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璋
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
王璋(1275年—1325年),初名,字仲昂,号海印居士,高丽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蒙古名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父为高丽忠烈王王(王谌),母为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女元成公主孛儿只斤·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他是第一位与蒙古族混血的高丽国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追赠国大长公主)。
王璋自幼接受良好教育,熟读儒家经典,有文化修养且曾入国学讲六经。元贞二年(1296年),他娶晋王孛儿只斤·甘麻剌之女宝塔实怜为妻。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禅让即位,在位时推行改革,强化王权并维护民生,却因触动权门势族利益且部分举措被元朝视作“僭越”,同年八月遭元朝以“专擅”罪废黜,滞留中原地区达十年之久。大德十一年(1307年)因扶植孛儿只斤·海山即位受封沈阳市王后改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王昛去世后再次即位,不久返回大都借传旨控朝政。皇庆二年(1313年)禅位于子王焘,短暂回国后又来华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传沈王王位给侄儿王暠,自称“太尉王”。延祐七年(1320年)因参与宫廷斗争得罪元英宗,被监禁流放吐蕃至治三年(1323年)获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
王璋生平在华期间,与诸多元朝文人学士交游并筑“万卷堂”切磋文艺,还沉迷佛教活动,赴五台山、江浙等地上香布施经藏,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交流。
人物生平
个人生活
王璋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在华期间,他与姚燧、虞集阎复元明善赵孟頫朱德润等元朝文人学士交游,并筑"万卷堂"以切磋文艺,又沉迷于佛教活动,曾赴五台山、江浙等地上香,多次布施经藏。他可以说是高丽乃至朝鲜半岛历史上经历最具传奇色彩的君王之一。
即位以前
至元十一年(1274年)十一月,高丽国王王昛)王谌将他迎娶的孛儿只斤·忽必烈之女孛儿只斤·忽都鲁揭里迷失接回高丽,册为元成公主。至元十二年(1275年)九月三十日,元成公主在开京沙坂宫生下王子,取名为謜。在王謜出生之前,他已经有两位兄长王滋(贞信府主所出)和王湑(宫人盘珠所出),但按照驸马国体制,只有元朝公主所生之子,即流淌着黄金家族血脉的王謜才有资格成为王储。至元十四年(1277年)正月十二日,王謜正式被册封为王世子,形成了“天妹理宫闱,帝孙作储贰”的局面。忠烈王还以金方庆柳璥、金丘等名臣充当世子官属,负责教育王謜。世子虽为蒙古族所生,却不喜狩猎饮酒,坚持汉学,熟读儒家经典,曾入国学讲六经,因此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
至元十五年(1278年)夏,忠烈王、元成公主和世子謜等亲赴上都开平府(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朝觐,孛儿只斤·忽必烈弘吉剌·察必(昭睿顺圣皇后)对世子颇有好感,下赐酒和刀子,元成公主又抱着王謜见皇太子妃弘吉剌·伯蓝也怯赤(徽仁裕圣皇后),太子妃拍手招呼王謜过来,王謜爬着到太子妃膝下,太子妃大喜,赐蒙古名为“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王謜又随父母入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行冠礼,并娶宗室西原侯王瑛之女为世子妃,随后入元短暂宿卫而还。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乃颜之乱的余党哈丹入侵高丽,同年十一月王謜入朝,请求孛儿只斤·忽必烈出兵镇压哈丹。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元朝正式册封王謜为“特进上柱国王俣世子”。
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以后到即位,王謜五赴元朝,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中原地区,充当元世祖忽必烈的怯薛,并曾参加忽必烈的葬礼。其中在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回国时又纳赵仁规之女为世子妃,元贞元年(1295年)回国时被忠烈王任命为判都议密直监察司事,开始参与国政。而后元成宗铁穆耳应高丽的请求,赐侄女宝塔实怜(晋王孛儿只斤·甘麻剌之女)下嫁于王謜,于元贞二年(1296年)十一月举行婚礼。大德元年(1297年)五月,王謜之母安平公主(元成公主)去世,翌月王謜回国奔丧,他回高丽后就以将公主诅咒致死的罪名处死了王昛宠爱的宫女无比、宦官陶成器、崔世延等人,流放四十多人,其雷霆手段令整个高丽为之震慑。同时,他还提拔印侯、金珲、洪奎、郑可臣等亲信,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忠烈王无奈,只好向元朝请求禅位于王謜。大德元年(1297年)十月,王謜又赴元朝,同时高丽使臣赵仁规等带来了忠烈王请求禅让的上表。十一月,元成宗铁穆耳顺水推舟,封王謜为王俣,忠烈王为逸寿王。大德二年(1298年)正月九日,王謜归国,正月十六日,忠烈王下教书禅位于世子,王謜推辞,正月十九日正式禅让,王謜即位于康安殿,是为忠宣王。
首次在位
忠宣王是一位勤政爱民的君主,在他九岁那年的春天,忠烈王出去打猎,忠宣王却在宫中流泪,乳母询问原因,他回答道:“如今百姓穷困,又是农作时节,父王怎么能外出打猎呢?”有一次他即将入觐元朝,有位官员献给他40斤银子和20张黄红眼鹦鹉作为川资,但他却拒绝道:“这些东西都会剥削民众、招来怨恨,不是我想要的。”命令将其全部退还原主。在他即位前参与国政期间,曾遇到百姓们邀驾上书送冤,以致他前往王宫的马不能前进,他都耐心地受理了百姓们的请愿。忠宣王还非常聪明善断,他十四岁时,内侍元奕对他说:“人主不应该太聪慧明察,殿下聪明得过分了,应该稍微宽容一下。”他马上拉下脸呵斥道:“你们是想让我变傻,然后就玩弄我于股掌之上,就像软饼一样吗?”当时,高丽经历了武臣政权和元朝干涉以后,田柴科制崩溃,社会经济紊乱,土地兼并盛行。忠宣王即位后,“好立新法”,力图有一番作为,便开始实行全方位的改革,一方面强化了王权,另一方面维护了民生。然而,这却触动了权门势族的既得利益,同时有“越”之嫌的措施也侵犯了宗主国元朝的权威。
当时,忠宣王宠爱赵妃,却冷落宝塔实怜公主,公主妒火中烧,便在大德二年(1298年)四月写信给自己的祖母伯蓝也怯赤太后,声称她被赵妃诅咒以致失宠于国王,派两名随从阔阔不花和阔阔歹带去中原地区。忠宣王听说后,派赵妃的妹夫朴(朴景亮)去询问书信内容,阔阔不花和阔阔歹反而把朴瑄痛打一顿。忠宣王急忙请太上王(逸寿王)忠烈王去安慰公主,又把罪臣的家产奴婢赐给阔阔不花等人以解其怒,但公主继续派阔阔不花给元朝送信。不久后司宰注簿尹彦周又在宫门贴匿名书,揭发赵仁规之妻也在诅咒公主,让王不爱公主而爱她的女儿赵妃。公主听说后又把赵仁规夫妇投入监狱,囚禁了他们的儿女和女婿,派随从彻里去元朝控诉赵仁规之妻的诅咒。忠宣王苦苦哀求,元老金方庆等人也出面劝公主收手,公主一概不听。不久后阔阔不花等以及太后的使者就来到高丽,奉元成宗铁穆耳圣旨囚禁赵妃,将赵仁规之妻屈打成招,又先后把赵仁规和赵妃押送到中原地区,为审理此案而来高丽的元朝使者达到100多名,后来赵仁规回国,但赵妃下落不明。
赵妃等被捕后,元朝太后派了五个喇嘛和两个道士来给公主祛除诅咒,又派洪君祥洪福源之子)宴请忠宣王,试图说服忠宣王爱上公主,但收效甚微。元朝也顺便得知了高丽“僭越”的内幕,加紧了对高丽的干涉。大德二年(1298年)八月,元朝派遣使者孛鲁兀来高丽,要求忠宣王和公主入朝,在八月十八日忠宣王和公主的饯别宴会上,孛鲁兀趁众人酒醉之际突然宣布皇帝圣旨,收缴忠宣王的王俣之印,贬他为逸寿王。翌日,孛鲁兀在寿宁宫向忠烈王颁诏,称忠宣王“莅政以来,颇涉专擅,处决失宜,众心疑惧,盖以年未及壮,少所经练,故未能副朕亲任之意,今遣使……召謜入侍阙庭,使之明习于事”。于是忠烈王复位,忠宣王第一次在位不过七个月的时间。
父子倾轧
元朝召忠宣王与公主入朝,目的在于监视他的行动以及协调他与公主之间的关系。但是王昛和忠宣王父子长期不和,高丽朝廷分化为两派,在忠烈王复位、忠宣王入元宿卫后逐渐浮上水面,而忠烈王一派铲除忠宣王的手段就是向元朝要求改嫁公主。大德五年(1301年)五月,忠烈王派遣闵萱出使元朝,上表请改嫁公主,闵萱不敢进此表而还。大德七年(1303年)春,忠宣王在刘奭行在香水园被“奸臣竖”陷害,因随从搭救而化险为夷,虽然具体细节不得而知,但可以推测是忠烈王派围绕改嫁公主的问题攻击忠宣王。忠宣王派随即展开反击,在同年七月借助元朝之力铲除了忠烈王派的骨干石胄、石天补父子,同年八月忠宣王派的大臣洪子藩、元冲甲、金深等又发动政变,包围王宫,逮捕了忠烈王派的另一骨干吴祁,派人把他押送到元朝,并建议忠烈王向元朝请求忠宣王回国。忠烈王派的宋邦英、宋等为了挽回局面,请求忠烈王利用入朝的机会亲自向元朝提议将公主改嫁给瑞兴侯王琠(忠宣王的妻舅),忠烈王走到西京时接到了元廷不许入朝的命令而未果。与此同时,宋邦英、宋璘还让人用畏兀儿体蒙古文写信给元朝诬陷忠宣王。后来元朝多次派人出使高丽,协调王昛父子矛盾,并且抓捕宋邦英、宋璘等到元朝。忠烈王也不得不向元朝请求忠宣王归国,但当时元廷由卜鲁罕皇后掌握实权,宋家与皇后宠爱的高丽出身宦官李福寿过从甚密,又与元成宗铁穆耳乳母联姻,所以被捕的忠烈王派官员并未被深究,元廷也拒绝送还忠宣王。而且,忠宣王在元朝的处境越来越困窘,甚至有过卖宝带的念头,后在随从建议下借钱来维持生计。
尽管元朝努力让忠宣王和宝塔实怜公主产生感情,可是夫妇关系还是一如既往的冷淡,忠宣王甚至宁愿出家为僧,而公主为了排遣寂寞,常常与内侍淫乱,忠宣王更加不屑公主,夫妇就此分居,公主住在候司。大德十年(1306年),忠烈王亲朝于元,下榻于忠宣王府邸,父子关系有和好迹象,乃至于传出父子将一同回国的消息,这令忠烈王派大臣很不安,加紧挑拨离间。当时忠烈王已年过七旬,在上厕所时不慎跌倒在地,摔掉了牙齿,几天都无法进食。随从王惟绍、宋邦英等趁机离间忠烈王父子,让忠烈王搬到公主所在的祗候司。王惟绍等以为已经离间成功,就鼓动宦官李福寿和元成宗铁穆耳乳母向卜鲁罕皇后进谗言,王惟绍等则向左丞相阿忽台等进谗言,试图说服元朝统治者同意宝塔实怜公主改嫁给瑞兴侯王琠,并迫使忠宣王剃发出家,以此扶植瑞兴侯成为王位继承人,阿忽台等首肯了。当时,瑞兴侯作为秃鲁花(人质)留在元朝,忠烈王让瑞兴侯穿着华丽服饰多次出现在公主面前,瑞兴侯本来就相貌英俊,公主也不想守活寡,便有意改嫁给瑞兴侯。忠烈王一派还想偷窃忠宣王的受封诏册,因忠宣王的随从金怡提前藏起来而未遂。
眼看改嫁之谋即将得逞,王惟绍等人却在元朝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那里碰壁;随忠烈王一同入朝的洪子藩等人听说王惟绍等离间忠烈王、忠宣王父子的阴谋后,立刻向元朝中书省揭发此事,中书省抓捕了王惟绍等,召来忠烈王、忠宣王父子对质,改嫁之谋便破产了。其后高丽随从大臣打算奉王昛回国,以彻底了结此事,但忠烈王与忠宣王隔阂已深,害怕忠宣王在途中害死他,所以拒绝回国。公主听说王惟绍等的改嫁之谋失败后也是气急败坏,禁止参与控告王惟绍等的高丽随从大臣见忠烈王,企图继续挟忠烈王为奇货来实现改嫁。
夺权复辟
忠烈王与忠宣王父子的倾轧是与元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挂钩的。当时元成宗铁穆耳卧病已久,元朝统治集团分化为皇后伯岳吾·卜鲁罕阿难答阿难答与怀宁王海山及其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两派。忠烈王一派把赌注押在前者,而忠宣王在元宿卫期间,与海山兄弟的关系非同寻常,据说一度到了“同卧起、昼夜不相离”的程度。大德十一年(1307年)正月,元成宗驾崩,元廷两派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忠宣王参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和丞相哈剌哈孙的扳倒皇后、迎立海山的定策中,在三月发动政变,成功制服了卜鲁罕皇后、安西王阿难答、左丞相阿忽台等人。接着忠宣王也奉爱育黎拔力八达之旨,逮捕王惟绍、宋邦英、宋璘、韩慎、宋均、金忠义、崔涓等尚在大都的王昛派大臣,将忠烈王从公主府迁入庆寿寺,同时派人去高丽宣布他的命令,肃清忠烈王一派,提拔崔有淹、柳庇、金深、印侯、赵仁规、崔冲绍等上百人。四月,元朝将王惟绍、宋邦英、宋璘等七人和瑞兴侯王琠斩首于大都文明门外,忠宣王想留下瑞兴侯的性命,元朝丞相不同意。至此忠烈王与忠宣王两派的斗争以忠宣王获胜告终,忠烈王虽仍然保留王位,但实权已掌握在忠宣王手中。
大德十一年(1307年)五月,在中国滞留了一年半的忠烈王回国,忠宣王则在大都遥控朝政。孛儿只斤·海山海山以定策之功,授忠宣王“推忠义协谋佐运功臣”之号,又于至大元年(1308年)五月封为“沈阳王”,授“开府仪同三司太子太傅上柱国驸马都尉”,并令其入元朝中书省参与国政,赏赐各种金银珍宝无算。同年七月十三日王昛薨,忠宣王回国奔丧,八月二十八日再次即位,十月获元朝册封为征东行省丞相高丽国王,兼任沈阳王(两年后升格为一字王“沈王”)。
忠宣王虽然复位,治国热情已大不如前,于是在至大元年(1308年)十一月,忠宣王再次长期赴元,命宗室齐安大君王淑权署征东省事。此后他主要通过传旨来控制朝政,故被称为“传旨政治”,这一统治方式产生了很多弊端,比如每年要从高丽运来10万匹布、400米以及不计其数的物资,对于高丽来说劳民伤财。同时在元朝扈从他的权汉功等官员滥用职权,也造成了高丽国政的紊乱。可是忠宣王乐不思蜀,元朝皇室也待他甚厚,所以他在至大二年(1309年)拒绝了政丞崔有淹等的还国请求。至大三年(1310年)正月,忠宣王企图传位于世子王鉴,但被扈从诸臣所阻止,同年五月,他又在元朝杀了世子王鉴及其追随者金重义等人。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后,要求忠宣王回国,在忠宣王的请求下允许延期。皇庆二年(1313年)正月,高丽大臣李思温、金深见忠宣王毫无归国之意,便通过答己太后的宠信宦官买撒和徽政院使失列门将忠宣王的宠臣权汉功、崔诚之、朴景亮三人投入元朝监狱,以迫使忠宣王归国,忠宣王闻讯震怒,通过太后宫女也里思班向太后控诉李思温和金深,太后乃下令释放权汉功等三人,杖流李思温和金深。不久后元仁宗召还李思温和金深,再次督促忠宣王回国,忠宣王没有滞留下去的借口,干脆请求传位于次子江陵大君王焘,得到了元仁宗的批准,是为高丽忠肃王,又立“爱如己子,养之宫中”的侄儿延安君王暠(忠宣王异母兄江阳公王滋之子)为高丽世子,这是皇庆二年(1313年)三月的事。于是忠宣王仅保留沈王爵位。即便是退位,元朝仍然勒令忠宣王回国,因此忠宣王、忠肃王父子和已被封为韩国长公主的宝塔实怜于同年四月从元大都回国。
留元生活
刚回国三个月后,忠宣王就身体不适。延祐元年(1314年)正月,忠宣王利用元朝来颁科举诏的机会,又一次踏上前往中国的道路,获准留居大都,从此以后再也没返回故土。一年后韩国长公主也返回元朝,不久后去世,追赠蓟国大长公主。延祐三年(1316年)三月,忠宣王将沈王王位传给王暠,自称“太尉王”(又称老沈王)。忠宣王继续通过传旨对高丽朝政保持影响力,同时也在中国展开更广泛的交游。
忠宣王在中国期间喜欢结交元朝的文人鸿儒。在他还是世子的时候,就与元朝儒臣王恽结为忘年之交。他第一次退位入元时,与尚在潜邸的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过从甚密,元仁宗以右文尊儒著称,忠宣王因而结识了在元仁宗门下的许多文人学士,如姚燧虞集阎复元明善赵孟頫朱德润张养浩程钜夫等。第二次退位入元后,他以“书史自娱”,在元大都的府邸中建“万卷堂”,招徕中原地区名士,与之研讨诗文书画。为了适应对华交流,忠宣王还专门召李齐贤高丽词臣来华。赵孟頫曾赠诗于忠宣王,内容是:“珍重王门晚受知,一年长恨曳裾迟。分瓯共酌人参饮,绕径同看弄岗报春苣苔枝。华屋焚香凝燕寝,画屏摘句写乌丝。吴船万里东南去,采尽苹花有所思。”从诗句中可以反映出忠宣王与中国文人交流的情形。
除了文艺上的交流外,忠宣王还热衷于佛教活动,他在大都郊外购置土地,创建报恩光教寺,又与白莲宗(白莲教的前身)的关系非同寻常,曾将白莲宗信徒萧觉贵引荐给还是皇太子的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其时孛儿只斤·海山下令禁止白莲宗,元仁宗即位后恢复白莲宗的合法地位,忠宣王便召集信徒在大都寓所的阿弥陀佛像前发愿,并命令在高丽创建寿光寺白莲堂,劝国人同修净业。忠宣王还与盘谷、普慧、佛智(沙罗巴)、中峰明本元朝僧侣交往,尤其与天目山的临济宗禅师中峰明本关系密切,忠宣王曾向其遣使致书,叙弟子礼。延祐六年(1319年)三月,忠宣王请求下江南为元仁宗降御香,获得批准,在权汉功、李齐贤等人的扈从下南游江浙。同年九月,忠宣王专程登上浙江天目山,亲自拜访中峰禅师,中峰收忠宣王为弟子,赐法名“胜光”,别号“真际”,并向他开示佛法。忠宣王在天目山留下了沈王峰、真际亭、活埋庵等地名,成为中韩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忠宣王还去了他的祖先义天曾驻锡过、也是在忠宣王关照下重振香火的杭州市慧因寺(慧因高丽寺),在那里阅读佛经。忠宣王一行一直游览到普陀山才返回大都。
流放吐蕃
延祐七年(1320年)正月,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驾崩,皇太子硕德八剌继位,是为元英宗。同年四月,忠宣王预感时局将有变动,为了避祸,便再次请求南下降香,获得批准。六月,他在江天禅寺降香时,突然元廷使者闯入,由骑士把他挟持到大都,九月抵达。元朱祁镇本来要把他遣送回国,但忠宣王不愿回去,元廷乃于十月将他下狱刑部,剃发安置石佛寺(位于今北京市辟才胡同,为元朝供奉先帝御容处)。十二月,元英宗下令发配忠宣王到吐蕃撒思吉(今中原地区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学习佛经。
忠宣王启程去吐蕃时,随从诸臣大多视为畏途,宰相崔诚之等人逃跑,只有宝文阁朴仁干、前大护军张元祉等18人护送忠宣王到雪域高原,一路备尝艰辛。途中还发生了随从人员不堪旅途劳苦、弑杀忠宣王未遂的事件。由于高丽给忠宣王寄送盘缠加之李凌干的帮助,所以忠宣王一行尚能维持生活。
至治元年(1321年)十月六日,忠宣王抵达撒思吉,并寄书给崔有淹、权溥等高丽大臣,拜托他们向元英宗说好话以便自己能够早点离开吐蕃。他还给心腹权汉功寄诗吐露自己的痛苦:“瘴烟蕃地旧闻名,未识离都几万程。梦里备尝艰险了,思君况乃不胜情。”
客死燕邸
高丽君臣及元朝丞相拜住不断请求放还忠宣王,到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元英宗下令将忠宣王移配朵思麻(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同年八月发生南坡之变,英宗遇弑,晋王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忠宣王的妻舅)继位,是为泰定帝,大赦天下,忠宣王遂获赦,李齐贤等亲赴临洮迎接忠宣王。十一月十日,忠宣王抵达大都,朝见泰定帝,并与同时被扣押大都的王焘团聚。其时元朝内部出现将高丽废国立省之议,忠宣王听说后老泪纵横,要求大臣金怡力请元廷撤销此议,此议撤销后忠宣王专门派人祭告父母忠烈王和齐国大长公主的陵墓。
泰定二年(1325年),忠肃王返回高丽,忠宣王仍留大都。同年五月十三日,忠宣王薨于大都,享年五十一岁。七月,他的梓宫被运回高丽,葬于德陵。
出于某些原因,高丽对给忠宣王请谥一事态度消极,元朝也不赐谥号,在忠宣王养子王煦的奔走下,元朝才在至正四年(1344年)赐谥“忠宣”。王颛加谥“宣孝”。
为政举措
政治
忠宣王第一次即位后,就废除了过去武臣政权设立来左右朝廷人事的政房,将人事权归属翰林院,从而强化了王权。他还缩小宰相人数,设立词林院并分宰相之职,由朴全之、崔、吴汉卿、李瑱、权溥、闵渍李承休等科举出身的“七学士”掌管词林院。第二次即位时,他提升了式目都监作为议政机构的职能,削弱了忠烈王时作为“都堂”的都评议使司的权力。此外改密直司为光政院,改监察司为司宪府,改国学为成均监(后改成均馆),新置资政院,改四司判书为六曹尚书,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改为大君、院君、君等。忠宣王还对越级超授及录用“亲朝行李”(随从入元人员)的现象加以遏制、鼓励举荐世家子弟以外的德才之士、澄清吏治等等。这些改革举措由于权门势族的阻挠和元朝的干涉而大多流产。
经济
忠宣王在社会经济方面的举措主要是为了强化国家财政、限制土地兼并,打击权门势族。他要求归还被强占的功臣子孙土地,要求寺院及权势之家将冒受赐牌而非法强占的土地或归原主,或纳国税,命有司核查被“压良为贱”的奴婢。他尤其重视盐税,第一次在位时就禁止“诸宫院寺社与势要之家”私营盐业,复位后颁布“盐法”,实行食盐专卖,征发盐户,设立盐仓,年收入盐价4万匹布。忠宣王的土地改革由于权门势族的反对而收效甚微,不过盐法改革却是最卓有成效的措施。
除此之外,忠宣王还下令设立有备仓,并颁布了烟户米法,以赈济百姓。
文化
忠宣王在位时的文化政策主要是崇尚佛教,他滥授僧职,施佛施僧,靡费无数。史称忠宣王“酷嗜浮图法,舍本国旧宫为天寺,极土木之工,范铜作佛三千余躯,泥金银写经二藏、黑本五十余藏,邀蕃僧译经受戒,岁无虚月,人或以为言,好之弥笃”。
忠宣王还采取了振兴文教的举措。他以“我国古称文物于中华”而自豪,又叹息高丽“雕虫篆刻之徒实繁,经明行修之士绝少”的局面。所以他即位之初,便赐养贤库银五十斤,用来培养人才,并命令艺文馆搜罗高丽各地有高深学问的人士,任命他们为训导。第二次即位时,他在即位教书中专门提到“大成至圣文宣王百代之师,春秋释奠,朔望祭享,诸儒聚会,宜加精洁”。
外交
忠宣王一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元朝,所以他的外交基本是对元外交,而他对元外交的主要课题则是防止元朝在高丽设置直辖的行中书省。高丽自从称臣于蒙元并成为驸马国以后,元朝透过设立征东行省来干涉高丽,并曾一度派驻阔里吉思等流官来直接统治,在王昛的争取下,阔里吉思等被召还,仅由高丽国王充当行省丞相。大德十一年(1307年),忠宣王通过扶植孛儿只斤·海山登基而身价倍增,他请求元朝重新向征东行省派驻官员,旨在监视父王。一年后忠烈王死去,他第二次即位,又请求元朝罢黜征东行省,元武宗很不耐烦地批示道:“先请立者以卿言,今请罢亦以卿言,其准世祖旧制,速遣使往罢之。”至大二年(1309年),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右丞洪重喜(洪福源之孙)向元朝中书省控诉忠宣王不奉法恣暴等事,并请置行省于高丽,后经高丽出身的元朝宦官方臣祐疏通答己太后,使洪重喜被流放潮州(《元史》记载为漳州),立省之议才作罢。此后忠宣王向元朝苦口婆心地陈述“祖宗臣服之功”,终于在皇庆元年(1312年)获取了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毋置行省”于高丽的承诺。
另一方面,忠宣王深化对元朝的事大之诚。他在王昛去世时拒绝高丽自议庙谥,而是请于元朝,元朝在至大三年(1310年)分别赐予高丽高宗、王禃及忠宣王的父王“忠宪”、“忠敬”、“忠烈”的谥号,这也是高丽请谥元朝之始。
主要作品
诗歌
王璋有诗《寄权汉功》一首存世,有些文献中还记载他曾作《题真际亭》。此外,有一首中峰和尚的次韵诗,有人认为从其中对天目山的溢美之词来看可能是王璋所写,内容是:“凤舞龙飞甲众山,振衣直上费高攀。层层石磴深云锁,隐隐禅林尽日闲。自古名流多驻跸,昔年王气亦相关。从前不涉高巅处,宁识东溟指顾间。”
文章
王璋撰有《解节经序文》《付法藏因缘经序文》《高丽王开宗念佛发愿文》《高丽国王劝国人念佛疏》四篇佛教文章。此外,《中峰和尚广录》里收录了他寄给中峰明本的一封书信,《高丽史》里收录了他在流放吐蕃后寄给高丽臣僚的三封书信。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娶妻同姓
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十月,元成公主带着还是王世子的忠宣王一起朝觐元世祖,同时命令随从(忽赤)搜索高丽良家女子贡献元廷,其中有宗室西原侯王瑛(高丽神宗曾孙,王瑶高祖父,同时也是王昛原配贞和宫主的兄弟)之女。走到温泉地方时,忠宣王表现出不高兴的样子。随从忽剌歹(印侯)询问原因,忠宣王说:“我将要娶西原侯的女儿,可她在选入元朝的良家女中,所以不高兴。”忽剌歹转告公主,公主便放了此女。公主和忠宣王一行走到西京(东宁府),听说元朝咸平府发生暴乱,道路阻塞,不得已返回开京。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二月初二,忠宣王正式迎娶了西原侯王瑛之女。但后来忠宣王更宠爱赵妃,再加上元朝责备高丽继续同姓结婚的行为,忠宣王在复位那年就规定王室只能纳15个“宰相之宗”出身的女子为妃,西原侯之女便受冷落,直到至正五年(1345年)死后才得到“元敬王后”的追赠。
离别情人
后世流传着忠宣王与他的中原地区情妇生离死别的故事。据说忠宣王在元朝时,邂逅了一位一见钟情的女子,等到他返回高丽时,情人追过来,忠宣王送给她一朵莲花留作纪念。途中忠宣王禁不住思念,派李齐贤去看望她。这名女子已经几天不吃饭,甚至都不能开口说话,看到李齐贤后便硬撑着写了首诗,托他送给忠宣王,诗的内容是:“赠送莲花片,初来的的红。辞枝今几日,憔悴与人同。”李齐贤返回后却禀报说这名女子去酒家和其他少年喝酒去了,根本找不着。忠宣王听了后非常郁闷,朝地上吐口水。等到忠宣王生日之际,李齐贤向忠宣王敬酒时突然退到庭下跪着,请治欺君之罪,忠宣王不解,李齐贤便呈上该女的诗,并将他谎报的真相和盘托出。忠宣王垂泪道:“那天如果看见了诗,我宁死也要到那里去,卿爱我所以这么谎报,真是忠恳啊!”
断袖之癖
据称忠宣王也有同性恋的性取向,史书记载他“多爱男色”,有一位叫元忠的贵族美少年就在元大都和忠宣王“有龙阳之宠”,忠宣王赐他姓王,改名铸,不断给他加官进爵,到至大三年(1310年)时,忠宣王想任命他为代言(即承旨),元忠(王铸)辞谢,忠宣王大怒,下令贬他为铁州知事。三年后忠宣王回国,元忠亲赴鸭绿江迎接,与忠宣王又和好如初。
中原留经
忠宣王崇尚佛教,他在大都生活时先后多次作为功德主刻印佛经、布施寺庙。如大德九年(1305年)印经一藏施与大庆寿寺,元代学士程钜夫撰《大庆寿寺大藏经碑》记述此事。皇庆元年(1312年),忠宣王又派人在杭州印造大藏经五十藏,施诸四方梵刹。20世纪80年代,北京智化寺如来殿中央主尊释迦牟尼佛的内膛中发现有“沈王府”印的《佛法藏因缘经》一册,卷首有忠宣王“金口亲宣”的序文,为当时的一个重大考古发现。
辩护儒学
忠宣王对儒学也非常重视,他第二次退位后留居元朝期间,有一个“鲜卑僧”(即党项族喇嘛,时人认为唐兀即西夏后裔系出鲜卑族北魏)建议像孔子那样在全国给忽必烈的帝师八思巴立庙。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命朝廷讨论此事,国公杨安普(即杨暗普,杨琏真迦之子)力主此议,忠宣王责难杨安普说:“帝师造字(指蒙古新字)确实有功于国家,应该按既有规矩来祭祀,何必把他和孔子相提并论?孔子是百王之师,天下都祭祀他是因为他的德而不是功。如果非要在全国给帝师立庙祭祀的话,恐怕后世会对此有不同意见。”虽然元朝最后还是在全国各地修了帝师殿,但当时人都佩服忠宣王的敢言。另外,据说延祐复科也是有忠宣王的出力。
爱好宋史
忠宣王非常聪明,记忆力强,过目不忘,喜欢和儒臣讨论历史,尤其是中国宋朝的历史。他曾让随从官员给他读《东都事略》,听到王旦李沆富弼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这些名臣的事迹时,必定会举手加额,以示敬仰,听到丁谓蔡京章惇这些奸臣的事迹时,都会切齿痛恨,表现出他“好贤嫉恶”的个性。他还将他的祖先王建比作宋太祖赵匡。
人物评价
•方臣祐(高丽出身的元朝宦官):王性刚,必不能堪其辱。
朱德润(元朝文人):英姿杰特,出于人表;忠烈义勇,本乎天性。
•《高丽史》:忠宣为世子,入侍元朝,与姚燧赵孟頫诸公游,闲或与闻朝政,其议论有足观者。及其即位,避上国之制,改易文华殿大学士,谨侯度也;正田赋,立盐法,知所本也。第以人君之位,庶民所仰,万机所萃,不可一日而旷也,王既受命复位,谄事妇寺,淹留燕京,至于五年,国人困苦供馈,从臣久劳思归,至谋相陷,元亦厌之,再诏归国,无以为辞,乃逊位于子焘,又以侄暠为世子,父子兄弟,卒构猜嫌,其祸至于数世而未弭。贻谋之不臧如此,吐蕃之窜,非不幸也。
•《东国通鉴》:性聪明刚果,兴利祛弊,凡所施为,粗若可观。然父子之间,惭德实多,而久居上国,自罹窜逐之辱。
李昑朝鲜王朝国王):忠烈、忠宣之事,元无足言,忠宣似稍胜,而末稍则尤无可言矣……与隋炀帝无异矣。
李丙焘(韩国历史学家):忠宣王生长于大陆国家,颇有抱负与见识,是一少壮锐气的青年,富积极性与果断性。即位以来,曾以大刀阔斧的作风,改革旧制,登用人材,并企图追究以及禁遏民田兼并之风,清除害国家谋利之徒,力行新政,致引起权家势族的不满。
人物争议
忠宣王被流放吐蕃的原因,表面罪名是执迷于佛教,实际理由显然不止于此。高丽方面归咎于高丽出身的元朝宦官任伯颜秃古思因自己被忠宣王惩罚而诬陷其于新帝元英宗所致,现代学者分析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忠宣王属于太后答己的势力,他因英宗即位后着手铲除太后党而遭池鱼之殃;也有可能是他的侄儿沈王暠阴谋除掉忠宣王、王焘父子的一个步骤;还有学者认为忠宣王被流放的真正原因在于元英宗欲对高丽实行“中土化”政策,改为直辖行省,忠宣王作为该政策的障碍,虽然不在其位,仍然首当其冲,故遭到了流放的厄运。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王在相爱》(2017年MBC月火剧),任时完南多凛
参考资料
高丽史.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官网.2024-11-2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为政举措
政治
经济
文化
外交
主要作品
诗歌
文章
家族成员
轶事典故
人物评价
人物争议
艺术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