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业
人名
净业(1187-1259)是一位唐朝出生的日本律宗僧人。他早年出家,曾在园城寺和奈良市修学显密二教。后来,他前往宋朝专研律学,历时十余年后回到日本,建立了戒光寺,并再次前往宋朝。他还在太宰府市建立了西林寺,在京都建立了东林寺。晚年,他专注于念佛修行。净业于日本正元元年死寂,享年73岁。
净业三福
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
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
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此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之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
《观无量寿经》谓世、戒、行三福名为净业,乃往生净土之正因,其文云(参《大正藏》卷12-341页)︰
“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关于此‘净业’之语义,《传通记钞》卷三十一谓,三福为众生往生之正因,亦为菩萨净佛国土之无漏修因,故称净业。关于“净业三福”具体解释有
(一)、人天福(世善)
1..孝养父母:佛教倡导知恩报恩的人文理念,对孝道尤加重视。《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要知道世出世间,莫不是以孝为本。然而与儒家孝道孝行相比,佛教的孝更具深远博大的内涵。佛教的孝不仅应报答今生的父母之恩,并当报答无量劫来四生六道中的一切父母之恩。孝行不仅停留在赡养承欢的世间善法层面,并且将孝提升到令父母出离生死轮回的出世法的高度。“亲得离尘埃,子道方成就”(云栖祩宏语),能劝勉父母念佛生到西方净土,即是大孝。
2..奉事师长:尊师重道是我国优良的人文教育理念。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儒家有程门立雪之恭谨,禅宗有断臂求法之至诚,师长开显我们法身慧命,所以我们应竭诚尽敬。在佛门,师长又称善知识,即善知法要、导引众生于菩提正道的人。要想获得法益,应该对师长具有至诚恭敬心,如教奉行,以自己的修行成就来报答师恩,才是奉事师长的本质内涵。
3..慈心不杀:慈悲心是成就佛道的根本。慈心的培植,要从戒杀放生入手。一切众生,都具有爱惜生命、趋乐避苦的本能。人与禽畜,都是血肉之躯,都具有相同的佛性。并且在无始劫以来,同在六道流转,互为父母眷属,因为善业恶业的不同,升沉各异。有幸投生为人者,应该怜飞禽走兽,不加杀食。若论杀业,无论胎卵湿化诸类众生,都是罪业,障碍往生净土。如果能于一切生命生起慈悲恻隐之心,即是施一切众生寿命安乐,也是最好的持戒。《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恶业俱生,穷未来际。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我们知道了众生冤冤相报的生命情状,就应戒杀放生,培植慈悲佛种。这样便能截断互杀互食的恶性因果循环,世间的天灾人祸也将随之减少。
4..修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悭贪,九不,十不邪见。十善业相,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十善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十恶亦分上中下三品,分别招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善恶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决定不虚。
(二)、二乘福(戒善)
1..受持三皈:我们众生在无明长夜生死苦海中,惟依佛法僧三宝才可能解脱困苦厄难,圆成本来具有的佛性。所以众生归信佛门,首先得受持三皈依,后受众戒,如法修持,菩提可即。既皈依佛,当以佛为师,始自今日,直至命终,虔诚敬礼,再不得皈依天魔外道。既皈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典籍。既皈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2..具足众戒:戒是一切善法功德的根本,也是念佛往生的重要条件。世尊为道制戒,制控身口七支。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成办道业。所以戒律是修行的先决前提,也是佛法住世的幢相。《观经》说:若有众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斋,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随愿往生。佛戒的种类甚多,有五戒、八关戒斋、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萨戒、十无尽戒等。佛戒种类层次虽多,然而都是以五戒为基础,即杀盗淫妄酒戒。祖师常说:五戒法是三世诸佛之父,依五戒出生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世间法中,个人品德、家庭幸福、社会安宁、国家治乱等,都与五戒法的持犯相关。
3..不犯威仪:威仪制心调心,防非止恶,身口意三业,行住坐卧,都和戒律息息相关,如果轻重粗细,都能护持,犯即忏悔,常时行持,熏习成性。儒家礼仪以诚敬为核心,佛家尤其以尊重恭敬赞叹作为威仪的基本精神。相传宋代理学家程子,一日偶然来到寺院,见院内寂静无人,漫步到寺院饭堂,见里面数百位僧人用斋,竟没有一点声音。用斋完毕,众僧人唱赞回向,音声和雅嘹亮。程叔本看到这些情景,大为慨叹:“不意三代礼乐,于此复见。”
(三)、大乘福(行善)
1..发菩提心:就净宗而言,深信切愿即是无上菩提心。释善导说:“唯发一念厌苦,乐生诸佛境界,速满菩萨大悲愿行,还入生死普度众生,故名发菩提心也。”由厌娑婆苦、欣净土乐契入慈悲心,由同体慈悲心引发普度众生的悲愿,如是层递发心,即是净宗圆满殊胜的菩提心。如是愿心,具无量功德,消多劫业垢,破无数魔网,永为成佛真种。我们修行念佛法门的人应该拓大心量,以上求下化为己任,弘毅精进。以持戒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众生,普愿一切怨亲同生净土,皆得不退转于阿多罗三藐三菩提。
2..深信因果:深信善恶苦乐因果报应是取得佛教徒资格的必要条件,也是修因证果的不竭原动力。如果深信三界六道生死轮转痛苦,就不敢触犯罪业。如果深信极乐净土无为法性极乐,信心一发,就永远不会退失道心。明信因果也是改善世道人心、重建道德伦理的必要基石。而因果报应之吉凶祸福,乃道德仁义依违真伪之实验。令人敬畏因果律而建立自我调控机制。可见提倡因果报应,乃仰承天地圣人之心,以成全世人道德仁义之性德。我们宜应仰遵佛言祖语,明因慎果,战兢惕厉,现生力做道德君子,命终直入安乐净土。
3..读诵大乘:诸大乘经典,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十方众生脱离暗夜险途之慧炬。释尊一代时教,都是从妙明真心所流出,具有超时空的永恒价值。而对念佛圆顿法门的信解,深探教海,寻绎精要,非常必要。读诵大乘经典,开发智慧,即能油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胜心,获得往生净土圆证菩提的实益。
4..劝进行者:净宗念佛法门惠予九法界众生离苦得乐之究竟大利,所以弘扬念佛法门,劝令众生信愿持名,求生西方净土,称佛本怀,功德无量。释善导云:“欲得舍此娑婆生死之身,八苦五苦三恶道苦等,闻即信行者,不惜身命,急为说之。若得一人舍苦出生死者,是名真报佛恩。”净业行人应以知恩报恩之心,随分随力弘扬宣说念佛法门,自信教人信,自行令他行;作阿弥陀佛使者,为娑婆众生之胜友。弘扬念佛法门的方式不拘一格,或升座讲法,或随缘劝化,或印送净宗经论,或临终助念,或往生现瑞启人信心等。劝进行者,诸佛欢喜,伏冀净业行人力行之。
综上所述;净业三福含摄着十方三世诸佛教化法界众生的主要内容,其义理境界超逸地球文明之外,同时亦与地球文明具有互渗相即的密切关联,为净宗在阎浮提的弘扬提供了强劲的生命力与圆融无碍的发展空间。
清净之善业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对“净业”解释如下:又往生西方净土之业因也。观无量寿经曰:“此三种业: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往善妙趣行
瑜伽经》九十卷六页云:一切能往善趣妙行,皆名净业。
《杂集论》八卷六页云:净业者:与如是等诸杂染业相违类解。三净业者:谓善净尸罗,正直见所摄身语意业。远离毁犯戒见垢故。
净业人名与僧名
唐代僧人
净业(655~712),唐代念佛僧,东兆(洛阳市)人,俗姓赵,名象,字净业。
幼慕法,出家后登法座,能分析《观经》及疑论(或系怀感之净土群疑论)之微旨,阐扬念定生因之要旨,升法座讲诵经典,并阐扬如来之密藏、菩萨之空门,禀其归戒者日多。又周饰净场,招高僧讲诵经典,大兴法会,施法财达二十余年。
后为长安香积寺主。延和元年示微疾,六月,诫悔门人,端坐念佛而入寂,世寿五十八。
建塔于善导之墓域内,门人思等集录遗编,毕彦雄撰《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依香积寺建于善导墓侧,及师葬于善导墓域推测,师或为善导之弟子或私淑者。(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卷一、东域传灯目录卷上、净土依凭经论章疏目录、长安图志卷十二、大清一统志卷一八)
日本僧人
净业(1187~1259)日本律宗僧。重庆市人。
早年出家,于园城寺、奈良市修学显密二教。后来宋,专研律学,历十余年归日,建戒光寺,复再度来宋。后于太宰府市建西林寺,于京都建东林寺,晚年专修念佛。日本正元元年示寂,世寿七十三。p4706
净业居士
顾显微居士
1926年5月创刊,为上海佛教净业社社刊,顾显微居士任编辑。
内容分论说、著述、警策、文苑、专录、杂录等。1928年10月停刊,共出30期。
林克智居士
1994年创刊,临海市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创办,由林克智居士任主编。
本杂志以引导净业学人在“严净毗尼,护持正法,广行六度,净土为归”的宗旨下,修学净业。期念佛同修都能“生为建设人间极乐而奋发上进,终后同为莲邦净友”。该刊虽已休刊6年,尚有海内外佛教图书馆和众多读者索阅,可见影响之广。
净业赋
《净业赋》是萧衍具有代表性的礼佛名赋,郑振铎评论说:以佛人思想渗透到辞赋里去,恐怕要以此为唯之作。原文如下:
少爱山水,有怀丘壑。身羁俗罗,不获遂志。独往之行,乖任纵之心。因尔登庸,以从王事。属时多故,世路屯蹇。有事戎旅,略无宁岁。上政昏虐,下竖奸乱。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御刀、应敕、梅虫儿、茹法珍、俞灵韵、丰勇之,如是等多辈,志公所谓乱戴头者也。志公者,是沙门宝志,形服不定,示见无方。于时群小疑其神异,乃羁之华林外阁。公亦怒而言曰:“乱戴头,乱戴头。”)各执权轴,人出号令。威福自由,生杀在口。忠良被屠馘之害,功臣受无辜之诛。服色齐同,分头各驱。皆称帝主,人云尊极。用其诡诈,疑乱众心。出入盘游,无忘昏晓。屏除京邑,不脱日夜。属者绝气道傍,子不遑哭。临月者行产路侧,母不及抱。百姓懔,如崩厥角。
长沙宣武王有大功于国,礼报无报,酷害奄及。至于弟侄,亦罹其祸。遂复遣桓神与杜伯符等六、七轻使,以至雍州,就诸军师,欲见谋害,众心不与,故事无成。后遣刘山阳,灼然见取,壮士貙虎,器甲精锐。君亲无校,便欲束身待戮。此之横暴,出自群小。畏、压、溺三不吊,况复奸竖乎?若默然就死,为天下笑。俄而山阳至荆州市,为萧颖胄所执,即遣马驿传,道至雍州。乃赫然大号,建牙竖旗,四方同心,如响应声。以齐永元二年正月,发自襄阳市。义勇如云,舻汉。竟陵郡太守曹景宗、马军主殷昌等,各领骑步,夹岸迎候。波浪逆流,亦四十里,至朕所乘舫乃止。有双白鱼,跳入舫前,义等孟津区,事符冥应。
云动天行,雷震风驰。郢城克定,江州降款。姑孰申胄望风退散,新亭李白稽首归降。独夫既除,苍生苏息。便欲归志园林,任情草泽。下逼民心,上畏天命,事不获已,遂大宝。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犹欲避位以俟能者。若其逊让,必复鱼溃,非直身死名辱,亦负累幽显。乃作赋曰:“日夜常思惟,循环亦已穷。终之或得离,离之必不终。负临朝,冕四海。昧旦乾乾,夕惕若厉。朽索御六马,方此非譬。”世论者以朕方之汤、武。然朕不得以比汤、武,汤、武亦不得以比朕。汤、武是圣人,朕是凡人,此不得以比汤、武。但汤、武君臣义未绝,而有南巢、白旗之事。朕君臣义已绝,然后扫定独夫,为天下除患。以是二途,故不得相比。
朕布衣之时,唯知礼义,不知信向。烹宰众生,以接宾客。随物肉食,不识菜味。及至南面,富有天下,远方珍羞贡献相继,海内异食莫不必至,方丈满前,百味盈。乃方食辍箸,对案流泣,恨不得以及温清,朝夕供养,何心独甘此膳?因尔蔬食,不啖鱼肉。虽自内行,不使外知,至于礼宴群臣,肴膳按常。菜食未习,体过黄羸,朝中班班始有知者。谢朏、孔彦颖等,屡劝解素,乃是忠至,未达朕心。朕又自念:有天下本非宿志。杜恕有云:“心掷地,数片肉耳,所赖明达君子,亮其本心。”谁知我不贪天下?唯当行人所不能行者,令天下有以知我心。复断房室,不与嫔侍同屋而处,四十余年矣。于时四体小恶,问上省师刘澄之、姚菩提疾候所以。刘澄之云:“澄之知是饮食过所致。”答刘澄之云:“我是布衣,甘肥恣口。”刘澄之云:“官昔日食,哪得及今日食?”姚菩提含笑摇头云:“唯菩提知。官房室过多,所以致尔。”于时久不食鱼肉,亦断房室。以其智非和缓,术无扁华,默然不言,不复诘问,犹令为治。刘澄之处酒,姚菩提处丸,服之病逾增甚。以其无所知,故不复服。因尔有疾,常自为方,不服医药,亦四十余年矣。本非精进,既不食众生,无复杀害障;既不御内,无复欲恶障。除此二障,意识稍明。内外经书,读便解悟。从是以来,始知归向。《礼》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有动则心垢,有静则心净。外动既止,内心亦明,始自觉悟,患累无所由生也。乃作《净业赋》云尔:
观人生之天性,抱妙气而清静。感外物以动欲,心攀缘而成。过恒发于外尘,累必由于前境。若空谷之应声,似游形之有影。怀贪心而不厌,纵内意而自骋。目随色而变易,眼逐貌而转移。观五色之玄黄,玩七宝之陆离。着华丽之窈窕,耽冶容之逶迤。在寝兴而不舍,亦日夜而忘疲。如英媒之在摘,若骏马之带羁。类白日之丽天,乃历年之不亏。观耳识之爱声,亦如飞鸟之归林。既流连于丝竹,亦繁会于五音。经昏明而不绝,历四时而相寻。或乱情而或虑,亦耳而心。至如香气起,触鼻发识。晚追随,氤无极。兰麝夹飞,如鸟二翼。若渴饮毒,如寒披棘。舌之嗜味,众尘无有。大苦咸酸,莫不甘口。啖食众生,虐及飞走。唯日不足,长夜饮酒。悖乱明行,罔虑幽咎。身之受触,以自安怡。美目清阳,巧笑峨眉。细腰纤手,弱骨丰肌。附身芳洁,触体如脂。狂心迷惑,倒想自欺。至如意识攀缘,乱念无边,靡怀善想,皆起恶。如是六尘,同障善道。方紫夺朱,如风靡草。抱惑而生,与之偕老。随逐无明,莫非烦恼。轮回火宅,沉溺苦海。长夜执固,终不能改。否相随,灾异互起。内怀邪信,外纵淫祀。排虚枉命,实横死。妄生神,以招福祉。前轮折轴,后车覆轨。殃国祸家,亡身绝祀。初不内讼,责躬反己。皇天无亲,唯与善人。外清眼境,内净心尘。不染不取,不爱不嗔。如玉有润,如竹有筠。如芙蓉之在池,若芳兰之生春。淤泥不能污其体,重昏不能覆其真。雾露集而珠流,光风动而生芬。为善多而岁积,明行动而日新。常与德而相随,恒与道而为邻。见净业之爱果,以不杀而为因。离欲恶而自修,故无障于精神。患累已除,障碍亦净。如久澄水,如新集团磨镜。外照多像,内见众病。既除客尘,反还自性。三途长乖,八难永灭。止善既修,行善无缺。清净一道,无有异辙。唯有哲人,乃能披襟。如石投水,莫逆于心。心清冷其若冰,志皎洁其如雪。在欲绝其既除,怀忧畏其亦灭。与恩爱而长违,顾生死而永别。览当今之逸少,想后来之英童。怀荆玉而未剖,藏神器而存躬。修圣行其不已,信善积而无穷。永劫扬其美名,万代流于清风。岂伏强而称勇,乃道胜而为雄。
净业寺
净业寺位于陕西省长安区终南山北麓之凤凰山(亦称“后庵山“)上,距西安市约35公里,是国务院确定的142座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凤凰山山形如凤,地脉龙绵,山势奇古高峻,林壑幽深。净业寺踞处山腰,坐北朝南,东对青华山,西临峪河,南面阔朗,可眺观音,九鼎诸峰,是净心清修的道场。
净业寺始建于隋末,唐初为高僧道宣修行弘律的道场,因而成为佛教律宗的发祥地。道宣(596-667年),俗姓钱,丹徒区(今江苏丹徒)人。自幼聪慧,9岁能作赋,15岁出家,20岁受具足戒,先后依止智顗、智首律师钻研律学,曾在大禅定寺听智首律师讲《四分律》四十遍,历时十年。而后,道宣律师四方参学,“居无常师,追千里如咫尺;唯法是务,跨关河入一苇;周游晋魏,批阅累于初闻;顾步江淮,缘枸彰于遒听。随以立年,产寻铅墨,律仪博要,行事谋,图传显于时心,钞疏开于有识;或注或解,引用寄于前经,时抑时扬,专门在于成务。”武德七年(624年),道宣结庐终南,始居白泉寺、丰德寺,后得护法菩萨“彼清官村,故净业寺,地当宝势,道可习成。”之示,遂移居净业寺。此后四十余年,道宣律师除两次出山,被礼请参加唐三藏在长安弘福寺、西明寺组织的译场外,其余时间均在净业寺潜心禅定,研究律学。他曾因严持戒律、精修般舟三昧而感人天送供,天神护法。道宣律师以大乘教释《四分律》,广弘律学一脉,他的著述中有关《四分律》疏、钞极多,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四分律删繁随机磨疏》、《四分律含注式戒本疏》被称为“南山三大部”,再加上《四分律拾毗尼义钞》、《四分比丘尼钞》等著作,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唐乾封二年(667年),他在终南山清宫精舍创立戒坛,依其所制得传戒、受戒仪规为诸州沙门二十余人传授具足戒。所着《关中创立戒坛图经》成为后世戒坛之模范。道宣生平“三衣皆伫,一食为菽,行则仗策,座不倚床”,其道行盛名远播西域,唐开元三大士之一金刚智法师亦幕名来长安亲近道宣律师。玄奘、窥基、圆测法师、牛头祖师及孙思邈等与道宣律师交往的故事颇多。李治乾封二年(667年)十月三日圆寂,葬于坛谷石室。唐高宗诏令天下寺院奉供道宣律师画像,并令名匠韩伯通为其塑像李恒曾下赞曰:“代有完人,为如来使。龙鬼归降,天神奉侍。声飞五天,辞惊万里。金乌西沉,佛日东举。稽首皈依,肇律宗主。”后人因其长期居住终南山,尊称他所弘的《四分律》为“南山宗”,亦尊称他为“南山律祖”。
道宣门下有受法传教弟子千人,著名的有大慈、文纲和文刚的弟子道岸、道宗等,后由道宗的再传弟子鉴真大师将律学传到日本,成为日本律宗祖师。
唐时净业寺因道宣弘扬律宗而达极盛,后渐衰落。居寺内所存明朝《道宣律师略传》及清代钟鼓楼碑记载:明正统二年(1437年),净业寺住持云秀募集资金,重修殿堂。明天顺四年(1460年)住持本泉筹集修寺院,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因地震塔倾,到隆庆年间(1567年)才加以修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寺僧又重修道宣律师塔。爱新觉罗·颙琰十八年(1813年),重修殿宇。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约1832年),寺况稍盛,寺产田地颇丰,在东山谷修建茅蓬68间,供僧人禅修。1921年到1949年,闽僧智海任住持。“文革”后,寺院颓废,一蹶不振。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宗教政策后,政府拨款加以维修,由少林寺僧人永空发心住山,住持道场,四方筹资,重修山路、天王殿、大雄宝典、祖师殿、禅堂、客堂、僧,增建五观堂、厨房等,使这座千年古寺焕然一新。
净业寺现任主持本如法师,32岁,福建厦门人,毕业于厦门大学,1988年出家,师从妙湛法师。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净业三福
清净之善业
往善妙趣行
净业人名与僧名
唐代僧人
日本僧人
净业居士
顾显微居士
林克智居士
净业赋
净业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