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集镇位于
菏泽市曹县西北部,总面积90平方公里,耕地10万亩,属
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质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韩集镇东邻
青岗集镇、
砖庙镇,南接常乐集乡镇,西连桃源集镇,北与
牡丹区大黄集镇及
定陶区张湾镇、
马集镇毗邻。人口11024户58060人(2008年)。辖49个行政村,94个自然村。
镇政府驻韩集村,距县城25千米。北濒
东鱼河,中有四支沟、新冲小河横穿境内。350、261两条
省道公路过境。古迹有战国时期安陵堆遗址(秦穰侯
魏冉墓),纪念地有
鲁西南烈士陵园、
红三村(刘岗、曹楼、伊庄)抗日联防遗址。耕地10万亩,属
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地质肥沃,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发展前途可观。
1957年,设韩集乡。1958年,改设燎原公社,同年11月,以驻地更名韩集公社。1983年12月,撤社建立韩集镇。
2020年6月,韩集镇下辖32个行政村。
历史沿革
宋代焦、韩二氏在此建村,明末附近吴岔口集市迁此,遂名韩家集,后简称韩集。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分属安陵、三英、田村、
大丰区四里。
1928年属曹县第十区。1943年8月属
齐滨县第三区。
1949年8月属曹县第六区。1957年设韩集乡。1958年改燎原公社,同年11月更名为韩集公社。
1983年12月设韩集镇至今。1996年,面积64.7平方千米,人口4.4万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韩集镇地处
曹县西北部,东与
砖庙镇、
青岗集镇相连,南与常乐集乡毗邻,西与
桃源集镇为邻,北与
牡丹区大黄集镇、
定陶区张湾镇接壤。区域面积76.28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林木资源丰富,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2%,现有农林间作2万亩,沟、路两旁树木100余万棵,林木蓄积量20万立方。棉花种植面积大,曹县是全国著名的优质棉大县,曾连续两年皮棉总产突破百万担,以韩集镇为中心的曹西北是曹县棉花生产的重要基地。
劳动力资源富余。全镇劳动力达23000余人,其中一半为富余劳动力,且具有勤劳、朴实、能干的特点,仅18-30岁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完全劳动力5000人,不少人曾受过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具有较高素质且用工成本低。
行政区划
2011年末,韩集镇辖韩集、崔刘庄、大刘庄、菜李、
邓集、吕海、朱胡同、西王庄、侯家、陈井、吴南、吴北、刘岗、曹楼、伊庄、井王、赵楼、董家、吕家、孙庄、堌堆王、大楼、周庙、杨庄、杨小湖、贾集、东大庄、西大庄、马庄、刘连方、薛庄、赵堂、于庄、向庄、曹庄、曹路口、双王庄、郑庄、沙岗、蒜刘庄、杜庄、杨集、杨花园、范庄寨、李洪仁、堤上范、前范庄、仝庄、东王庄49个村民委员会。
2020年6月,韩集镇下辖3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韩集村。
人口民族
2011年末,韩集镇辖区总人口6.1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0.55万人,城镇化率8.97%。另有流动人口3500人。
2018年,韩集镇户籍人口64630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韩集镇财政总收入3200万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800万元,比上年增长3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90万元,增值税720万元,企业所得税362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22元,比上年增长30%,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2亿元,比上年增长11%;各项贷款余额0.7亿元,比上年增长14%。
2018年,韩集镇有工业企业81家,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5家。
农业
2011年,韩集镇耕地面积9万亩,人均1.5亩,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
转基因甘薯、大豆、杂粮为主,农业总产值达到2.3亿元。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生产粮食8.5万吨,人均1387
千克,其中小麦3.9万吨,玉米4.2万吨。畜牧业以饲养生猪、羊、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5000头,年末存栏4200头;羊饲养量3000只,年末存栏2700只;家禽年饲养量50万羽。
工业
韩集镇民营经济发强劲,初步形成了木材加工和棉花加工两大支柱产业,现有两类加工企业300余家,天宇纺织、方圆木业、斯达化工、泰鑫木业、永昌木业、桐林木业等企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亿元,固定资产投入1.2亿元,完成工商税收580万元。
商业布局
韩集镇韩集村以沿庄青公路为中心商业成型,韩集镇中学以西、镇政府以南的韩集贸易大市场现已投入使用,另辅以韩集集贸市场的集市商业分布。
现有多所大型超市,各种生活用品齐全,另外还分布有手机店、电脑店、服装店、精品店等各种商铺。
文化
社会风俗
韩集镇所在的
菏泽市境内村落的构成大体有以下几种类型:
单一家族村落:最初只是一户一家定居,后来发展成大家族,再分许多户,终于成为一个村落。如菏泽市的刘善人庄、张庄、大王庄、胡集、张湾;
定陶区的牛屯、白屯、魏湾;
梁山县的乔那里、孔那里、路那里、周楼、肖楼、马叉河、李叉河;
曹县的孙老家、
单县的
高老家乡、郭村等。这种村落的宗族观念极强。
亲族联合体村落:这是由姻亲关系联合起来的几大家族村落,名为钱王楼、岳程庄、马王庄、赵王楼的村落,往往就属于这一类型。
杂姓聚居村落:是由大部分无亲族关系的
多姓家族结成的村落。这些村落大都傍近城镇、要道等谋生门路较多的地方。互助邻里互助,是代代相传的惯俗,涉及许多方面:在
菏泽市境内,一家有婚、丧事,村中人都来帮助。从前,谁家有女出嫁,亲戚邻里各送麦面若干,说是给闺女做体己干粮,名为“送面”。贫寒之家,有此若干白面,可以宽心办喜事。后来,送面改为送
鸡蛋、送钱、布料。一家结婚娶媳妇,亲戚和村人或多或少,总以红纸相裹,送一点钱,乡人称作人情份子,这是经济上的相助。到娶亲之日,俗称办喜事,村人不呼自至,纷纷前来帮忙,最后,只不过是吃杯
婚庆酒而已。遇有丧事,从病故到下葬,前前后后都有人相帮。有的村庄还有“一家有丧事、全村都盖锅”的习俗。至今,婚丧事相助的风俗仍在城乡流行,有些地方,继承当中又有发展。修房盖屋中,包括备料当中的伐木、采石、运沙、运土、运砖瓦,开工后和泥、挑水、递料等,都是靠亲邻“帮工”来做的。生产劳动中的互助,也是千百年来的协作习俗,各地都有不同的形式。如几家几户联合、一家有役畜、一家有车或有大农具,合在一起互相使用。
礼仪习俗
设酒宴韩集人十分注重和讲究酒宴的礼数。人们
摆酒席多用“
八仙桌”,以冲门的座位为上首,两旁为中座,与上首对应的为下首,上首一般都由年长的和有身份的客人入座,两旁为陪客和其他客人坐之,下首由小字辈入座。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不少人在酒店待客,用的多为大圆桌,按照主宾、副主宾和主陪、副主陪的新法排座次。主人作为主陪坐在对门居中的位置,右面主宾,左为副主宾,其他客人依次坐,副主陪与主陪相对而坐。酒席间,香烟和茶水是必供的,不能断档,一旦没了香烟和茶水,主人则认为是很丢面子的事。有的主人在酒席结束后,还给会抽烟的人发包香烟。
过生日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给老人过生日的逐渐多起来,老年人生日早饭必须吃面条、谓之“
生日面”,另外要
水煮鸡蛋,并在身上滚动,谓之“滚运”,即由孬运滚到好运。90年代后,祝寿的形式逐渐多样化,许多城镇居民到酒楼设宴为老人祝寿,有的子女还在电视台为老人点歌祝贺,有的人为老人
摄影录相以示留念,还有的人带老人外出旅游。为老年人过生日不能间断,若间断则为“断头生”,不吉利。此外还有为孩子过四生的风俗。孩子满四周岁那一天,亲朋好友带着为幼儿准备的衣服、鞋袜等礼物前来祝贺,幼儿父母则设宴招待客人。
送粥米婴儿降生后,男方要向岳父家报喜。生男谓之大喜,亦称“弄璋之喜”;生女谓之小喜,亦称“弄瓦之喜”。如生男孩,如果是男孩,岳父家则在男孩出生后的第五日送粥米,喻之男孩五大三粗,生长强壮;如果是女孩,岳父家则在生女孩出生后第七日送粥米,喻之“乞巧”,希冀女孩长得心灵手巧。送粥米主要是
鸡蛋、红糖、小米、
芝麻盐和新生儿衣帽等。原来送粥米仅限岳父家人,后来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粥米的人除了岳父家人,还有男女双方的姑家、姨家、舅家及亲属,送的东西数也比过去多得多,客人看新生婴儿要拿看钱。男方则在家设宴款待客人,有的在酒店
摆酒席进行招待。新生儿十二天,岳父家还要去人看望,其他亲戚则可不去。
家族习俗
韩集镇属之古代
菏泽市,境内家族是典型的“九族”制。“九族”制的重要标记是丧服制的“五服”,即“斩、齐、大功、小功、麻”,以此确立由本人高祖至本人玄孙之间的九代血亲系统,以不出“五服”论亲族远近,“五服”之内称“本家”,然后推而及之于同宗同姓。菏泽区内有夫妇一代家庭、双亲子女两代家庭、祖孙三代家庭、四世同堂家庭、五世同堂家庭等类型。传统观念崇尚“五世其昌”、“五代同堂”、“家大业大、人多财多”,所以旧时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家庭较多。建国后,特别是80年代随着
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适应男女平等、家庭成员平等的要求,数世同堂的复合式大家庭愈来愈少,家庭逐渐向小型化发展,双亲子女两代家庭占大部分。家庭成员之间的称谓,各县大体相同,但书面、口语、对人、当面又有许多不同,举要如下:子女对父母称双亲、二老、老人家、爹、达达、娘、爸、妈等;书面或对人称家父、家母、老爷子、老太太等。祖父、
曾祖父父、高祖父分别称爷爷、老爷爷、老老爷爷或太老爷爷。对祖母、曾祖母、高祖母分别称奶奶、老奶奶、老老奶奶或太老奶奶。父之兄弟,书面称
伯父、
叔父,当面称大爷、大爹(二爹、三爹)、叔叔(二叔、三叔)等。伯、叔之妻称伯母、大娘、大妈(二大娘、三大娘)、婶(二娘、三娘)等。父之姐妹,书面称
姑母,当面称姑姑(二姑、三姑)、妈妈(mámá)等。母之兄弟,书面称
舅父,当面称舅,称舅的配偶为妗子;母之姐妹,书面称
姨母,当面称姨。对其配偶称姨夫。夫称妻,为贤内、贱内、内人、老婆、家里、对象、爱人、内当家、孩他娘或直呼其名。称妻之父母为岳父、岳母、大爷、大娘等,80年代,也有称爸妈的。妻称夫为男人、外头、当家的、那一口子、丈夫、爱人、孩他爹或直呼其名。对夫之父母,背后称公公、婆婆,当面称爹、娘等。对于姐夫,部分人称哥,也有叫姐夫的。
对于家务,又称家事、家政,习称过日子。家务的主要决策者是家长。
家长又名户主、当家的、掌柜的,在旧时一般是男性壮年,在大家族中,往往是长房长支的壮年男子。在旧时代的家长制家族中,家长具有绝对的权威,对内维持家族秩序,对外代表家族全权处理事务,是旧制度下家庭的支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才有“家有千口,
主事一人”的俗语,故而,才将家长以外的家庭成员统称为“家眷”或“家属”。旧时,家务琐事的具体管理者、家务习俗的主要传播者是家庭主妇,又称内当家、内掌柜、
管家婆,一般是家长的妻子,即由“多年媳妇”熬成的“婆”。家务劳动主要由妇女承担,即有俗语“整年围着锅台转”。随着社会的进步,妇女参加社会活动越来越多,地位逐步提高,专制的家长制也渐渐被民主家政所代替。
饮食习俗
韩集镇所在的
菏泽市是典型的中原饮食文化,例如境内吃晚饭曰喝汤。旧时,贫富生活差异很大,富者以小麦为主粮,吃白面;一般家庭以高粱、豆子、红薯、为主粮,吃混合面;穷人常年吃不上纯粮食,尤其青黄不接时,以糠菜度日,因此有“半年糠菜半年粮”的说法。建国初期,多数群众常年以高粱、大豆、谷子为主粮。1976年以前,以
玉米面饼子、地瓜干面窝窝为主食。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白面馍成为城乡人民的主食。对饮食的安排,各地也都形成一些惯例。居民口味以咸、辣、香为主。大部分农民都是一日三餐,八九点钟进早餐,下午二三点吃午饭,傍晚只喝汤吃剩余食物,曰喝汤,不太注重晚饭。在
单县等少数地方,在秋收以后春耕之前的一段时间里,一日两餐,俗称“两顿饭”。1980年以后,渐重晚饭,但仍称喝汤。
菏泽市至今通行一日三餐,俗称“一天三顿饭”。主要蔬菜有
青萝卜、白菜、菠菜、韭菜、
阳芋、黄瓜、
豆芽、
芹菜、茄子、辣椒等。随着塑料大棚的出现,县城和一些
大集镇的市场一年四季不断新鲜蔬菜。鱼、肉、禽、蛋、油的消费日益增加。烟、酒、糖、茶家家必备。每逢婚嫁喜庆,宴席讲究色、味、形、器、营养价值等。80年代,宴席档次升级,每席上菜有10个、12个、16个、24个不等。旧时区内群众有聚众吃饭的习惯,到吃饭时都端着饭菜就近聚到一块去吃,夏季多在树荫下,冬季多在向阳处。一边吃饭一边谈论,话题没有中心、没有目的,较多的是谈论生产,也谈外地及当地新闻,有时也品评人物。建国后此风尚存。
建筑习俗
韩集镇的传统民房大部分是红砖结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因地制宜,形成地域差别。
院墙、屋墙一般用砖块砌成。区内建房一般以两层小楼为基础,城镇多为楼房。脊兽又称吻兽,有龙头、鸽子、
麒麟、
公鸡等造型。在瓦房脊上安装吻兽,是
菏泽市的一种建筑习俗。进入80年代,民居建筑多采用石料、砖料、钢材、水泥等,传统的建筑材料为之一变。区内居民比较注重建房仪式。当房基地选中之后,建房、开工择吉日,俗称看日子。定下时间后,分别请瓦匠掌尺人丈量,请人挖
地基打夯,俗称“打地工”。打夯必唱夯歌,俗认为不唱夯歌后世出哑巴。上梁那一天,什么时辰上梁由瓦匠掌尺人提前告诉“主家”(房主)。时辰的选择,各地不同,一般都选在正午时分,上梁时间一经确定,房主即准备酒菜,购买鞭炮。当梁稳稳当当安安全全地安装完毕后,燃放鞭炮,庆贺上梁成功。俗谚曰“上梁的酒,古来有”。当天中午,房主、亲朋、匠人、帮工相聚在新房旁欢饮上梁酒。布局区内在房屋建造中有许多规矩与禁忌。院落布局分为散居、四合院、三合院(簸箕叉)等形式。散居的院落不设院墙,不设大门,这种院落在黄河滩区及其附近地方常见。但黄河滩上的台房虽无院墙,一户一台,界限还是分明的,房台就是院子。四合院由正房(北屋、堂屋)、南屋和东西厢房所组成。正房最高,南屋次之,近街门的厢房又次之,正对大门的厢房最低。大门走向视地理环境而确定。“簸箕叉”,有正房、厢房而无南屋。
地方美食
韩集镇芝麻糖,当地称为“韩集麻糖”,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以境内大刘庄加工的而为名。
韩集镇大刘庄的
麻糖做工考究,粗细均匀,芝麻沾满不露皮,每根麻糖中间都有129个小孔,两端封口不通气,以香、甜、酥、脆四大特点久负盛名。关于韩集大刘庄生产麻糖历史,村里老者说,他们前十多辈子都加工麻糖,是祖传手艺,谁也搞不清具体从哪个年代开始的,传说起源于
明朝正德年间,已有六百年历史,
清代顺治,成为贡品,得到皇上赏赐。
麻糖主要原料是精选大米、小米、
大麦、芝麻,选料严格,制作精良,工艺繁多,循序有章,每道工序都要恰到好处,把握好火候。时在冬月,始做
麻糖:第一步是熬
糖稀,先将精选大麦用温水浸泡一个星期时间,温度控制在26-27℃,泡出
麦芽,用石碾碾成芽浆,再精选大米(或小米),把大米像蒸干饭一样蒸熟,然后混合大麦芽浆掺好拌匀,装进大缸,用沸水泼浇进行发酵,两个小时后,即可淋出
果葡糖浆,再进行熬制,即成糖稀;第二步是制作半成品,将糖稀再进行熬制,使之变稠,制成
饴糖,冷却到一定温度,再加工,成为半成品;第三步加工成品。将半成品在30℃高温加工房内进行摔打、抽拔、制孔,每根
麻糖要求129孔,然后沾满精选
脱皮芝麻,拧成
汝阳麻花状,稍微冷却凉温成为成品麻糖。
交通
韩集镇交通便利,两条
省道(庄青路、刘民路)在境内纵横交错,西邻
东营—深圳公路,距菏关高速公路出入口10公里,东依
京九铁路,北靠新欧亚大陆桥(新石线),距离
郑州新郑国际机场、
济南遥墙国际机场均在2小时车程之内。
2011年,韩集镇有350、261省道过境。
社会
电力供应充足,且价格低廉,
曹县由全国最好的电网--山东电网直接供电,在全国供电形势紧张的情况下,近几年都没有出现拉闸限电的现象。韩集镇建有11万伏变电站一处,架设专供干线一条,49个行政村全部完成线路改造。
通讯便捷,韩集镇有邮政、电信两个分局,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联通微波发射塔3座,信号可以无缝隙覆盖,程控电话容量1万门,电话入户率70%,有线电视四级网建设已经完成。服务机构齐全,镇驻地有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国税分局、地税分局、工商所等政府机构,可以提供多方位服务。
文体事业
2011年末,韩集镇有文化站1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25处,各类文化专业户2户。图书室25个,藏书5万余册。音乐、美术、书法、
摄影及文学业余创作队伍15人,学校体育场2个,50%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22%,有线电视用户0.3万户,入户率25%。
教育医疗
曹县第三人民医院位于韩集村,是一所综合性医疗机构。
2011年末,韩集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856人,专任教师14人;小学10所,在校生3960人,专任教师176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0人,专任教师62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6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比例33%,比上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2011年,韩集镇有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949户,人数1731人,支出157.3万元,月人均76元,比上年增长5%;医疗救助5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2300人次,共支出0.9万元,比上年增长10%;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10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2万元,比上年增长15%;社会福利费5万元,比上年增长10%;敬老院1家,床位5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20人;社区服务设施5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5个,社区服务站5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28万元,使650名困难群众受益,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基金支出合计12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万人,参保率34%。
医疗卫生
2011年末,韩集镇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个,门诊部21个;病床10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张;固定资产总值450万元。专业卫生人员127名,其中执业医师23人,
执业助理医师10人,注册护士20人,医疗机构完成门诊7.3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
旅游
安陵堌堆遗址
韩集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镇政府西北4公里有安陵堌堆遗址。堌堆长100米,宽90米,中心高出地面8米。堌堆中心凸起部为秦相
魏冉墓。魏冉是
秦昭襄王的母亲
宣太后同父异母弟,助秦昭王继承王位。秦昭王任命魏冉为将军,负责保卫
首都咸阳市安全。秦昭王幼小,宣太后主持朝政,任魏冉为相,把穰地(今河南邓县)封给他,号为穰侯。魏冉认为陶(曹县的左城)是天下之中,是山东(肴山以东)六国会盟争夺的战略要地。于是率军队攻取陶,作为自己的封地。又任命
白起为统帅,先后讨伐了韩、魏、齐、楚。魏冉把
周朝的九鼎运到陶。大臣
范雎对秦昭王说:“魏冉把九鼎定在他自己的领地,目的是为篡夺王位,恐怕以后
秦国的国王就不是您的子孙了。”
秦昭襄王听后,就废了母亲
宣太后,免了魏冉相职,令其归陶,一年后,魏冉卒,葬在安陵堌堆,即今
魏冉墓。
鲁西南烈士陵园
鲁西南烈士
两周王陵,位于县城西北28.4公里,韩集镇
孙庄村东北200米处。该园是为纪念“九·二七”殉难烈士而建。陵园内分北、东两处墓区,共安葬烈士261人。东墓区葬有豫东纵队政委
魏十篇、冀鲁豫军区第五军分区副司令员周柱安,曹县县长王雪静,中共齐滨县委副书记
向奉之,湖西专署税务局长毛宜轩等烈士。北墓区除葬有“九·二七”死难烈士外,又陆续接纳了
解放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国捐躯的烈士共253名。主要纪念建筑物有革命烈士纪念堂、鲁西南抗日
烈士纪念塔、纪念碑亭等。1988年1月被批准为省级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烈士
毛主席纪念堂位于陵园中央,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15平方米。室内悬挂着烈士遗像47幅,九块卧陈列在遗像下面,镌刻着26位烈士的传略和悼念诗文。
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
位于曹县城西北30公里韩集镇境内。包括刘岗、伊庄、曹楼三村,呈品字形,为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鲁西南革命根据地策源地,素有“小延安”之称。1977年被省命名为“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人物
吴起
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1年)
战国时期
卫国左氏(今曹县韩集北)人,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
吴起为
吴国王族之后,曾祖为
夫差。吴起少有大志,一心成就功名。在鲁“尝学于
曾子”,后弃文就武,研读兵书,经人举荐,被鲁君拜为大夫。前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统帅
直鲁联军,出战抗齐,大败齐军。战后,因人诋毁,失信鲁君,离鲁投魏。
魏文侯命
吴起吮疽,令其攻打
秦国,夺下五座城邑。魏文侯又任其为西河守,抗拒秦国和
韩国。
姬骄十三年
阴晋之战,
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十倍于已的
秦军,成为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在魏,“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其余战平”,“辟土四面,拓地千里”。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大的诸侯国。
晋文侯死后,武侯听信公叔谗言,疏远吴起。吴起离魏去楚,被
楚悼王拜为
令尹(即相),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仅一年,他
秦攻百越之战,北并陈、蔡,抵挡
山西省扩张,西伐强秦,威振诸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
吴起被旧势力乱箭射死。
吴起一生奉事三国,在鲁鲁胜,适魏魏强,入楚楚昌,变法图强,敢违旧章,犯难历险,身死名扬。吴起著有《
吴起兵法》,与《孙子兵法》并称“
孙吴兵法”。
燕肃
燕肃,韩集镇堤上范村还是科圣燕肃的出生地。燕肃(961~1040),字
张穆。曾游学睢阳学舍(今
商丘市县)。宋
淳化年间中
进士,任
凤翔府观察
推官,主管司法事务。淳化五年(996年),任秘书省著作佐郎、
邛崃市知县。因政绩突出,
赵恒继位后,升为
监察御史、
殿中侍御史,提点
广南西路刑狱,徙
广南东路刑狱。历任越州、
明州知府。
赵祯天圣四年(1026年),朝廷采纳他的建议,恢复地方所判死刑应予复奏的制度。
燕肃对海潮规律、机械制造、
计时器等都深有研究。他在沿海各地实地考察,历时十年,于乾兴元年(1022年)写出论文《
海潮论》,绘制了《海潮图》。天圣五年(1027年),他复制成功了指南车和记里
鼓车。天圣八年(1030年),他在旧漏刻的基础上,创制了新漏刻,因其顶端是一朵莲花,故称“莲花漏”。莲花漏法颁布实施后,受到各方称赞,称其“秒忽无差”。燕肃还精通音律,擅长作诗绘画。流传下来的诗有《僻居》《惠山庆上人》等。画作传世较多,在《
宣和画谱》中著录了《春渔歌》《江山雪霁》《小寒林》等37件。清故宫藏有《春山》《秋山晚霭》《寒岩积雪图》;国外也有他的画作流传。至今仍能看到他的作品有40余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