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
山西省太原市蒙山
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千米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历史上,蒙山还是太原市首座寺庙的诞生地。
蒙山晓月是指在太原蒙山的景观,是古晋阳古城外明清时期八景之一。蒙山主峰高1325米,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年)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蒙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都要高。
作为晋阳古城宗教祭祀区,蒙山留下了李渊李治武则天等众多帝王的足迹,见证了北齐、隋、唐、宋、元等朝代的兴衰更迭。
地理位置
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 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 200尺的摩崖大佛(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称为蒙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低。
简介
蒙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晋阳西山大佛现场 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朝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
历史
蒙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县”,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蒙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杨坚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太原市,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僧衣,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太原市。唐武宗灭佛时,大阁虽然失修破败,但大佛未损。晚唐干宁二年(895),李克用李克用山西省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五代十国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太原市),又修佛阁。这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朱㭎朱㭎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蒙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北齐凿佛,历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历代都有重修、扩建、瞻游、纪事等碑刻,除前寺址上遗有五代后晋和元、明的几通碑刻已移置太原双塔寺保存外,其余各代碑刻均未外运。
蒙山大佛发现
1980,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一九八二年顺势探索“大肚岩”一名的来历时,实地勘测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宽约八丈,头部尚未找到,仅现找到的颈部高达五尺,真经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个大佛还有待发掘,现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围发现的建筑遗迹,与史籍记载相吻合。
1995年,热爱文物古迹的李晋祥老人从山西省公路局退休后,凭幼时父辈讲述的关于蒙山大佛的传说,前往荒山野岭间观瞻蒙山大佛,但四处打听均没有结果。
1997年,经过近两年的艰苦探访,李晋祥老人终于在蒙山一处人迹罕至的山顶找到了蒙山大佛石刻遗痕。看到大佛满身伤痕的模样,老人决心投诉有关部门,以引起社会对大佛的重视。 2005年8月,李晋祥老人投向中国国家文物局的信件被转至山西省文物部门和太原市市长办公室,省文物局随即责成市文物局督促当地政府,加大对大佛的保护和开发力度,并尽快制订大佛保护方案,并拟将大佛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国家文物局的高度关注下,当地政府决定加大对蒙山大佛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蒙山大佛所在的寺底村,村委会还专门成立保护基金会,准备对大佛佛头首先加以修复。
2006年9月,晋源区对通往蒙山大佛景点的道路加以拓宽、平整和铺垫。
2007年太原市晋源区政府请来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专家,对于修复大佛做出了详细的科学的计划。
参考资料
蒙山,山佛一尊蕴传奇!.澎湃新闻.2024-04-10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简介
历史
蒙山大佛发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