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荣翰
黄荣翰
黄荣翰(1917- )农田水利学家;早年从事灌溉工程设计施工;新中国成立后,长期从事盐碱地改良和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研究,重视农田排水,尤其是暗管排水技术研究,强调水利工程的修、管、用并重。在中国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盐碱地改良和农田灌水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简历
1917年6月24日出生于西安市(原长安区)东四道巷。
1925-1929年 在长安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学习。
1930-1934年 在陕西省立第一中学校及西安高级中学校学习。
1934-1935年 在陕西省水利专科预备班学习。
1936-1939年 在西北农学院农业水利系学习,获农学学士
1940-1941年 任四川洪雅花溪渠工程处工务员、助理工程师
1941-1942年 任经济部第十二水利设计测量队帮工程司。
1943-1946年 任长江水利委员会第四测量队、岷江水道工程处副工程师。
1947-1948年 在美国艾奥华大学学习,获硕士学位。
1949-1950年 在美国犹他州立农学院学习。
1950-1956年 任水利部工程师、副科长、工程队长、科长。
1956年至今 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咨询委员。
生平简介
求学经历
黄荣翰,1923年入私塾,1925年考入长安区立第一高等小学,1930年考入陕西省立第一中学,1934 年考入西安高级中学,同年从西安高级中学转入当代水利专家李仪祉创办的陕西省水利专科预备班学习,1935年随该班并入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水利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前身)继续学习,1939年底从西北农学院水利系毕业,获农学学士。他应老师之约到大后方四川省西康省两省工作,1940年-1946年先后任川康水利委员会工务员、助理工程师,经济部第十二测量设计队帮工程司,长江水利委员会第四测量队及岷江水道工程处副工程师等职,在洪雅县、雅安、天全及宜宾等地从事水利工程测量、设计、施工工作。1947年赴美国留学,在艾奥华大学学习水利,获硕士学位后又转入犹他州州立农学院专攻灌溉、排水,兼学土壤物理、灌溉土壤等较新学科,并趁机访问了爱达荷州怀俄明州科罗拉多州等州和美国垦务局。作为半工半读研究生,他担负野外管井排水及灌溉渠道渗漏观测试验等工作,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得到老师的好评。
报效国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黄荣翰在华侨日报上看到周恩来总理号召留学生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报道。当时正有人介绍他到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灌区工作,但他婉辞了,决心回到祖国,为新中国水利建设服务。当时美国政府以种种借口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他和同系另一中国同学孔庆义想尽一切办法,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50年春离开美国,从洛杉矾乘轮船香港特别行政区回到祖国。
1950年3月,经水利界前辈推荐,他到水利部工作,先后在规划司、灌溉总局、工程管理局及灌溉管理局担任副科长、科长及湖北工程队队长等职。在规划司,他从审批的工程项目中,发现在旧中国十几年前已完成设计或已开工的一些工程,如陕西省四川省甘肃省几处灌溉工程,尚未完成或尚未动工。使他感受较深的是陕西洛惠渠工程,由于第五号隧洞出现流沙,历时13 年没有打通,1950年被批准拨款续建后,不几个月就打通了隧洞,渠道通水,群众开始受益。新旧对比,他深受教育!接着,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经手的几处大型灌溉工程如山西潇河和察哈尔省浑河、卫河桑干河淤灌工程,黄河中下游开始兴建的豫北人民胜利渠和山东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等相继建成通水,他进一步认识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劳动人民无往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力量,决心以赤子报国之心,全力以赴地投身于祖国的水利事业,特别是为农业直接服务的灌溉事业。
1952年湖北省大别山和大洪山区老根据地出现30年来未有过的大旱灾,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予以支援,其中包括一个工程队到灾区指导协助农民生产自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作为队长,黄荣翰率领5位技术干部和40多位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襄阳地区,以随县(今随州市)为主,兼顾洪山和孝感地区的广水市两县,夜以继日、风餐露宿,在当地党政领导下完成了群众性小型水利冬修任务。接着,又以半年多时间,完成了随县车水沟大型灌溉工程,1953年5月放水插秧,灌田约3万亩(2000公顷)。这在当时被视为灾区的一个奇迹,受到省、地、县领导的表扬。事实教育了他:在共产党领导下没有不可逾越的艰难险阻,中国的水利事业大有可为。
1954年,山西省晋中南“农业三害”——冻害、碱害、(晚)霜害问题被反映到中央,农业、水利两部组成联合调查组赴山西实地调查研究。他作为调查组成员之一,主要调查对象是碱害,即灌溉土地盐碱化问题。初步结论认为,主要成因是不合理的大水漫灌方法与缺乏排水设施,事后,水利部在文水县谢家寨建立盐碱地改良试点,进行长期观测。这是华北地区灌溉土地盐碱化试验研究的开端。1956年,黄荣翰被调往水利部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前身),40多年来,一直从事灌溉、排水和盐碱地改良研究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认识到中国水资源存在着量的短缺和质的退化问题,又致力于地下水开发利用研究和水质研究工作。1987年后他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聘为咨询委员、水质研究中心顾问。他曾担任中国水利学会农田水利专业委员会及国际灌排委员会中国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国际水资源协会会员。1988年,以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试点中成绩突出受到国务院表彰与奖励。
科学成就
灌溉管理运用
黄荣翰从事灌溉工作虽从勘测、设计和施工开始,但从实践中认识到修建灌溉工程是为了用以灌田,而用好必须管好。20 世纪50年代他大部时间从事灌溉工程修建和管理,但后者局限于工程管理,很少涉及到用水管理。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从理论与实践认识到,要使农业持续增产,必须重视土壤—水分—植物系统的管理。为此,他深入华北、西北一些干旱地区调查总结群众省水增产经验,如河北石家庄市地区的小灌溉,甘肃河西走廊的春小麦冬季储水灌溉和晋、冀一些灌区的引洪放淤灌溉等。与此同时,他配合苏联专家到人民胜利渠灌区,作为示范,制定一个支渠的用水计划,并举办训练班,亲自讲授灌溉原理以及土壤水分物理、作物需水量和灌水技术、灌溉制度等,为推广灌区计划用水创造条件。为推动全国灌区灌溉试验的健康发展,他主编《灌溉试验规范》,1955年由水利部颁发施行。1960年前后,他在河南原阳黄河背河洼地试验研究洼涝盐碱地种植水稻及打井截渗(拦截黄河地下侧渗)灌溉旱作等科学试验中,不怕苦、不怕累,亲自下稻田,深入试验地,为青年人树立了艰苦奋斗的榜样,使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受到当地党政领导和群众欢迎,并为重灾县原阳20世纪70年代初农业上“纲要”起了促进作用。1981年他参加国家农委组织的美国西部考察组归来后,引进涌流式地面灌水技术和渠道简易量水设备,已在不少灌区试验推广,起到明显的节约用水作用。他针对当前中国大多数灌区存在的水资源不足、工程造价越来越高、用水浪费及工程普遍老化、退化等问题,发表专文提出:(1)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农业水资源,特别是充分利用降雨量;(2)发挥现有灌溉设施能力,以改建、扩建为主,适当兴修新灌区;(3)提倡民办水利及群众负责岁修养护;(4)加强水管理,使现有水量灌溉更多的耕地;(5)拦蓄地面径流,回补地下水源,地面水地下水联合使用。
暗管排水技术
排水和灌溉一样,是调节土壤水分和地区水量以及地下水位的手段。黄荣翰从晋中市盐碱地“无排水冲洗”效果较差,豫北引黄灌区排水设施较好、盐碱化基本能够控制的实践中,认识到北方灌区排水的重要性,遂在河南省山东省几个大型灌区开展协作,进行明沟排水试验。经过几年室内外试验研究,取得了排水系统规划布置和排水沟深度、间距确定等成果。1962年他和一些学者针对当时北方土地盐碱化问题,撰文呼吁加强排水措施,首先是打通排水出路。同时,他和几位专家翻译出版了美国J.N.鲁沁主编的《农田排水》。
针对中原地区耕地不多、排水沟占地面积较大、易于塌坡等缺点,1956年他在河南省获嘉县丁村重盐地区进行暗管排水试验(就地取材,用缸瓦管及芦席捆包秫秸),初期效益尚属显著,但是,由于排水出路受阻,不几年就失效。1978年,十二国农机展览会在北京举办,其中有荷兰的挖沟铺管机和波纹塑料管等暗管排水新技术和新材料。他担任展览会中一个洽谈组组长,经过深入了解后,建议水利部购下,并在天津市举办学习班,就地示范推广。1982年,农业部华北平原农业项目(世界银行在中国的第一个农业贷款项目)在齐河县举办中(国)荷(兰)排水讲习班,他和荷兰排水专家L.K.斯迈德玛分别担任主讲,十几位中、荷排水专家参加教学工作,山东、河南、安徽及天津等省、直辖市30余位工程师前来进修学习。这对华北农业项目的顺利完工及尔后暗管排水工程技术的提高和推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盐碱地改良
世界上干旱、半干旱地区均存在有盐碱地,中国也不例外。灌溉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问题。人所共知,黄河下游发展引黄灌溉,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造福华北平原的创举。但是,引黄灌溉能否健康发展,关键在于能否防治次生盐碱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黄荣翰在宁夏银川平原西大滩到山东滨海打渔张黄河上、下游引黄灌区,和当地水利、农业同行协作配合,进行调查研究,开展野外试验,总结群众与盐碱化作斗争的经验;并在西北、东北和苏北进行调查,收集资料,对中国盐碱地分布、发生与特点以及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他主编了《盐碱地改良》一书。书中把中国盐碱地划分为西北干旱、西北半干旱、华北、东北地区及滨海五种分布类型,其中大部分为耕地,也有约666.7万公顷盐碱荒地;且绝大多数属于盐土,碱土很少。并以很大篇幅,介绍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原因、特点及防止措施。明确指出:次生盐碱化的发生原因主要是发展渠灌后地下水位上升到一定高度,即“临界深度”;不同类型土壤有不同的“临界深度”。但与国外一般文献不同的是,轻质地土壤的临界深度比重质地的为大,且与地下水含盐量(矿化度)有关。在预防措施上,不仅要合理灌溉、注意排水以控制地下水位,而且要采取正确的耕作措施,多施有机肥料,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地面蒸发。在改良已有盐碱地方面,强调采取综合措施,主要是排水冲洗、引洪放淤、改种水稻,其次是因地制宜地采取修筑沟洫畦田、蓄淡养青、种植耐盐作物和绿肥牧草以及铺草、盖砂等群众多年行之有效的措施。总之,盐碱地是不难改良的,而且改良过来就很容易得到高产。这是国内第一本内容比较全面的盐碱地改良专著。
20世纪60年代初,华北平原由于降雨量多,过量地引用黄河加上不适当的平原蓄水,出现大面积内涝和土地盐碱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华北平原半干旱地区,引黄灌溉效益显著,但在当时“以蓄为主”思想支配下,忽视排水,其结果是引起地下水位升高,一遇大雨排泄不及,势必造成地面积涝,随之而来的又是次生盐碱化。针对这种旱、涝、盐碱化同时存在而又互相影响、彼此联系的实际情况,他在1962年济南市盐碱化防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华北平原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意见,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水电部重视,并被列入农业科学发展十年规划,开展长期水利、农业及土壤改良综合研究。他负责河南原阳试点工作,直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干扰而中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黄淮海平原(即华北平原)综合治理及农业发展问题重新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中国科学院主持下,他参加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和今后开发等问题的多学科研究,研究成果于1984年8月向中央农业政策研究室做了汇报,得到肯定。为供生产部门参考,1985年出版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问题》一书,该书就治水与用水、改土与培肥、农业气候资源利用与灾害防御、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等四个主要问题以及分区治理意见,做了深入的分析论证,针对旱、涝、盐碱、风砂、瘠薄等灾害,提出农、林、牧、副、渔等生产方面发展意见。从“六五”到“八五”科技攻关期间,他还负责黄淮海平原水盐监测预报专题中人民胜利渠灌区水盐运动的研究,在中国水利科学院、武汉水电大学和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等单位密切协作下,经过野外长期观测试验和室内模拟、分析,取得了300多千米2监测数据和各种参数,提出了降雨量和蒸发量,地下水动态,土壤水分动态和盐分动态等预报方法及水盐动态预报的应用,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7年,以该成果为主编写了《灌区水盐监测预报理论与实践》一书。
水质和水环境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在国家农委重视下,作为国家自然资源之一的水资源评价工作在全国开展。这项工作20世纪60年代水利部门已做过一次,这次重新评价无非是地面水资源量的再评估,至于地下水资源量,如果方法得当,也会取得初估结果。无论评估结果如何,中国水资源不足是既成事实。但是,质量如何,主要是江河水质变化情况如何?应该引起人们重视,列入水利部门的议事日程。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黄荣翰和从事水、土分析、化验的专家,呼吁有关领导重视水质问题,建立水质试验研究机构。1984年经国家科委批准,水利部成立了水质试验研究中心,从此开始了全国水质长期监测、规范实验室检验分析方法与分析质量保证、开展江河水质趋势研究等基本工作,并与国外对口单位,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水质处等,建立长期合作,进行学术交流。面对全国水资源短缺,农业水资源不足而又存在浪费现象,他倡议加强开展废污水改良利用的研究,亲自参加北京郊区污水抽样分析及污染评价和全国污水灌溉调查等工作。他认为近期国内各大中城市不可能建成足够的污水处理厂,厂矿企业自行处理废污水的办法一时还难以推广。因此,研究采用厂外处理方法,如土地漫流——利用土壤处理方法、利用水工建筑物以降低废污水有机污染程度,或直接引用生活污水于灌溉。近年来,他以老年抱病之身,翻译及介绍国外有关水环境文献,供同行参考。
虚心学习
黄荣翰自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因此,从中学到大学,用心读书,取得较优的成绩。进入工作岗位以后,虚心学习,敬业乐群,言行一致,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他从事水利技术工作半个世纪以来,一向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说实话、办实事,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他治学严谨,尊重科学,尊重实践。他在编著《盐碱地改良》一书时,强调论点必须有足够论据,防止主观臆断或任意推测,要重视资料与数据,要有逻辑分析。在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水利卷》灌溉和排水分支主编时,严守大百科编写条例,强调百家之言,防止一家之言;他为保证质量,邀请条目撰写人较多,审稿会次数及参加人也较多,深怕稍有不慎,为这一巨著带来不利影响。作为一个工程师,他对自己要求严格,勇于改正缺点,承认错误;对青年同事既热情帮助,也严格要求,彼此相处以诚,相爱以德,互相尊重,共同进步。
主要论著
1 黄荣翰,魏永纯,赖民基等。盐碱地改良。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2
2 张子林,黄荣翰。中国北方地区盐碱地改良和防止盐碱化。红旗,1962 (15,16)
3叶和才罗焕炎,黄荣翰等译著。农田排水。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1965
4 席承藩,邓静中,黄荣翰。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5 黄荣翰。中国盐碱地水利土壤改良。国际盐渍土改良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市,1985
6 黄荣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表水地下水在农业上的应用(英文)。世界银行:灌溉效率丛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1988,80~84
7 黄荣翰。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和发展方向。灌溉排水,1989,8(3):1~9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历
生平简介
求学经历
报效国家
科学成就
灌溉管理运用
暗管排水技术
盐碱地改良
水质和水环境研究
虚心学习
主要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