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颙,著名话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1929年生于
哈尔滨市,1945年参加革命,曾出演过《
白毛女》《刘胡兰》1954年到
俄罗斯留学,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话剧导演。
简介
在中国话剧艺术领域里,陈颙占有醒目的位置。她是国家一级导演、
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艺术总监、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这位新中国培养起来的第一代话剧导演,从执导第一部话剧《伊索》到执导《立秋》,她身后留下一个辉煌精彩、令人注目的艺术长廊。陈颙不仅局限于中国传统的话剧的导演法,而且以建筑手法来补充,把俄罗斯风格的古典话剧、戏剧特点调到现代,是一个火一样的导演。作品有:《马兰花》、《伽利略传》、《红鼻子》、《
关汉卿》、《
三毛钱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冰糖葫芦》、《蒙塞拉》以及其未成而身先死的话剧《立秋》,2004年4月18日,因心源性心脏病猝死,享年75岁。
特点
陈颙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有成就的话剧导演。她执导了50余部古今中外优秀剧目,获得了几乎所有的国家级话剧奖项。
陈颙的导演风格热烈、浓郁、深沉,既满怀浪漫又富于哲理,充满了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得益于她
广博的知识积累与深厚的文化功底。她曾担任解放区新
歌剧主演,
新中国成立后又学习了中华民族传统戏曲,继而赴
苏联留学,深入研究和实践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剧体系,后来又把
贝尔托·布莱希特实验色彩的史诗戏剧推上中国舞台。这些特殊的实践经历,使陈颙能够把人类戏剧的宝贵财富——东方的西方的、民族的外国的、传统的现代的,统统拿来,成为她艺术创作的营养和原料。也因此,她的导演实践路子宽、覆盖面大。
艺术贡献
1978年,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整个社会重现生机,适逢
全国科学大会召开,陈颙盛邀戏剧大师
黄佐临北上,共同执导
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的名剧《伽利略传》。这是一出最具思辨力量、难度极高的戏,两位导演根据
贝尔托·布莱希特“自然性和世俗性是史诗戏剧的主要特点”的原则,强调了追求科学真理需要特殊的勇敢,加强了世俗性与平民色彩,将原著中只在第10场才出场的
民俗音乐演唱者夫妇,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新人形象,充当全剧的叙述者,表现了人民顽强的斗争精神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该剧是
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话剧舞台上演的第一部外国剧作,演出十分成功,连演了80多场,场场爆满,一时好评如潮,成为我国戏剧界的一大盛事。
在陈颙的导演理论中,没有“保守”这个词,有的只是勇于探索的精神。但她的探索,是基于扎实的剧本和完整的故事,而非一味地强调实验,因而她的戏观众爱看。她导演的
贝尔托·布莱希特的《
高加索灰阑记》、《
三毛钱歌剧》和
意大利的《老顽固》、
日本的《几尔加美休》、
俄罗斯的《
钦差大臣》以及反映当代生活的《街上流行红裙子》、《冰糖葫芦》等都是叫好又叫座,成为一时之议。
勇于创新、超越自我,也是陈颙成就经典的原因所在。
童话剧《马兰花》是中国儿艺的保留剧目,至今已四次复排,影响了新中国几代观众。这出戏,陈颙于1959年执导,后来还搬上了银幕。1990年复排此剧时,陈颙革命性地把它改创为童话
音乐剧专业,将剧中的老猫由一变四,歌舞成份加重,使之更具观赏性和趣味性。2001年,陈颙又执导了中英文双语版的《马兰花》,使这部新儿童戏剧的经典之作再次与时代同步前进。
排演台湾戏剧,陈颙是中国内地第一人。1982年,陈颙将台湾剧作家
姚一苇的《红鼻子》搬上了首都舞台,在
青艺剧场连演60多场,引起社会热议。这次民间活动开启了两岸文艺交流之门。1993年,陈颙又率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关汉卿》剧组率先访台,在
台北市、
高雄市、
台南市等地巡回演出。这是中国内地第一个访台的艺术团体,由此掀开了两岸文化交流的新篇章。原中国青艺院长、戏剧评论家
林克欢说,如今,两岸戏剧交流日趋频繁,但人们永远不应忘记,两岸戏剧交流的第一推手是陈颙导演。
改革开放初期,陈颙曾当过青艺的一把手——艺术总监,并开始试行聘任制。这突然的变革使长期在大锅饭体制下呆惯了的人们惊慌、愤怒,陈颙家的窗玻璃都被砸了。如今,当人们适应了改革,并在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时,再回头看看陈颙——那个过渡时期的改革者,颇有悲壮之感。陈颙后来不当领导了,对此她并不介意,也没有什么怨言,是非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1993年,陈颙为
中央实验话剧院排演《老顽固》,由
雷恪生、
李雪健、
冯宪珍、
游本昌、
黄小立、
伍宇娟、
陈炜等当红影视明星出演。在建组会上,记者们忙于追星,忽略了陈导,但她并不在意,还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风趣地一指冯宪珍说:“让宋导来回答吧!”(冯宪珍刚在电视剧《爱你没商量》中饰演话剧导演
宋凯)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1996年,正值小剧场话剧兴盛,京城几乎无大戏,恰在此时,陈颙执导大戏《几尔加美休》。记者曾问陈导,人们热衷于小剧场实验剧,为何还排这样一个大戏?陈导说,一味上小剧场戏,观众看多了也会厌烦的,人们永远欢迎精致的作品。其实,小剧场戏中不乏混珠之作甚至是低俗无聊的东西,但陈导没有否定,也没有看不起它们,只是坚持为观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
上世纪90年代末,京城剧坛兴起一股将外国话剧中国化的风气,尤其是
意大利剧作家
达里奥·福的《
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被改得面目全非,引发争议。陈颙是导外国戏最多的导演,记者为此采访她,她十分严肃地说,任何一位剧作家,都有其民族的、时代的、特定的生活背景,其作品都有独特的哲理思考。作为导演,要从中寻找人类共通的东西,把它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展现给国人,而本质的东西不能动。至于将古改为今,洋变为中,则纯粹低估了观众的理解能力。导演如果有太多的想法原作不能承载,那就改编原作或干脆另起炉灶。她的这段话在《
光明日报》刊发后,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但对陈颙来说,生乃绚烂,死则壮美,如同划破夜空的星斗,给世人留下灼目的光芒。也有人感叹:陈颙的离世如同她导演的话剧作品一样,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