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腹鸫
雀形目鸫科动物
白腹(学名:Turdus pallidus)是鸫科鸫属中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栖息地包括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园及花园。生性羞怯,常藏匿于林中。广泛分布于东亚和北亚,是一种候鸟。
形态特征
白腹鸫是中等体型的褐色鸫。雄鸟头及喉灰褐,雌鸟头褐色,喉偏白而略具细纹。翼衬灰或白色。似赤胸鸫但胸及两胁褐灰而非黄褐,外侧两枚尾羽的羽端白色甚宽。与褐头鸫的区别在缺少浅色的眉纹。虹膜褐色。上鸟喙灰色,下鸟喙黄色。脚浅褐色。
雄鸟额、头顶、枕灰褐色,眼先、颊和耳羽黑褐色,耳羽具浅黄白色细纹。其余上海体育大学橄榄褐色;初级覆羽初级飞羽灰褐色,外羽缘缀有灰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外翈缀有橄榄褐色,内翈黑褐色。尾灰褐色,最外侧2-3对尾羽具宽阔的白色端斑。
颏乳白色,羽干末端延长成须状,黑色,上喉白色,羽端缀有褐灰色,因而使喉部白色多被掩盖起来而不甚显露,下喉、胸和两胁灰褐色,腹中部至尾下覆羽白色沾灰,尾下覆羽常具灰色或灰褐色斑点。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喉白色,仅两侧有少许灰色,头部褐色亦较浓,初级飞羽、初级覆羽和尾羽亦为褐色。
分布范围
白腹鸫在中国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吉林长白山等地;迁徙或越冬于辽宁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山西省、内蒙古贺兰山、乌拉特旗、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四川省陕西省江苏省、湖北、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海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等地。迁徙期间经过河南、山东、江苏、沙卫山岛、上海市西藏自治区改则等地。
白腹鸫在国外分布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远东朝鲜,越冬于日本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印度阿萨姆邦尼泊尔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加里曼丹等地。
存在(繁殖地):韩国、朝鲜。
存在(居住地):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东南部、远东滨海边疆区堪察加半岛库页岛)。
游荡:小行星3789德国
栖息环境
白腹鸫栖于低地森林、次生植被、公园及花园。性羞怯,藏匿于林下。繁殖期间,白腹鸫主要栖息于海拔 1200米以下的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杨桦林中,尤以河谷等水域附近茂密的混交林较常见,迁徙和越冬期间也见于常绿阔叶林、杂木林、人工松树林、林缘疏林草坡、果园和农田地带。迁徙期间多活动在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带的林缘、耕地和道边次生林。
生活习性
迁徙
白腹鸫在中国北方为夏候鸟,南方为旅鸟或冬候鸟。每年4月末5月初,白腹鸫迁来东北地区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南迁。在中原地区繁殖于东北,越冬于长江以南,就中国来说应是留鸟,但在中国东北则为夏候鸟,中国南方为冬候鸟。
习性
白腹鸫属地栖性鸟类,善于在地上跳跃行走,多在地上活动和觅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春秋迁徙季节亦集成几只或10多只的小群,有时亦见和其他鸫类结成松散的混合群。性胆怯,善藏匿。除繁殖期间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群。
鸣叫
极善鸣叫,鸣声清脆响亮,很远即能听见,常常固定在一处地方从早到晚不停地鸣叫,尤以清晨和傍晚鸣叫最为频繁。每日活动时间甚早,有时在早晨2:50左右即开始鸣叫,叫声似赤胸鸫的chuck-chuck声。告警时发出粗哑连嘟声,受驱赶时发出高音的tzee。
食性
白腹鸫主要以鞘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果实与种子。据赵正阶等(1985)在中国长白山通过对成鸟胃的解剖和通过对早成雏扎颈取食的方法,发现成鸟的食物主要是步行虫蚱蜢、蚂蚁、蜘蛛目双翅目、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及美国白灯蛾,同时也吃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雏鸟的食物在早期主要是鳞翅目幼虫,在雏鸟后期阶段则多以成虫为食,其中较为常见的有象鼻虫科、隐尾科的澳白蚊昆虫。此外也吃蜗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曾在一只雏鸟口中取出稠李巢蛾幼虫26条,重量达1克。
生长繁殖
繁殖期5-7月,1年繁殖1窝。雄鸟在繁殖期间常站在巢附近的高树顶端枝叶簇间鸣唱,并频繁的与雌鸟追逐于树丛间。通常营巢于林下小树或灌木枝权上,营巢位置多选择在混交林中溪流附近,巢距地高1-5米。巢呈杯状,主要由细树枝、枯草茎、枯草叶、苔藓植物和泥土构成,巢内垫以草根和松针。泥土除用来糊巢内壁外,在巢中间和散逸层也有,使巢甚为坚固严密。
巢呈碗状。大小为外径12-15厘米×12-14厘米,内径8-10厘米×8-9厘米。高8-9厘米,深5-8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4-6枚。卵鸭蛋绿色、密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锈褐色斑,卵为椭圆形,大小为27-30毫米×20-22毫米,重5.2-6.0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12-14天。早成雏晚成,雌雄亲鸟轮流寻食喂雏,育雏期13-15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全球种群规模尚未量化,但部分国家种群数量估计为:中国大陆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中国台湾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韩国可能有100-10000对繁殖对,约50-10000只迁徙个体;日本有约1000-10000只越冬个体;俄罗斯有约10000-100000对繁殖对和约1000-10000只迁徙个体(巴西,2009年)。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物种学史
关于白腹鸫的亚种分化,Dement’evand Gladkov(1954)将白眉鸫(Turdusobscurus)和赤胸鸫(Turdus chrysolaus)的亚种库页岛亚种(Turdus chrysolaus orii)均并入白腹鸫而分为4亚种。
中国学者基本上支持这一意见,并认为除亚种库页岛亚种(Turdus chrysolaus orii)外,其余3亚种在中国均有分布(郑作新 1976,1987;赵正阶等 1985;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 1983;彭燕章等 1987;唐蟾蛛等 1996;颜重威等 1996)。但后来多数学者根据这3亚种在形态学和生物学上的明显差异仍将它们分别作为独立种,从而使白腹鸫无亚种分化而为单型种(Vaurie 1959;Clements 1981;Walters 1980;De Shauensee 1984;Howard and Moore 1980,1991),郑作新(1994)、郑作新等(1995)亦支持这一意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迁徙
习性
鸣叫
食性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保护级别
物种学史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