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承藩,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土壤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首席科学家。1915年10月1曰出生于山西文水,1939年获
北平大学农学院(今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化学系
学士,1949年获
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静水分校农学院硕士学位。席承藩1953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土壤队(后改名为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副队长,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土壤详测制图研究组主任、土壤地理研究室主任。2002年4月19日于南京逝世,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席承藩,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原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曾任
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兼土壤地理与分类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三、四届理事会理事长,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办公室副主任。是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之一。长期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 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土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土壤分类、详测制图研究中,首次制订了土壤基层分类与命名原则;还拟订了中国各级
分类系统。首次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壤图,并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专著,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命名体系。在华北平原土壤研究中,总结出旱涝、盐碱、风沙、瘠薄为平原低产的主要原因,并选点整治,提出了科学治理与合理改良利用平原土壤的途径。曾主持和参加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
三峡大坝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项国家重大研究任务。
席承藩,1939年
北平大学农学土。1949年美俄克拉荷马州大学硕士。大学毕业后,考察了盆地土壤;为评比闽赣土壤,到两省工作。1945年
日寇投降,他正困居景德镇,忽接电报,要求进南京,接收所址。因上行翻山经
新四军防区,到达南京。接收了所址,并协助接收了中研院的院址。
蒋介石曾破
花园口决堤黄河大堤,致使南泛九年,花园口合拢后,
联合国FAO派了多国专家考察豫、皖、苏北黄泛。他配合考察复耕与整治。1950年回国后仍在泛区研究,并扩大到豫西山区。1952年应
黄河梯极开发治理;要求先对
陕北地区无定河严重水土流失进行考察。次年开始考察黄河中、下游平原土壤。与
熊毅率领500余中、育土壤干部,包括总理特批的100名大学生,先进行13.2万k中
比例尺土壤境图,刊出《华北平原土壤》及1:20万土壤图集。此后,多点进行改良试验,1985年采用
遥感法,得出仅盐碱全面积已减少一半,初步建成棉粮产区,受到国务院表彰与奖励。后领队开始
长江中游土壤考察;并编制全流域土壤图,均刊载
三峡大坝技经报告。为了三峡工程生态环境论证,他被中科院、水利部、与国家科委均聘为三专家组成员。他并以首席科学家名义,集体编写了《三峡工程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供人大审议。1960年80年代两度主持了南方山地利用与水土保持,先以赣闽
花岗石深厚风化层的山体萌岗治理为主。试点因“文革”中止;但十几年后再去,因治理乡镇干部参加,他们白天接受批判,晚带领治山,出现不少典型,山丘葱绿,沟谷水田亦增产,说明群众掌握科学技术,就会发挥无穷力量,他在福建南安将一片水土流失严重的红薯地,改种
龙眼、荔枝、去年再去,正在盛果期,承包者亩收1.5万元。江西泰和试点区,本无
柑橘属,水土流失严重山丘坡地,引种柑桔,现年可收50万斤。1978-1984年,技术负责中国土壤普查,适逢中国新印1:1万地形图,因而决定对中国公社(现称乡镇),均逐乡镇测制土壤详图,培训骨干后,逐步开展,并成立了乡镇、县、省土壤肥料站,待每县逐乡土壤图测完汇总成县组土壤图与报告,然后逐级汇总成地(市)、省级报告。并规定须鉴验收后,方能印刷出版土壤报告与图件。为了完成大量土壤分析化验,还建立了各级土壤分析室。现各省(市)土壤报告与图集已印就,只有少数的印侧中。因他曾参与或主持过拟订中国土壤
分类系统。这次中国普查的土壤分类系统也是由他主持拟定的,中国均统一使用。也还首次编成1:100方的国家土壤;N.P.K等大元素和六种微量元素图集。最终他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专著,即将出版。他是中国土壤基层分类研究的创始人。中国各县地(市)省均刊出了上万个土种:并汇总成共6卷《中国土种志》,业已发行。共刊出300余篇、册论文与专著。其中,专著20余册,英文论文20余篇。他共获奖14次,其中,
特等奖正次,
一等奖5次。
席承藩作为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他长期致力于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研究,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普查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阐明了华北平原地区土壤的成因、发育属性及规律,指出这里低产的原因是旱、涝、盐碱、风沙和土地瘠薄造成的,改变了以往低产单纯是土壤缺乏有机质的结论。他提出了黄淮海平原农业综合发展的战略。他参加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他组织主编了《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问题》,提出了该地区农业发展战略的总体方向和分区治理、开发利用的途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席承藩提出了开发治理
亚热带丘陵山区,要走“立体农业”、“生态农业”的道路的主张。他对治理水土流失与泥沙沉淀以及建坝后对
长江中游低湖田土壤的影响和建坝后113万库区移民问题的研究成果和意见,对三峡工程建设的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他提出的
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
一等奖。土壤的分类标志着一个国家土壤科学的发展水平,他为此做出重大贡献。他主编出版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
土壤分类学》,将中国土壤分类科学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席承藩撰写、主编的学术专著和图籍30多部(册),论文300多篇。由他主编的《中国自然区划概要》和《泰和县自然资源与农业区划》获国家农委农业区划
二等奖,《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获
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参与编写的《中国土壤》(第二版)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
一等奖;他参与的“黄淮海平原区域综合治理”科研攻关项目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由于他在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治理试点中成绩突出,1988年获国务院二级表彰奖励的殊荣。
席承藩曾先后应邀到
苏联、
墨西哥、
澳大利亚、
德国、
法国、
日本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考察、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先后参与了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南方山地等区域的土壤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与成果汇编、长江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等工作,为中国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数据。在土壤分类、详测制图研究中,首次制订了土然壤基层分类与命名原则;还拟订了中国各级
分类系统。首次完成了1:100万中国土壤图,井主编汇总了中国土壤专著。曾参加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和黄淮海平原综合治理,
三峡大坝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等国家攻关任务。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是国家科委委托
中国科学院主持的“六五”、“七五”攻关课题之一,席承藩作为专家组成员积极参与了此项工作,同时受聘为“
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写组中国科学院方面的首席科学家。在他的指导和支持下,于1994年编辑出版了《长江流域土壤与生态环境建设》专著,并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二等奖。有关库区移民环境容量、上游水土流失与泥沙沉淤、中游地区土壤沼泽化与潜育化、河口三角洲沿岸砂壤质土区盐渍化潜在威胁等问题及对防治对策措施等研究成果均编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为
三峡大坝的科学决策起了重要作用。
席承藩从事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研究60多年,野外考察的足迹遍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还先后应邀到
苏联、
澳大利亚、
法国、
日本等1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活动和讲学。为中国土壤
地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先后主编和合作编著学术专著和图集《中国自然区划概要》、《中国自然地理、土壤地理》、《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卷(土壤地理)》、《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等30余本,发表论文300余篇。先后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次,1988年,获国务院表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席承藩长期从事土壤地理研究和土壤资源合理利用研究,在土壤分类、调查制图、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综合治理及土壤详测制图等领域,均进行了开创性研究,为中国土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评)
席承藩是中国土壤基层分类与土壤详测制图的先驱者之一。(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网评)
席承藩从事土壤地理和土壤资源调查研究60多年,野外考察的足迹遍及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为中国土壤
地理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南京党史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