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效鲁(1909-1988),字景,又名孝鲁,别号叔子,
如皋市人。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后裔,明末清初“四公子”之一冒辟疆的后人,民国著名大儒
冒广生第三子。
冒效鲁先生家学渊源深厚,少时习经史,喜诗文,有才子之名。其早岁诗作即深得
康有为、
陈宝琛等名家的称赏。后时与
叶恭绰、
胡汉民、
章士钊等名士唱和。鹤亭先生对三子冒效
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传其学亦深感快慰,有“我有五男儿,璠也得吾笔”之句。
人物生平
1925年,17岁的冒效鲁入北京俄文专修馆学习,5年后以第一名的学绩毕业,即入读
哈尔滨法政大学。1933年随
颜惠庆赴中国驻苏联大使馆任秘书职,为大使当翻译。
曾经参加过
马克西姆·高尔基主持的全球作家大会。汉学权威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称他是“平生所见的华人中不可多得的通品。”精通英、法、俄等多门外语,尤以
俄语水平最高。曾校译过《顿巴斯》、《成吉思汗》、《屠格涅夫评传》等著作。
据冒效鲁的女儿回忆:1934年
徐悲鸿偕其前妻
蒋碧薇来
苏联举办画展,父亲冒效鲁是义不容辞的翻译。徐在使馆当场画了一幅竹马,画后要求父亲题诗,
戈公振先生连诗和画一起寄到国内报上发表。徐画马驰名中外,有一次
谢苗·布琼尼元帅(1883-1973)对父亲说,他想要画,徐可肯给?结果徐满口答应,布琼尼连声致谢。徐回国后另画一张叫父亲转给布琼尼元帅,还谦逊地说:“上次那幅草草落笔,不成样子,故再画一幅以补缺憾……”徐临走前把画展中最得意的一幅马送给了父亲,并题“孝鲁贤兄诗人鉴存弟悲鸿时同客
莫斯科”。
1935年,
京剧大师
梅兰芳应
苏联之请,赴苏演出。梅剧团在莫斯科剧目及生活安排,均由梅委托
戈公振和冒效鲁操办,并与苏联国家音乐舞台演奏协会商定剧目。冒效鲁是梅兰芳的全程陪同和翻译,两人形影不离,一起去
列宁墓瞻仰,献花圈。梅吊一段《探母》的快板,还拉着冒效鲁给他配四郎,当时使馆传为佳话。
梅演《
白蛇传》,在断桥水漫金山时有“腹痛”的动作,暗示娘娘临产,频频摸腹,冒效鲁进言说这使人联想起分娩的镜头,总是不美。梅后来在舞台上就把腹痛的动作淡化了。
莫逆之交
作为民国才俊,翩翩冒氏佳公子,冒效鲁一时颇有眼高于顶,睨天下之气概。中国近现代篆刻家
陈巨来(1905-1984)先生《安持人物琐忆——记十大狂人事》将冒孝鲁先生排在中国“十大狂人”之首。冒效鲁与中国近现代另一个狂傲的大学问家钱书先生最相投契。
1938年,冒效鲁奉调取道
欧洲回国,在
马赛舟中,与钱锺书、
杨绛伉俪相识,遂成莫逆,从此诗词唱和往来不断。钱钟书《
围城》之董斜川即以冒孝鲁为原型。钱锺书《
槐聚诗存》中,与冒效鲁唱酬之作居首;冒效鲁《叔子诗稿》中,与钱锺书赠答之篇幅最多。冒效鲁对钱锺书说“君诗工过我,戛戛填难字”,可见冒对钱之尊重。《
谈艺录》撰成後,钱锺书有函致冒效鲁,略云:“此书之成,实由兄之指使,倘有文字之祸,恐兄亦难逃造意犯之罪耳。呵呵!”可见钱对冒之尊重。有意思的是,钱、冒互相尊重,爱屋及乌,致互相称赞夫人。
钱锺书妻杨是作家,冒效鲁妻贺翘华是画家。才子才女,佳偶天成。钱锺书有《题叔子夫人贺翘华女士画册》诗,称赞贺翘
华为“绝世人”、“丹青妙手”。又,《叔子五十览寄诗遥祝即送入皖》云:“然脂才妇长相守,粉竹金松共岁寒。”冒效鲁1947年《茗座赠默存》云:“慧怜娇女,居然有父风。”1955年《得默存九日寄怀绝句逾旬始报》云:“几回北望倚危栏,袖裏新诗锦百端。想得添香人似玉,薰炉一夕
玉貔貅寒。”自注:“谓夫人杨绛女士。”称赞
杨绛。
更有意思的是,钱、冒是为密友,竟然又是论敌。冒效鲁《送默存讲学湘中》云:“我生寡朋俦,交子乃恨晚。……回思谈艺欢,抗颜肆高辩。睥睨一世贤,意态何瑟。每叹旗鼓雄,屡挫偏师偃。光景倏难追,馀味犹谴踡。”这首诗反映出,钱、冒论诗,见解不同,互不相让。难能可贵的是,二人不以争辩为嫌,反以为乐,感到余味无穷。杨绛先生有一次甚至告诉冒效鲁的女儿冒怀滨说:你钱伯伯和你爸爸的感情是太好了。幸亏你爸爸是男的,不是女的,一天看不到,就会绕屋三周!
心系国家
抗日战争爆发,如皋冒鹤亭的大儿子,冒效鲁的大哥冒舒湮随
国民政府撤退到
重庆市积极参加
抗日救亡运动,以记者身份赴
延安市,访问毛泽东、朱德等,正面报道延安边区,创作抗战话剧《董小宛》,演出在陪都重庆盛况空前。
也许是出于如皋冒氏与
汪精卫祖父、父亲老几辈的交往,1942年起,敌占区的冒效鲁出任了南京汪伪政府的参事。社会上有议论说,
如皋市的冒家是两面押宝。
钱锺书知道以后赋诗《答叔子》苦劝冒效鲁不要陷入过深:“龙性官中思未驯,书生端合耐家贫。敛非澜倒回狂手,立作波摇待定身。
九牧声名还自累,群居语笑向谁真。白头青鬓交私在,婉转通词意不伸。”冒效鲁感念钱钟书“婉转通词”言辞恳切,一片真情,遂和诗《次答默存见寄》,表示绝不辜负钱钟书的良言善意:“
北极鸥浩荡孰能驯,漫说粗官可救贫。且待长歌聊遣日,但明吾意岂无人?死生师友言宁负,肮脏情怀汝最真。老柳白门渐衰飒,相思林际梦春申。
冒效鲁算是遵守了对挚友的承诺。后来,他再任汪记伪政府的行政督察专员,仍然是闲职,未见恶行,私下里帮助过
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抗战胜利,1945年冒效鲁之父亲
冒广生即被
南京国民政府聘为
国史馆撰修。
新中国成立前夕,冒效鲁的大哥冒舒湮潜赴
河北省石家庄市,后任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编辑主任、专门委员、研究员。
上海市解放,陈毅知道民国大儒冒鹤亭老栖隐沪滨,特别登门拜望。冒鹤亭见大名如雷贯耳的当年的
新四军军长,新任的上海市市长竟然如此礼贤下士,一时颇感意外;冒效鲁一旁奉茶,态度恭谦,也全无当年狂神态。陈毅笑着从冒效鲁手中接过茶杯,和颜温慰说,知道你曾经在汪伪政府做过事,但我们做过了解,你未有恶行,做过好事。眼下新中国百废待兴,你可以尽显才智。
之后,陈毅即安排
冒广生为上海市文物保管委会委员,解决冒鹤亭父子的生活来源问题;冒效鲁不久也被聘为
复旦大学教授。1957年,冒鹤亭赴京居住在大儿子冒舒湮处期间,父子均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的礼遇;毛泽东高度赞扬明末冒辟疆的民族气节。
如皋县人民政府修了,如皋古城东北角冒氏别业水绘园冒辟疆董小宛故居,将其作为人民公园的一部分供游人游览(2001年元月25日如皋水绘园被国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皋冒家,恭逢盛世,锦绣繁华。
冒效鲁赴
安徽大学前,全家人最后一次合影(前排左起:冒效鲁妻子贺翘华、冒效鲁的老父亲
冒广生、冒怀康、冒效鲁;后排左起:冒怀科、冒怀功、冒怀滨、冒怀谷、冒怀管)。
解放后,冒效鲁除了在
复旦大学外语系工作,并兼任
商务印书馆特约编缉及商业专科学校俄文教授。1958年,为了支援安徽创办安徽大学,冒效鲁奉调安徽大学任教。为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他义不容辞,毅然举家迁居
合肥市。86岁高龄的冒鹤亭因不舍儿子离沪,忍不住放声痛哭,临行前一家到
上海市最好的万象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冒鹤亭一生最后的一张照片。冒效鲁是首批参加
安徽大学建校的仅有的几位教授之一。安大对复旦大学去的冒效鲁等人也很照顾,分配了宽敞的住房和最好的家具。令冒效鲁高兴的是他拥有了一间近20平米的书房。他一生嗜书如命,以“生有涯而学无涯”自勉。此外在新建的校园里,
蟋蟀科很多,冒效鲁童心不泯,有时晚餐后拿着电筒带着小儿子去捉蟋蟀,回家后斗虫一番,人生一乐也。
在安徽大学任教期间,冒效鲁兼任了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安徽省文学学会顾问,安徽省考古学会理事及太白楼诗词学会会长等职。当年的一代狂人焕发了新青春。有人说,知识分子最容易翘尾巴,年青时就以狂闻名的冒效鲁似乎未能免俗。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1960年9月,虽说当时大家饥肠辘辘,但
安徽大学新生入学迎新会的气氛倒还算热烈。在教学主楼的阶梯教室里,除英、
俄语专业的六十名新生外,还有应邀到会的老师和老生代表。系主任致简短的欢迎辞后,便是文娱表演。老生代表演唱些英、俄语歌曲后,来自
黄梅戏之乡的一位新生献上一段原汁原味的黄梅戏,给现场带来个小高潮。这时主持会议的副主任走到冒效鲁教授面前恳切地说“冒老,来段
京剧清唱怎么样?”坊间都说这位冒效鲁在三十年代
梅兰芳访苏演出时任过翻译,唱起京剧来字正腔圆,可眼下无论怎么劝说,他都脸红脖子粗地予以拒绝,眉宇间还透出一股狂狷之气。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不久答案便露出端倪一个月劳动教育之后,一次有学生到主楼顶楼的阁楼上早读,不经意间看到有的大字报尚未完全撕去,其中有一张就是批判冒效鲁的。经过思想改造,特别是反右,老师们的灵魂已经被触及得够彻底的了,教授们一个个噤若寒蝉,但是,冒教授却是个例外,平日里他特立独行,在反右倾的当口,还直抒胸臆,把高校掀起的大学生自编教材以摒弃传统教材之举,说成是“拆了七层教学大楼盖茅草房”。
这一顶风论调在当时无疑要招来一顿批判。原来,迎新会上他是余怒未消。据冒效鲁女儿冒怀滨回忆:世人都说我父亲狂,说他傲;但在
安徽大学,在儿女的印象中,爸爸的人缘特好,他会说东西南北各个地方的方言,炊事员、送报的、拉煤球的,他经常跟他们开玩笑,递上一支烟,南腔北调地聊一会儿。平常同事邻居相处,逢人就说说笑笑,一口京片子,声音响亮,毫无架子,高兴时候还来一段
京剧。
混乱时代
1962年在广州会议上,周总理作《论知识分子问题》的长篇报告,肯定了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陈毅副总理指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我们国家劳动人民中间的三个组成部分,他们是主人翁。”听了广州会议的传达,对陈毅副总理给知识分子脱帽加冕之说,冒效鲁教授是喜形于色。当时的系主任就预言道“老冒又翘尾巴了,将来还是要吃亏的。”
果然,1966年“文革”刚一开始,他与曾在
复旦大学就赫赫有名的大
右派王恒守教授就被校领导人作为靶子最早抛了出来,但他毕竟是炼就的一名“老运动员”了,也没有因此吓破了胆。他的女儿曾经对郑诗亮先生口述过父亲文革时期遭受的灭顶之灾:1966年6月6日晚,
安徽大学三千多人集合在安徽大学水泥球场,乱哄哄声嘶力竭批斗冒效鲁和另外三个“牛鬼蛇神”,——冒效鲁一直被人按跪着,批斗完了,人站也站不起来了,最后是同病相怜的
极右分子知名学者
巫宁坤先生把他扶起来,搀扶着,把他送回了家。文革过去,拨乱反正,随着大气候,冒效鲁又鲜活了过来。
校内校外开讲演,
复旦大学、北外、
华中师范大学、苏大等,由女儿冒怀滨或冒怀科陪着,不备讲稿,出口成章,典籍俚语,信手拈来,一字一句,没有重复,很有感染力。他的
安徽大学学生粉丝称他为“百科大全活字典”。有朋友更戏称他为近现代中国文化的“
活化石”。他的女儿冒怀滨、怀科回忆自己的父亲时说:父亲后半生有难以表白的隐情,就是关于他在汪伪政府任职的事,一直是政治包袱,留下了心理阴影。所以,尽管他才华横溢,却不再著书立说,只是热心帮助别人写书著文,解疑解惑。
1985年暮春,他的学生林之鹤在安徽大学校园里遇见他,他眉飞色舞地告诉自己的学生“
钱锺书来信了!”想当年,冒、钱两位青年才子(当时冒二十九岁,钱二十五岁)结为好友,终生保持联系长达五十年之久。与
林之鹤交谈时,冒效鲁提到“听说你(林)就要去美国讲学,别说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了,就是你们安徽的传统文化讲的也就了不得了!
庄子、
姜子牙、管仲、
张良、三曹父子(
曹操、
曹丕、
曹植)、
鲁肃、
周瑜、
华佗、
嵇康、
包拯、
朱熹、华昇、
梅尧臣、
朱元璋、
戴震、
方苞、
李鸿章、
刘铭传、
程长庚、
吴敬梓、
詹天佑、陈独秀、
胡适、
陶行知、
黄宾虹、
吴作人、邓稼先、
杨振宁,还有文房四宝——”,他以百科全书般的渊博知识,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几乎囊括从古到今的所有安徽名人。
说完之后,冒效鲁又突然冒出了一句“要是让我去讲,那就更有讲头了!”林之鹤心想,那倒也是千真万确的。当时,
林之鹤幽默地说了一句:冒老,你误了班车了,老美不是看你年事已高了吗,怕你回来后没有多少‘放毒’的机会了呢!”听了林这个晚辈和后生的玩笑话,鹤发童颜的冒效鲁却毫不介意,竟哈哈哈大笑起来。
赤子之心
1988年,80岁的冒效鲁教授与世长辞。至今,冒效鲁离开人世已二十七个年头了。他的学人风骨,一个旧知识份子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秉赋着孜孜好学,一生未向厄运低头。说他是狂人,其实他只是性情中人。他把
俄罗斯莱蒙托夫的诗句“在风暴中求安宁”作为座右铭,是一个终身呵护文化若生命的学者,永远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的灵魂永远铸刻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