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趾百灵
雀形目百灵科鸟类
短趾百灵(学名:Calandrella cheleensis)等百灵科短趾百灵属类。上体羽浅沙褐色,略沾粉红,尾上覆羽浅红棕色,各羽均具黑褐色纵纹,多而密,甚显著。中央尾羽棕褐,羽缘浅棕;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羽基和内翱近端羽缘黑褐;外侧第二对尾羽外白色,内蝇黑褐色。飞羽淡黑褐色,羽缘棕白。翅上覆羽与背同色。眉纹、眼周棕白。颊部棕栗色。下体羽在颏喉部污灰白色;前胸灰白色,缀栗褐色纵纹;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腹侧和两胁具栗褐色纵纹和浅棕色羽缘。虹膜褐色。嘴黄褐。跗跟和趾肉色。
喜欢栖息于沙质环境的草原和半荒漠,常成十几只小群活动于芨芨草沙地和白刺沙地。喜呜叫,鸣声婉转动听。常短距/垂直起降机,边飞边鸣,有时也呈波浪形往前飞;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有时也吃少量昆虫。分布于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至地中海伊朗地区、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哈萨克斯坦到蒙古国。迁徙到埃及苏丹伊拉克南部、伊朗地区、阿富汗东南部及印度越冬。
形态特征
成鸟:上体羽浅沙褐色,略沾粉红,尾上覆羽浅红棕色,各羽均具黑褐色纵纹,多而密,甚显著。中央尾羽棕褐,羽缘浅棕;最外侧一对尾羽白色,羽基和内翱近端羽缘黑褐;外侧第二对尾羽外悃白色,内蝇黑褐色;其他尾羽黑褐色,羽缘棕白(外侧第三对外嘲具白色羽缘)。飞羽淡黑褐色,羽缘棕白。翅上覆羽与背同色。眉纹、眼周棕白。颊部棕栗色。下体羽在颏喉部污灰白色;前胸灰白色,缀栗褐色纵纹;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腹侧和两胁具栗褐色纵纹和浅棕色羽缘。
虹膜褐色。嘴黄褐。跗跟和趾肉色。
生活习性
留鸟。喜欢栖息于沙质环境的草原和半荒漠,常成十几只小群活动于芨芨草沙地和白刺沙地。喜呜叫,鸣声婉转动听。常短距/垂直起降机,边飞边鸣,有时也呈波浪形往前飞;主要以杂草种子为食,有时也吃少量昆虫。1987年剖检3胃观察,均为杂草籽。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从大西洋加那利群岛至地中海伊朗地区、俄罗斯南部、高加索、哈萨克斯坦到蒙古国。迁徙到埃及苏丹伊拉克南部、伊朗地区、阿富汗东南部及印度越冬。
中国:分布于新疆、西藏自治区东北部、甘肃省青海省、宁夏、陕西省山西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东北、山东省江苏省四川省台湾省。短趾百灵分布图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草丛中地面上或庄稼地。巢呈碗状,内垫以杂草。每窝产卵3-4枚。卵呈椭圆形。卵色灰白,具有黑褐色斑点;在长白山,卵的大小为(14.0-14.5)毫米×(19.0-20.0)毫米,卵重2克。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非全球受胁种。分布广泛,种群数量为很常见。广泛分布于许多国家的草原和半荒漠。适宜的栖息地密度高,例如,西班牙1-3对/公顷;加那利群岛东部约1.7-1.9万对;在西班牙约23-26万对,乌克兰约1-1.7万对,俄罗斯可能多于30万对;在土耳其局部常见到非常常见(1-10万对),阿塞拜疆常见到非常常见,在亚洲,常见到部分地区丰富,苏联许多地区常见;伊比利亚半岛种群数量减少,在加那利群岛和在大加那利岛(polatzeki)被认为是濒临灭绝的物种,在特纳利夫岛是易危种群(指名亚种)。
在中国为常见种。2013年5-7月,对中国四子王旗格根塔拉和苏尼特右旗赛罕塔拉(属荒漠草原)、锡林浩特市毛登牧场和白银库伦牧场(属典型草原),采用样带法进行了统计,记录到短趾百灵324只,荒漠草原的密度为6.88只/20公顷;典型草原的密度26.25只/20公顷。
主要价值
短趾百灵鸣声动听,在美化环境方面有一定意义。可在野外观赏。
参考资料
短趾百灵.orientalbirdimages.2021-07-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式
亚种分化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