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得彦
陕西回民起义首领、清真北大寺修建者
禹得彦(1822年-1906年),男,回族,原籍是陕西省临渭区大荔县交界的禹家大庄,是陕西回民起义首领、清真北大寺的修建者。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5月,渭南县的汉族大地主赵权中对陕西各地回民进行残杀迫害。随后,禹得彦率众抗清,杀死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并进攻西安市。同治八年(1869年)2月,禹得彦率领的义军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联合将十八大营缩编为四大营,禹得彦为四大营首帅之一。同治十年(1871年),禹得彦率领陕西义军在康家崖大胜清兵。1872年9月13日,禹得彦部和崔伟部驻扎小峡马营湾抗击刘锦棠为首的清军,充分发挥熟悉地理地形的优势,打得刘锦棠所率众官兵首尾难接,伤亡惨重。11月18日,禹得彦在突围中身中枪伤。次日,禹得彦为了保全西宁城民众只得接受“招抚”,被授予了官职,光绪十二年(1866年),禹得彦以给个人修将军府为名,得到县官黄政勤的支持,独资兴修华事战乱后第一个清真寺南寺,后在县城东关又修建了北寺以及哲赫忍耶门宦的东寺和安口密西大寺。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禹得彦病死家中,享年85岁。
禹得彦对清政府的各级满汉官员与地方绅士尽量虚与斡旋,尽力维持地方安定 ,从晚清时期到民国初期,为华亭市地区以及平凉市周围保持了40多年的稳定局面。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禹得彦出生于1822年,原籍是陕西省临渭区大荔县交界的禹家大庄亦称“双井禹家”。在咸丰年间禹得彦已成为当地有名的财主,除拥有大量的土地外,他还在大荔、渭南市三原县西安市开封市等地开设商号、当铺。并在四川省境内开办盐井故当地人又称其为“川客禹家”。
率众起义
同治元年(1862年)农历五月,渭南县的汉族大地主赵权中(赵老五),以当地民团头目的身份,与丁忧在家的大官僚张芾共同策划,制造种种借口对陕西各地回族进行残杀迫害。提出“秦不留回"的罪恶倡议,致使回族人民不得已而掀起了志在自卫的大起义。禹得彦率领禹家十一村族众与普洱马(云南马阿)、白彦虎、马正和、任武等组成联军共同抗清。他们首先杀死挑起事端的罪魁祸首张芾、赵权中,接着进攻西安市,并于7月大败渭南市清军,8月击败钦差大臣瓜尔佳·胜保华阴市。同年11月,禹得彦率领的义军被呼尔拉特·多隆阿,攻破在同州一带的防地和仓渡、羌白、王阁村等根据地。同治二年(1863年)3月,禹得彦率领的起义军陕西省败退到甘肃省东部的董志原。次年,义军重整队伍兵力近万人组成十八大营,由禹得彦和白彦虎、崔伟、陈林等共同统领。同治五年(1866年)4月,禹得彦等人欲打回陕西,但被清军围困在华亭仙姑山一带。后来,禹得彦率精壮人马在华亭市境内白草峪、王家峡(又称管子峡)到木头岭一带山顶伏击了清军将领张再山的部队,使其全军覆没。因获得大量军需粮草,禹得彦率部再度进入董志原多次打败清将谭玉龙,并杀死了清将周显丞。同治七年(1868年),禹得彦率部北攻林等地,击溃清将马长庆、都司梁风山、暑都司韩锡恳等。同治八年(1869年)2月,陕西省义军退至金积堡,与马化龙联合将十八大营缩编为四大营,禹得彦为四大营首帅之一。他们又与河州马占鳌部取得联系。同治九年(1870年)清将刘松山被义军击克,禹得彦与崔伟率部东下,由陇县陈仓区至凤翔陈村,禹、崔分兵,禹活动于扶风县渭南市白水县宜君县等地。
1870年7月,金积堡的武装和食粮补给被左宗棠切断,10月,禹得彦、崔伟等部未能解金积堡之围。随后,禹得彦、崔伟等冲破清军多层防线的包围,携带家眷从海原县靖远县、长流水出会宁县西走狄河转战在平蕃境内,于平戍驿一带开辟新的战场。禹得彦远攻八番、古浪。白彦虎经大通援肃州崔伟攻克碾伯及其境内的番胜沟。他们进入西宁市郊区附近和当地义军互成犄角联合作战打击清军迫使清军经过两个半月时间才到达西宁。同治十年(1871年),禹得彦率领陕西省义军在康家崖大胜清兵之后,为缩短战线集中防御,而西撤河西主力到达太子寺。同治十一年(1872年)正月太子寺之役,河州义军首领马占鳌在大败左宗棠之后乘胜降清。而肃州义军马文禄部在当年5月遭清军大兵进攻之际向陕、青义军呼援。禹得彦、崔伟即抽兵力经大通出扁都口予以支援。这时他们的眷属仍滞留在西宁市之大小南川。左宗棠急调重兵切断陕西义军对肃州支援的道路。一方面派董福祥刘锦棠和新降的马占整切绝义军去路,并派人利诱马桂源、禹得彦、崔伟,让其迫害自彦虎作为投调进见之礼,但马桂源兄弟及禹、崔等意志坚决不为所诱。他们和白彦虎在西宁府东关共议抗清,拥立马桂源为统领河湟、陕兵大元帅。1872年9月13日,西宁战役爆发,以刘锦棠为首的清军开始进攻固守西宁的义军,此时,禹得彦部和崔伟部驻扎小峡马营湾,陕西省义军白彦虎率部驻扎红水沟。从9月下旬至11月底,他们充分发挥熟悉地理地形的优势,打得刘锦棠所率众官兵首尾难接,伤亡惨重。左宗棠坐镇兰州市,不断派兵支援并从洋人手中购置洋枪火炮夜以维日向义军防区发射。义军伤亡过万,给养无着,加上西宁市城内汉族道员郭襄之被左、刘两人重金收买,他们又串通西宁部分汉绅与之相勾结,关闭了西宁城门使义军断绝后路。11月18日战略要地小峡失守,义军分头突围,在平戍驿(今青海平安镇)发生激战,这次战斗中禹得彦在突围中身中枪伤。
接受安抚
1872年11月19日,西宁失陷,城内二万有余的老、弱、病残幼无法撤退。为了保全这些十多年来生死与共的骨肉同胞的活命,禹得彦与崔伟只得接受“招抚”。禹得彦就抚后,其部下精壮被编人“旌善五旗”。所余家眷老弱分数批被迁徒到清水、华亭市平凉市等地安插。刘锦棠让禹得彦充当追击白彦虎的先遗部队。禹得彦率领旌善五旗马队在许多关键时刻只是追而不击,佯作驱赶有意网开一面护其出逃。后来白彦虎到达脱骨蟒(即今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佳地大营盘)。之后,禹得彦被授予官职,左宗棠以“德重名远”匾送禹得彦。
解职归田
禹得彦解职以后和其两位夫人,一直生活在华亭城区东关和十二条家两处,华亭东关有他所置房产五处川地近百亩,一处商店名为"德盛福”由大儿子禹振江及禹得彦二夫人经营。十二堡有土地500余亩山连两处(即今宁夏径源县新民多花沟社马家新庄杜)由次子禹中和及大夫人经营。
人物逝世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春,禹得彦病死家中,享年85岁。
公益事业
光绪十二年(1866年),禹得彦以给个人修将军府为名,得到县官黄政勤的支持,独资兴修华事战乱后第一个清真寺南寺。在县城东关又修建北寺以及哲赫忍耶门宦的东寺和安口密西大寺。每当平凉市西吉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固原市、化平各地建修清真寺时,禹得彦都给予支持和帮助。当这些地区的同胞之间发生内部磨擦或与外界产生矛盾之际,他都能挺身而出利用个人的身份与微信公正调处、化解矛盾。禹得彦抚养了许多孤寡老人和孤儿,还把因战乱而被丢弃的两名汉族孤儿养育成人,并为之成家立业。他积极支持考取岁贡的禹建功在十二经办义学、设私。为表示和地方汉族的团结友好,城内维修孔子庙之际,他捐银数十两予以资助。所以从晚清时期到民国初期,华亭市地区以及平凉市周围的民族内部、教派之间以及回汉民族关系方面都较为融洽,保持了40多年的稳定局面。
后世纪念
禹得彦去世后,周围各地回汉人民皆来吊唁,葬礼非常隆重。民国5年,官方和民间的多人前来参与为他举行的去世10周年纪念。
人物评价
禹得彦及其率领的起义军手持原始武器,使这批由帝国主义武装支持的封建统治大军惊恐不安。(思秦评)
梅花万树鼻功德竹叶一樽心太平,须凭精识能陶冶所以雕凿无瑕痕。(左宗棠评)
参考资料
平凉市、县调查记录.陕西省图书馆.2024-10-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率众起义
接受安抚
解职归田
人物逝世
公益事业
后世纪念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