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州古城
江苏省连云港市旅游景区
海州古城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中大街61号,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连云港市旅游文化区域。该古城自古就是海、赣、、灌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淮海东来第一城”的美称,古城分布着孔望山石棚山、桃花涧、锦屏山等著名景点,全年全天开放。
海州古城始建于萧衍天监十一年,全长九里一百三十步,城有四门,位于锦屏山北面,距市区心仅5公里。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近年,海州古城建设迅猛发展,建起了古城门阙,上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手书——“东海名郡,海州古城”;恢复了朐阳门,修复了钟鼓楼,建造起10多万平方米的仿明清建筑,重新恢复了昔日古镇的形象,并整理开放了百子庵、连云港碧霞寺等宗教活动场所,修建了一条由海州古城通往孔望山的公路。
海州古城是连云港市十大适合夏季旅游地方的第二名,也是江苏省晚上必去十大景点的第7名。古城沿街楼台错落,画梁雕栋,色彩纷呈,被游人称誉为“苏北孔子庙”。
地理环境
海州古城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连云港市的前身。它位于锦屏山北面,距市区心仅5公里。当年建陇海铁路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秦始皇统一中原地区后,公元前212年在海州建朐县,并立石阙,作为“秦东门”。在秦汉,海州已是能泊数十只商船的开放商埠。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途径海州,使之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
海州区连云港市的摇篮,秦汉时期称朐县,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12年)始称海州,自秦汉以来,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海州经济繁荣,商贸云集,风光秀丽名胜众多,素以“淮口巨镇”、“东海名郡”著称。
历史沿革
海州城最早建筑于公元512年(萧衍天监十一年),海州城南边是山,北边是海,所以最早只有东西两门,东门今已不存,西门就是现在的鼓楼。所以鼓楼以东是老城,即南北朝以前的朐县,鼓楼以西是新城,是唐宋时增修的。
公元1162年(宋绍兴23年)义军魏胜抗金守城,加筑海州城垣,修浚城壕,金兵到达海州城下时,曾攀上白虎山窥视城内动静。为加强守备,魏胜动员群众筑外城,把白虎山纳入城中,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李璮连云港市城池又修了一次。宋代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做诗《登海州城楼》云:城外沧溟日夜流,城南山直对城头。溪雨田足禾先熟,海树风高叶易秋。从这四句诗里可看到海州城内外的大致情况。
元代时西城区废。明初,重又沿西城故址筑土城,其城界在蔷薇河的河漫滩上,故以后俗称东有临海门区,西有水关门。
明洪武十三年守备魏王,又在西城故址上加修土城,城墙局部开始用砖围砌,永乐十六年海州城加砌砖石,周长九里一百三十步,约4600米,高两丈五尺约八米,四个城门分别是:东门因靠海,叫:镇海。西门通河称:临淮。南门位于高坡之上,直对朐山,称:朐阳。北门对着临洪口,称:临洪。北门西侧建禹王庙,有镇水之意。城内市桥又名四桥,因为河水通往四个城门。市桥是城内一个码头,而东、南、北三门水均从西门出,故称水关门。
明末倭寇入侵沿海,又对城池加以修补,到隆庆六年城墙已厚达一丈九尺,外贴四尺厚的城砖。
清康熙七年,山东郯城地震,海州城倒十分之二三,二十四年又受大水,倒塌十分之六七。乾隆年重修,为了防水,又浚深了壕沟。民国后改海州区东海县,县政府一直在海州城,全长15里,西门突出,城内分孔子庙和砚桥,全镇人口一万两千人。
由于海州区是海赣沭灌的行政中心,江苏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城内天后宫,后迁新浦,天后宫东侧为东海县政府所在地,后迁二营巷。通观连云港市全城,明显分成东西两部分,鼓楼居中。
1939年2月27日,日军滕本大队侵占了赣榆区。同日,日军从宿迁市进犯沭阳县,当晚占领沭阳城。1939年3月1日,日本侵略军第五师团21联队在海军第四舰队、空军第七飞行团配合下在灌河口登陆,侵占了淮北盐集散地燕尾港镇、陈家港。当日,溯灌河而上直达响水镇、新安镇附近。1939年3月2日,日军21联队先遣队侵占大伊山,1939年3月4日占领板浦镇
1939年3月3日,另一路日军从子口登陆,1939年3月4日侵占南城。同时,日军114师团的步兵1个大队、第21师团的步兵1个大队及日本陆军第五师团的第212联队上午攻占了海州城。至此,海属地区全部沦陷。日军对港口、海州区、青口、南城、新浦、云台山等地狂轰滥炸,对村庄、平民烧杀抢掠。据不完全统计,仅灌云县(含今灌南县大部),赣榆区两县和路南东海县,被敌寇杀害6960人,致残2047人,被强抓壮丁4474人,被害造成孤寡者5901人(路南东海缺),被烧毁房屋256833间,损失大牲畜34394头(匹),被抢粮食与被烧粮食3403万公斤。日军对海州城轮番轰炸,致使海州城内大型建筑无一完整,古城变为一片焦土。考棚及环境幽美的东海师范(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只剩下一些断壁残垣。
1938年5月20日至23日,日军连续4天狂轰板浦镇,古镇硝烟弥漫,墙倒屋塌声、哭叫声连日不绝。城内共有700余间房屋被炸毁,70多人被炸死炸伤。崇庆院、盐义仓、二许故居等古建筑被炸成一片废墟。古刹三元宫,周围有13处殿宇,形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由于日军的一次轰炸、三次放火,除灵观殿尚存外,三官大帝(尧舜禹)、佛教经典千卷等珍贵文物和古建筑都化为灰烬。
1991年以来,海州区以建设“集商贸、旅游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为目标,对方圆2平方公里的海州古城实施了改造,建成、恢复古街巷8条,竣工仿古建筑15万平方米,古城风貌基本恢复。沿街楼台错落,画梁雕栋,色彩纷呈。被游人称誉为“苏北孔子庙”。
2015年,海州古城复兴计划全面启动,以“复兴古城形制、凸显古城印象”为手段、以“推进古城复兴,打造幸福街区”的目标,围绕‘一庙一街一路,坚持“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力争利用3至5年的时间,将海州古城打造成为苏北鲁南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
主要景观
周边景点
孔子登山望海,而成为中国文化史册上的千年奇山。孔望山国家4A级景区——位于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古城城东,锦屏山东北麓,东西长800米,南北宽300米,平均海拔129米,传说孔子曾登此山而望东海,故名孔望山。唐时此山称龙兴山,南宋防金,又称巡望山。以丰富的人文景观而著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棚山国家AAA级风景区位于海州城的东部不远处,掩映在几百亩桃园之中,春来一片花海。石棚山虽不太高,但怪石嶙峋,千奇百怪。古人凭借丰富的想象力,给许多顽石赋予了生命,万花岩、佛手岩、群龟探海、犀牛斗象、天瞻独跃、海豹望月、金猴扫墓,巧夺天工的试剑石、芙蓉洞、小九曲等,都足以让游客驻足观赏,留连忘返。
山顶有一座石棚,上刻有“高行清风”四个大字,这是当时海州刺史王同为颂扬石延年的品行而写。传说当年石曼卿常在这里读书弹琴,饮酒宴乐,故后人于石壁间镌刻了“石曼卿读书处”六个擘大字,深入石骨,古朴可爱。石棚山已扬名方圆百里,吸引着四方宾客。
•桃花涧
桃花涧位于连云港锦屏山南麓,距连云港市区9公里。这里山青水碧,谷幽涧深,而且每年的4月桃花遍开,桃花涧与山涧相互掩映,风景如画般美丽,桃花涧引来游人如织,因此名曰“桃花涧”。
桃花涧山水俊秀、风景优美,素有“苏北九寨沟县之称”,三十六景遍布其间,云雾缭绕,流泉飞瀑、石壁陡峭、步移景换,沿涧茂林修竹吐翠,满山草绿花香,宛如一幅画中仙境
此桃花涧源自锦屏山马耳峰,峰上细流千回百转汇集成滔滔涧水,从山上挺拔的林木丛中幽幽穿过,桃花涧与裸露的山峰石骨,桃花涧共同构成一幅颇具风味中国画,最后流向了南坡。桃花涧景区的下面,还有著名的锦屏磷矿区。
•锦屏山
锦屏山位于海州城南,它原名朐山,秦时在此设置朐县而得名。清朝康熙十三年,海州区知州孙明忠因山色锦绣,美如画屏,更名为连云港锦屏山
这里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有璀璨国宝摩崖造像,有我国“最早的天书”将军崖岩画,有我国东部沿海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桃花涧,还有为数众多的碑刻遗存,是古连云港市文明的发祥地。
洛阳锦屏山苍峦迭翠,绵亘十数里,主峰海拔429米。
文化活动
历史文化
古城的核心——中大街
连云港市的历史发展变迁中,有着这样四条老街:海州中大街、民主路老街、连云港老街、南城六朝一条街
这些老街,恰似城市的靠椅,让人们得以休憩,得以享受片刻悠闲的时光,并在这时光中难得地回望过去,用新时代的头脑,呼吸历史积累下来的优雅空气。
岁月像一块磨刀石,打磨出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光彩。
今年年初,四条老街都在谋划新生。新浦区民主路改造、连云区连云老街改造都已经列入2013年城建重点项目,并列出了时间表。海州古城复兴一直在进行,南城六朝一条街随着新海新区的建设也在焕发新生。
倘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海州古城的街巷里缓缓行走,会有一种时光穿梭的错觉。在这座有千年历史的古城中,每一处地方,无不烙着历史的痕迹。海州古城是连云港市的前身,中西部铁路交通主动脉陇海铁路”中的“海”即来源于此。在海州古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仅留下了众多名胜古迹,遍布城内的街道也独具特色。踏上青石铺就的古城中轴线———中大街,街旁灰墙灰瓦的院墙,无一不透着沧桑,散发出浓郁的朐风海韵。
•大港梦的发端地
老街巷承载着一个城市的历史,记录着城市的骄傲与遗憾,也珍藏着人们的回忆与梦想。每一个关于城市的故事都离不开老街老巷,它们曾经是城市的血脉,与城市的人们骨肉相连,在见证时代风雨的同时,也感受着岁月沧桑。
海州区秦汉称朐县,建城于萧衍天监十一年(公元512年),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始置海州。自秦汉以来,连云港市一直是海赣沭灌地区乃至周边更广阔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古海州城内形成以中大街为中心的格局,东西主轴东大街(东门至钟鼓楼)、中大街(钟鼓楼至十字街)、西大街(十字街以西段);南北主轴为南大街(十字街至西市桥)、北大街(西市桥至北门)。
东起钟鼓楼,西至十字街,全长375米的中大街,在清朝和中华民国曾盛极一时,也是大港梦的发端之地。如今连云港市以亿吨大港雄姿立于海州湾畔,海州名人沈云沛功不可没。沈云沛出生于1854年,卒于1919年,地地道道的海州人,清光绪二十年进士,历任庶吉士、农工商部右参议转左参议、邮传部右侍郎、邮传部尚书、津浦铁路会办大臣、吏部右侍郎等职,时为苏北著名的在京大官。
1916年,陇海铁路通至徐州市以东,对于这条铁路的出海口问题,沈云沛与当时另一个实业巨子张謇发生过严重分歧。沈云沛主张陇海铁路修到台州市,张则主张把铁路修到南通市
在沈云沛的力争下,陇海铁路东段修到了海州洪门,成为海州经济史上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从此,海州再也不是海边小城,而是国铁集团交通线上的一个新起点。民国24年,连云港市建港,当时荷兰承包商的建港办事处曾由南京市搬至谢家洋房办公。
大港梦在海州古城发端,成就了今天江苏省沿海开发、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四大战略机遇在港城的叠加。
•三脉的集聚之地
中大街一街八巷,那些巷名海州人个个耳熟能详:二营巷、塘巷、关庙巷、孔巷、隍庙巷、儒学巷、王巷、蒋巷。周边的沿街店铺、寺庙等也都集聚于此:海州文庙、生庆公、天成药店……这里是文脉、财脉、人脉的集聚之地。
说到文脉,不得不提海州文庙。海州文庙也称孔子庙北京孔庙,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当时作为专门祭祀孔子的庙堂。宋朝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9年)的海州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学宫之一。经过历代的增修扩建,到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形成了文庙最盛时的布局:庙址南至城基,北至现在的新建路,东至隍庙巷,西至儒学巷。当时的文庙,东有城隍庙,西有大慈禅寺,是古海州城中心儒释道三家祭祀场所建筑群中气势最为雄伟、面积最大的一组建筑。
今天遗存下来的孔子庙建筑是由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海州区学正翁咸封修建的。孔子庙以正门为中轴线,门前东西向中大街将中轴线上的建筑群分为南北两部分。目前,海州古城的清代建筑中,保存比较完好的就是位于中大街的海州区中心幼儿园(原中大街小学)院内的戟门,这里是古海州文庙所在地。戟门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但从其厚实的墙体与粗壮的木柱及坚实的房梁仍然可以看出,当年修建它的时候,用料之讲究,用心之细致。
清末明初之际,连云港市成为海属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重要,“南蔽江淮、北控齐鲁”成为淮北市名郡。
“财脉”即沿街商贾都聚集于此。天成药店、生庆公茶庄等新浦后街的商铺,都是在这里兴起的。而港城实业,也从这里发迹。油纸厂、电厂、农副产品……从后河码头销往全国各地,继而走向世界。
所谓“人脉”,即海州古城有五大姓:殷、葛、沈、杨、谢。这五大姓氏的居民全都住在中大街沿线,如谢家楼就是在家门口开起了商铺,在当地享有极高的声誉。海州城旧有谚:“杨家花园谢家楼,沈二老爷独占南山头”。与谢家楼齐名的杨家花园如今已无寸瓦片砖可寻,而位于中大街的谢家大院内的洋房却有幸得以保存。谢家洋房由荷兰人设计,青岛人施工,与连云港站办公大楼、钟楼为同期建筑,现为海州公安分局办公场所。
•佛道儒三教合一
清代“康乾盛世”期间,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佛教寺、庵、道观和祭神的庙、宫遍布海州,清末更有“九庵十八庙”之说。一条街佛道儒三教都有,在国内其他地方十分罕见。
当时的中大街核心繁华地区在马路口,从东往西依次是城隍庙道教)、孔子庙(儒教)和大慈禅寺(佛教)。城隍庙旧址在今电影院及其后面的食品厂,其原址在钟鼓楼以东,元末毁于战火,如今已不复存在了。
大慈禅寺位于海州城内十字街东首,原名大悲教寺,俗称大寺。该寺始建于宋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整个寺院建筑于1971年被拆除,建设鼓楼中学(后为海州中学宿舍)和文化馆,附近居民再也听不到晨钟暮鼓和悠扬的诵经梵唱之声,只有山门前“八”字形广场在告诉人们昔日寺院的庄严肃穆和香火的旺盛,时时勾起老一辈人们的记忆。
连云港市历来为淮邦重镇、历史名城,文化古迹甚多。时光荏苒,在经历了上世纪的战争与浩劫后,古老的城墙、州府、花园、书院、寺庙、聂氏宗祠一一从我们视线中逐渐消失,只能从旧照上得窥一斑。海州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残缺不全,保存完整的不多。
海州九庵十八庙
海州古城内外及山川之间,佛道两教历代兴建的寺庙宫观建筑也比比皆是,虽代有兴废,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达六十余处,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九庵十八庙”之说。
素有“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的古海州,地处“南蔽江淮,北控齐鲁”和海、陆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区位独特,历史悠久,古迹众多。境内的国宝将军崖岩画,就是四、五千年前的连云港市先民们,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劳作、祭祀的遗存,另一国宝孔望山摩崖石刻,则记载了佛教在一世纪初传入我国的史实,其他古建筑、Gucci道、古战场的遗迹,遍布州内山水之间。而反映佛教和道教海州区两千年来流传和弘法的宗教文化,及其大量的佛教寺庵、道教宫观神庙,则是古海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处古丝绸之路东起点和海上丝绸之路登陆点的古海州,佛教传入较早。而被称为海上仙山的云台山滨海近陆,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佛道两教都把海州作为他们弘法的理想场所,竞相兴建寺庙宫观。范围不大的孔望山,既开佛教在连云港市流传的先河,又是我国道教最早的建筑东海庙兴建之所。作为治所的海州古城内外及山川之间,佛道两教历代兴建的寺庙宫观建筑也比比皆是,虽代有兴废,但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达六十余处,直到清末民初,仍有“九庵十八庙”之说。这些风格各异、造型精美的寺庙建筑,既反映了佛、道教在海州的兴废交替,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的见证,是二千年封建社会发展的缩影。这些寺庙,具体体现了宗教文化参与、融合并最终创造出海州辉煌的古文化的历史过程,寺庙中雕刻、绘画、经典、碑刻等应有尽有,其中许多是中国古建筑和雕刻艺术的精品,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同时,这些寺庙也是人们进行宗教文化生活的场所和休憩游览的风景旅游胜地,以及民间对外友好交流的窗口。
古海州佛、道教长期并存,但却有各自的弘法基地,即有各自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佛教的寺和庵,是供奉佛像、存放佛教经典的场所,是佛和菩萨的“住宅”,也是出家僧人进行佛事活动和他们修持、生活和居住的地方。而道教的宫观神庙,则是道教所奉之神的祭祀场所,是道教神职教徒(即出家道人)修习道教的斋仪和道术,以及生活居住的地方,是弘扬道教文化的基地。但由于道教是原始宗教,这些祭祀场所大都是专门祭祀某位神仙的神庙,因而专指性很强。
从公元一世纪初的东汉初年,直到晚清的一千九百年间,古海州都在陆续兴建寺庙。大量寺庙出现的原因,一是古海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二是与我国佛教、道教的兴衰密切相关。佛教自一世纪中叶的汉朝传入我国后,第一次兴盛于晋,至隋、唐进入鼎盛时期,清朝又趋复兴。海州区北齐年间建成的连云港龙洞庵唐朝前后建成的园林寺、紫竹庵以及清朝建成的百子庵、观音庵、神州庵等,都见证了佛教兴衰的过程。道教自汉朝初年形成后,元、明两代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清代即趋衰微。与此相关联的是,海州区连云港碧霞寺、天后宫、真武庙等道教的宫观神庙,大部分建成于这个阶段,见证了道教当时在连云港市的兴盛情况。三是相当一批数量的寺庙,是由封建王朝直接诏令全国各地官方设置的,是其宗教政策的直接反映。如明清两朝,都诏示天下,分别在学馆和郡县以上行政单位兴建文昌帝祠,为其科举选士制度服务。海州的文昌宫、社稷坛、城隍庙、蒲神庙等,都是官府出面建造的。第四,寺庙众多也是一个地区人文水平较高的反映,是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俗话说,盛世修庙。没有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实力,建不成寺庙。古海州物产丰饶,为兴建这些寺庙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以寺庙为基地的佛道教文化,特别是其中关于教育、科技、医药等学术成果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又推动了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及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甚至形成了不少至今仍然存在的民俗,这是对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积极方面。
改革开放后,国家进一步明确了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并发布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等法规。1988~1992年,市和海州区政府先后修复了连云港龙洞庵、百子庵、观音庵(古佛庵)。1994年,恢复连云港碧霞寺佛教活动场所,更名为碧霞寺。2000年,恢复紫竹庵佛教活动场所,定为首堂寺院,更名为紫竹林。区内共有二寺三庵5座佛教寺院。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连云港市区还积极筹措打算恢复著名的园林寺及孔子庙等寺庙。
区内最早建成的寺庙是位于孔望山西南角山坡上的东海庙。该庙建成于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是我国最早建成的道教庙宇。庙宇虽然早已湮没,但残存庙碑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国家文物部门已划定其遗址保护范围。
现存于世且历史最悠久是位于孔望山南坡的连云港龙洞庵。这座寺庙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其历史仅比“海州”这个地名晚20余年。
现存最大的寺庙是占地十亩的连云港碧霞寺。这座寺庙原名碧霞宫,建于元泰定元年(1324年)。缘于这座寺庙的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白虎山庙会,是海属地区童叟皆知的著名庙会,其历史已有300余年,至今长盛不衰。
现存海拔最高的是位于锦屏山中的紫竹林。这座庙宇建于南唐年间(960~975年),因庵内多紫竹而得名,周围风景优美,是名符其实的深山古寺。
海州区八景
朐阳八景
崖阴积雪粉妆峰,石室春风霭气浓。
马耳晴岚飞彩凤,虎峰夕照应非熊。
旸谷朝霞金罩柳,疏楼夜月玉笼松。
苍梧县晚渡人归后,蒙羽秋成乐岁丰。
朐阳八景诗,乃明代诗人林廷玉选取海州八景所作七律。景一:“崖阴积雪”,是从海州城上南望锦屏山阴的积雪,如同粉妆玉琢而得名。
景二:“石室春风”,是写春天看海州石棚山石室周围水气蒸腾的景象。
景三:“马耳晴岚”,是说锦屏山的最高峰马耳峰晴天吐出的山岚之气,如彩凤飞腾。
景四:“虎峰夕照”,在写海州城南白虎山于夕阳返照时,如一卧虎扑地。
景五:“旸谷朝霞”,实指日出于东磊山谷,朝霞映天,柳树上都洒了一层金黄色。清乾嘉学派的经学家王良士考证:“东磊面东为谷,四时旭日所照,奇峰怪壑,异草鲜花,必太阳神所居之旸谷也。”
景六:“疏楼夜月”,谓海州景疏楼明月松间照的夜景(景疏楼今已不复存在)。
景七:“苍梧晚渡”,谓傍晚从云台山朐山乘船待渡海峡的景象(清康熙五十一年后,云台山已与大陆相连,此景也已不复存在)。
景八:“蒙羽秋成”,是说海州区西北远处的蒙山羽山,秋天大地上呈现一片丰收景象。
白虎山庙会
“白虎山庙会”是港城周边人民一年一度最大的节日盛会,清朝初年即已形成,俗称“四月八会”。庙会期间,城中市民、乡中农人从四面八方涌进会场,逛庙会、买玩具、看小戏、品小吃,尽情享受闲暇之乐。沿路棚点遍布,彩旗招展,会场热闹非凡。花样翻新的商品促销、丰富多彩的民俗表演,令人流连忘返。这一幕幕场景已经深深地融进了海州人民的血液,定格为许多人脑海里最难忘怀的剪影。
海州区白虎山庙会”逐渐演变为民俗文化荟萃和展演的舞台,并成功进入首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而今,庙会的举办模式也已融入了新的文化创意,以全面展示海州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和新成绩,大力推进海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从而将文化旅游庙会打造成为古城连云港市的一张文化名片。本届庙会将凸现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向外推介旅游景区,促进文化旅游产品研发,提高白虎山文化旅游庙会知名度,打造连云港市市春季旅游品牌,推动海州旅游产业发展。主会场位于连云港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本届庙会将增添不少新看点,如举办广场民俗文艺和现代歌舞表演、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展销、农产品展销、旅游推介等系列活动。
海州区夜市
“古城夜市”主要突出海州地方文化元素,着力打造品牌休闲夜市,分为美食区、商业区、演艺区、娱乐区和休闲区5个不同功能的区域。美食区,主要有海州及周边地区的传统小吃、名点、家常菜及烧烤、冷饮等;商业区,主要有文化旅游纪念品、海州名优土特产、海州地方特色的工艺品以及品牌服饰特卖等;演艺区,组织地道的连云港市传统戏曲、小品、歌舞等文艺节目;娱乐区,主要是各种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游戏;休闲区,设置在朐阳门城楼,引进露天休闲书吧、夜商品特卖、艺术茶座和咖啡厅,俯瞰古城夜景,让游客在逛夜市的闲暇享受心灵的片刻宁静。
海州区五大宫调是明、清俗曲的重要一脉,在连云港地区流传甚久。所谓“五大宫调”即指[软平]、[叠落]、[鹂调]、[南调]、[波扬]五支具有代表性的大调曲牌。历史上的海州地区(如板浦、灌南县、洛要等地)是淮盐的重要产区,靠盐河经淮安市与运河相接,既可将淮盐源源不断运往扬州市,又可将扬州的商品杂货运回。明清诸多盐商曾集居此地,他们留心于词曲及蓄养声伎的爱好,致使这些宫调牌子曲在海州被传承了下来。
旅游信息
交通
普通公交:乘坐24路、25路、27路、202路至鼓楼站下。
BRT快速公交:乘坐B1线至海州客运站下。
参考资料
海州古城.腾讯地图.2024-03-29
海州古城.排行榜123网.2024-03-29
海州古城.携程.2024-03-29
海州古城.连云港市人民政府.2024-03-29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历史沿革
主要景观
文化活动
历史文化
旅游信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