陈宝国、
张光北、
李媛媛等加盟主演。该剧更注重演绎林道静的革命历程:
九一八事变后,由于恋人
余永泽将被叛徒出卖的卢嘉川赶出门致使他的被捕,林道静愤然与之决裂。后来,受地下党委托组织抗日学生游行的她因受叛徒出卖而被捕,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残酷的刑罚,她大义凛然。出狱后,她克服各种困难,依靠进步学生,揭露特务分子,发动全市大中学生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
童蕾版
在即将播放的新版电视剧《
青春之歌》中,在原来
谢芳版林道静和
陈炜版林道静两个版本的基础上,又多出了第三个颇有不同的版本——童蕾版林道静。按照童蕾的理解,林道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她的人物形象应该更加的丰满立体,更加的人情化,毕竟她也是一个普通女子,她也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境,只是她比其他人更多一份坚持,所以难能可贵。据童蕾介绍,新版的林道静和前两版都有所不同,这一个林道静更加突出了人物的“小资”气质:“在电影中,林道静显得比较‘硬’,很多性格表现都很极端,我演的这个林道静层面更多一些,也更加‘小资’一点。比如她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要找一个花瓶,插上花,她就是喜欢这些东西。虽然她是一个革命女青年,但并不是其他什么都不要,就是喜欢这些美好的东西。”
成长经历
长篇小说《
青春之歌》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抗争走向革命道路的知识分子的艺术典型。她是30年
代在党和革命斗争的培育下不断成长的知识分子典型。她的思想性格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小说的第一部分着力刻画林道静投身革命初期所具有的民主革命精神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弱点。
她积极追求真理、富有正义感,但又较多地存在着小资产阶级的温情和对革命不切实际的幻想。(二)小说第二部着重表现了工农群众革命斗争对她的锻炼与考验。党的教育、革命的实践,使她在斗争中
实现了思想立场的转变。从个人奋斗走向
集体主义的革命道路。(三)小说从二十四章到结束,着重描写她入党后所面临的考验。她肩负着党交给她的战斗任务,领导北京
大学学生运动,在革命的征途上继续前进。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经历了与封建家庭、与个人主义小
家庭、与旧我等三次重大决裂。从她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
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
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当代意义
这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比较接触的女代表,向往自由渴望妇女解放,投身革命。
林道静在革命中成长,放弃了那位公子哥,打拼属于自己的理想,是当时还在缠脚的广大中国妇女们的榜样和先驱。她的当代意义是:
1,我们的广大妇女们,在老邓的画圈中,终于被成功圈住,圈在理二奶的包房里,圈在了青楼里,圈在拿着低廉工资却干着最辛苦活的超市里、外资工厂里。林道静是反封建反
帝国主义的,她的意义在于,能够奋起反抗当局的压迫,能够对虚伪的爱情说不,对优越的生活档次说不,她的独立意识已经深深烙刻心中,她永远不会做蜗居中那位二奶,尽管生活同样清贫,同样拮据。而今,中国妇女被先富起来的人剥夺了很多权利,她们被挟持了,被生活所挟持。当代妇女亟需这样的品德,需要有这样的反抗意识,很多原本在统治阶层看来很正常的事情,一旦遭到反抗,一般都会让步。
2,对待爱情,林道静哟由开始的
浪漫主义,到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看清了对方的嘴脸,从而与前男友绝交,在革命道路上找到知己,而现在很多女人一旦结婚生子,就带着依赖性,或者绝望态度,这都是妇女在100年前争取回来的权利的一次大回放。不止是男权阶层重新接手了原本被妇女同志花大代价争取的权利,也是整体社会的沦丧。
3,林道静给现代人的启示:独立(中国年轻人尽量都啃老)进取(中国年轻人不思进取,而老抱怨环境不好,父亲不是局长)、自主,不屑权利阶层的扶持,有骨气(而今中国社会正上演着红与黑的悲剧,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于连都能成功上位);当今社会没有崇高理想,全民的理想都是原始积累,相互倾轧,教育的搞医疗部门的,国土局的搞房地产的,房地产搞中产阶层。相互乱搞,社会运营成本提升;林道静拒绝前男友对他的某些方面卑微的扶持,而当今社会青年的进步都希望有个好爹,一切所谓正义公平的考试都是“拼爹游戏”,这几天出来的行政职能测试99分的温女孩就是这样的典型。
4,林道静在物欲横流,社会混乱的那个年代,保持了积极进取的心态和向往自由的追求,而今这些都是中国人没有的,总有一天,她的形象将成为未来中国人最后悔没有成为的身份。
个人奋斗
《
青春之歌》是女作家
杨沫的代表作。这是一部全面反映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展现了从“
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这个历史时期,北京的一批青年大学生为了反对封建统治,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拯救危难中的祖国而进行顽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一代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必由之路。《青春之歌》是一部经典的“革命文学”。在此,笔者抛开革命的话题,仅通过对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曲折的成长之路进行粗浅地解读,来粗略地探讨个人成材所必备的品质。
一 要有明确的目标,并执着地追求、奋斗
林道静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亲生母亲出身贫苦,被她父亲林伯唐霸占成姨太太,后又被逼死。林道静从小像个
幼犬似的成长。后来,非亲生母亲徐凤英,逼她嫁给胡局长,想把林道静变成她的摇钱树。但林道静觉得女人不应该磅着有权有势的“大款”,过着糜烂的纸醉金迷的生活。“她发誓要永远离开这个可恨的家庭,永远不再登这个罪恶的大门”。于是,她愤然逃出
北平市的家,准备投靠在
北戴河区教书的表哥表嫂。没想到她表哥夫妇已辞职离开了此地。为难之际,她又被杨庄小学校长道貌岸然的表里不一的余敬唐欺骗。原来她只是
余校长为鲍县长物色的“标致女学生”。此时,她想道:人生为什么是这样的冷酷、残暴?她竭尽了全副勇气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食她的社会。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天地如此之大,难道竟连一个十八岁的女孩子的立锥之地都没有?
因而,她想到了死。但是,在她跳海的瞬间,她被
余永泽救了。在余永泽的帮助下,林道静又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是啊,“一切有为的青年,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将怎样生活下去呢”?
我觉得,一切有为的不甘心堕落的青年,应该时刻想想,以后后人们将会如何撰刻自己的墓碑,然后树立一个可以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根据实际情况再制定一些小目标。当然,并不是制定完目标就万事大吉了,还要根据每一个时间段制定出完美的计划,再像林道静一样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吧。
二 善于在生活、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
林道静先是结识了卢嘉川,并把卢嘉川当作自己走向革命的导师。她让卢嘉川介绍革命书籍给她,然后“如饥似渴地读下去”。正如小说中写的“当时
余永泽还没回来,她一个人是寂寞的,因此她一天甚至读十五六个钟头。一边吃着饭一边也要读”。同时她又十分仰慕、钦佩卢嘉川,“希望从他那儿汲取更多的东西”。林道静在定县小学时又认识了江华,她从江华身上学到了要“尽力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人”。还有江华的
姑母,监狱里的郑瑾都教给她很多东西。
像林道静一样,我们要善于在自己的同辈、长辈,乃至年龄小于自己的人中发现自己“革命”的导师,从他们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书本里没有的知识。
三 培养坚定的自制力,抵抗诱惑
在
北戴河区的时候,余永泽曾经救过林道静的命,
余永泽与她谈文学,与她一起听海浪拍打着岩石的声音,两人还一同在海边的沙滩上徘徊着。他们在北戴河曾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在
北平市,他们相爱、同居了。余永泽的温存和体贴,使林道静感到幸福和满足。但是,渐渐地,林道静发现余永泽是一个“自私、平庸、一心只想着自己的生活”的男人。她实在无法容忍,与余永泽的相处更让林道静明白了:这就是在政治上分歧,不是走一条道路的“伴侣”是没法生活在一起的。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
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多多少少不免会获得很多大大小小的荣誉。如何正确地看待这些荣誉将决定这个人一生所能达到的高度。一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途上同样地也会遇上很多可以使自己沉迷于其中的诱惑。而林道静“教给”了我们如何去对待诱惑。“光靠着‘情感’来维系,幻想着和平共居互不相扰,这只是自己欺骗自己”。要尽早与诱惑划清界线,不能与其保持若有若无的关系。
四 自不自觉的让自己在实践中接受磨练
自己的家庭生活经历和在
北戴河区杨庄小学的经历让林道静学会了与恶势力进行抗争;在
北平市与胡局长的周旋和在定县小学的经历使她由幼稚走向成熟;在地主宋郁彬当家庭教师的经历让她深入农民并进一步向党靠拢;林道静第二次在北平被捕并遭到敌人的严刑拷打及在监狱中待了一年多时间使组织终于同意吸收她入党。
林道静的经历证明,个人的成长,“革命”的成功,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实践,使林道静在她前进的道路上得到了质的飞跃。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使自己得到磨练。
五 人生奋斗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始至终,阻力一直存在
因为叛徒戴愉的出卖,卢嘉川被捕,之后被杀,林道静也不得不从
北平市转到定县;在定县,又是因为戴愉的煽动,林道静再一次暴露自己,并于北平被捕入狱;林道静出狱后,戴愉又通过欺骗她的好友王晓燕,使得王晓燕疏远林道静。但是,林道静都一次次地逢凶化吉了。最终,叛徒戴愉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林道静也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名
共产主义战士。
所以说,一个人奋斗的人生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而决定成功与否的两个因素正是,有的人在曲折的道路中放弃了自我,有的人却坚持到了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