郧西县位于
湖北省西北部,
汉江上游北岸。北邻
陕西省商南、
山阳县、
镇安县3县,西南邻陕西省旬阳、
白河县两县。
湖北口简介
在鄂陕交界的西镇安两县之间,有一个在地图上也找不到的小镇----泗峡口,泗峡口也叫湖北口,顾名思义是四面环山的关口。走进泗峡口,你会现实的感受到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湖北边镇----
杨岭镇。
据镇上的老人讲,这个秦楚边镇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远古时代是秦岭深处的小驿站,过往盐商茶商在这里歇脚驻足,秦楚间的的官差邮差在这里饮马加料,偶然间也有州官、县官和
巡抚大人在这里“体察民情”。我不知道这里走出过多少达官贵人,只知道民国至今,这里也出过几个州官县官。地方随小,并且偏远,却也人杰地灵。
说泗峡口是口子镇,这话一点不假,单从镇上居民的语言风俗便可略知一二。泗峡口隶属湖北,自然少不了操正宗湖北方言(西南官话江汉次方言)的居民,他们管热叫“勒”,管吃饭叫“加食”;人数最多的当属一群下河人,也就是我们说的郧西人,他们讲下河话,是江淮方言的一种次方言,把上面叫“高头”,把我叫“偶”,语言轻柔委婉。还有一些村落操秦巴方言,也就是
汉中市方言,带有浓浓的川味。这个镇因为
回族不少,前不久更名为湖北口回族自治乡,很有意思的是这里的回族同胞全部讲正宗的西安方言,据说这些回族同胞是在陕甘回民起义时,为了躲避清军的追杀由陕西关中逃亡到泗峡口这个深山小镇的,算起来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一镇四音,村村语不同,即使是同一个家庭,每个成员间口音不同,爷爷听不懂孙子的话在这里十分正常,但在中国的乡村小镇上这却是罕见的。
泗峡口海拔1000多米,地处
秦岭南麓深山中,空气清新凉爽,即使是炎炎夏季,这里却是凉风习习;寒冻腊月,你在这里感受的是春意盎然,冬暖夏凉、四季如春是这个口子镇的一大自然特点。山上森林茂密,大树遮天蔽日,山下溪水莹莹,河中塘里鱼虾成群,展示着泗峡口原始的生态风貌。山谷河畔稻田犬牙交错、纵横密布,山坡上、山脚下农家小院炊烟缭绕,俨然一派人间仙境、世外桃源。
山大沟深,土厚民淳。泗峡口民风淳朴善良,即使是在
改革开放的今天,这里依然保留了上古遗风,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民族传统得到了完整的保存。泗峡口最大的姓氏是
李姓,祖籍湖北黄州,由下江迁徙而来,操江淮方言,目前有2000多人,李家是一支崇尚诗文古风的家族,“文礼学有成、积善定光荣”是其支族堂号。李姓是泗峡口的名门望族,历史上走进名人殿堂的泗峡口人多半出自李家,镇上的各种传说遗事也主要出自李姓人家。千百年来,泗峡口人保持着宽厚、淳朴、勤劳、善良的民族传统,在这块美丽而贫瘠的土地上生生不息。
在发展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年代,古朴的泗峡口人正以博大的胸怀海纳山外的世界。保护南水北调
母亲河工程、
秦岭南麓生态保护区工程已经在这里全面拉开,通往武汉、
西安市的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全面开工,
金矿、
铜矿、黄姜皂素吸引着国际的目光。走进今日泗峡口,可谓是客商云集、欣欣向荣,这片古老的热土正在焕发着勃勃生机!
湖北口回族乡地处鄂西北边陲,踞于湖北大梁之巅,三面环陕,一面归鄂,地扼秦楚要冲,东距郧西县城145公里,北距西安285公里。全乡版图面积为251.62平方公里,辖18个行政村,113个村民小组,6710户,23824人,其中
回族918户,4456人,占总人口的18.7%。境内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最高海拔1799米,最低海拔540米,全乡
平均海拔921米。全年平均气温10.8℃,无霜期160天,是一个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高寒乡镇。 1984年被省政府划为革命老苏区,是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民族特色浓厚,回汉杂居,是重要的省际边贸乡镇。
1986年4月3日,
湖北口回族乡宣告成立,成为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也是
湖北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地方行政机构。从此,湖北口迎来了新的发展的春天。20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着这里的发展。省市领导钱运录、王生铁、韩南鹏、朱纯宣、李宪生、赵斌等领导先后莅临这里视察指导,为这里的发展指引了方向,也为这里的建设增添了动力。郧西县委书记
卢富昌,县长冯安龙也多次深入至此指导民族经济发展。为了建设湖北口,发展湖北口,
郧西县全面落实民族政策,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政策、人事、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重点倾斜。湖北口人民以“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紧紧抓住
民族乡建设和苏区扶贫开发机遇,克难战困,艰苦创业,使全乡的山场资源、矿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边际
杨岭镇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有力拉动了乡域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进步。湖北口马头山羊独具特色,它以其肉质鲜,皮质优良而声名远播,被载入
湖北省志。这几年,湖北口大力开发地方特色畜牧资源,使畜牧产业从分散走向了规模化。他们启动的千人
千户种草养羊工程,已使全乡发展马头山羊27000余只,加上生猪和黄牛,年收入达到500万元。湖北口核桃、
油桐、柿子、二花等作物在全省小有名气;芝麻、绿豆、
赤豆等享誉省内外。通过开发已形成了核桃、柿子为骨干的特色林果基地15000多亩;
香椿、权菜、野小蒜等绿色野生菜也打入国内市场。湖北口已探明的矿产有10多种,
地质储量千万吨以上,其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有5种矿产开采价值较高,金、重金石、
花岗石、生物
大理石等得到开发利用。境内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钟灵秀,人文景观独具神韵,如:湖北关、红岩清真寺、三十六岩观音寺、三棵树、坎子山万亩石林等极具开发价值。为开发人力,拉长打工产业链条,湖北口加大对农民工的服务、培训、维权力度。率先在民工集聚的陕西(潼关)河南(灵宝)建立了流动党员支部和流动工会组织。全乡每年输出农民工7000余人,年创收近5000多万元,个别农民打工积累资金超过千万元。2005年,湖北口乡
农村经济总收入突破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84元,财政收入达到96万元,分别是建乡之初的13.6倍10倍5.1倍。农民存款余额达到2000万元。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全乡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20年来,湖北口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农村人口集镇化步伐加快。集镇人口达到3500余人。宾馆、超市、加油站等社区服务机构一应俱全,使集镇人的生活走向城市化。中心福利院、卫生院、派出所、邮电支局、林业站办公楼,2.68公里硬化的集镇街道,占地7200平方米的边贸市场,4100米集镇防洪堤等一批重点口子镇建设工程相继竣工,使集镇功能日益提高,边贸经济日益繁荣。梏湖北口发展瓶颈的道路问题得到重大改观。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积极争取民族政策和建设资金,新建了二龙路、太东路、太红路、虎新路、西桃路,上湖路柏油化全面完工,北通
西安市,东达武汉,公路通村率也从零发展到现在的100%,为湖北口打造了通向富裕的金光大道。全乡电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供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光缆光纤的架设,让党和政府的声音响彻湖北边关,数十套精彩清晰的有线电视节目进村入户。有线电话、移动手机、英特网也进入
回族家中,今天的湖北口已阔步走上
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
2002年,湖北口桃园沟村教师
胡安梅,凭着满腔无私奉献的热血,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当选为中共十六大代表。她是人民的代表,她更是湖北口人精神的代表。湖北口的党员干部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团结和带领回汉儿女走进了新世纪发展的康庄大道。湖北口的回汉人民,正是凭着这种精神紧紧团结在一起,生生不息,发展壮大。
20年的湖北口是一部战天斗地,可歌可泣的抗争史,是一部气贯长虹、彪炳千秋的发展史。现在,全乡回汉群众正以饱满的热情,携手并进,共同谱写民族繁荣的新篇章。
回族文化风俗
湖北口回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回汉两族在生活习惯上表面看来虽然差别不大,但
回族一部分独特的风俗习惯现在仍然保留。
伊斯兰教是回民信仰的宗教,信仰的程度根据各自的环境和认识有所不同,部分信仰至深的老年穆斯林还严格保留着西亚一带的生活方式。
服饰
湖北口的回民服饰原来和
汉族有很大的区别,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其穿着逐渐趋向同化,只有到清真寺做礼拜和参加节日会礼时,回民男子多戴较浅的圆柱状的白帽子或黑帽子,女子多配戴面纱和用白色头巾裹头。
语言文字
回族最早主要使用的是
阿拉伯语,到了明清时期,汉语和
文言文已经成为回族使用的语言和文字。湖北口的
回族也是这样,但在回民内部的日常交往中,仍保留着一些阿拉伯语的词汇,多数回民长者还能说一部分日常用语。在清真寺礼拜时,通篇使用阿拉伯语作祈祷词,德高望重的阿訇,还时常向自愿学习《
伊斯兰教圣经》的青年回民讲授阿语。
饮食
回族的饮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其特点是品种多样、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禁忌较多。湖北口出名的回民食品主要有传统点心、马蹿酥、麻页油茶、牛羊肉泡、羊肉捌锅等。回民传统的“三道
茶点”仍然在当地农村保留,其做法是在接待客人时,第一道是盛上糕点、
干果之类,泡上浓茶,称之“
清茶”;第二道是盛上
米酒加汤元、
鸡蛋之类,称之为“
糖茶”;第三道是盛上
牛油加面粉做成的粥,称之为“
油茶”。三道之后方改换茶碟,宴会进入高峰。
回族老者大多数都有喝“早茶”的习惯,即一大早喝相当数量的茶水,平时不喝茶,以保养身体,延年益寿。
回族的日常饮食一律吃“清真”食品,主食是面粉、大米、玉米、蔬菜、杂粮等,食用油一般为清真混合油、菜油、
香油等,肉类一般是羊肉、牛肉、家禽和
红原鸡、
野鸭等,但必须要经过阿旬的宰杀,方可食用。忌食猪、狗、驴、骡、马及凶恶野兽和丑陋动物等,忌食自死动物和牲畜的血液。不吸烟,不喝酒。
婚俗
在湖北口这个回民聚居的地区,青年男女结婚时,“闹房”习俗别具一格。
回族婚礼简朴而热闹,先由阿旬育经,念“伊扎布”(
阿拉伯语,证婚词,后举行婚宴。宴毕,青年们围挤在洞房,“闹房”便宣布开始。
起初为“闹新娘”。以新娘为中心的送亲女眷护卫队为一方,盘腿坐在炕上,将新娘围在中间,怀揣剪刀、锥子等防身器与另一方的青年“闹事者”展开大战,斗智斗勇。妙语欢笑声震荡屋梁,直到新娘耙陪嫁带来的糖果、点心等全部散向众人为止,此为“文闹”。有好事者挤眉弄眼,突然间一齐动手,抬起一人抛向炕上,这时送亲护卫队便拿出防身武器,以示反抗,这叫“踏炕”,此为“武闹”。虽然踏炕者望炕生畏,不敢越雷池半步,但青年们仍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平日熟悉的青年男女,先是用印色墨汁等颜料为新郎“画妆”,以挑起祸端,这便是“闹新郎”。一旦新郎逃跑或反抗,青年们便一哄而上,利用早已准备好的麻绳、铁链等将新郎捆住,让新郎被迫用滑稽的脸向众人做各种表演。害羞的语言及动作使欢笑声一浪高过一浪,一次叠过一次,将闹房推向高潮。新郎若有不从,青年还另有高招,或让其站高凳,或泼冷水,或加挂锁链等进行惩罚。
若有媒婆及他人前来劝架,稍不留意也会遭到同样的下场,此为“陪郎”,直到新郎完全同意表演或者发喜糖代替所有的要求后,方可罢休。
闹房中,虽有野蛮之嫌,但他们的行为自有分寸,既不会伤也不会翻脸,而是有意渲染气氛,以示吉利。
丧葬
回族按照
伊斯兰教的信仰理念,丧葬的仪式比较特别(信仰中对人的死代表着该世的完成和下世的开始,死者留下的只有尸骨,理当回归大地),因此葬礼相对简单。回族中死去的人不论贫富贵贱、男女老幼,一律实行土葬、速葬,遗体在家停留不得超过三天。
死者不穿生前衣服,不带任何殉葬品。寿木一般用长七尺五寸左右的木板做墙和盖,不用木料做底。死者用二丈八尺白布裹体,俱以子午(北南)向安葬,坟墓除立石碑外一般不作过多修饰。
死者咽气后,由亲属将其遗体移于公用的木质洗盆内盖上白布,焚香,始可举哀。殡葬前,用温水洗净遗体,缠上新白布制成的简单寿衣,安放在平时安放在清真寺里的公用“榻布”(即丧轿)内,请阿訇领亲属在堂前给死者赞“者那在”,即向真主祈祷,向死者念悼词,举行告别仪式,抬“榻布”出殡送死者人土,不放鞭炮,不用乐器。
祭奠
回族在纪念祖先时方式也比较特别,上坟祭祖一般在斋月(穆斯林斋戒的月份)的前月,做丰盛饭菜请阿旬带着家庭男子去坟地逐个念经,也叫“走坟”,以示后人不忘祖先。上坟时只念经而不培土,旨在纪念与缅怀。
人死后三天、七天、四十天、百日、周年,亲人请阿旬至坟地念经(也可在清真寺或家里),并做“
油香”(油炸面饼)以及丰盛饭菜,召集亲戚及邻里来家里聚会,向穷人舍散“斋卡提”(回族穆斯林根据自己收入或完成某种意念而向穷人施舍财物),以表示对死者的尊重和纪念。
节日
回族有三大宗教节日,即每年的
开斋节、
古尔邦节、
圣纪节。开斋节又称肉孜节,穆斯林每年要根据农历推算一年的斋月(一个月内白天不吃饭、不饮水),斋月的最后一天(
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便是开斋节,开斋节类似
汉族的
春节,是回民最关注、最讲究的盛大节日。古尔邦节又叫平安节、宰牲节(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是一个提倡和教导回民们遵守纪律、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仁慈行善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另一方面也是祈求真主赐予平安和丰收。圣纪节又称“圣忌”节(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是纪念穆罕默德圣人诞辰及逝世之日。
圣纪节一般是由当地一个或多个自愿出资的“
社头”,组织附近的
回族在清真寺聚会,还热情邀请可信赖的汉族朋友参加的学习和交流的活动。节日中穆民人头攒动,偌大的清真寺显得狭小而拥挤,但又显得宁静和安谧,阿訇们一个又一个走上讲坛,宣讲教义,告诫牧民子孙的行为规范,一餐长达十几小时之久,却无一人破坏气氛。
认识湖北口
湖北口回族乡位于鄂陕交界,地处
汉江北岸,
秦岭南麓。1986年4月成立回族乡,是全省唯一以“湖北”冠名的省际边贸
杨岭镇,
湖北省重点革命老区乡镇,十堰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
抚今追昔,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湖北口回族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大局稳定和谐,回汉群众安居乐业。2008年全乡
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从解放之初的45.52万元、16.60元增长到18058万元、2588元。财政收入达到220万元,是建乡之初19万元的11倍,农民存款余额达到8000万元,是建乡之初70万元的82倍。2009年2月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十堰市十大先进乡镇”荣誉称号。
湖北口回族乡坚持以科学发展匡正发展方向,以党的建设统领发展大局,以“一主三化”提升发展质量,以基础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以回汉和谐凝聚发展力量,确立了“12345”的任期工作思路,即:围绕一条主线(抓党建促发展)、推进两项建设(边贸口子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做强三大产业(
烤烟产业、畜牧产业、劳务产业)、突破四个重点(工业经济、招商引资、扶贫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大目标(经济总收入身全县前列、财政收入突破500万元、
计划生育位居全县先进行列、社会治安保持全县优胜水平、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有力地完善了口子镇功能,提升了产业化水平,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优化了经济发展质量,保障了社会和谐稳定。
培植主导产业,2009年种植优质烤烟10000亩,预计产烟25000余担,产值2000余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财政收入400万元;推行山羊“1235”和黄牛“165”养殖模式,发展猪牛羊10万头(只)以上;有序转移劳务输出,引导发展“回归经济”,外出创业成功者回乡投资1000余万元兴办产业,捐助200余万元兴办社会事业;开发旅游资源,湖北关、三十六岩观音寺、坎子山万亩石林、三天门溶洞等一批独具神韵的景点正在走出深闺,掀开神秘的面纱。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资金1430万元。完善口子镇与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迁移扶贫、楚关大道、集镇水厂、通村
水泥路、“一建三改”、灾害治理等项目建设。推进平安创建,针对湖北口毗邻
陕西省、回汉杂居、社情特殊的情况,建立省际周边联防联调机制,民事纠纷调处率100%,连续9年无命案、无
重大刑事案件、无群体上访案件发生,连续9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胜责任区”。发展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筹备新建乡文化站,创办“人民满意教育”,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深化人口与
计划生育工作,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湖北口这个美丽的边关古镇,正以崭新的面貌巍然屹立于楚秦边关。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