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斯廷礼拜堂
意大利梵蒂冈宫的教皇礼拜堂
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又名西斯廷教堂,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西北郊的梵蒂冈城。这座小堂建于1480年,最初是教皇西克斯图斯四世的私人祈祷所,因此被称为“西斯廷小教堂”。后来,西斯廷礼拜堂成为教皇进行宗教和公务活动的场所,一直是教宗选举的举办地。
西斯廷礼拜堂的特点主要在于装饰内部的壁画,尤其是米开朗基罗绘制的《创世记》穹顶画和壁画《最后审判》。文艺复兴时期画家团队在建筑内创作了这些壁画,描绘了摩西生平和基督生平。西斯廷礼拜堂内的壁画在教宗西斯图斯四世治下的1482年完成,并于1483年8月15日举行第一场圣母升天节弥撒,以供奉童贞圣母玛利亚
1508年至1512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赞助米开朗基罗绘制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这项工程改变了西方艺术进程,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艺术成就之一。米开朗基罗的画作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使西斯廷礼拜堂成为梵蒂冈最受欢迎的景点和象征,并与梵蒂冈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简介
西斯廷礼拜堂是1473年由教皇西库斯托斯四世作为教皇圣庙修建的,当时由桑德罗·波提切利、基尔兰代奥、佩尔 吉诺等绘制两侧的墙壁,后来根据尤利乌斯二世的命令由米开朗基罗绘制天花板和剩下的壁画。墙上的壁画取《旧约圣经》为题材,正面是《最后的审判》,右侧是《基督传》,左侧以《摩西传》为主题。天花板的中央是《旧约·圣经》的创世纪,画有预言者、巫女的像。最精彩是《亚当诞生》、《原罪与流放乐园》、《诺亚方舟》。
历史
西斯廷教堂始建于1445年,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发起创建,教堂的名字“西斯廷”便是来源于当时的教皇之 名“西斯都”。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是依照《列王纪》第6章中所描述的索罗门王神殿,按照比例(60:20:30)所建。西斯廷教堂是罗马教皇的私用经堂,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之处。教堂于1481年完工后,桑德罗·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主题创作了一批壁画。1483年,在此举行过西克斯图斯四世的圣体告别。
最初的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绘有天空图案的壁画。1506年,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又称朱理二世)为了纪念叔父西克斯图斯四世,命米开朗基罗重新绘制穹顶壁画。米开朗基罗独自一人于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壁画,并命名为《创世记》,壁画于1512年最终完成。此幅穹顶画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而西斯廷教堂也正因拥有了米开朗基罗最有最有代表性的两大巨制壁画《创世记》和《最后的审判》而闻名于天下。
长久以来西斯廷教堂作为一个宗教仪式举行地,常年受到蜡烛等的熏染,致使穹顶画和壁画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坏。但近些年来对西斯廷教堂的修复工作正逐渐使着西斯廷教堂的穹顶画和壁画回复到原来的面貌。
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CAPPELLA SISTINA)为梵蒂冈(VATICANO)宫的教皇礼拜堂,位于意大利首 都罗马(ROMA)市西北郊的梵蒂冈城。该堂建于1480年,原为教皇个人的祈祷所,故有“西斯廷小教堂”之称。礼拜堂长40米,宽14米,堂内没有柱子,为长方形砖石建筑物。侧墙的高处有6扇半圆拱形窗户,房顶呈穹窿形状,其面积近600平方米。很少人不被西斯廷礼拜堂的壁画所震撼,因为画作本身充满了画家对其作品的坚持,以及他对人性挣扎、痛苦、以及心灵喜悦的感受。
内部景观
壁画
西斯廷礼拜堂因集中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精华而闻名于世,包括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桑西桑德罗·波提切利等著名艺术大师的作品。堂内祭坛两侧墙壁各有6幅壁画,由平图里乔、彼得罗·佩鲁吉诺、波提切利、科西莫 ·罗赛利、西尼奥利等名家创作。南墙上的摩西组画从西往东分别为《摩西前往埃及》、《摩西与叶忒罗的女儿》、《以色列人与法老军队在红海》、《摩西给以色列人带来“十诫”律法》、《惩罚可拉党》、《摩西之死》。
北墙上的耶稣组画从西往东分别是:《耶稣受洗》、《耶稣受试探》、《耶稣招收门徒》、《耶稣登山宝训》、《耶稣传给圣彼得天国的钥匙》、《最后的晚餐》。祭坛后正面墙上是米开朗基罗的名作《最后的审判》。画面展现了基督自天而降在对天下人进行审判。受审的人们表情各异,性格鲜明,有人心自问;有人惊魂未定;有人欣喜若狂;有人急于表述;有人则绝望至极。天使正把上天堂的人带入天堂,撒旦则把下地狱的人赶进地狱。礼拜堂房顶上是米开朗基罗创作的巨画《创世纪》,画中共有数百个人物形像。整个画面分成两部分,绘有雅威创造世界的9个场景,即《划分光暗》、《创造日月》、《划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逐出乐园》、《挪亚方舟》、《挪亚献祭》、《挪亚醉酒》。房顶与墙壁连接处的弧面为另一部分,分别绘有耶稣的祖先等。
《创世纪》画面宏大,人物纵横交错,使人仰视画面时有一种庄严肃穆、神圣可畏的感觉。礼拜堂侧墙上方窗户之间布有众多的教皇画像。每当在重大的礼仪性场合,侧墙下部用描绘《圣经》故事的挂毯加以装饰。挂毯由拉斐尔·桑西设计,于1515~1519年在布鲁塞尔编织。拉斐尔·桑西所作的《西斯廷圣母》在他的大量圣母图中被公认为杰作。这幅作品,从构思到完工均显出画家严肃的深思,反映了拉斐尔的人道精神、文化素养和完美的技巧。这幅画的布局初看起来十分单纯,实际上,画面摆脱了矫揉造作与刻板公式的无懈可击的均衡,一点也没有使人物行动的潇洒从容受到约束。从我们的角度看来,圣母在同一个时间里既是向前走动,又是站定在一个地方。
圣母的形体飘飘然腾云驾雾,同时又具备了人体的真实重量。从圣母抱着圣子的两手的动作中,可以看得出把孩子紧紧搂住的母亲下意识的激动。在圣母略扬起的眉毛上,在张得挺大的眼睛里,显示出忐忑不安的倾向,显示出一个人在突然了解她的所遭遇的命运时透露出来的那种感情。同时,圣母的目光不是固定在一个点上,很难捉摸,她似乎不是瞧着我们,而是遗漏了我们或是超越了我们。这仿佛是预见到她的儿子悲惨的命运,同时准备把她的儿子作为牺牲品奉献出去。丰健而优美的体形,简朴的衣裳和赤裸的双足,明确地让人感到她是一位人间的慈母,而非天上的圣母。这种宗教题材上强烈表现出世俗的情感的艺术,在精神上与人民建立了强大的交流,洞见了这个时代人民灵魂深处的震颤,从而具有了永恒的美感。1993年教堂顶部画被修复。
1993年6月4日罗马教廷为两台价值65万里拉的空气调节和净化计算机控制系统举行了揭幕仪式。新系统将依靠安置在教堂隐蔽处的75个电子传感器发挥作用,使教堂温度昼夜保持在稳定的25摄氏度。同时,参观教堂的人数一次将被限制在700人以内。专家认为,过去蜡烛的烟熏和火炬的燃烧是壁画损坏的主要原因,而空气污染、温度和湿度的起伏,以及每年高达200万游客的呼吸则是这些艺术品的现代天敌。从理论上讲,教堂的12扇窗户将永远封闭,以使教堂内部系统免受罗马日益拥挤的交通状况产生的污染的危害。
穹顶画
西克斯图斯四世之侄尤利乌斯二世于1506年,命米开朗基罗绘制。对于喜欢自称为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来说,虽非本愿,但1508年开始设计创作此画,从教堂内脚手架设置,到设计创作,均为单独一人创作。1512年完成。穹顶中心描绘了旧约中创世纪的9个场景。场面宏大,气势恢宏,人物众多。是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在米开朗基罗创作途中曾前来观摩的拉斐尔·桑西深受此画影响,他当时正在创作壁画《《雅典学院》》。
祭坛画
20年后克雷芒七世聘请米开朗基罗设计创作祭坛背面的壁画。克莱门斯死后,由其继承者保罗三世接续。创作时间为1535年至1541年。以《玛窦福音》中描述的“最后的审判”为题材的作品。大体上分为四个阶层,从最上层开始,分别描绘有,天使群像,耶稣基督为中心的天堂,被拖入地狱的人群,地狱。米开朗基罗“地狱”部分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但丁·阿利吉耶里叙事诗神曲》之地狱篇。米开朗基罗的作品给观者带来了震撼的效果,同时因为描绘了众多裸体人像,被当时很多人抵触,保禄三世死后,裸体的阴部被加绘上了遮羞布等。
延伸阅读
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伯纳洛提——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西斯廷教堂(Sistine Chapel)的穹顶画上——是他 留下来的又一旷世杰作。
在米开朗基罗之前,西斯廷礼拜堂墙上的壁画早已画好。但是,米开朗基罗雄心万丈,他要用穹顶画向世人证明,“那些在他之前在那作画的人,注定要败在他的努力之下。”他在记事本上写道:“在1508年5月10日这天,我,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已收到教皇皇帝尤利乌斯二世付给我的500杜卡特,作为教皇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工程的部分报酬。我也在这天开工。”
西斯廷礼拜堂顶上这片面积达到1080平米的穹顶,等待米开朗基罗在上面创作“湿壁画”。湿壁画的意大利文fresco,本意是“未干的”,顾名思义就是要求画家在半湿的灰泥上作画。这种画法需要非常完善的事前准备和精准的时间把握。作画前用刀在墙壁上涂抹一层一厘米多厚的灰泥,抹平打光,等到灰泥半干半湿,方才在上面作画,这样,潮湿的灰泥可以迅速吸收颜料的色彩,灰泥干透,颜料也就固结到灰泥下面的砖石里。而自称“雕刻家”的米开朗基罗,显然并不擅长这种画法,事实上,他从一开始就遇到了数不胜数的困难。这年冬天,从阿尔卑斯山脉吹来的寒冷北风横扫亚平宁半岛罗马古城雨雪交加。米开朗基罗每天都要站在扫地杆上将头后仰,在低温里绘制湿壁画圣诞节刚过,已经画好的《大洪水》突然起霜,画面脱落,人物漫,“就像一幅扔在羊圈里的垃圾”——时至今日,《大洪水》右上角脱落的部分依然清晰可见。硝酸盐返潮带来的霉变,让米开朗基罗非常沮丧,他心疼整个秋天的心血,进而情绪失控,找到教皇大吵大闹,把画笔扔在教皇面前:“老实说,皇帝,这不是我的专长。”牢骚归牢骚,赌气归赌气,米开朗基罗在艰苦的环境里继续湿壁画的进度,并且逐渐摸索出一套解决传统画法弊端的科学方法,大大提高了绘制速度。
1512年10月31日日落时分,尤利乌斯二世带领17名枢机大主教到西斯廷礼拜堂做晚祷。一行人从梵蒂冈的国王厅出来,穿过短短的庭院,进入西斯廷教堂,扑面而来的是色彩艳丽、雄伟恢宏的巨型湿壁画,《圣经》里神灵活现的先知们高高在上的俯视着梵蒂冈,这些枢机主教全部惊呆了,无一例外。教皇的头似乎一直那么仰视天顶,甚至忘记主持晚祷。
米开朗基罗的湿壁画使用了大量来自中国的朱砂佛罗伦萨山区的矿物颜料,色彩的最大特点是鲜亮光滑。但是经过500年蜡烛油灯的烟熏火燎,湿壁画表面积留了太多的油垢,后世教皇为了保护它,涂上数层亚麻籽油清漆,使整个画面一团糟,到20世纪,穹顶已经被称为“幽暗与死亡的苍穹”。如今看到的色彩绚丽,是1980年经过科技清洗后的“原色”,基于这个缘故,参观者被严格禁止在教堂里面吸烟和拍照,事实上,一旦进入礼拜堂,游客不约而同的抬头仰视这块面积巨大的天顶,全神贯注欣赏米开朗基罗的杰作。
西丝汀教堂
西斯廷教堂内部西丝汀教堂(Cappella Sistina)又称「西丝汀礼拜堂」近邻圣彼得大教堂,以米开朗基罗所绘《创世纪》穹顶画,及壁画《最後的审判》而闻名。也是教皇的选出仪式的举行处。
由教宗西斯都四世(Sixtus IV)发起创建,教堂名「西丝汀」即来源于教宗之名「西斯都」。教堂始建于1445年。1481年完工後,桑德罗·波提切利等文艺复兴初期画家以耶稣基督为题目创作了一批壁画。1483年,在此举行过西克斯图斯四世的圣体告别。起初穹顶绘有天空的图案。教堂长40.25米,宽13.41米,高20.73米。依照列王纪第6章所描述的索罗门王神殿比例(60:20:30)所建。
西丝汀教堂作为一个宗教仪式举行地,常年受蜡烛等熏染,穹顶画和壁画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坏,修复工作使得穹顶画和壁画重现了绘制当时的鲜艳色彩,一部分的遮羞布也被除去,还原了当时的本来面目。
电影取景地
西斯廷礼拜堂电影《2012》取景地:每天清晨七点,身穿古老制服的瑞士卫队,都会准时打开梵蒂冈的铜 质厚实国门,你就可以开始游览了。
电影中表现的壁画位于西斯廷礼拜堂(Sistine Chapel),其实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因天花板和墙壁上保存有米开朗基罗花费4年时间绘制的壁画《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而久负盛名。电影中裂开的画面是《创世纪》“创造亚当”的场景,画的右上方描绘的是上帝在天使们的簇拥下飞向亚当,亚当全身裸露,倚躺在一座绿色的小丘上,他似乎刚从睡梦中醒来,目光中流露出渴望得到智慧和力量的神情。他的左手正在缓缓伸出,指尖就要和上帝之手触碰……这是创造人类生命最关键的一刹那,那条缝隙是米开朗基罗的神来之笔。除了西斯廷礼拜堂,梵蒂冈博物馆也值得好好看看,这里汇集了希腊罗马的古代遗物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精华。
参考资料
西斯廷礼拜堂.月光博客.2023-11-08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
内部景观
壁画
穹顶画
祭坛画
延伸阅读
米开朗基罗
西丝汀教堂
电影取景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