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柱山
位于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的石柱
砥柱山位于河南陕县东北的三门峡市黄河中间,有神门,鬼门,人门等三门。
砥柱山,也作底柱山。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凿宽山两侧的河道,使河水分流而过,这座山就象一根高大的石柱,矗立在黄河的急流之中,砥柱山由此得名。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中有“以入砥柱之中流”句。元代诗人丁鹤年《自咏诗》中有“长淮横溃祸非轻,坐见中流砥柱倾”句。
地理位置
砥柱山,位于河南三门峡城东四十里、山西平陆县东南五十里大河中。
在古代,河南三门峡市的黄河河底,由于横着一道高高低低的岩石,日而形成三股急流,俗称北边一股为“人门”,中为“神门”,南为“鬼门”,而以“鬼门”尤险。三门峡名称就由此产生,由于黄河在该地最急最险,因此从前的船只,在经过三门峡时,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
然而,在河南三门峡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直对砥柱山冲去之时,这根高大的“石柱”却迎着险恶水势,巍然屹立,毫不动摇。因此,古人常用“中流砥柱”来比喻在艰难险恶动荡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持作用的力量和人物。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史料记载
底柱底,一作砥。底柱山,亦曰三门山,在今河南府陕州城东四十里、山西平陆县东南五十里大河中。《尚书·禹贡》:导河至于底柱。《水经注》: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水中若柱然,故曰底柱。《元和郡县图志》:禹凿底柱,二石见于水中,若柱然。河水至此,分为三派,流出其间,故亦谓之三门《陕志》:三门,中神门、南鬼门、北人门。惟人门修广,可行舟;鬼门尤险,舟筏入者鲜有得脱。三门之广,约三十丈。其东百五十步,有峰特立,斯为底柱。自底柱而下,至五户滩,其间一百二十里,夹岸巍峰重岭,干霄蔽日,盖亦禹所凿以通河者。冲湍激石,有一十九滩,水流迅急,势同三峡,破坏舟船,自古所患。刘彻时,河东守番系言,漕从山东西,岁百余万石,更底柱之艰,败亡甚多而烦费。鸿嘉四年,以河水决溢为患,杨焉上言:河从上下,底柱险隘,可镌广之。乃令镌之。才没水中,不能复去,而令湍流沸怒,为害弥甚是年秋,渤海、清河、信都河水溢。东汉兴平二年,李亻等寇长安,帝幸陕,别将李乐欲令车驾御船过底柱,出孟津。杨彪以为河道险艰,非万乘所宜乘,乃止。曹魏景初二年,以底柱道险,遣寇兹浚冶。晋泰始三年,复遣乐世帅众修凿,功卒不集。隋开皇三年,遣韦自蒲、陕以东,募人能于洛阳市运米四十石,经底柱之险,达于常平者常平仓,置于陕州区,免其征戍。十五年,诏凿底柱。大业七年,底柱崩,偃河逆流数十里。唐贞观二十年,幸河北河北,今山西平陆县,观底柱,令魏徵勒铭。是时,自洛到陕,皆运于陆;自陕至京,乃运于水,以避底柱之险也。显庆元年,苑西监褚明议凿三门山为梁,通陆运,功不成。后大匠杨务廉又凿栈以挽漕舟,人以为苦。开元二十一年,转运使裴耀卿渭河平原用度不给,请于河口置仓即武牢仓,使吴船至彼,即输米而去,官自雇载,分入河洛。又于三门东西各置一仓,至者贮纳,水险则止,水通则下。或开山路车运而过,则无复留滞,省费巨万。从之。明年,遂于三门置仓,东曰集津,西曰监仓亦名三门仓。漕舟输其东仓,而陆运以输西仓凡凿山十八里,以陆运。复以舟漕达关中,避三门水险初,舟运江淮粟至东都含嘉仓,陆运三百里至陕。自耀卿建议,既避水险,而陆运庸钱亦省数十万缗。二十九年,陕州刺史李齐物,请凿底柱为门以通漕,开山巅为挽路,沃而凿之。天宝,上言三门运渠成。然弃石入河,水益湍怒,不能入新门,候水涨,以人挽舟而上。未几,益阻涩,不可行舟。贞元二年,李泌为陕观察使,益凿集津仓山西径,为车道十八里,属于三门仓盖即裴耀卿故道。时泌又为入渭船,方五板,输东渭桥大仓,人以为便。宋乾德元年,诏重凿底柱三门。庆历中,陕西省用兵,欧阳修请案耀卿旧迹,以通漕运。政和五年,蔡京建议,凿大亻丕、三山两河,创天成、圣功二桥,役夫数十万,才成而水涨,桥坏。前朝天顺中,杨鼎言:黄河乃汉唐淮安盐河,即今盐船木筏,往来不绝。其间虽有三门、析津之险,而古人倒仓之法为当。三门之上有小河,仅通延绥。如以所运粮草,各贮水次,通流亻赞运,庶几军饷可足。许进亦言:黄河自陕州区而上,至绥德县近境,春初皆可舟行。若计沿河郡县,改征本色,水陆接运而上,榆林市可以少苏。盖黄河在山、陕之间,河津市为险龙门,见陕西韩城、山西河津县;而在晋、豫之交,底柱为厄也。
历史典故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砥柱者,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当水者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过,山见于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衔左,以入砥柱之中流。”砥柱山又名指柱山,传说此山天天再长,后被仙人指住不再上长。故得名指柱山。它是蟒河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1572.6米,是一座由太古界和元古界产生的变质岩和结晶岩所构成的山峰,四周万仞绝壁,只有一条人工开凿的小石阶通往山顶,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主要景观
山脚被茫茫林海覆盖,山腰云雾缠绕,山顶晴空万里。中峰尤高,峰顶呈圆柱状,大约有两千平方米,上面建有祖师庙、菩萨殿、求子殿、武当道观,每逢农历二月二,是砥柱山的庙会,届时,周围四乡八里的山民远至河南省的、陕西省的,都要到山上布施求药。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史料记载
历史典故
主要景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