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民主革命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者多是同盟会会员,也得到孙中山等人的大力支持。
辛亥滦州兵谏与滦州起义合称滦州革命,是清末新军第二十镇革命官兵为响应武昌起义在京
滦州发动的两个有重大影响又密切联系的革命事件。滦州革命沉重打击了正处于土崩瓦解状态的清王朝,有力地支持了湖北和其他各省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国民政府表彰令曾评价说:“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滦州革命对于清王朝的灭亡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起义背景
二十世纪初,满清政府对外出卖主权,对内搜刮人民。劳动人民不甘压榨,多次起义反抗。1901年到1910年间,自发地反清人民革命斗争达近千次,卷入战斗的群众近千万人(据上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辛亥革命》)。
滦州的东邻
昌黎县乡民曾聚众捣毁盐局,北邻
迁安市民众曾痛打知县,西邻
丰润区组成了
华北地区救命军。后期的义和团运动以扫清灭洋为宗旨,其中大师兄张洪一直在滦州北部坚持反政府斗争,蒋卫平先生与
宋教仁、
吴禄贞、
蓝天蔚等1907年在
辽宁省(今
沈阳市)建立中国同盟会辽宁支部,被称为“东方圣人、关东大侠”,吴禄贞、蓝天蔚二人都是后来策动滦州起义的核心人物。
在滦州起义之前,革命党领导的多次武装起义发生于南方,始终离清政府的政治中心太远。宋教仁曾慨叹:“由于山川隔绝,去京绝远,欲为割据之事则易,欲制清廷之死命则难。”
滦州正处京畿之地,扼东北、华北交通要道。当时此处为北方经济发达地区、
洋务运动中心,加之西方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滦州起义一触即发。
地点简介
八国联军由
天津市东下时,
滦州属必经之地。军所到之处,且扶植痞棍,横行霸道,“民教相仇,酿成巨案”。滦境内的统治者,只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统治,无暇顾及百姓生存。天灾频生无人过问,仅自光绪九年(1883年)以后滦境东南频河地区竟有480余村被水淹没。沧桑改易,民无栖止,境内饥荒,富庶气象荡然无存。其它地区更显荒沙汗漫,春苦风而夏苦雨,十年九不收(据民国《滦旱志》)。
起义始末
兵谏
1911年,满清政府决定在直隶永平府(府冶在今
卢龙县)举行第三次秋操(军事演习)。操演军队沿
京奉铁路(今
京山铁路)东西会进。东路是以汉人为主的
新建陆军,军咨使
冯国璋为总统官,第六镇(相当今之师)统制(相当师长)吴禄贞和第二十镇统治
张绍曾为副总统官。东路军包括第四镇、第六镇·第十三混成协(旅)和第二十镇,自东北开拔驻
山海关区至
滦州一线。西路军是以
满族为主的宫廷禁卫军,皇族大臣
舒清阿为总统官,军咨官田献章、
哈汉章为副总统官。西军包括禁卫军的第一、二、三混成协,由通州开拔驻丰润开平一线。双方兵员共7万多人,
爱新觉罗·载涛为秋操大元帅。拟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两军开操,初战西军“败”退却至石佛庄。12日两军再战,西军仍败,退却在古冶。14日西军转守为攻,直胜东军,东军退却到坨子头、柏树庄。15日至17日两军"议和",18-19日举行阅兵式,20日罢操。从此显示“满强汉弱”,维系专制统治。参加演习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
云梦县人,1897年在
日本加入兴中会,1902年回国从事革命活动)、第二十镇统制
张绍曾(河北大城人,早年留学日本,倾向革命)和第二混成协统领
蓝天蔚(湖北黄陂人,1905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同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时称“士官三杰”,三人密决于开操之时,以实弹攻击西军,扫清禁卫军后整军入京,直取首都。并密约武汉同时举兵,使清廷首尾难顾。
不料,10月10日
武昌起义成功,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被推为大都督。清廷上下惊慌失措,遂急令
永平秋操停止,并调集各部南下武汉,镇压起义。西路军陆续回京,东路军倡兴革命之举亦被清政府得知。二十镇中之
王金铭(第二十镇七十九标一营管带)、
施从云(七十九标二营管带)、
冯玉祥(第八十三标三营管带)等革命派极力敦促张绍曾即刻举兵,响应南方革命。反对派
潘矩楹(
济宁市人,标统)、范国障(天津人,二十镇标统)等人则力主赴湖北镇压起义。此时张绍曾收到
彭家珍(四川金堂人,曾任云南新军第十九镇随营学堂管带兼教训官、天津兵给司令部副官,后加入中国同盟会)的急电,要张绍曾在滦州扣留由彭负责押运支援南方的军火。张见电即刻行事,共截获枪5000支,子弹500万发。
张绍曾截获军火后,以为实力大增,逐于12月29日电奏清廷,实行兵谏,提出“废除内阁,速开国会”,表示只要“实行立宪”,即可“停军不发”同时提出改革的十二条政纲:
⑴大清皇帝万世一系。⑵于本年内召集国会。⑶宪法由国会起草,以皇帝之名义宣布之,但皇帝不得加以修正或否认。⑷缔结条约及讲和,由国会取决,以皇帝之名义行之。⑸皇帝统率海陆军,但对国内用兵时,必经国会议决。⑹不得以命令施行“就地正法,格杀勿论”之事。⑺特赦国事犯。⑻组织责任内阁,总理大臣由国会选举后,以皇帝敕任之,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荐任之。皇族不得为国务大臣。⑼国会有修改宪法之提议权。⑽本年度预算未经国务议决,不得适用前年度之预算支出。⑾凡增重人民之负担,须由国会议决。⑿宪法及国会法之制定,军人有参与权。(
李剑农《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第111页)
在
滦州兵谏的同一天,
山西省民军杀死巡抚陆钟奇宣布独立,给清廷以极大威胁,于是不得不答应《十二条政纲》,把“严惩”改为“嘉奖”,说
张绍曾“忠勇体国”赏给“侍郎衔”,并以皇帝名义下《罪已诏》,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撤销皇族内阁,维新更始,实行立宪,还以滦州兵谏的“十二条政纲”为蓝本,起草了宪法,称为《重大信条十九条》。清廷一方面假意奉承,暂避兵锋;一方面紧张部署,露出杀机。任命
张绍曾为“宣抚大臣”,南下
长江一带,调离滦州,削去兵权。将第三镇由东北调至
廊坊市,切断了张、吴二队会合的可能;将滦州以西的车皮全部集中于京,以防滦军乘车西进。11月7日调第六镇统制
吴禄贞署理山西巡抚,削去兵权。当吴禄贞行至
石家庄市时,满清政府派人将其暗杀。又收买
潘矩楹代张为第二十镇统制,接着把二十镇分散调开,化整为零。将七十八标调往关外,将七十七标移至
锦州市,第八十标开到
秦皇岛市(
抚宁区),滦州只剩标统(团长)
岳兆麟所率领的第七十九标团部及三营驻扎在滦州车沾,一、二营驻扎在滦州北关“直隶第三师范学校”院内。革命派骨干被分散。
张绍曾认为吴禄贞一死,“应援断绝”,“尽成泡影”,“铤而走险,徒取败亡”;另一方面,他又轻信于清廷所颁布的《
十九信条》,认为“朝廷锐意维新,定卜可达希望”,因此,交出兵权,避居
天津市(后被政敌所害)。
滦州兵谏宣告失败。
策划
参与
滦州兵谏的
王金铭、
施从云、
冯玉祥等人,早在进驻滦州之前(1907年)就组建了武学研究会。名曰读书,实在传播革命思想,联络同志,密图举事。研究会的声望日增,引起协统
潘矩楹的怀疑。恰在此时,研究会收到寄自
长春市的“
山东省同乡会”简章。而研究会会员多为山东籍人,于是立即改“研究会”为“山东同乡会”。祖籍山东的潘楹不仅消除了疑心,且自任同乡会会长。王金铭等为会内干事,施从云、冯玉祥等为会外干事。凡山东籍官兵皆为会员,部分他省人也做了名义会员。他们借同乡会活动的机会继续宣传革命思想,原有的“武学研究会”名亡实存。同乡会先后派人到
沈阳市、北京、
天津市、唐山、
滦州各地活动,在二十镇驻扎滦州以后,革命的火源进入滦州。
中国同盟会十分关心滦州的革命活动,曾派北方总代表王葆真四次来滦,条陈大计,疏通领事,筹集经费,力主屐起义,推翻满清。在他离开滦州时,留下四条意见,(大意)①
袁世凯对滦州早有戒心,应十分警惕;②要矢志革命,见义勇为,谋定后动,决策制胜。③联络民军,游击作战,广结声源。④驻滦军第三营管带张建功靠不住。实践中,证明上述意见都是正确的。
在清末混乱的政局之下,
武昌起义成功,驻滦革命分子深受鼓舞。1911年11月24日,武昌起义军政府
胡鄂公(湖北江凌人,
辛亥革命时任军政府高等侦探科长)应邀抵津,与共和会的
孙谏声(山东诸城人,曾发起成立铁血会,密谋反清,暴露后潜入新军二十镇任队官)、
白毓昆(江苏通州人,名铺昆,天津共和会会长)等共同策划北方革命。12月15日,胡鄂公同孙谋声等6人由津抵滦,肯定了
滦州起义之必要,并确定
施从云为司令,
王金铭、张建功为军政府正副大都督,同时联络了二十八路英雄(注),刻制了“北方革命军政府大都督”和“总司令”印信。
1911年的滦州形势,已引起反动势力的重视。为策动起义,
天津市共和会先通过私情稳脚滦州,胡鄂公回津后又派员赴滦调查。会长白雅雨几经坎坷亲赴滦州,以坨子头为中心四处活动,昼夜宣传。
滦州警务长张注东本属开明新派。据此,白雅雨等于12月29日带20余人直入曹务所(今滦县老城西街路北邮局院内)游说张注东,张欣然应命并自愿引白赴州衙(滦县人民政府旧址)劝降
知州朱佑葆。白等见朱,开诚布公,晓以大义。朱当即应允,并议定“自今日起以滦州衙署为北方革命军政府驻地,凡各税款一律交军政府以做军需”,并命张注东领兵丁四人去永平盐务局滦州第三区征收局,清查账目,上缴款项。
白雅雨等携款离州衙,往北关师范学校面见王金铭、
施从云。同时他们还争取了省咨议局议员李津舟、
裴廷楹等人,约在
天津市响应,购置军火,以备补充。此时,驻坨子头的共和会同志只知白雅雨等由津抵滦,不知其工作进展之顺利,当探知白等己入北关师范时误认为被反动军官扣押,于是集兵入城,准备牺牲以救。双方见面后才转惊为喜。至此,形成北方革命协会与滦州新军的正式会合。
按计划,滦州起义爆发后,滦州革命军编为第五军,鄂湘、宁皖、徐州、烟台、秦晋分别为第一、二、三、四、六军。大计已定,各地多有联络。靳广隆(任丘起义领袖)、王治增(通州起义领袖)等都曾派人来滦联系。丁开璋等人联络的“关东响马”也有百人陆续来滦;山东烟台义军准备从秦皇岛登陆。“
滦州起义”时机已熟,万难久待。于是
王金铭亲赴海阳,与驻在该地的第八十标三营管带冯玉祥密谈起义具体事宜。
王金铭从冯玉祥处回到滦州后,及时向白雅雨、石敬亭、凌钺、鹿钟麟、韩复榘等报告海阳之行的结果,决定宣布滦州独立。
起义
1911年12月30日晚,以王金铭、
施从云、冯玉祥3人的名义给清廷内阁总理大臣
袁世凯、
上海市和议代表
伍廷芳、
唐绍仪和驻天津的直隶省咨议局齐发通电,申明“全体主张共和”乃“人心所向,非兵力之可阻”“非共和难免人民之涂炭,难免外人之干涉”。又派共和会驻滦州代表李孝通赴津给
胡鄂公送信,要求北方革命协会立即派人来滦指导革命。
31日,王金铭等将滦州独立的决定告知本标标统
岳兆麟,争取他一道革命。岳表示“革命危险”,叹嘘不已。并且于次日凌晨逃往
开平市,向通永镇总兵
王怀庆告密。王闻讯即电告袁世凯。袁见电后一面派王怀庆到滦州“便宜行事”进行宣抚,一面调兵镇压起义。
1912年1月1日,王怀庆按原旨意赴滦州,企图利用与王金钮(
王金铭之兄)、
施从滨(
施从云之兄)的旧交说服王、施放弃独立,王金铭严词驳斥:“清廷误国殃民,罪已昭著。海内义士,同举义旗,凡有血气者皆当振臂兴起,光我民族……我辈宣言独立词义正大,心之所至,万死不辞(《辛亥革命》六第348页)。现在,
大都督的位置让给你,若是不受也休想走得!”一时众人将
王怀庆围住,排长张振甲则以枪相逼,当夜凌等人又带领炸弹队到王怀庆下榻的
滦州车站福德恒客栈晓以大义,以示高压。终使王怀庆欣然“答应”举兵起义,并愿就任大都督之职。
次日,王金铭率众官佐到滦州车站(在今老站)迎接王怀庆进城拜印宣誓就职。行至车站南一里的紫金山附近,王怀庆策马西逃,直奔开平。王跑到通永镇署后,立即配合袁世凯派来的军队在开平、雷庄一线布下重兵,并拆除铁轨,以阻义军西进。
鉴于岳兆麟、王怀庆二人先后生变,义军提前于1912年1月2日在滦州成立北方革命
军政府。推
王金铭为大
都督,
施从云为总司令,张建功为副都督,
冯玉祥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
白毓昆为参谋长,周文海、张良坤为秘书长,朱佑葆为民政部长,
孙谏声为军务部长兼财政部长,凌钺为外交部长,张注东为警务处长,其余军政长官均加新职。
1912年1月3日,正式宣布滦州独立。州衙大门摘下龙旗,挂上军政府牌匾。同时草拟发布了“警告直隶同胞”等十二个布告和对内、对外宣言以及给各国领事馆的照会。
宣布
滦州独立的当天,州城内的各商号悬挂白旗,以示反正。四街醒目处均书“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五日,大汉滦州光复”以示废止
宣统年号。青壮年皆以剪掉发辫为荣。军政府布告州民,申明约束,废除苛捐;禁止非刑,解放民众。通告各国公使:邻国友邦,严守中立,凡义军未起前之条约自应遵守不违等。各国使馆推俄国领事为代表来滦,表示承认滦州军政府为交战团体。
1月4日,
王金铭、施从云率队誓师并向清廷发出声讨檄文,指斥清廷专制“肆彼淫威,滥施杀戮”,本政府位置滦州,即日振旅京津、廓清余孽,“大江南北,已遍竖共和之旗”,警告清廷休要“蝗臂挡车,投卵击石”。誓罢,王金铭伏地向环立义军叩首。白雅雨等相继演说。
宣布起义后,不见烟台民军动静,也不见冯玉祥等部前来会师(事后知冯玉祥被袁世凯拘禁海阳),遂于4日下午扣留火车,令士兵轻装,准备乘夜车西进,直取京津。傍晚,正待登车出发时,在车站拿获了化装乡民企图出逃的三营督队官李德胜。从他身上搜出副都督张建功(三营管带)密送
王怀庆的军事情报。
王金铭一面关押了李德胜,一面通知张建功速来北关。张建功知其阴谋败露,便公开叛变,命其所辖的三营兵分两路进攻义军,一路在城外布防向一、二营侧面攻击,一路在城内凭垛口向一、二营正面射击。
这一突然事变,打乱了义军预定部署,急命王鸿升、石敬亭二人率队还击。在义军打击下,城外叛军死伤过半,余部逃入城内固守。一、二营也颇有伤亡,一营队官葛盛臣于东门外阵亡。郭凤山力劝张建功投降未应,自堕城而死。张建功遂关闭城门,大肆搜捕义军。孙谋声被搜出后,张谎说带其出城,行至城西南角被杀害。孙的随行人员李秉祥宁死不屈,竟被挖去心肝;张振甲被张建功断指剜眼后又塞尸滦河冰窟。
双方激战到晚8点多钟,义军仍未攻下州城。
王金铭、
施从云等决定放弃滦州,执行西进计划。当军车行至雷庄东约8里处,发现铁轨被拆,全军下车奋勇迎战。布防在雷庄的除王怀庆所部
淮军外,还有
袁世凯调来的清军第三镇第六协第十二标的三个营。其中二营探防队长谭庆林部夹在革命军和清军中间,因两面挨打,而鸣号停战。革命军以为敌人求降,遂鸣号同意暂停。清军误认为革命军求降亦鸣号停战,并要革命军代表前去议和。王金铭、施从云轻信敌言,前往敌阵议和,在敌阵前历数清廷罪恶,王怀庆唯恐动摇军心,立命杀之。1月5日,王、施等多人就义于雷庄。
白毓昆突出重围,欲赴天津再图大举,不幸在古冶被清军抓捕。在刑场上,白雅雨拒绝下跪,被王怀庆砍断双腿和头颅。就义前曾赋诗:
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
革命当流血,成功总在天。
身同草木朽,魂随日月旋。
悠悠我心忧,苍天不见怜。
希望后起者,同志气相连。
此身虽死了,千古美名传!
滦州起义,“这样一个在帝制势力的重圃下生长起来的革命运动,因为本身的脆弱,领袖人物的幼稚与急躁,以及奸人的诈骗破坏,终于瓦解,成为一场悲痛的失败”(冯玉祥《我的生活》)。
重要意义
(1)滦州起义是
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整个革命运动起了推动和促成的作用,在1936年的《国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高度评价滦州起义。
(2)滦州宣布独立后,革命党人在当地废
宣统年号,废苛捐、禁非刑,解放民众,进一步传播民主思想。
(3)革命军扣截清军军火,使镇压南方革命的清军缺少武器,先声夺人挫其锐气。
(4)当地革命党人与
沈阳市、北京、武昌等地的革命军建立了广泛联系,争取到大批开明官僚、绅士。
(5)滦州起义虽未成功,却与南方的
武昌起义遥相呼应,且因逼近京津,重挫清政府的统治基础,成为其覆亡的前奏。
(6)这次起义使满清深知其大势已去,恐惧日深,终于在一个月之后土崩瓦解,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后世纪念
1936年,为表达对辛亥滦州起义死难烈士崇敬与怀念,由冯玉祥发起,
韩复榘、
宋哲元出资赞助,分别在
济南市和
北平市修建“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纪念陵园”(在济南的陵园因抗战军兴,只建成一部分便停工)。
北平的“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纪念陵园”位于西北郊温泉附近的界龙山上,部分死难烈士的衣冠安葬于此。陵园入口处有石牌坊一座,两旁柱上有楹联两幅:“此日园林簇锦绣;当年勇烈动山川”、“尺山尺水永留血迹;一花一木想见英风”。园内建有纪念堂、纪念碑和高达12米的纪念塔。纪念碑正面有
冯玉祥亲笔题词,背面是
韩复榘亲自撰文并书写的《
辛亥革命先烈
衣冠冢铭并序》。
“
辛亥革命滦州起义纪念园”,园内递进三层。第一层是“辛亥革命滦州起义诸先烈纪念碑”,背面镌刻《
国民政府优恤滦州殉难诸烈士命令》全文;第二层为“先烈衣冠冢”,
汉白玉雕成的六棱形,横排纵书14位烈士的姓名以及追赠的职衔;第三层为滦州起义革命烈士纪念塔,曾经被毁,重修后塔身四周恢复
中国国民党党徽,冯玉祥手书一人多高的隶体大字:南面为“精神不死”,北面为“浩气长存”。
1937年5月26日,“辛亥滦州起义烈士纪念陵园”建成后,国民政府于在此举行“辛亥滦州革命诸烈士国葬大典”,冯玉祥、韩复榘、宋哲元等为国葬典礼筹备委员会委员。
5月26日,国民政府通令全国,于是日下半旗志哀。追认
王金铭为陆军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