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从云
清末民国军事将领
施从云(1880年—1912年)是清末民国时期的一位军事将领,出生于安徽桐城。他在1912年参与了雷庄附近的一场激战,指挥官兵与清军展开对抗。次日黎明时,清军以停战议和为诡计,要求他与王金铭入清营谈判。施从云率领100多名官兵前往,却在雷庄遭到伏兵包围并被俘杀。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于1912年2月17日追赠他陆军大将军的军衔,而北洋政府于1923年4月16日追赠他陆军上将的军衔。最终,国民政府于1936年4月2日追赠他陆军上将的军衔。施从云是辛亥革命的烈士,他在滦州起义和北方革命军政府的建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年经历
施从云是施从滨之弟,出生于距安徽桐城县城15公里的沙子岗村。其父施志宽,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以农为业,兼做豆腐买卖,有七个子女。父亲虽没读过书,却深明事理,熟知许多桐城市先贤的轶闻趣事,方苞刘大櫆姚鼐张英父子宰相等硕儒大哲们的传说,他能如数家珍般地讲给施从云听,使施从云心胸开阔,志存高远,从小就养成了忧患天下、正直耿介的可贵品格。
少年时代的施从云,在私塾里读文言文,读太平天国的书籍,读姚莹的《东槎纪略》。桐城的辉煌历史和众多的文化名人、爱国志士,特别是姚莹等人反抗侵略的斗争,给他以深刻的影响。他立志要向他们学习,做一名有所作为的人。
施从云求知若渴,却因家境贫困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他只得回家中帮助父母干农活。看到中国农村凋蔽落后的生产,繁重的苛捐杂税,贫苦的农民生活,施从云发誓要改变这一切。
军中革命
1900年,施从云同哥哥施从滨一起,不堪地主的压迫和剥削,背井离乡弃农从戎,投入清朝北洋政府军队中,后被编入天津镇台吴纯化部。军队的生活是一种全新的生活,驻地天津市又是当时进步人士聚集的地方。施从云同一些进步军官的接触,开阔了视野,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也渐渐和他们成为知己。
后来,施从云升为排长。1904年,他进入保定将弁学堂受训,次年毕业,在北洋军第五镇中任队官。1905年同盟会成立,标志着新的革命高潮到来。这年6月,施从云母亲去世,他奔丧故里,又一次目睹了社会下层百姓的生活疾苦,更促使他坚定了推翻满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决心。他剪掉发辫,挥毫写下了“从此双亲归净土,头颅便可造山河!”的誓言,表达了他投身反清革命斗争的雄心壮志。
正当施从云办完丧葬准备起程归队时,传来了同乡吴樾在京谋炸北洋五大臣的消息。他闻悉此事后大为感慨,并对吴樾的民族节气十分钦佩。施从云归队后,四处活动,积极联络社会各界进步人士和士兵中进步分子。1910年春,他同王金铭冯玉祥等人发起组织了“武学研究会”,借研究军事、读书为名,在士兵中秘密宣传反清革命。
同年9月,施从云被编入第二十镇,移师奉天新民府。他由队官、督队官,提升为第七十九标第二营管带。当时,军营里许多官兵都是从山东省来的,也有一些同盟会会员,为了便于活动,他们在士兵中秘密组织了“山东同乡会”,并聘请了该镇一反动将领担任会长,以遮人耳目,施从云虽然不是山东人,也被吸收为名誉会员,并担任会外干事,成为该会负责组织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成员。他抓住这一机会,利用同盟会会员之间的往来和社会各阶层的交往,广泛开展革命活动。
滦州起义
1911年,第二十镇的统制由北洋军中著名的维新人物张绍曾接任。张的到来给第二十镇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军中一些倾向革命的新派分子亦随即活跃起来,他们或公开或私下交谈着各自的主张和对清廷的看法。这就给施从云等人在军中开展革命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机会。
这年的秋天似乎特别的萧瑟,凌霜遍地,疾风劲吹。按照惯例,清朝军队将在永平(今卢龙县)进行秋季会操。第二十镇奉调入关,驻扎滦州。正当秋操进行的时候,武昌起义于10月10日爆发,消息传来,州的空气骤然紧张。清廷十分惊慌,急令停止秋操,并迅速调集部队赶往武昌镇压,滦州只留下施从云、王金铭、张建功三个营驻扎原地。
武昌起义震撼了清廷的统治,新旧两派面对混乱的局势,都在设法扩大自己的势力。在第二十镇,两派也都在争取统制张绍曾。施从云、王金铭、冯玉祥轮番劝他起义,可是张在此时意犹未决、举棋不定虽拒绝清廷的命令,但按兵不动,坐失良机。这期间,第三镇向清廷发出密电,说第二十镇的官兵倾向革命,图谋造反。清廷得悉后,立即将张绍曾调任长江宣抚使,削去张的第二十镇兵权,继尔调潘矩楹接任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被调走,给全镇进步官兵蒙上了阴影。潘矩楹把全镇部队化整为零,分散革命力量,部队在葫芦岛、连山、秦皇岛、锦州、临榆等地驻防,滦州只留十九标驻守。施从云和王金铭见状,感到事态严重,积极准备起义。他们与天津革命组织“共和会”会长白毓昆(白雅雨)等人联系,“共和会”派白昆(白雅雨)携带“中华民国军政府北军大都督”之印,率20多敢死队员到达滦州,协助起义。12月上旬,王金铭赴海阳镇与第八十标第三管带冯玉祥商议具体计划。于12月30日在北关师范学堂召开军事会议,决定立即发动武装起义。推举第七十九标标统岳兆麟为北军大都督。岳一面接受,一面向清廷告密,袁世凯遂派通永镇总兵王怀庆前往滦州“便宜行事”进行宣抚,一面调兵镇压起义。
1912年1月1日,王怀庆按袁旨意赴滦州,企图利用与王金钮(王金铭之兄)、施从滨(施从云之兄)的旧交说服王、施放弃独立,王抵滦州即受起义军监视。1月2日,王怀庆逃脱,施从云、王金铭等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宣布滦州独立,成立“北方革命政府”,推王金铭为都督,施从云为总司令,冯玉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白毓昆为参谋长,军政府向全国发出了由施、王、冯三人共同署名的檄文,旗帜鲜明地反对帝制,拥护民主共和。檄文宣称:“全国人民,望共和政体,甚于枯苗之望雨也。诚以非共和难免人民之涂炭,非共和难免外人之干涉,非共和难免日后之革命。”并宣布:“即时振旅京津,廓清除孽,快捣黄龙。”同时,军政府发表对内对外宣言及各种文告,阐明军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
滦州起义震动北京。清廷恐将危及京津,立即调动袁世凯北洋军围剿滦州王怀庆逃到开平,急电袁世凯,并从石家庄市调第十二标到雷庄镇布防,拆除附近铁轨,阻止起义军西进。此时冯玉祥已被拘禁,各起义军部队均被敌人严密监视,中途第三营管带张建功部叛变。1月4日,施从云、王金铭率领部队誓师后进攻天津市,率领第一、二营官兵七八百人继续登车出发,当晚12时许,火车在雷庄附近出轨,又遭清军炮击,起义军伤亡甚大。一时喊杀声震天,战斗异常激烈残酷。施从云镇定指挥,临危不惧。经过数小时的厮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军渐居劣势。见此情形,司书翟胜耻力劝施从云速换便装逃走,施从云大义凛然,慷慨说道:“见危受命,古训昭然,予自从军之日,就思以死报国,死得其所幸也,已矣毋复言!”他指挥战斗更加沉稳坚定,率军血战至黎明。
清军见一时难以攻克,诡称停战议和,要他与王金铭到清军营中去谈判。从云、金铭为保存实力,以图再起,想趁机唤醒敌军倒戈反清,毅然决定赴会和谈,施从云并对劝阻的官兵说:“如果议和成功,一鼓可下京津;如出意外,以死报国。”遂率100名官兵前往雷庄,途中遭伏兵包围,不幸被捕。1912年1月5日(宣统三年十二月七日),施从云在雷庄英勇就义。时年32岁。后葬今桐城金神骑龙村。
后人纪念
滦州起义虽未成功,但使武昌起义得到保全和发展。民国14年(1925年),国民政府追赠从云为上将衔,在中央公园为他铸造铜像,永志纪念。并于滦州为起义烈士树碑建塔。
施从云墓,位于安徽省桐城市金神镇骑龙村,距市区东南14公里。墓地坐西向东,面积480平方米。墓地原为扇形,立有墓碑,墓坪上有香炉、石香案,左右两侧有石狮一对。1984年,桐城县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墓地原形有所改变。原碑立于冢前,重建墓碑立于墓后。重建碑正面镌刻“施从云烈士墓”,下款刻“桐城县人民政府立”;背后镌刻其简历。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施从云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从云,在安庆西门外办了从云小学、在苏州市办了从云中学。新中国建立后,从云的侄女施剑翘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在湖南省又办了从云小学。
参考资料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安徽省委员会.阳光市人民政府.2023-11-15
滦州起义中的冯玉祥和韩复榘.人民政协网.2023-11-15
施从云.桐城市人民政府.2023-11-15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军中革命
滦州起义
后人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