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剑将军》(A General Wearing the Sword)于1982年5月1日上映,是一部由肖桂云、李前宽执导,王尚信、项堃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创下当年全国票房最好成绩。
《佩剑将军》以1948年
淮海战役为背景,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员贺坚和严军,率领国民党第三
绥靖区部队起义的故事。影片主人公贺坚、严军的原型是
张克侠和何基沣将军,他们在
徐州市率部起义,为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剧情简介
1948年秋季,淮海战役即将爆发之际,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顾祝同(
申良 饰)和前线视察员戚汝田(
孙敖 饰)亲临前线,向第三绥靖区的副司令
贺坚(王尚信 饰)和严军(
项堃 饰)授予象征荣誉的“中正剑”,并暗中派参谋长沈继庆(姜长华 饰)和巩英伟(王守全 饰)监视贺坚、严军二人,防止他们暗中通共。同时,沈继庆和巩英伟安排杨萃(尤丽华 饰)以“保健医生”的身份接近并监视贺坚。
谷一平(宫建华 饰)是党派来的接头代表,他的到来引起了沈继庆的怀疑,同时,贺坚的马夫偷渡运河失败后吞纸自杀,因参加学运而被当局通辑的
贺兰静霆(王晓薇 饰)此时也回到父亲贺军身边,这些事情进一步加深了沈继庆的怀疑。
杨萃曾是谷一平的恋人,两人因志向不同而分道扬镳,此次相见,杨萃莫口难辩。
贺坚力排干扰,暗中与严军商定起义计划,并严密保护谷一平。
起义前夕,
贺兰县遭沈继庆扣押,
顾祝同密授杨萃必要时对贺坚下毒手。杨萃企图用车送贺坚返回前线,但被地下党员戚汝田截获,戚汝田用“苦肉计”助他们通过了哨卡。中途,贺兰惨遭沈继庆杀害,杨萃在被敌人追击时,不幸中弹牺牲。之后,中共地下党员严军将前来游说的沈继庆击毙。最终,贺坚和严军成功地领导部队起义,为
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影片制作
故事背景
《佩剑将军》以著名的淮海战役为背景,通过对国民党徐州战区第三
绥靖区两位副司令长官贺坚、严军率部起义这一中心事件的描述,表现了战斗在敌人营垒里特殊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歌颂了他们为了祖国的解放勇于献身的高尚情操,揭示出了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不可战胜的真理。
李前宽和
肖桂云很喜欢这个本子,决定投入拍摄前又赶上学习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文件,更增加了对拍好这部歌颂党的影片的信心。
人物原型
电影《佩剑将军》中主人公贺坚、严军的原型就是张克侠和何基沣。何基沣出生于1898年,毕业于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曾在
中国国民党军中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旅长、军长等。他在
七七事变中,指挥部队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因此被誉为“佩剑将军”。在
淮海战役前,何基沣已经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在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淮海战役后,何基沣正式加入解放军,并被任命为解放军第34军军长,继续为中国的解放事业贡献力量。
1935年底,
张克侠从陆军大学毕业,任29军38师师长。翌年,调任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副参谋长兼38师参谋长。之后,张克侠先后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部高级参谋、副参谋长等职。1939年,张克侠任国民党59军参谋长,后任33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被授予
中将军衔,转战
山东省、
河南省一带抗日。抗战胜利后,张克侠继续秘密为党工作。1947年10月,国民党徐州“剿总”成立第三
绥靖区,张克侠任副司令官。1948年11月8日,张克侠与何基沣率第59军两个师、第77军一个半师共2.3万余官兵,在
淮海战役前线贾汪、
台儿庄区防地举行起义。
剧本创作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天,作家
张笑天对李前宽说:“我给你写个本子吧。”这就是后来的《佩剑将军》。虽然那个时候
李前宽还不是导演,但张笑天很欣赏他的艺术感觉及驾驭大场面的能力。摄制组的主要创作人员,大多是在红旗下成长起来的,对那场斗争并不了解,为了体验那个时代的生活,他们来到了当年淮海战役的战场,访问了许多参加过淮海战役的老同志,并在拍摄之前参观了
淮海战役纪念馆馆内陈列的展品。
李前宽和
肖桂云把贺坚、严军起义与马保业、沈继庆守住
徐州市北大门的冲突,即起义和防变的矛盾,作为影片的主线。为了多侧面地刻画人物,展示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设置了四条副线:一是
贺坚与严军,虽都在酝酿起义却不知对方身份;二是谷一平与杨萃,曾是同窗好友且恋爱过,却互不了解产生误会;三是贺坚与女儿兰兰,从误会到生离死别;四是贺坚、严军与他们的部属。主线与副线交叉进行,戏中套戏,力求做到跌宕起伏、层次分明。
选角故事
此前,
李前宽和
肖桂云目睹了
项堃扮演
中国国民党代表李国卿与演员张平扮演的顾青争论的一场戏。这场戏这让他们见识到项堃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因此,80年代,李前宽和肖桂云在物色电影《佩剑将军》主要人物时,都觉得表面人称“杀人魔王”实际是地下党员的严军一角,非项堃莫属。他们专程登门拜访并征求意见,项堃得知后兴奋得像个大顽童,欣然接受邀请并如期进组,开始了难忘的合作。
其他剧组演员均是来自全国各大剧团的资深演员,如青艺的台柱子王尚信,辽艺的台柱子
赫海泉、王守全,
长春话剧院的台柱子姜长华、史宪富,南京前线、
江苏省话的台柱子
申良,河南话剧院的颜彼得等。
取景
电影《佩剑将军》的最后一场戏,描写地下党两位将军宣布起义后,南下解放大军和向北撤的起义部队擦肩而过,拉开决胜
淮海战役的帷幕。按照剧本提示,美术部门选了距
徐州市不远的一条小河且有旧桥墩,近处有一个大斜坡和树木,但导演觉得不够开阔,不像拉开淮海大战帷幕的规定情景。于是,导演提议安排自己跟大家一起去采景。之后,他们往徐州西南方向开了一个多小时,进入沛县大桥,能看到望不尽的大河套和长长的河道大堤,大桥足有一千多米长。导演选定此地作为该影片最后一场高潮戏的拍摄地。最终,电影营造出了淮海战役帷幕拉开的气势。
幕后故事
拍摄过程
1981年入冬,电影《佩剑将军》摄制组大队人马从
徐州市来到南京。起初,制片部门坚持用火车运输器材,大家被安排住在南京下关体育训练馆。这里是一个偌大而寒冷的房子,一间有30个上下铺的床位,吃的是从外面买来的食品。众人在此一等就是一个多星期,还没开始拍戏,很多老同志就病倒了,健康的人也有生病的趋势。
面对这种状况,导演认为必须另找驻地,让大家住好、吃好,保持良好的精神和身体状态,才能确保年内完成拍摄任务。 于是,导演亲自出面联系,找到了
南京丁山花园大酒店。宾馆经理得知摄制组要拍的是反映
淮海战役中地下党的影片后,给了很大的折扣。从空旷寒冷的下关体育馆搬到丁山宾馆后,众人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剧组设备运抵南京后,全组上下干劲十足,拍摄也十分顺利。
然而,入住丁山宾馆一事被厂领导得知,厂领导连续三封加急电报命令摄制组搬出丁山宾馆。但导演最后决定,全组继续住在丁山宾馆,一切后果由导演负责,同时希望大家努力工作,加快拍摄进度。主创人员对导演的担当颇为感动,全组呈现出积极的创作劲头,片子拍得十分顺利且有质量。最后,摄制组提前返厂,摄制经费也没有超支。 厂领导对此很恼火,指责摄制组破坏了
东北电影制片厂的规矩。而摄制组没有回应,而是钻进剪辑室,昼夜不停地剪片子、录台词,准时在年底拿出了双片。厂里原本以为只是外景部分的样片,谁也没料到,摄制组仅用了52 个工作日就完成了一部大制作的战争影片。
演员创作
在拍摄严军率部起义的高潮戏时,项老后背长 “瘩背” 疼痛不已,却坚持让拍摄日程不变。候场时他虽疼痛哼唧,但站到镜头前立即入戏,拍摄一气呵成获全场掌声。项老进现场前案头工作充分细致,分镜头台本上有对台词和人物潜台词的解释及节奏标注,还很讲究形体设计,认为肢体语言对人物塑造重要,并教导年轻演员学习中国艺术中的表现元素。戏中他训话时,从摘下白色手套到训话,巧妙地将手势动作与肢体语言有机结合,很有造型意识和表现力。
影片配乐
票房与发行
《佩剑将军》于1982年5月1日在中国大陆首映,由
长春电影制片厂发行。此片创下当年全国票房最好成绩。
播出信息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电影《佩剑将军》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
贾汪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何基沣、
张克侠两位将军在关键时刻率领第三
绥靖区 2 万多人发动起义,为
淮海战役胜利立下第一功,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该电影为人们了解这一关键历史事件提供了生动的艺术呈现,是传承和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的重要文艺作品。
《佩剑将军》以 “授剑安心” 起始,“接受任务” 作承,“掷剑诛沈” 为转,“起义胜利” 终合,两把 “中正” 佩剑贯串始终。开首序幕 “授剑” 一场,带出诸多戏剧因素。影片情节性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人物感情描写,用不少篇幅挖掘人物内心感情,体现出片中人物对党和人民的忠情,一曲 “长空万里招鹤回”,展现他们身陷污泥却盼早日归来的强烈情怀。(《
电影文学》评)
负面评价
《佩剑将军》存在一些值得斟酌之处。其一,戚汝田等“将军高级将领”在
中国国民党军队潜伏二十余年的可能性问题,就影片所提供的情况来看,军阶越高潜伏难度越大。其二,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工作人员应在党组织统一领导下工作。但从影片来看,大部分人各自为战,甚至自发迎合斗争。党派谷一平来得突然,且他与杨萃的关系线索游离。杨萃偷车返前线是全剧高潮,但细究之下,沈继庆的做法显得过分蠢笨,令前线将领离开防地,既暴露意图又不利战事。(《
电影文学》评)
大众评分
参考资料
佩剑将军.1905VIP影院.2024-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