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菟丝子的茎粗约2.5毫米,分枝,光滑,红色或淡红色或淡黄色,缠绕,无叶。
花序球状,径约1.5厘米,无梗或有短梗;
苞片椭圆形,顶端尖;花淡红色,有梗;
花萼碗状,基部肥厚,4或5裂,裂片广卵形,顶端尖;花冠壶形,超过花萼,4或5裂,裂片卵形,顶端微钝;鳞片5,上部流苏状或细齿状,小,通常不超过花冠筒中的中部;
雄蕊着生花冠中上部,花丝与
花药近等长;子房2室,
花柱2,叉分,
柱头棒状,花柱和柱头少许短于或等于子房。
蒴果球形,成熟时稍扁,被花冠全部包住,通常有4粒种子;种子近圆形或圆状卵形,长约1毫米,淡褐色,表面粗糙。花期6–7月,果期7–8月。
莬丝子喜高温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菟丝子是恶性寄生
禾本科杂草,本身无根无叶,借特殊器官—吸盘吸取
宿主植物的营养。
荔枝菟丝子除寄生草木植物外,还能寄生
藤本植物和
木本植物。对
禾本科如水稻、芦苇和
百合科植物如葱也能
寄生和危害。菟丝子不仅吸取栽培作物的汁液营养而使栽培植物营养消耗尽,且缠绕在作物的周围,造成大批植物的死亡。
菟丝子主要以种子繁殖,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发与寄主植物的生长具有同步节律性。当寄主进入生长季节时,
莬丝子种子也开始萌发和寄生生长。在环境条件不适宜萌发时,种子休眠,在土壤中多年,仍有生活力。
荔枝菟丝子种子萌发后,长出细长的茎缠绕
宿主,自种子萌发出土到缠绕上寄主约需3天。缠绕上寄主以后与寄主建立起
寄生关系约需1周,此时下部即自干枯而与土壤分离,从长出新苗到现蕾需1个月以上,现蕾到开花约10天,自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要20天左右。因此,菟丝从出土到种子成熟约需80-90天。菟丝子从茎的下部逐渐向上现蕾、开花、结果、成熟,同一株菟丝子上的开花结果的
动态不一致,早开花的种子已经成熟,迟开花的还在结实,结果时间很长,数量多,1株菟丝子能结数千粒种子。
传播途径:
莬丝子主要是以种子进行传播扩散。菟丝子种子小而多,寿命长,易混杂在农作物、商品粮以及种子或饲料中作远距离传播。缠绕在寄主上的菟丝子片断也能随寄主远征,蔓延繁殖。
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落,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稍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
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稍干枯,长势衰落,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荔枝菟丝子的
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
豆科、
茄科、
蔷薇科、
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
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
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
宿主的
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
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
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
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
荔枝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竖年侵染源。
喷药防治:在菟丝子生长的5~10月间,于树冠喷施6%的
草甘膦水剂200-250倍液,(5-8月用200倍,9-10月气温较低时用250倍)施药宜掌握在菟丝子开花结籽前进行。也可用敌草0.25
千克/亩,或鲁保1号1.5-2.5千克/亩,或3%的
五氯酚钠,或3%
2,4-二硝基苯酚防治。最好喷2次,隔10天喷1次。
欧洲菟丝子被引入北美,在
缅因州被认为是入侵物种。1979年,霍尔姆将这种
禾本科杂草描述为阿富汗和
波兰的“严重”,而在
捷克斯洛伐克和
苏联则是“主要的”。同年,P. Wolswinkel也注意到了它的入侵性,因为该物种以蚕豆为食。1983 年,Wolswinkel 和 Ammerlaan 在
荨麻和 Aegopodium podagraria 物种中发现干物质和灰烬后,看到了这种植物造成的另一次损害。正如Gal'vidis在1993年所建议的那样,受影响的物种的叶绿素减少了8.5%,而叶绿素从其
宿主植物中排出。在
意大利、
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和东欧,众所周知,
甜菜会感染甜菜,对马等牲畜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