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务廉(约8世纪人物,生卒年不详),
唐朝著名工匠,官至将作大匠,擅长营建宫殿楼台。因贪污千万而被罢免,但仍被誉为能工巧匠。
人物简介
姓名:杨务廉
性别:男
生卒年:不详
字:不详
号:不详
所处时期:唐朝
个人简介
有巧思,善于营建宫殿楼台,官至将作大匠。
后因贪污数千万免官。
杨务廉在
沁州时制造一木制机器人,长相类似僧人,手执一碗,自能行乞。
生平简介
杨务廉 唐杨务廉,孝和时,造长宁安乐宅仓库成,特授将作大匠,坐赃数千万免官。又上章,奏开陕州三门,凿山烧石,岩侧施
栈道牵船。河流湍急,所顾夫并未与价值,苟牵绳一断,栈梁一绝,则扑杀数十人,取顾夫钱籴米充数,即注夫逃走,下本贯,禁父母妻子。其牵船夫,皆令系二子胸背(背原作皆,据明抄本改),落栈著石,百无一存。道路悲号,声动山谷,皆称杨务廉为人妖。天生此妖,以破残百姓。(出《
朝野佥载》)
唐朝人杨务廉。孝和年间,建成了长宁安乐宅仓库,皇帝特授予他将作大匠一职。后来因他贪赃数千万而被免职。以后他又上书,奏请在陕州
三门峡市开道。开山凿石,在悬崖上架起
栈道供牵夫行走。那里的河水十分湍急,所有雇用来的民工都不给工钱,假如牵绳一断,或者栈一折,就击杀数十人,然后用这些民工的工钱买成粮食来顶上这些死者的数目,并注明这些人是逃走的,通知当地官衙,囚禁他们的父老妻儿。对于拉船的牵夫,则命令在每个人的前胸后背拴上两个砣子,一旦落栈着石,百人之中也难活一人。整个道路都响着悲痛的号子,声音振动了山谷,人们都把杨务廉称作人妖。天生此妖,就是来残害百姓的啊!
职业经历
杨务廉
武则天称帝期间,
袁恕己仕累司刑少卿、知相王府
司马。唐长安四年(704)武则天病重,袁恕己同宰相
张柬之等乘机发动兵变,诛杀武后宠臣
张易之、
张昌宗,废周国号,迎
李显李显复位。袁因功右迁中书侍郎,封
南阳郡公。袁恕已为官刚直廉洁。中宗之女
安乐公主怂家奴强抢良家女子,袁恕己支持刑部将恶奴逮捕归案。安乐公主大怒,到中宗处告状,中宗下了一道放人手诏,袁恕己竟不奉诏,据理力争,终于说服中宗,遂将恶奴斩首。大臣杨务廉因巧于营建宫殿楼台而被提升。袁恐中宗沉溺于奢侈游乐而不思国事,数次弹劾“杨务廉位居九卿,不以治国安邦之策进于帝,而专事营造宫殿宛以媚上,不予贬,皇恩厚德就不能昭示天下”中宗遂贬杨务廉为陵州
刺史,晋升袁为
中书令。
姓氏起源
据
唐朝林宝的《
元和姓纂》和宋代
郑樵的《
通志·氏族略》记载,杨姓出于姬姓,源于晋地之
杨国(今
洪洞县东南)。西周
姬诵姬诵封其弟
唐叔虞领地于今
山西省西南一带,建都于唐(今山西
翼城县西),为唐侯。因唐地临
晋水,由此为晋(诸侯)国,叔虞即为晋开国之君。至
春秋时,
晋国内乱,
晋武公(叔虞后裔西周第九代君夷王姬之十世孙)灭侯统一晋国。
郑武公死后,其长子诡诸继位,为
晋献公。
秦献公相继灭周围诸小国,包括杨国。
秦献公封其二弟伯侨领地于杨,以地取姓即为
杨姓。由此伯侨成为杨氏得姓始祖,距今约2600多年。
另一说:“
姬静(姬静,也作靖)儿子
姜子牙,
姬宫湦时封为扬侯,为晋所灭,其后为氏焉(古代“扬”通“杨”)。”意即宣王小儿子尚父,其兄幽王封其地于扬,建扬(诸侯)国。春秋时扬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此说之杨姓起源矩今也约2600多年。另据《史记·晋世家》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记载,晋灭
杨后,封杨地为大夫
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
姬姓,因
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至
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顷公灭了势力日益强盛的羊舌氏等氏族(肸为突之孙,肸之子名伯石),伯石之子遇其时逃难于原毕国所在地(今陕西西安、
咸阳市以北,原是
周文王姬昌子孙的封地),复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史载此
杨姓为杨氏正宗源头,距今约有2500年左右。
其后裔定居于
弘农、
华阴市一带(
河南省西北、
陕西省东部
渭河下游一带)繁衍生息,故华阴成为杨姓郡望。
秦汉以后播迁全国各地的
元献皇后宗支,许多均源自关西(
潼关县以西)弘农、华阴。杨姓始出于
晋国,
春秋末期晋国六卿逐渐强盛,公元前4世纪中叶(前368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卿(诸侯)瓜分成韩、赵、魏三国地盘,史称“
山西省”。
故有杨姓“源于三晋,望出弘农”之说。但几说均可证杨姓出自
姬姓。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
黄帝后裔,
周代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西周的王位由
秦武王数传至
姬静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
姬宫湦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
杨国,后为
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陕西杨家村出土27件青铜器中,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鼎”和杨国建国有关。
该鼎有一篇280多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
犬戎族的一支“”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关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
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翻译成
粤语,大意是:
姬静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
“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国,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
翼城县西)后,
姬诵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
唐叔虞 (唐叔,
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
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
晋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
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
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
羊舌突,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
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
羊舌肸,又称叔(月八十),是
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
华阴市(今属
陕西省),称为
南阳公主。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
山西省杨氏。
又据《
广韵》、 《
通志·氏族略》所载,
姬静少子
姜子牙封于杨(今
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
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
晋献公灭杨,后封
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
晋平公时,杨又成为
羊舌肸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
1993年,在
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晋国故遗址,编号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铭文作“杨姞作羞礼壶,永宝用”,专家们由此命名其为“杨姞壶”。
“杨姞”是什么人?专家们对此有过激烈争论,
李学勤、
王光尧、
李伯谦三位著名考古学者根据“杨姞壶”铭文指出,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
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也就是说,在长父建杨国之前,确实有过另一个国君姓“姞”的杨国。这个国家如何没有了呢?专家推测,应该就是被频繁入侵的猃狁灭掉了,晋穆侯邦父夫人杨姞很有可能就是“姞”姓杨国君末代的公主。
三、赐姓转姓
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朝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
北魏勋臣
八姓之一。
义臣之父尉迟崇,
北周时为
定州市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
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
由于常在
杨坚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
国姓永丰公主,赐钱三万贯,酒三十,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
湖南省、
贵州省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晋朝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
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
杨飞龙,有外甥
杨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
氐族首领,被
司马邺封为
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
五代十国。
唐朝自“
安史之乱”后,
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
李隆基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
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
杨玄价家,遂转姓杨。
李儇时,杨复光因镇压
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
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
杨姓最显赫的郡望。
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
中尉,后来定策立
李晔,权倾一时。
4.改姓
如
拓跋宏迁都
洛阳市后,施行汉化,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
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
单姓「杨」氏。
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
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
满族,原姓赵。1938年,任
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
杨林,朝鲜
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
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
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
如
杨业——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
北汉世祖
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
刘钧有养子
刘继恩、
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
赵光义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
太原市,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
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
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
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
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
四、少数民族杨姓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
唐朝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
杨干贞,
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
南诏权贵,
大长和国时为
剑川县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白族,
大理白族自治州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
举人,任
黄州府(治在今湖北
团风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
汉族。居住在
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
康熙迁居
吉林省,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
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
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
杨昌,
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
喜庆十二年(1807年)
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
爱新觉罗·旻宁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
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
城步苗族自治县人。大约于元
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
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
父亲杨(
王景),杨洪初从
明成祖北伐,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
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
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
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
正德年间
进士。
五、出自扬姓
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