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集镇
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下辖镇
桃源集镇是山东省菏泽市曹县辖镇,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曹县西北部。辖71个行政村,总面积80.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65044人(2013年)。镇人民政府驻桃源集,距县城33公里。
桃源集镇地处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势平坦。主要河流有东鱼河和新冲小河。农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林木主要为桐树、杨属杞柳等,畜禽多为生猪、山羊、鸡、鸭。桃源集镇是全国有名的木材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木材加工业为主导产业,全镇有53个木材加工专业村。G1511日南高速公路日照市—南阳)、东营—深圳公路东营市郑州市)、350省道(庄寨—青集)等干线公路过境。
历史沿革
明洪武年间,唐、戴二姓自山西洪洞迁此,时此地有一片桃林,每年初春,桃花盛开,香飘十里,故称桃园。后有文人取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桃源”二字,将“桃园”雅化为“桃源”。
清代,王官集北移于此,遂名桃源集镇。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属辛安里、夏侯里、板城里。
清乾隆元年(1736),曹州府督捕同知署设此,后改建为桃源镇,相继设立桃源营守备府与飞虎厅,时辖三省七县期界讼狱,至民国三年(1914年)裁撤。
1928年,属曹县第十区。
1930年,北部属曹县第三区,区公所驻桃源集;南部属第二区(魏湾)。
1943年8月,北部属齐滨县第三区,南部属齐滨县第二区。
1949年8月,北部属曹县第七区(驻桃源),南部属曹县第八区。
1952年,南部大寨集地区划属第七区(桃源区)。
1957年,南部大寨集地区属张堤圈乡。
1958年3月,庄寨从桃源分出,设立庄寨乡;9月,庄寨乡与桃源乡合并设宇宙人民公社;10月,改称桃源集人民公社。大寨集地区北部属桃源集公社,南部属楼庄公社。
1959年底,大寨集地区南部改属留庄集公社。
1960年2月,桃源集人民公社更名为庄寨人民公社。
1962年,楼庄公社恢复,大寨集地区南部仍属楼庄。
1979年1月,庄寨人民公社东半部50个自然村划出,成立桃源集人民公社;同时成立大寨集人民公社,以原庄寨人民公社南部4个村和楼庄公社部分村划归新成立的大寨集人民公社。
1984年1月,撤销人民公社,成立桃源集乡、大寨集乡。
1996年12月,撤销桃源集乡,设立桃源集镇。
2001年2月,撤销大寨集乡,成建制将大寨集乡并入桃源集镇。
行政区划
1999年,桃源集镇辖50个自然村:大李寨、花园、范寨、吕寨镇、旧集、郭寨、后王庄、王庄寨、东王庄、阎寨、访清王、倪寨、申寨、葛寨、北厅事、南厅事、葛新庄、马寨、西焦、鹿寨、梁集、罗寨、王韩寨、油坊寨、大谢寨、新庄、曾寨、马屯、牛屯、王屯、和屯、西三张、东三张、薛屯、谢楼、后姑堂、朱屯、桃源集、长岗庙、后长庙、谷寨、校尉王、韩寨、三李寨、碱场、张庄、陈寨、前谢寨、西杨庄、李寨。
1999年,大寨集乡辖24个自然村:张堤圈、徐堤圈、大寨集、前杨口、大杨口、前集、马庄、张庄镇、界牌、扈庄、王蛮、前耿寺、后耿寺、王举人庄、冯庄镇、四座楼、前马楼、张扁担庄、库内马楼、西赵沟、东赵沟、前王庄、扈高庄、前赵沟。
2001年3月,撤销大寨集乡,其所辖21个行政村(大杨口、前杨口、张庄村、马庄、大寨东街、大寨西街、大寨南街、前王庄、前集、界牌、徐堤圈、张堤圈东、张堤圈西、扈高庄、高庄、后耿寺、王举人庄、冯庄、马楼、东赵沟、西赵沟)全部并入桃源集镇。
截至2013年底,桃源集镇辖71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
地理环境
桃源集镇位于曹县西北34公里,镇政府驻桃源集村。北至东鱼河与牡丹区大黄集镇相望,东南与楼庄乡接壤,西南与河南省兰考县南彰镇相连,东与韩集镇、常乐集乡搭界,西与庄寨镇为邻。总面积80.44平方公里。
东鱼河沿北边境自西东流,新冲小河东西贯穿全境,长达6.5公里,另有阎寨沟、纸坊沟等沟渠纵横交错。地下水位6—8米。有500米深水井4眼,66个行政村通自来水。
人口
2000年,桃源集镇总人口41351人,其中男性20848人,女性20503人。家庭户户数10405户,家庭户总人口41247人,其中男性20765人,女性20482人。0—14岁10624人,15-64岁27817人,65岁及以上2910人。户口在本地且住在本地的有41266人。
2009年末,桃源集镇总户数18173户,总人口70583人,其中男性36398人,女性34185人。年龄结构,18岁以下人口15462人,18~60岁人口47764人,60岁以上7357人。人口密度877.46人/平方公里。有少数民族2个,共4人,其中蒙古族土家族各2人。乡村从业人员36398人,其中,第一产业14269人,第二产业18503人,第三产业3626人。
2013年末,桃源集镇总户数20817户,总人口74060人,常住人口65044人,其中城镇建成区总人口6510人。人口出生率13.6‰,死亡率7.6‰,自然增长率6.0‰。从业人员34165人,其中二三产业从业人员20105人。
经济状况
第一产业
农业
桃源集镇土地多为沙壤地,北部易旱,以井灌为主;南部易涝,以引黄河灌溉为主。
2008年,在大杨口、前杨口、大寨西街、大寨东街、大寨南街、前集、前王庄、耿寺、王举人庄、扈高庄等10个村,由县农业局牵头,实施现代农业项目,小麦平均亩产达到670公斤,单产、总产创桃源新高。2009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33.3公顷,产量6300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面积比例由2005年的6∶4变为2009年的8∶2。
2013年,桃源集镇农作物播种面积10648公顷,小麦面积5314公顷,总产量37710吨;玉米面积5058公顷,总产量32352吨;大豆面积42公顷,总产量108吨;花生面积63公顷,总产量222吨;棉花面积42公顷,总产量52吨;蔬菜面积128公顷,总产量4793吨。全镇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由2010年的6家增加到2013年底的16家。
林业
1986年,桐粮间作面积800公顷,农田林网面积1533.3公顷,四旁植树12万棵。1996年,以发展桐树、杨属苹果树为主,有21个苹果专业村,另有梁集红提、黑提葡萄生产基地。苹果面积700公顷。此后,因缺乏管理技术,果园减少。至2005年,全镇林网面积4133.3公顷,丰产林面积1533.3公顷,杞条面积33.3公顷,葡萄面积13.3公顷,林业产值3000万元。
2006~2008年,完成绿色通道造林面积300公顷。新增林网面积400公顷,新增丰产林面积333.3公顷。2009年,全镇林地面积2000公顷。林业产业化形成规模,林木加工企业发展到95家,林业加工从业人员18137人,林业产值2.4亿元,占经济总量的68%。
2013年末,全镇林木覆盖率38%,农林间作面积1200公顷,林网80万棵,林木蓄积量30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杨树、桐树、柳树、槐树等,农林间作杨树和桐树为主。
畜牧业
1986年,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为主,牲畜以牛、羊、猪为主,鸟纲以鸡、鸭为主。其中羊和猪养殖数量较多,享誉盛名的鲁西南青山羊逐渐减少,波尔山羊等品种增加。年末存栏大牲畜5240头,羊31400只,猪18000头,家禽240000只。
1990年开始,畜牧业向规模化发展。至2005年,全镇有规模养殖场56处,主要是养鸡场和养猪场。其中,大寨东街养牛场存栏量达150头。全镇大牲畜存栏3900头,羊12000只,生猪6000头,家禽120000只。
2009年,全镇年末存栏大牲畜662头,羊11517只,猪18130头,家禽119000只,产蛋2053吨,规模养殖场达113家,畜牧业总产值4500万元。
2013年,全镇生猪存栏42890头,牛存栏233头;羊存栏9540只,其中山羊8771只;鸡存栏72.6万只,鸭存栏22.3万只;禽蛋类总产量2975吨,肉类总产量2847吨。全镇养殖专业合作社从2010年底的2家发展到2013年的6家。
农业机械
1986年,农机总动力为8200千瓦,拥有农用拖拉机130台,柴油机185台,汽车35辆。2000年起,政府实施购置大型农机补贴政策。2006~2008年,新购大型农机具40台套。2009年,全镇有农用拖拉机480台,农用汽车260辆;联合收割机80台,农业运输车8600辆,农机总动力89650千瓦。
第二产业
1986年,有窑厂7家,属股份制,固定资产600万元,从业人员240人;有木材加工业5家,笔刷厂1家,固定资产1900万元,从业人员820人。1990年,有民营工业企业11家,固定资产2700万元。随后,木材加工个体户迅速膨胀,木材加工业成为桃源集镇的主导产业。
至2005年底,全镇拥有个体加工户6400户,民营企业96家,其中拥有进出口权企业18家,规模以上企业14家,台湾独资企业4家,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年加工木材200万立方米。全镇工业产值完成20亿元。
2008年,创办民营工业园,当年入驻企业20家。2009年,全镇拥有工业企业126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家,固定资产投入6.3亿元,企业总产值37.8亿元,出口创汇1685万美元,从业人员4152人,实现利税2.4亿元。
桃源集镇是全国有名的木材加工基地和木材交易市场。全镇有53个木材加工专业村,主要生产A、B、C板,杨、桐木家俱,工艺品,胶合板,装饰板,细木工板等40多个品种,出口美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全镇有个体加工户3800户,工业企业59家,私营企业135家,一般纳税人企业63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1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家,规模工业实现年产值44.1亿元。
第三产业
1986年,有个体工商户24户,主要经营粮油、棉花、禽畜产品、水产品、农资、交电、百货、副食品等产品,从事第三产业人口达2000余人。有集贸市场2处,即桃源集、梁集,年贸易额120万元。
1998年,有个体工商户950户,从业人员2400人。2005年,有个体工商户1076户,从业人员4000人,年营业额1300万元。2009年,有集贸市场5处,个体工商户2318户,市场交易额5000万元。 2010年,境内有曹县农村信用联社、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营业网点。2013年,全镇有市场37处,50平方米以上超市35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158亿元。
基础设施
交通
• 1986年,境内有东营—深圳公路(菏泽—兰考段)、107省道(庄寨—青堌集镇)公路。
• 1995年,庄青公路重新翻修,路面由6米拓宽到9米。
• 1991年,原大寨乡修通大寨—曹县城公路。
• 2007年,先后铺修长碱路、马阎路、青年路,重修大寨至曹县城路面,实现村村通柏油路目标。
• 2008年,建成日南高速公路上下道口(曹县西)至庄青公路的连接线,线路宽24米、长5100米,命名为“富民大道”。
• 2009年,投资300.4万元,加宽庄青路,完成青年南路改造,新修东葛寨—西葛寨、马楼—徐圈路。
350省道(庄寨—青堌集镇)横穿镇域中部;东营—深圳公路东营市郑州市)、日南高速公路(G1511,日照市—南阳)从镇域西北境斜穿而过,曹县西出入口设在桃源集镇常岗庙工业园区。全镇实现行政村村村通柏油路,主要街道全部硬化。
邮电
• 1986年,有电话6部。
• 1993年,桃源集镇邮电局安装程控交换机,拥有固定电话36部。
• 1998年开始,电信支局话费开始微机管理。
• 2001年,安装固定电话5600部,实现村村通电话的目标。
• 2003年,设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桃源集镇营业厅。
• 2004年,电话初装费取消,部分村开始安装宽带。
• 2005年,固定电话7200部,移动电话5000部,电脑宽带用户110户,宽带网覆盖到全镇各村。
• 2009年,安装宽带500部,移动电话800部,固定电话4400部,小灵通150部,全镇各村均安装光缆。
• 2010年,桃源集镇有中国网通中国电信集团营业厅。2013年又增加中国移动营业厅。
城镇建设
• 1986年,镇政府驻地有1条南北主街道,临街商店100间,皆为平房。
• 1996年,制订第一个五年规划,规划从梁集到桃源集沿庄青路两侧4公里为开发区,路两旁统一建成两层标准式样的商住楼,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长岗庙北街划为工业园区。
• 2007年,长岗庙中街、东街完成沿220国道两侧的开发,建商住楼60幢,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
• 2008年,完成庄青路南侧的开发,同时,镇政府确定桃源前东街、陈寨等3个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 2009年,镇政府确定桃源前东街、张庄、碱厂3个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农田水利
• 1986年,有机井106眼,沟渠13条、长25000米,配套灌溉设施62套。
• 1988年起,大搞农田水利建设。
• 至2005年,清淤挖河32000米,用工4.8万个,动土方10万立方米。开挖沟渠11条,动土方1.9万立方米;投资300万元,新打机井700眼,新建桥涵24座,埋设节能灌溉管15000米。
• 2006~2008年,投资300万元,新修桥涵28座,新打机井40眼,清淤河道10公里。
• 2009年,投资100万元,开挖沟渠10条,长15000米,打深水灌溉井3眼,修建桥涵28座。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 1986年,全镇有小学31所,在校生5200人,入学率86%,教师310人,其中民师156人。同年中心校改成教委,有中学1所,在校生1120人,教职工120人。
• 1988年,内招教师92人,并通过“达标”验收。
• 1997年,镇中新建教学楼2幢。
• 2005年,大寨中学在校生760人,教学班12个,教职工243人;镇中有教学班12人,在校生760人,教职工51人,教室686间。
• 2006年,在校中学生1350人,小学生5780人,幼儿园儿童670人,中学教师93人,合格率100%。
• 2007~2008年,镇政府对马寨、东三张、李寨3所学校进行升级改造,建标准教学楼3幢。投资20万元,购买健身器材,分配到大寨中学和桃源镇中。
• 2009年,全镇有小学16所,初级中学2所,在校学生6120人。教师42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
• 2013年末,桃源集镇有中小学校24所,专任教师240名,在校学生6000名;幼儿园11所,教师130名,在校学生2000名。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
医疗卫生
• 1986年,有卫生院1所,干部职工38人。
• 2002年,卫生院搬迁至庄青路北侧,占地面积2.5公顷,建筑面积4200平方米,开设床位50张,设有24个科室。
• 2005年,有干部职工46人,其中医疗人员14人,护理人员6人,防疫8人,其他18人,专业人员占84%,其中副高级1人,中级2人。全镇有卫生室61个,卫生防保站1个,卫生防保人员8人。
• 2007年,新上大型进口螺旋CT一部,新建病房楼1幢,新增床位60张。
• 2008年,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以上。
• 2009年,镇卫生院医疗人员增至20人,农民参加合作医疗率达97%。5月,与开封眼科医院纵向联合,开展各类眼科手术。投资5万元购BC—1800全自动血球分析仪、双目显微镜,投资近万元绿化医院环境,23个一体化卫生室按上级统一要求全部验收合格。
• 2013年,桃源集镇有医疗卫生机构2处,床位140张,执业(助理)医师36名,护士38名;社区诊所40家,从业人员126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由2010年的4035人增加到2013年底的22891人。
文化事业
1986年,设有文化站和广播站。文化设施有图书室、阅览室等;有业余电影队、秧歌队、业余剧团、民间艺术队等组织;主要流行戏剧有豫剧二夹弦、大平调、四平调等。每逢节日或农闲,群众组织开展唱大戏,演电影、踩高跷、放烟火等娱乐活动。同年,全镇各村普及电视。
2008年,镇投资60万元建成桃源镇综合文化大院,同时在前东街、梁集、郭寨3个村建起农家书屋,随后,农家书屋相继在各村建起。2009年,桃源花供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计划生育
• 1986年,设有计划生育办公室。
• 1990年,建立计划生育服务站,对育龄妇女实行建档管理,计划生育率98%,晚婚晚育率98%,人口自然增长率7‰。
• 1996年,投资3万元,配备微机、B超机等器材。
• 2002年始,对育龄妇女开展生殖保健服务。
• 2007年10月,镇新建计划生育服务站(国家级标准服务中心)大楼落成。
• 2009年,建立计划生育微机档案,配备指纹机2台,对全镇育龄妇女进行指纹采集,并签订计划生育合同,计划生育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
民俗文化
桃源花供
桃源花供起源于当地村民为纪念火的发明者燧人氏举行的祭祀活动。据传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是火神爷的生日,这一天桃源集家家户户烧香摆供,祈求火神赐福。穷苦人家因拿不出鸡、鱼、肉等较好的供品,只好用白面做成鸡、鸭、鱼、猪头形状代替。后又发展成用白萝卜刻成香瓜圣果、亭台楼阁等艺术品。种类也由原来的鸡、鱼、肉发展为水果、蔬菜、花草及戏剧人物、珍禽异兽等,五彩缤纷,形象逼真,谓之“花供”,并渐渐流传开来。每年春节,制作供品成了桃源集人一年一度的民间艺术大赛。做花供也由一家一户逐渐演变为全村统一制做。花供制作主要集中桃源集村,全村六千多人,上至80岁的老翁,下至十几岁的孩童,人人都会几招花供手艺,故而桃源集享有“花供村”的美誉。
每年正月初七,桃源集都举办“花供会”。“花供会”主要包括“进香”“雕花供”“进贡”等活动内容,其中隆重的进贡仪式最为热闹。早晨,十里八乡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桃源集六条街道,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进贡仪式就开始了。五颜六色的花供,各具特色的进贡队伍,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是花供会上最大的看点。开路炮手在前点炮开道,锣鼓队、秧歌队随后为进贡队伍引路,有的街道准备了花车和高跷。这时,最忙活的是两边观看的村民,为把六条街的花供看清楚,他们要来回的奔跑。人声鼎沸,人流如潮,前呼后拥,随队观赏,争睹花供的芳容。花供到了彩棚之下,依次摆放在火神像前。首先是萝卜雕成的牌坊,上饰以红绿灯鱼相间的五脊六兽,涂漆精彩,独具匠心。其次是高耸的宝塔和长虹似的大桥,铁塔巍然,点缀于山林水涧,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就是形态各异的彩塑动物,均用山药泥和各色涂料制作。雄狮跃起,梅花鹿奔驰,猛虎下山,巨象进村,天鹅飞翔,金鸡报晓,丹顶鹤长鸣,喜鹊登枝,相思鸟属斗情,画眉欢叫等,无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还有用江米面捏塑的戏剧人物,如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八仙过海,唐僧取经,孙悟空大闹天宫,秦馨莲洒泪捧琵琶,更有挂帅出征的穆桂英,飘飘欲仙的牡丹仙子以及粉红的仙桃、花红,金黄色的苹果甜瓜,火红的裂嘴石榴,绿莹莹的黄金根、青杏,紫色的葡萄黑桑葚,黑子红瓤的大西瓜、鲜红的月季花、国色天香的牡丹、迎风而舞的牵牛、青艳欲滴的仙人掌科等等。独具匠心,巧夺天工。
2008年10月,桃源花供被列为菏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9月,被列入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文物古迹
长岗庙遗址
位于桃源集镇长岗庙村西北100米。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3.7米,采集的可辨陶器有龙山文化灰陶绳纹,夹砂及泥质灰陶方格纹罐、蓝纹罐、商代夹砂灰陶绳纹鬲,东周时期夹砂红褐陶绳纹,泥质灰陶绳纹罐、盆等。长岗庙遗址为研究新石器时代、商、周的人类生产生活、居住、饮食、丧葬等习俗提供丰富的实物。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地理环境
人口
经济状况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基础设施
交通
邮电
城镇建设
农田水利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医疗卫生
文化事业
计划生育
民俗文化
文物古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