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帕镇为乡级县辖镇,位于福贡县城中部。系县人民政府驻地。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由北至南贯穿全境,村寨
多依高黎贡山、
怒山立体分布,海拔2000米以下居多,瓦贡公路沿怒江东岸过境,东以碧罗雪山
山脊为界,与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接壤,西以高黎贡山山脊为界,毗邻
缅甸,南接本县
架科底乡,北连本县
鹿马登乡。
自然资源
上帕镇地形主要为江边台地、河流
冲积扇、山间台地、缓坡、陡坡、山峰等六种类型。境内水系属怒江水系,腊竹底河、腊士河、
腊吐底河、木古甲河等常年河从碧罗雪山、高黎贡山山巅呈“非”字形注入怒江,面积最大的两个高山湖泊恩热依比、干地依比(语)均位于上帕镇达友村委会。土壤类型为高山灌丛
草甸土、亚高山灌泊恩热衣比、
褐色暗针叶林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水稻土等七类。江边沿线植被为成片或零星经济林木及
灌木丛,海拔2500米以上以成片以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的原始森林,高山地带有以铺地杜鹃为主的高山灌木丛,还有部分
冷杉属、云杉林。
上帕镇有耕地总面积16765.5亩(其中:水田7244亩,旱地9471.5亩),人均耕地0.8亩,主要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拥有林地639859亩,其中经济林果地18727亩,人均经济林果地0.99亩,主要种植漆树、
油桐等经济林果;水面面积4948亩;草地9557亩;荒山荒地63221亩,其他面积3144亩。有
大理石、山林等资源。
人口民族
上帕镇总面积387.75平方公里,有耕地16765.5亩,其中水田7244亩,旱地9471.5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8亩,林地639859亩。现有农户为5010户,有乡村人口20967人,劳动力13034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1654人。农村少数民族人口20927人,占全镇人口的99.8%。居住有
傈僳族、
怒族、
白族、
汉族、
独龙族、
纳西族、
回族、
普米族、
藏族等12种民族,其中傈僳族占总人口的87.5%。辖上帕、双米底、达友、达普洛、腊竹底、腊吐底、施底、珠明林、古泉、木古甲、腊务、知子洛12个村委会,118个村民小组,所有村民小组均分布在山区。上帕镇人民政府驻上帕街,海拔1170米。
2021年,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乡镇常住人口汇总公布,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上帕镇常住人口为45658人。
历史沿革
“上帕”一名为汉语,原系一泥石流冲积沙石河滩扇地,进入上帕镇境内的外籍客商按其自然地理特征称为“沙坝”,后依
傈僳族语音谐称书写为“上帕”。1912年“怒殖边总署”第一小队进驻上帕,并建立行政管理机构,上帕开始成为
福贡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1932年设康乐治局(1935年改称福贡设治局)章化乡;1950年设福贡县一区;1958年10月,江东设国庆一社(公社);
江西省设国庆二社(公社);1960年两公社合并复设一区;1969年设五一公社(1973年改称上帕公社);1984年设上帕区;1988年设上帕镇至今。
地理环境
气候特征
上帕镇年均气温16.9℃,年均降雨量为1480毫米,降雨集中在2月至3月和6月至10月,年均日照1479.9小时,无霜期267天,气候属典型的寒、温、亚热三种气候汇于一谷的
横断山脉立体气候,江边炎热、山腰温和、山巅寒冷,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之称。
区位优势
一、上帕镇由于地处交通要道,是州府
六库街道和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往返的必经之路,同时又是
福贡县县城所在地,因而对于
交通运输、餐饮、旅社、各种私营经济等服务行业潜力大,能解决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上帕镇经济发展。
二、土地面积广,竹子资源非常丰富,对发展竹食品,各种竹工艺品,腾制品等具有很大潜力,但尚未形成规模,因而对上帕镇经济影响不大。
三、境内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西岸高黎贡山半山一带是成片的老黄连基地,资源非常丰富,经济效益非常可观,云黄连已形成了“基地—农户—公司”一条线的发展之路。
四、珠明林、施底、古泉、木古甲、腊吐底、上帕、知子洛、达友村中均有饲养珍稀动物
大额牛(独龙牛),大额牛是半野生动物,其肉滋嫩、味美、营养高,具有非常高的经济价值。且农户已积累了很丰富的养殖经验,已可大量养殖。
五、由于怒江是“
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具有东方大峡谷的美称,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且民族风情浓郁,其著名景点石月亮、
高山湖、亚坪等就在福贡县城境内,上帕镇又是县城所在地,因而对发展旅游业具有很大潜力。
经济
上帕镇经济以农村
种植业为主,兼有养殖业、副食品
加工业及各种服务行业等。上帕镇在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在沿江一线大力推广
反季节蔬菜,大棚蔬菜、草莓、西瓜等,半山一带种植生姜,各种水果,核桃、板栗、
阳芋等经济作物,高山以发展养殖山羊,大额牛为主,同时,加大半山及高山一带的生猪和
土鸡养殖力度。由于地处县城,是通往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交通要道,交通、运输、餐饮、旅社等服务行业及乡镇企业、个私经济发展迅速。
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662万元,其中:
种植业收入964万元,占总收入的36.2%;畜牧业收入676万元,占总收入的25.4%(其中,年内出栏
肉猪21475头,
肉牛2535头,
肉羊9577头);
渔业收入12万元,占总收入的0.5%;林业收入80万元,占总收入的3%;第二、三产业收入728万元,占总收入的27.3%;工资性收入202万元,占总收入的7.6%。农民人均纯收入868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上帕镇全镇外出务工收入202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055人(占劳动力的8.1%),在省内务工573人,到省外务工482人。
上帕镇的主要产业为畜牧业,主要销往县内。2006年畜牧主产业销售总收入676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25.4%。上帕镇正大力发展云黄连、
草果等特色产业。拥有
福贡县大理石厂等企业。
社会
科教文卫
2007年上帕镇建有小学45所,校舍建筑面积13923平方米,拥有小学教师157人,上帕镇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792人,其中小学生1848人,中学生888人。
上帕镇建有文化活动室7个、图书室2个、文娱科教宣传队3个,极大的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2003年被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
上帕镇现有农户5010户,共有乡村人口20967人,其中男性10583人,女性10384人。其中农业人口20967人,劳动力13034人。群众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共有村卫生所15个,有乡村医生11人,拥有镇卫生院1个,有医生和护士26人,该镇建有公厕7个,人畜混居的农户2322户,占农户总数的46.3%。
基础设施
截止2006年底,上帕镇已实现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视、通电话的“五通”目标,镇集贸市场有路灯。上帕镇全镇有2486户通自来水,有2524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50.4%)。有4891户通电,有741户通有线电视,拥有电视机农户2967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97.6%、14.8%和59.2%);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062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826户(分别占总数的21.2%和16.%)。
上帕镇到县城的道路为硬化路,共有0.3公里;进镇道路为
柏油路面;建有集贸市场1个。上帕镇全镇共拥有汽车6辆,有农用运输车24辆,拖拉机83辆,摩托车153辆。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7244亩,有效灌溉率为43.2%,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796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04亩。
到2006年底,上帕镇全镇建有沼气池农户318户;装有太阳能农户6户。有12个行政村已通自来水;有12个行政村已通电;有11个行政村已通路;有12个行政村已通电视;有12个行政村已通电话。上帕镇农户住房以其它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94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43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218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还有3455户居住于其它结构的住房。
文化
风土人情
上帕镇居民多以“千只脚落地”房屋为主。“千只脚落地”房屋有木板房和竹篾房两种,
傈僳族、
怒族传统的住宅建筑,用粗竹或圆木为柱梁,用竹篾或木板为墙栏,用草排或木板盖房顶搭成楼房。楼房上层住人,下层养牲畜和放杂物。这种住宅建筑在中国古书中称为“干栏式”,
大日本帝国学者称为“高床式”。“千只脚落地”房屋的建筑特点,很好地适应了这里
横断山脉峡谷地区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立体多变的气候环境。人居可避免湿气,也可避免虫子叮咬。
上帕镇被称为“歌舞之乡”,一到“阔时节”,姑娘们、小伙子、小孩便穿上了节日的盛装,身携箭包、
弩弓、
琵琶、
口簧琴,踏着山风,披着白云聚集在一起,渴望着弦声响起来,舞步跳起来。这里每年的“阔时节”都举行“沙滩埋情人”、“射弩”、“爬竹杆”等传统民间活动。“沙滩理情人”是整个
傈僳族沙滩文化活动的压轴戏,参与的人多,也很精彩。游戏没有说明,也没有规定,被埋的人是临场决定的。许多男女青年希望把自己埋在沙坑里做一次沙坑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