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鞅(约前501年-?),
祁姓,范氏,名鞅,谥献,又称范献子,
士匄之子。
春秋后期
晋国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士鞅活跃于晋国朝堂长达半个世纪,因贪得无厌导致晋国霸权在他手中彻底崩塌。在士鞅死后仅4年,范氏和中行氏发动叛乱,但最终被韩、赵、魏、智联合灭。从此,晋国六卿只剩四家,智氏独大。
早在公元前559年,
荀偃率12国联军伐秦,下军将
栾黡不听号令,擅自率军回国,中行偃无奈,命全军撤退。栾之弟栾却以之为耻,号召军中勇士继续攻秦。初生牛犊的士鞅响应栾钺的号召,攻秦不克,大败。栾钺战死,士鞅得脱。栾钺亡而士鞅存,栾黡乃驱士鞅,士鞅奔
秦国,自此栾范交恶。
公元前555年,中行偃伐齐,士鞅从父出征,勇立战功,表现抢眼。公元前550年,
栾盈叛乱,
魏舒欲附之,
士匄恐栾、魏联合,遣子士鞅说降魏舒,魏舒迟疑不决。士鞅果断的挟持魏舒,成功的孤立
栾京庐。士鞅之才可见一斑。
公元前548年,士死,士鞅入六卿,为下军佐。公元前541年,
赵孟死后,
韩起为正卿,六卿不约而同近乎疯狂对
晋国的一切资源进行瓜分。士鞅亲于中行氏,党同伐异,晋政出私门,中原诸侯侍晋无所是从,晋国霸业一片迷茫。
公元前514年,韩起寿终,魏舒执政,羊舍氏、祁氏遭诬,六卿共灭二大夫,魏舒为保君权,化邑为县。魏、韩、智、赵四家各得一县,士鞅、
荀寅一无所获,不满魏氏。
公元前509年,
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
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士鞅代魏舒执政,更是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国家机器为范氏服务,国君形同虚设,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使范氏跃居为
晋国第一大世卿。
公元前506年,
蔡昭侯受
囊瓦(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18路诸侯会盟昭陵,声言为
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受拒。中行寅恼羞成怒,乃告士鞅:为蔡氏伐楚,无惠于范氏。士鞅思量中行氏为范氏世交,若为中行氏所弃,得不偿失。伐楚之举作罢,
昭陵之会不了了之,天下诸侯大失所望,风雨飘摇中的晋国信誉与威严被士鞅最终损毁尽。
公元前509年,
魏舒死,士鞅为政。士鞅执政七年,贪得无厌,利用一切手段压制打击赵鞅,而赵鞅却韬光养晦,在自己的邑地,积极进行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政治上,赵鞅选贤任能,收养谋士,广揽贤才。他重用
董安于、
尹铎、傅便、邮无恤、史黯、
窦犨等,同
卫后庄公、
扁鹊、
姑布子卿等广泛结交。
赵鞅派尹铎治理
太原市,把它经营成自己的大本营。尹铎治理晋阳,赵鞅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
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鞅看到晋阳壁垒未拆,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劝谏,指出增修壁垒的必要,赵简子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简子的家臣
周舍好直谏,周舍死后,赵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问其故,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赵鞅由此附赵邑而怀晋人。
经济上
赵鞅大胆革新亩制,调整赋税,积蓄经济实力。
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而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
赵姓亩制“以百步为宽,以二百四十步为长”,但赵氏赋税却最轻。范氏、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
孙武分析
晋国六家亩制的改革,认为赵氏的改革最为成功,因此“晋国归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