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是元代作家杨景贤创作的杂剧作品,全方位叙述了唐僧取经故事,具有六本二十四则的宏大规模,比
王实甫“天下夺魁”的《
西厢记》还多出一本,可谓元明以来杂剧之冠。
杨景贤的《西游记》故事已见梗概。这个剧本在《
纳书楹曲谱》里存有《撇子》《认子》《胖姑》《伏虎》《女还》《借扇》(《续集》二)。又《饯行》《定心》《揭钵》《女国》(《补遗》)。西游故事在元代逐渐发展,比之《取经诗话》更显得丰富,多幻想。
内容简介
在元代后期曲坛上,
杨讷的《西游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作品。它第一次将民间流传的
唐僧赴西天取经故事敷演成六本二十四出大型连台本
杂剧,围绕取经过程塑造了以
孙悟空为典型代表的一组充满神奇色彩和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大大丰富了戏剧舞台和古典文学人物画廊,展示了元末文人带有市民化倾向的审美创造能力,为神魔小说《西游记》的问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背景
当杨景贤决定投入杂剧《西游记》的创作时,他必须首先背负起前人留下的取经故事的框架和主题影响,不管他对佛教的态度如何,佛教的内容已经是广泛渗透于取经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了。杂剧《西游记》确有宣扬佛教思想的内容,这当然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如果考虑到取经事实本身就是一种宗教行为,早期记载取经史实的资料都是宣扬宗教教义的;而且
杨讷之前的大部分取经题材文学作品都有比较浓厚的宗教思想倾向;还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元末明初正是崇尚佛教的
社会思潮兴盛的时期,那么,我们就会发现,杨景贤的《西游记》比起前代的取经题材作品来,其宗教色彩不是加强了,而是消弱了。
杂剧《西游记》的重大贡献之一便是将取经故事神话化、现实化,逐渐在宗教故事中注入了人们的现实情感、意志、理想和愿望,更多地用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去淡化虚幻的宗教意识,用世俗的、社会的人间百态去削弱西行故事的宗教色彩,从而使这一故事由宗教主题发生了根本转变,转向了神话主题,进而张扬了现实意识和现实精神。
这种转化的表现之一,是由单一的佛教信仰追求转为儒释道合流而以儒为主的多教化特征。三教圆融在元代已形成潮流,作者巧妙地以此导致
杂剧思想倾向的转换。儒学是一种积极入世的学说,儒学与宗教的联姻,是宗教走向社会现实的捷径。第二本第五出的主唱
尉迟敬德,是一个较多灌注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形象,他信奉
儒家思想,为唐王朝建功立业,晚年又心灰意懒,从
唐僧受戒,皈依佛法,但其思想却又与道家无别,显示出儒、释、道合流的特色。第十出自由神主唱的一曲〔牧羊关〕,描绘他眼中的唐僧,明显具有三教合一色彩而又落脚于儒家思想:
圆顶金花灿,方袍紫焰飞,塑来的罗汉容仪。此一行半为于民,半为报国。十万里程难到,百千祥苦难及。则怕你闹市里多辛苦,来俺深山中躲是非。
第十八出的采药仙人显然是一位隐居深山的道士形象,他的上场诗和对“酒、色、财、气”四者的咏叹也是传统的道家口吻。
这种转化的表现之二,是思想上出现非宗教化或泛宗教化的特征。
杂剧《西游记》把前代取经作品宣传的佛教教义衍生为把宗教问题人生化、社会化、自我化,成为人自身的一种精神需求,对生活中物质欲望追求的一种精神寄托。宗教追求演变成一种具有社会世俗功利性的行为,而不是沉溺于忘记自我,疯狂献身的宗教迷狂。这一点可以以
唐僧西行目的改变来分析。关于玄奘取经的由来,《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说:取经乃玄奘的个人志向,目的是求解佛理。并且是因为再三的表奏,有诏不许,这才冒死闯关。杂剧对此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剧中借
观世音之口说取经缘起,是佛欲传经于东土,乃令毗卢伽佛转世,并由
虞世南转奏天子,加封玄奘取经;玄奘取经的目的则是为报答佛恩,荣显父母,报皇恩,国泰民安,旨在突出其“忠”而不违法纪。对此,剧中有多次表白,如第五出
唐三藏云:奏敕西行别九天,袈裟犹带御炉烟。园请得金经至,方报皇恩万万千。……小僧性命,也是佛天相保,今日报了父仇,荣显了父母,报答了祖师,我舍了性命,务要西天取得经来,平生愿足。
西游性质由访学变为求“法轮回转,皇图永固”;由哲学宗教目的演化为世俗和社会的入世目的;由私出变为天朝圣使。忠君爱国,君父观念,实际已凌驾于成佛作祖、进入天国之上。
表现之三是,
杂剧《西游记》一改过去取经作品崇佛佛的态度,大胆地将神佛的形象
世俗化。崇高神秘的神佛被处理成三分像神,七分像人,变成了人格化的神;甚至神圣的佛教经典也变成调侃讽刺的对象。
唐僧的出身本是世家子弟,但是前代取经故事已经把他大加神化。而杂剧则一只手把他抬高成神佛转世,另一只手把他贬低为凡夫俗子,使他的精神境界由一位坚毅智慧的求学僧变为肉眼凡胎、人妖不分的迂腐书生。唐僧来历的日趋神异化与精神境界的日趋世俗化是一个有趣的二律背反,客观效果是嘲讽佛不如人。第六出甚至借胖姑之口大开“圣僧”的玩笑,把这位转世的毗卢伽佛形容成“大椎”、“
瓠子头”、“葫芦对”,“恰便似不敢道的东西,枉惹得
傍人笑耻。”令人有佛头着粪之感。
孙悟空形象的变化意义更大,
杨讷对孙行者形象的改造是取经故事神话化的主要标志。孙行者取经是不得不从,佛本劝人为善,却以紧咒逼人,岂非对佛门释义的绝妙讽刺?他一路上大杀妖魔,根本不同于《取经诗话》中那位慈悲的“
王伦”,倒像一个闯荡江湖的剑客
侠士。
剧中对神佛本身的描写亦具有呵佛骂祖的味道。如第十二出,佛以扣押鬼母儿子为人质,要挟鬼母皈依佛教,明显地讽刺佛祖的残忍和无赖。请看作者借鬼母之口对佛祖的斥责和控诉:
则着你钵盂中抄化檀那,谁叫你法座下伤人家小的?我和你,是谁非?
第二十一出是佛教色彩最浓的一出戏,情节主要是写
唐僧四众进入佛国之后,遇到“佛法甚高”的贫婆,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堪称“职业水平”的佛教知识考核。即使在庄严佛国的严肃考核面前,作者也不忘插科打诨,嘲笑调侃佛教教义:
贫婆云:心乃性之体,性乃心之用。或有亦或无,只看动不动。你答来我问:你有心也无?
行者云:原有心来,屁眼宽阿掉了也。
第二十二出写唐僧四众,得成正果,即已经成佛,但却仍然处处流露出对佛法的戏弄调侃。如搬经卷时,行者竟杜撰出一部:
《馒头粉汤经》,佛经中何来《馒头粉汤经》?真是对佛大大不敬。
表现之四是宗教思想被治国平天下的的政治理想取代,更多注重揭露政治黑暗和讽刺社会,反映着人性的发展和要求。结尾〔双调·沽美酒〕、〔
太平令〕二曲,可以视为全剧的点题之曲:
祝皇图永固宁,拜
大日如来愿长生。保护得万里江山常太平,普天下
田畴倍增,
民俗音乐业息刀兵。
四海内三军安静,八荒中五谷丰登,西天外诸神显圣,兆民赖一人有庆。作者在第二十四出还让佛祖直接出面宣传这种
治平思想,高唱“愿祝吾皇万万年”的口号。
剧中通过对人间、妖魔、神佛各界的描写,曲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神魔故事中有尖锐复杂的人世生活的影子。妖怪占山为王、强抢民女,正是社会上恶霸豪强欺压人民的真实写照;
铁扇公主、
猪八戒等本来都是天宫中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竟然纷纷反叛,下到人间为妖作怪,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四分五裂,反映着神圣的神权和君权已经难以维系人心。第二出通过盗贼
刘洪的经历,曲折揭露出元明时期的官员与盗贼无大区别,不但一字不识,而且为非作歹,讽刺意义极为深刻。
以上这些都昭示人们,《西游记》
杂剧的总体特征不是宣扬宗教,而是在宗教光环下追求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作品目录
西游记(元剧)目录
人物介绍
主要角色
其他角色
陈光蕊:
江流儿(
唐僧俗名)父亲,被梢公
刘洪推入江中,后被南海小龙(陈光蕊纵之于江的金鱼即小龙所化)所救。
殷氏:江流儿(玄奘俗名)母亲。
梢公刘洪:早怀不测之心的刘洪把陈光蕊推入江中,强逼殷氏给她做丈夫。
刘洪拿上陈光蕊宣命,做洪州
知府。后由洪州太守
虞世南当派人拿
刘洪到案审清问明,带至江边,刀剖其腹,俘献陈光蕊。
丹霞天然:玄奘师傅,丹霞将江流儿抚养成人,取法名曰玄奘(玄者妙也奘者大也,大得玄妙之机)。十八岁时,向他说明出身经历,教他先去报生身的慈亲,再来报养身的师父。
虞世南:洪州太守。
南海小龙:
陈光蕊纵之于江的金鱼即小龙所化,为报其恩,和其他守护水神一起救陈光蕊到水晶宫,十八年后的今天,出宫与妻子团聚。
观音大士:点化玄奘西天取经。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哥哥。
金鼎公主:孙悟空的妻子。
木吒使者、西池
王母娘娘、
李靖、
哪吒、二十八星宿、红孩儿爱奴、红孩儿的妈妈
鬼子母、
如来佛祖、
女儿国国王、
山神、
铁扇公主、
作品鉴赏
杂剧《西游记》思想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歌颂为追求理想而顽强奋斗的坚韧精神。剧中
唐三藏的形象,更多保持了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作者热情赞扬他不怕危难,只身西行的胆识和勇气。第五出极写为他送行的隆重,浓笔渲染行色的壮伟,甚至用
唐朝开国功臣来反衬
唐僧西行的气概与勇敢。第二十三出,返回东土,众仙相送,是英雄式的凯旋大典。这都是对唐僧坚韧不拔,为追求理想而毫无畏惧精神的礼赞。前后呼应,隐然称赞他是一位人神共仰的英雄。作者在第二十三出借神佛之口说:
西天西
大日如来亲送,中国中和尚才行,南海南菩萨来将。虽然一番受苦,也能勾百世流芳。实际是教育人们,要作成一件事,必须百折不挠、持之以恒、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艰苦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剧中
孙悟空形象,一改《取经诗后》中文质彬彬的“
王伦”面貌,变成一个勇敢、机智、灵活、狡而又野性未改的英雄。他的叛逆精神、坚持斗争的勇气、嫉恶如仇的性格,都为小说奠定了基础。
杂剧《西游记》通过奇瑰丰富的幻想,通过
通天大圣、
猪八戒、女王、裴海棠等人物形象,所表现出的崇尚自然、张扬人性的倾向,的确有一种明中后期
李贽“
童心说”先驱的味道。孙行者所具有的狂傲美特色,便是“童心”、“真心”的生动体现,为此后转化为建筑在个性心灵解放基础上的浪漫文艺铺平了道路。
总之,杂剧《西游记》充分反映了元末明初东南沿海社会和思想的变化,是具有市民意识和个性解放、心灵自由要求的。这种思想,开了明中后期思想解放潮流的先河,也对小说《西游记》给予了深刻影响。
作品影响
为
吴承恩版本的《西游记》奠定了文学基础,
冯梦龙将《
水浒传》与《
三国演义》、《西游记》、《
金瓶梅》定为“四大奇书”。与《三国演义》、《西游记》、《
红楼梦》共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西游记》于1982年7月3日开机,同年10月1日首播试集《除妖乌鸡国》。由
杨洁执导,
戴英禄、杨洁、
邹忆青共同编剧,
六小龄童、
徐少华、
迟重瑞、
汪粤、
马德华、
闫怀礼等主演,1986年
春节在
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播前11集,1988年25集播出。该剧一经播出,轰动全国,老少皆宜,获得了极高评价,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仍是寒暑假被重播最多的电视剧,重播次数超过3000次,依然百看不厌,成为一部公认的无法超越的经典。
作品评价
鲁迅先生在《
中国小说史略》中评价《西游记》的主旨是描写反映人的一生,人在年轻时思想活跃,敢想敢干,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敢于蔑视任何权威,“粪土当年万户侯”;一旦碰了钉子,栽了一个大跟头后,就会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克服艰难险阻和人生中的诱惑,最终才会达成“正果”。
作者简介
杨讷,一字景言,名,后改名为讷,号汝斋,
蒙古族。因从姐夫杨镇抚流落到钱塘,所以有人说他是钱塘人,并以
杨姓称之。杨景贤大约生于公元1333年,当初正是
元顺帝妥欢铁睦耳继位之初。他和元代其他
杂剧作家一样,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其生平事迹及创作活动,没有详尽记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