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沂
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
郭沂,男,1962年生,山东临沂人,历史学硕士、哲学博士,道哲学和五经七典学说的提出者。现任首尔大学首尔特别市 National University)哲学系教授,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政法大学等校兼职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科隆大学Morphomata 国际学院Fellow ,韩国首尔大学访问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中美富布莱特研究学者,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著有《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孔子集语校补》、《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等书,以及论文百余篇。
人物经历
教育
1990年9月-1993年7月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 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历史语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获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1985年3月-1986年1月 在教育部主办、复旦大学中文系承办的“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讲习班”学习
1980年9月-1984年7月 在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本科,获学士
工作
2012年12月至今 任曲阜师范大学研究员
2012年9月至今 任首尔大学哲学系教授
2003年8月-2012年10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1996年8月-2003年7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93年8月-1996年7月 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84年7月-1993年7月 任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助教。
兼职
2010年10月-2011年9月 任德国教育和研究部设在科隆大学的Morphomata 国际学院Fellow(客座教授)
2008年8月-2009年8月 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担任富布赖特研究学者
2008年5月至今 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
2006年至今 任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兼职教授
2002年9月-2004年8月 任韩国首尔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
2002年9月至今 任山东省大学周易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99年8月-2001年8月 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委员
2008年至今 尼山圣源书院副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2007年至今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
2007年至今 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
2004年9月至今 国际儒学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99年9月-2004年 中国孔子基金会副秘书长
讲学
2011年9月 瑞士苏黎世大学
2011年5月 德国慕尼黑大学
2011年5月 帕尔马大学
2011年5月 威尼斯大学
2010年10月-2011年9月 科隆大学
2009年4月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2009年4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2003年11月 忠北大学
2003年11月 翰林大学
2003年5月 肇庆学院
2002年9月-2004年8月 韩国首尔大学
2001年5月 芝加哥大学
2000年11月 美国达慕思大学
1999年8月-2001年8月,哈佛大学
研究领域
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先秦典籍,出土文献,儒学的当代发展,中国哲学的重建
海外学术活动
1. 2013年10月4-5日,应邀参加由中华能源基金委员会主办、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卡内基图书馆举行的“中美对话:核心价值与世界秩序”研讨会,并作了题为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 and the Role of ChineseUniversal Values(《世界秩序的重建与中华普世价值的角色》)的演讲。
2. 2011年9月29日,应瑞士苏黎世大学东亚系之邀,在该校做了一场题为Guodian Texts and thePedigree of Early Confucians的报告。
3. 2011年6月24-25日,参加了由德国联邦教育和研究部设在科隆大学的Morphomata国际学院同科隆大学哲学系为回应郭沂提出的“道哲学”而联合召开的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and Ethics in Chinese andEuropean 哲学(《中欧哲学中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Daoand Daoic Philosophy(《道与道哲学》)的主题发言和会议总结。
4. 2011年5月30日,应德国慕尼黑大学哲学系和东亚系的邀请,在该校作了一场讲座,题目是The Rise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Religion (《中国哲学的兴起及其与宗教的关联》)。
5. 2011年5月17日,在科隆大学Morphomata国际学院作了一场题为The Morphome of Dao and Chinese Culture in Pre-Confucius Period (《前孔子时期的道与中国文化之形态学研究》)的报告。
6. 2011年5月5日,应帕尔马大学外语学院的之邀在该校做了一场题为The Rise of Chinese 哲学 (《中国哲学的兴起》)的讲座。
7. 2011年5月3-4日,应威尼斯大学亚非系和孔子学院的邀请,在该校做了一场题为The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n Early China (《中国早期的人性论》)的讲座和一场题为Guodian BambooTexts and Early Confucianism (《郭店竹简与早期儒学》)的讲座。
8. 2011年4月7日,应邀在科隆大学汉学系作了一场题为Some Issues i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of Chinese 哲学 (《中国哲学起源与发展中的若干问题》)的报告。
9. 2011年2月24日,应爱尔兰考克大学哲学系和汉学系的联合邀请,在该校做了一场题为The Theories of HumanNature in Early China(《中国早期人性论》)的报告。
10.2011年2月1日,应邀在科隆大学哲学系做了一场题为The Theory of Mind inDaoic Philosophy(《道哲学的人心论》)的讲座。
11.2010年12月14日在科隆大学哲学系Philosophical Seminar主讲TheTheory of Human Nature in Daoic 哲学(《道哲学的人性论》).
12.2010年12月7日在科隆大学新学术报告厅演讲Cosmology, Nature and Mind-A NewPhilosophical View On Dao(《宇宙论、人性与人心——一种基于道的新哲学观》).
13.2010年11月16日在科隆大学哲学系Philosophical Seminar主讲DaoicMetaphysics(《道形上学》).
14.2010年8月16-25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参加了由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办的“简帛思想史资料研究与析读”工作坊,作了《性自命出研究与析读》的报告。
15.2010年8月7-8日,在台北市参加了由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的“先秦文本与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儒家八派与战国儒学》的报告。
16.2010年6月7-9日,在英国格拉斯哥参加了由格拉斯哥大学哲学系主办的“The good life and conceptions of lifein Greek and Chinese antiquity”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了题为“The Diversity of Ru Traditions an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Xìng”的报告。
17.2010年6月5-6日,在台北市参加了由台湾孔孟学会主办的“2010年海峡两岸儒学交流研讨会”,并作题为《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的报告。
18.2009年4月16日,应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语言与文化系以及中国研究中心的联合邀请,在该校作了题为《郭店老子》的演讲。
19.2009年4月3日,应邀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题为《性自命出与中国早期人性论》的演讲,并同来自纽约宾夕法尼亚州的学者们进行交流。
20.2008年9月15-19日,到德国西部城市埃森参加“第21届德国哲学大会”,并作了题为“Knowledge,Value and Life-World”的专场讲演。
21. 2008年7月30日-8月5日,到韩国首尔参加“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并在两个分组会议和一个特邀会议上作了发言,题目分别是:“哲学 of Dao--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taphysics”,“Human Nature, Human Mind and Human Way”,以及《道论——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
22. 2007年6月1-2日,到韩国首尔参加由韩国哲学会主办的“2007亚洲哲学会议-反思亚洲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当代儒学范式》的报告。
23. 2006年11月11-17日,在台湾省参加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台湾辅仁大学东吴大学、南华大学、中国哲学会联合主办的“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第四次会议-中华文化与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并作题为《“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的报告。
24. 2003年11月,应忠北大学之邀主讲《郭店楚简如何改写中国思想史》(英文)。
25. 2003年11月,应翰林大学之邀主讲《重探中国现代化之路》。
26. 2003年10月,在汉城“韩国东洋史学会年会”上主讲《郭店楚简与先秦儒学史若干问题》。
27. 2003年5月,应肇庆学院之邀主讲《从出土文献看孔孟之间的儒学》。
28. 2002年12月,应汉城大学哲学系之邀主讲《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的发展》(英文)。
29. 2001年6月,应邀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主讲《根据郭店竹简重新认识儒家和道家》(英文)。
30. 2001年6月,在芝加哥“中国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研讨会”上主讲《儒家人性论的宗教情怀》。
31. 2001年5月,应邀赴美国芝加哥大学主讲《郭店竹简与儒家经典》和《郭店〈五行〉校读》。
32. 2001年5月,在哈佛儒学研讨会工作会议上主讲《性与天道--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演进》。
33. 2001年5月,应哈佛大学东亚系之邀主讲《郭店竹简与中国思想史研究》(英文)。
34. 2001年4月,应美中文化研究所的邀请在哈佛大学主讲《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路》。
35. 2000年5月-2001年4月,在哈佛儒学研讨会上主讲郭店竹简。
36.2000年11月,应邀在美国达慕思大学主讲《郭店〈老子〉》。
37. 2000年5月,在哈佛大学“回儒对话国际研讨会”上讲演《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儒学研究》(英文)。
38. 1999年11月,在哈佛大学“中国的观念世界--纪念史华慈教授研讨会”上讲演《郭店竹简与中国古代的观念世界》。
39. 1999年10月,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儒学研讨会上主讲《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重探中国现代化之路并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40. 1998年12月,在台北市“中华人文传统学术研讨会”上讲演《“中体西用”新释》。
41. 1997年10月,在德国“道家与现代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演《道家与现代自由观念--站在道家立场上对弗洛姆的回应》。
42. 1995年5月,在台湾辅仁大学“哲学与伦理学术研讨会”上讲演《〈中庸〉、〈大学〉的思想体系和伦理价值》。
主要成就
文献整理与研究
1、典籍整理校勘
主要有《孔子集语校补》一书和《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一卷《郭店楚墓竹简六种考释》。
孔子集语》为清代乾嘉时期经学大家孙星衍撰。它博采群籍中有关孔子的史料,是一部极其重要的辑佚书和古籍工具书。郭沂所撰的《孔子集语校补》一书将《孔子集语》及两种罕见补遗合编在一起,并对全文进行认真的校点和整理,此外还根据新的研究成果和新出土的简帛文献再一次进行补遗。这本书出版后,为学者们查阅资料提供了诸多方便。
《郭店楚墓竹简六种考释》是从郭店竹简中选出《老子》、《五行》等六种最重要、思想性最强的佚籍进行全面考证、诠释。除了对原文进行分篇、分章外,还重新调整竹简次序、重新释读了许多误释和未释的文字、试补了一些误补和未补的残简、释读并系联竹简残片、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若干竹书重新命名。
2、郭店简《成之闻之》的调整方案
郭店简《成之闻之》公布时存在严重错简,郭沂最早发表大幅度的调整方案,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可以说,这个方案已多为学术界所接受,其中一些见解,例如将以“是以君子贵”为结尾的第30号简与以“成之闻之”开头的第1号简相连,已成铁案。据此,郭沂还将此篇重新命名为《天降大常》。
中国学术史与哲学史研究
1、中国古典学研究的原则
李学勤教授提出“走出疑古时代”的口号以后,得到多数学者的响应。但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古典学从“疑古”走向何处去。有人认为走向“信古”,有人认为走向“释古”。郭沂觉得这些看法都存在问题,故提出“正古”的主张,即“修正”传统古历史学。这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基本上是可靠的,只需“修正”;另一方面意味着传统古史学也有缺陷,所以需要“修正”。具体言之,它大致地可以归结为“四正”,即“反正”、“纠正”、“补正”和“判正”。
2、古史重建的历史学考察
指出中国历史上有三次意义重大的古史重建活动。第一次是孔子通过整理六经对夏商周三代历史的重建,第二次是秦代焚书坑儒以后汉族先秦历史的重建,第三次是上世纪初叶以来利用出土材料并结合传世文献对古历史学的重建。前两次是古史学因传统文献缺失而遭到破坏,重建的主要途径是修复、整理和阐释传统文献;第三次是古史学因传统文献被怀疑而遭到破坏,重建的主要途径是以考古材料印证传统文献的可靠性,并在同时纠正和补充一些传统观点,进一步完善古史系统。
3、楚简《老子》与老子其人其书
竹简本《老子》是郭店楚简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种文献。关于今本和竹简本的关系,竹简公布之初,大部分权威学者都认为简本形成时已经存在今本系统,而简本是其摘抄本。但郭沂从一开始就举出确凿的证据坚持认为简本更为原始,今本是后来形成的。后来这一思路已经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
老子其人其书是中国学术史上最大的公案之一,众说纷纭。郭沂考察的结果是,竹简《老子》为《老子》之祖本,出自春秋末期与孔子同时的老,今本系统(包括帛书本)曾将简本全部纳入并加以改造,出自战国中期与秦献公同时的太史儋。也就是说,历史上有两位被当作老子的人,也有两本被称作《老子》的书。
4、孔子与《周易
孔子与《周易》乃至与六经的关系,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大悬案。近代以来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是,孔子没有研究《周易》,《易传》是战国以后的作品,先秦亦无六经之说。对此,郭沂花费了数年时间,写出六万多字的论文,证实确如《论语》、《全本史记》、《汉书》、《要》等文献所言,“孔子晚而喜《易》”,时间在他五十六七岁前后,即周游列国期间。不仅如此,孔子还留下了大量有关《周易》的遗教。今本《易传》包括形成于孔子以前的早期《易传》和孔子易说两部分,而帛书《易传》则全部为孔子易说。至于六经,先秦确有其说,只是孔子早期教授的经典只有《诗》《书》《礼》《乐》,故四者并称便约定俗成,而《易》和《春秋》为孔子晚年所治,故常常不与其他四经并称。这种看法已为郭店楚简所印证。
5、孔子思想的发展演变
郭沂一反过去那种平面地研究孔子的方法,提出孔子思想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由礼学而仁学进而易学,这三个阶段分别属于孔子的早年、中年和晚年。孔子“学《易》”后建立了一套以易为最高概念的完整的形上学体系,它正是春秋战国之际哲学转变的因缘。
6、子思学派
如果说孔孟之间的儒学是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最大空白,那是不过分的。郭店竹简公布后,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孔孟之间最重要的儒家学派是子思学派。
郭沂研究孔伋学派始于九十年代初,当时指出《中庸》、《大学》并不象学术界所公认的那样成于秦汉之际,而是成于战国早期,出自子思及其门人之手。郭店楚简公布以后,二书早出之说已成为学界的共识。近年来,郭沂除了进一步修正和完善旧说以外,将主要精力投入对子思学派的全面考察,认为子思学派应分为子思和子思弟子两个环节。指出从先秦南宋,子思书先后出现过祖本、新编本、重辑本三种传本和相应的三个阶段。虽然它们都早已不幸亡佚,但仍可考得若干佚文。根据郭沂所考察的结果,这些佚文可分为三类。一是孔伋所记孔子言论,包括见于《礼记》的原本《中庸》、《表记》、《坊记》、《缁衣》以及郭店简《穷达以时》;二是子思著作,包括见于《礼记》的《天命》(在今本《中庸》内)、《大学》,见于郭店简和马王堆帛书的《五行》和见于《淮南子·缪称训》的《累德》;三是弟子所记子思言论,包括郭店简《鲁穆公问子思》和古书中的若干佚文。
郭沂发现,《子思子》、《孔丛子》等书所载的那位姓孟、名轲、字子车的儒者,并不是孟子,而是一位与孟子同姓名的子思弟子,而这位孟轲很可能就是郭店简《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尊德义》、《六德》、《唐虞之道》、《忠信之道》诸篇的作者。
7、中国哲学的形成和早期发展脉络
近代以来,中国哲学史一般从春秋末期的孔子或老子写起。郭沂认为,先秦哲学的发生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自远古,迄于殷周之际,为中国哲学的孕育期。第二阶段始自殷周之际,迄于春秋中期,为中国哲学的创建期。中国哲学与文化之不同于世界其他民族的根本特质是在殷周之际奠定的。第三阶段为中国哲学的成熟期,时在春秋末年,老子、孔子、墨子是其代表人物。第四阶段为中国哲学的深化期,时在战国,诸子蜂起是其主要标志。这个过程又包括两次重大转折,一在殷、周之际,一在春秋、战国之际。
8、先秦学派的划分
刘歆说道家源于史官,冯友兰主张源于隐者。郭沂的看法是,今天我们所说的道家,本来就是两大学派。一派源于史官,其传承系统是:老子→文子→太史儋→关尹子→黄老学派,这是本来的道家;另一派源于隐者,其传承系统是:早期隐者→杨朱列子庄子→庄子后学,此派可称为隐逸家。两派的发展线索十分清楚。道家的价值追求是修身兼治国,而尤重治国,隐逸家的价值追求是修身养性;前者是入世的,后者是出世的;前者侧重政治自由,后者侧重生命自由。
9、中国哲学史的分期
过去,人们或按社会政治的发展,或按学术的外在形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分期。郭沂的看法是,中国哲学史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据此,中国哲学史经历了两个大的阶段。从中国哲学的产生至玄学为第一阶段,从佛学到理学为第二阶段。这两个阶段哲学的内在结构有着根本的不同。第一阶段哲学的内在结构可分为天道论、人性论、人心论三个层面。但到了第二阶段,中国哲学的内在结构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不但过去居于第三层面的心上升到最高层面,而且过去并不占重要地位的理也上升到最高层面。
10、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中国传统人性论的核心问题是“德”、“欲”及其相互关系。由此引发了两条发展脉络,一是三代以降以“欲”为“性”或者说气质之性的旧传统,二是晚年孔子所开创的以“德”为“性”或者说义理之性的新传统。这就是说,中国早期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欲”到“德”,或者说从人的本能到人的本质的过程。孔子以前,“性”就是欲望、本能。当时的人性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以“德”御“性”和以“气”释“性”。老子开始将“德”作为人之为人的内在本质。早期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对“性”的理解,基本上维持了传统的观念。晚年孔子则进一步以“德”为“性”,从而完成了对传统人性论的根本转化。这实为义理之性之渊源、性善说之滥觞。孔伋提出“天命之谓性”之说以弘扬新传统,将情欲之“性”称为“中”。竹书《性自命出》不但发展了子思的“中”论,而且将其恢复为“性”,并为之建构了一套独特的外在道德先验论,从而使旧传统发扬光大。孟子起而纠正这一趋势,力主只有“四端”才是“性”,而情欲之“性”只是“命”,从而将新传统推向极致。唐宋之际以前,中国人性论的主流一直是旧传统,而新传统不过昙花一现。宋明理学的人性二元论,事实上是在继承旧传统的同时遥绍新传统,并将二者纳入一个统一的思想体系中。
中国历史分期问题研究
历史分期是中国历史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而由卡尔·马克思根据西方历史提出并由约瑟夫·斯大林总结的五种生产方式论是否符合中国历史的实际,却一直受到怀疑。郭沂的看法是,判断社会形态和进行历史分期的主要根据并不是社会生产力,而是社会政治。据此,郭沂提出中国自有文明以来,经历了圣权时代、王权时代、霸权时代、皇权时代和民权时代五种社会形态和相应的五个发展阶段。这被有的学者称为“新五期说”。
现代化与全球化研究
1、现代化、现代性、传统性以及中国现代化之路
郭沂认为,所谓现代化并不仅仅是科技、经济等方面的事情,而是由科技革命引起的整个文化系统的调整与转型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某些方面被扬弃了,某些方面则经过改造以新的面貌凸现出来,甚至转变为现代性。这就是说现代性中包含着传统性,传统性中亦蕴含着现代性。现代化过程可归结为从科技革命,到体制转型,再到传统(文化)复兴。从历史和可以预见的未来看,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西方的现代化过程;第二阶段为西方现代化向其他文明推广,亦即其他文明引进、吸收西方文明的过程;第三阶段为其他文明自身的现代化,确切地说,为各文明之传统的现代化过程;第四阶段为包括西方在内的各大文明之间相互调适、相互吸收、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普世的现代性的过程。就目前的情况看,西方文明中具有普世意义的部分已为世人所共睹,但其他文明中具有普世意义的部分仅仅初露端倪,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中国现代化的原则并不是经过新释的“西体中用”,而是经过新释的“中体西用”。“体”、“用”是相对的,分层面的。在最深层面,中国文化的核心和根本特征即中国的人文精神是“体”,是不可动摇的,其他都是“用”,都是可以改变的。
2、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与当代全球化趋势
“天下”观念所体现的是一种天下一体化或世界一体化,事实上是一种相对意义上的全球化。从发生学上看,这种天下一体化是由政治一体化引发文化一体化的过程,而文化一体化的程度和意义最终又远远超出政治一体化。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其一,多元一体。其二,在天下一体化的过程中,各地区在保持其地方文化特色的同时,这些地方文化也进入了公共领域。其三,在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中,各种文化不仅相互渗透,而且能够和谐相处。儒家“和而不同”、“和平共存”、“多元一体”的“天下”方案,不失为“全球化”的一种明智的选择,而孔子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则是“全球化”的最终目标。
中国哲学的重建
1、当代儒学范式
儒学虽历经了多种学术形式,但其基本范式可归结为二,即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当前儒学发展的使命是建构历史上第三个儒学范式,即当代儒学范式。儒学范式有三大支柱,一是道统论,二是核心经典系统,三是哲学体系。其中,道统论是儒学范式的宗旨,核心经典系统是儒学范式的依据,而哲学体系是儒学范式的实际载体。一个儒学范式的道统论与核心经典系统,是这个范式之下各种哲学体系的共同基础和前提。本文以原始儒学和宋明理学两个范式为背景,尝试性地探讨了当代儒学范式的道统论和核心经典系统。指出,大道兴于对天人之际的追究。而究天人之际,则既可自上而下地“推天道以明人事”,又可自下而上地“究人事以得天道”。由此形成了道之两统,可分别称之为天人统和人天统。宋明理学的历史使命是站在儒学的立场上回应佛教心性之学的严峻挑战,故挺立思孟为代表的天人统,提出道统学说,正是为了满足当时的现实需要。而道之另统,即人天统蕴藏着非常丰富的科学与民主的基因,是我们建构当代新儒学、回应西学挑战的宝藏。所以,担当两系道统,仰受千古圣脉,是建构当代新儒学的根本宗旨。作为前两个儒学范式最主要的确立者,孔子朱熹都将建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作为基础性工程,孔子创建了六经系统,朱子将以五经为核心的传统经学,改造为四书五经系统。朱子的核心经典系统反映了他的立场和时代需要,但对于建构当代新儒学来说,已经有很大的局限性。本文认为,现存儒学奠基期最重要的经典可新编为七总称“七典”,与五经合称“五经七典”。
2、道哲学
本文首先强调了重建中国哲学的迫切性、任务和途径,然后勾勒出“道哲学”的基本轮廓,指出“道哲学”和“道形上学”既吸收儒道两家有关“道”的思想,又有所超越,所以不能理解为某种“道家哲学”和“道家形上学”。就其基本价值取向而言,反倒可以列入儒家的谱系。“道哲学”和“道形上学”是一种在“道”的基础之上或者说沿着“道”的进路而建立起来的哲学和形上学(Daoic 哲学,Daoic metaphysics),而不是为了“道”而建立的哲学和形上学,也不是对“道”所作的哲学和形上学的解释(philosophy of Dao, metaphysics of Dao)。道哲学由四个组成部分,一是道体,讨论万物从何而来;二是性体,讨论我们是谁;三是人心,讨论我们能够做什么;四是人道,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做。
出版著作
专著
1.《论语初级读本》(英译部分第一译者),230页,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2.《中国思想学说史》(先秦卷,合著,承担了第1-4章),972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国之路与儒学重建》,218页,241千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4月出版。
4.《孔子评传》(合著),200千字,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
5.《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626千字,859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2002年12月重印。
6.《旷世大儒――孔子》(合著),26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
7.《孔子集语校补》,443千字,614页,齐鲁书社1998年10月出版。
主编
1.《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第一编者),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2.Metaphysics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and Ethic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哲学, edited by Guo Yi, Sasa Josifovic and Asuman Lätzer-Lasar, published by Wilhelm Fink, Paderborn, Germany, 2013.
3.尼山铎声——“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专题》(郭沂执行主编),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4.《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郭沂编),331页,440千字,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1月出版。
5.《儒学与道德建设》,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论文
《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0日。
《中华普世价值与未来人类文明》,载儒家文明协调创新中心编:《儒家文明论坛》(第二期),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10月出版,ISBN:978-7-209-09685-0
Research Findings Concerning Excavated Texts and Learning in Early China, 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Volume 11, 二氧化氮, June 2016. (《有关出土文献与中国早期学术的研究结果》,《哲学前沿》2016年第2期
《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载中国孔子基金会编《孔子研究精华》,齐鲁书社2016年3月出版。ISBN:978-7-5333-3481-9
《中华普世价值与未来人类文明》,《文化中华》创刊号(2015年第一期。ISSN:1993-6799.
《\u003c论语\u003e别解七则》,景海峰主编《经典、经学与儒家思想的现代诠释》,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版,ISBN:978-7-01-015336-0.
Investigation on Creativity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Melancholy in the Chinese Tradition, in Sind Alle Denker Traurig? Fallstudien Zum melancholischen Grund des Shoepferischen in Asien und Europa, page 253-262, Wihelm Fink, Paderborn, 2015, ISBN: 978-3-7705-5724-0
《从论语类文献看孔子思想之全貌》,Journal of East-West 人文科学概论, Vol. 3, April 2015, the Academy ofHumanities, 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 South Korea.
The Ideas of Human Nature in Early China, in The Good Life and Conceptions of Life in Early China and Graeco-Roman Antiquity, Edited by R. A. H. King, Walter De Gruyter GmbH, Berlin/Boston, 2015.
The Origi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Theories of Human Nature in Pre-Qin Period, Frontiers of 哲学 in China,Volume 10, No.2, June 2015. (《先秦时期人性论的起源与分化》,《哲学前沿》2015年第2期
《\u003c论语\u003e别解七则》,7千字,《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
《性自命出校释》(续),《管子学刊》2015年第1期。
《性自命出校释》,28千字,《管子学刊》2014年第4期。
《知识与价值的形上学基础——道哲学要义》,57千字,《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回应道哲学——中西哲学对话的一个案例》,12千字,知识与伦理的形上学基础》,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出版。
《略谈中国传统信仰》,《人民政协报》2014年2月17日。
Metaphysics, Nature and Mind—The Main Idea of Daoic 哲学, Metaphysical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and Ethics in Chinese and European Philosophy, edited by Guo Yi, Sasa Josifovic and Asuman Lätzer-Lasar, published by Wilhelm Fink, Paderborn, Germany, 2013.
《儒家八派与战国儒学》,见周凤五主编:《先秦文本及思想之形成、发展与转化》,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3年12月出版。
《从自然易到道德易而形上易——试论三代文化与\u003c周易\u003e的成书》,12千字,《周易研究》2013年第5 期。
《道统·经典·哲学——当代儒学范式初探》,载《尼山铎声——“当代儒学创新发展”专题》,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天下主义:世界秩序重建的儒家方案》,《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年06期。
《当代儒学范式——个初步的儒学改革方案》,3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3年1月出版。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
《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
《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
《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
《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
《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
《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
《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
《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
《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
《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
《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2.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
《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
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u003c孔子\u003e: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
《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9年11月出版。
《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
《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2009.
《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
《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
《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
《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
《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
《“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ork.
《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
《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2007年5月。
《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
《“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
《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
《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
《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
《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
《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
《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
《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
《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
《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
《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
《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
《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
《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
《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
《〈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
《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
《〈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
《〈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
《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2年版。
《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
《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
《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
《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
《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
《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
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
《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
《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
《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
《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
《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
《〈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
《〈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
《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
《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
《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
《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
《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
《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
《〈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
《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
《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
《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
《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
《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
《〈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
《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
《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
《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
《“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
《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
《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
《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
《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
《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参考资料
郭沂.hinakongzi.org.2024-04-06
郭沂(中国社会科学院).philosophychina.cssn.cn.2024-04-06
郭沂.gjrxy.cupl.edu.cn.2024-04-0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教育
工作
兼职
委员
讲学
研究领域
海外学术活动
主要成就
出版著作
专著
主编
论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