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庶堪(1881年—1942年),字沧白,晚号斋,四川巴县(今重庆
巴南区)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辛亥革命元勋、
孙中山先生的忠实追随者,孙中山革命事业最重要的助手之一。1906年春,
中国同盟会重庆市支部(中国同盟会全国设五大支部,重庆占一席)创立,杨庶堪为负责人。此后,杨庶堪成为
四川省的革命派领导人之一,投身革命思想宣传及组织武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杨庶堪、
张培爵、
朱之洪一起领导了
重庆辛亥起义。此后参加了护国、护法斗争,先后任四川省省长、中国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
安国军政府海陆军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秘书长、
广东省省长、北京政府司法总长等要职。参与了
中国国民党的改组、中国国民党一大的筹备等重要活动。抗战爆发后,拒绝
汪精卫的拉拢利诱,拒不出任伪职,抛妻别子,转抵
重庆市参加抗战。1942年8月6日,杨庶堪在重庆南岸病逝,享年六十一岁。逝世后举国哀悼,并按国葬礼仪,将杨庶堪的遗体安葬于巴县东温泉。1943年7月19日,
国民政府在杨庶堪事业发源之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将其出生地巴县
木洞镇镇改名沧白镇,以纪念这位
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人物生平
1900年杨庶堪以重庆府试第一名选为秀才,早年曾创办《
广益丛报》并任主编,1903年与
朱之洪等秘密组织公强会,此为
四川省的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905年加入
中国同盟会,1906年在重庆设立中国同盟会支部并担任领导人。1906年春,中国同盟会
重庆市支部(中国同盟会全国设五大支部,重庆占一席)创立,杨庶堪为负责人。此后,杨庶堪成为四川的革命派领导人之一,投身革命思想宣传及组织武装起义。1906年到1909年间先后在川南叙永的永宁中学、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任教,并以中学监督、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开展反清活动。
1909年回重庆在重庆府中学堂任监督,并将中国同盟会重庆支部设在学校内。1911年
黄花岗起义后,领导重庆中国同盟会支部积极筹划重庆起义。5月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在
重庆市与党人共组重庆保路同志会,并被推为主盟。
1911年11月22日,与
张培爵一起领导重庆同盟会及被
中国同盟会控制的清军巡防军、
巡防营、水道巡警、民团等和平起义,宣布重庆独立、成立蜀军政府,并推张培爵为
都督,自任高等顾问。川蜀合并后任
大汉四川军政府外交司司长。
1913年当选
四川省第一届省议员。 1913年8月,与熊克武响应
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在重庆成立讨袁军,被推为四川民政总厅长。失败后避走
日本,次年加入中华革命党,为中华革命党政治部副部长兼中华革命党四川主盟人。
1918年在四川靖国之役胜利后,被孙中山主持的护法军政府特派任四川省长。
1920年辞省长职赴
上海市,被孙中山任命为
中国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招抚滇、黔军击败
陈炯明叛变。
1922年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并为临时中央执法委员。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
1924年3月任
广东省省长,6月辞职。11月在
段祺瑞北京临时政府中任司法总长,三个月后辞职。
1930年10月,到上海,并任
国民政府委员。因与
蒋介石不合,闭门读书。抗战时期,为避开汪伪政权强邀参政,带病离沪经
香港特别行政区返
重庆市,以病辞谢各种政府要职。
1942年8月病逝于重庆南岸大石坝寓所,终年61岁,蒋介石亲自为其主持追悼会。逝世后举国哀悼,并按国葬礼仪,将杨庶堪的遗体安葬于巴县东温泉。
1943年7月19日,国民政府在杨庶堪事业发源之地重庆府中学堂旧址,建立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并将其所在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将其出生地巴县
木洞镇改名沧白镇,以纪念这位
辛亥革命的赫赫功臣。
革命经历
父杨兆南,营商,爱好书画。杨庶堪幼读私塾,聪颖勤学,他在少年时就打下中文基础,十六七岁时,入重庆经学书院,从名师吕翼文学,19岁应府试,取秀才第一名。时值维新运动失败,杨庶堪目睹清廷政治腐败,国事日非,民族危难,遂反清思想日浓。杨庶堪认为欲国家富强,非吸收西学、革新政治不可,于是偕
邹容去重庆日本领事馆,向日人成田安辉、井户川辰三学习日语,又与译学馆
英国牧师巴克相约互教中、英文,意在以掌握外文为手段,达到博采新知识之目的。
光绪二十八年,为了宣传民主思想,传递国内外信息,杨庶堪与
朱必谦等创办了《
广益丛报》,并任主编。时
孙中山在海外倡导民主革命,风气所至,举国趋从,光绪二十九年,杨庶堪与梅际郇、童宪章、陈崇功、
朱之洪等人秘密组成民主革命小团体公强会,杨庶堪与梅际郇为主要负责人,会址设重庆
五福宫桂香阁,宗旨为“以寻求富国强民为标志,以启迪民智为作用”。公强会为重庆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光绪三十一年年底,童宪章、陈崇功奉孙中山之命,携同盟会章程自
日本返
重庆市,进行组党活动,杨庶堪、朱之洪首先加入。次年春,中国同盟会重庆支部成立,杨庶堪为负责人。时杨庶堪在重庆府中学堂任教,支部机关即设于该校。
光绪三十三年,川南叙永厅创办永宁中学,杨庶堪受聘前往任教,不久,转赴成都高等学堂分设中学教英语。杨庶堪借教学之便,进行革命宣传,并在学生中发展了
张颐、
杨伯谦、王野若、刘经文以及校外青年杨鼎、邓恒昌等为
中国同盟会会员。
宣统元年(1909年),杨庶堪返渝任重庆府中学堂监督。时成都起义已告失败,省城中国同盟会机关遭到破坏,于是重庆党人群集,成为革命中心。杨庶堪、
张培爵力肩重任,与众党人筹谋举事大计。因鉴于
成都市失败教训,杨庶堪主张积蓄力量,待时而动,尤应掌握武器及争取工商界、会党中开明人士的支持。当时重庆府中学堂有供学生军训用的九子快枪200支,中国同盟会支部即将这一批枪械掌握利用。又由杨庶堪、张培爵往访
重庆市帮会头领况春发,说动其参加革命,并得到杨庶堪的姻亲、重庆富商李湛阳的大力资助,为起义创造了条件。
宣统三年10月10日,
武昌起义成功,各省纷纷响应,形成全国性的革命高潮。重庆中国同盟会支部见起义时机成熟,加紧与各州县革命党人联络,并公推杨庶堪、
张培爵为起义领导人。在重庆革命党人的策动下,川东、川南的
涪陵区、
忠县、
丰都县、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黔江区、江津、
合江县等地先后举事。11月21日,杨庶堪密约各界代表到
重庆市总商会商议重庆独立事宜。22日,发动
重庆辛亥起义,同盟会支部在朝天观召开大会,宣布重庆独立并通电全国。蜀军政府成立,张培爵、
夏之时为正、副
都督,杨庶堪、
朱之洪为高等顾问。
民国2年(1913年),
四川省第一届参议会选举,杨庶堪和梅际郇当选为议员。7月,
孙中山发动“
二次革命”,讨伐
袁世凯。8月,四川讨袁军总司令部在渝成立,熊克武任总司令,杨庶堪任民政总长。9月,在讨袁军即将失败的情况下,熊克武、杨庶堪为了使
重庆市免遭战火,分别于11日晚和12日晨离渝,杨庶堪经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过武汉至
上海市。讨袁失败后,川军第一师师长、重庆镇守使
周骏在巴县、江北实行“清乡”,以搜捕“乱党”,杨庶堪、熊克武家被抄没,受株连者达300余家。民国3年1月,袁世凯下令全国通缉杨庶堪、熊克武等100余名讨袁骨干人员,杨遂逃亡
日本,并著《癸丑遇难纪事二百韵》长诗记述这段经历。
民国3年,
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另组中华革命党,下设党务、军事、政治、总务四部,杨庶堪任政治部副部长,并被指派为中华革命党
四川省负责人。
民国4年夏,
陈其美在上海策划肇和军舰起义,电邀寓居日本的杨庶堪来沪协助。杨遂回
上海市,以家庭教师为掩护,与陈合作。“肇和”起义旋告失败。
民国5年
袁世凯死后,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恢复国会,杨庶堪由四川省选出为国会议员。民国6年,
广东省护法军政府成立,孙中山就任大元帅,电邀杨庶堪、
向楚至广东,杨庶堪被任命为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秘书长。次年,被任命为四川宣抚使,偕向楚返川。途经武汉,适逢鄂督
王占元大肆搜捕革命党人,二人化装为
轮船工人,方混出武汉。
民国7年,经护法之役,
四川省纳入南方护法军政府势力范围,广州护法军政府任命杨庶堪为四川省省长。10月22日,杨庶堪离渝去
成都市赴任。后四川靖国军总司令熊克武倾向于政学系(由中国国民党右派组成的派系),与
孙中山不合作,使杨庶堪政令不畅,事事掣肘。民国9年5月18日,杨庶堪在
重庆市通电辞去四川省长职务,称“拟暂养重庆”,实为参加“倒熊”活动。后于10月14日离渝去沪,复奉孙中山命,在沪主持南北军民代表洽商事宜,曾两次入浙,与浙督卢永样联系,即世称所谓“孙、卢、段三角同盟反对
曹锟贿选”事。民国11年6月,
陈炯明叛变,攻占
广州市,孙中山抵沪,杨庶堪、
卢师谛向孙中山面陈联合滇桂军收复广州之策。孙中山采纳此议,即派杨庶堪与滇、
桂军将领联络。事成,将陈炯明击败,
孙中山返回广州,宣布杨庶堪、
廖仲恺等9人为临时中央执行委员。
民国13年1月,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杨庶堪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3月,受孙中山任命为
广东省省长。初,广州收复,滇、桂军自恃助战有功,在广东任意横行,致使前任广东省长廖仲恺被迫谢职。杨庶堪接任后,亦被
蒋介石、
戴季陶等散布流言中伤,谓杨挟
滇军以自重。杨愤而辞职,去
上海市。
同年冬,
冯玉祥领兵推翻
曹锟政权,迎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并劝杨庶堪出任
段祺瑞临时执行政府司法总长。杨庶堪向
孙中山请示,孙中山答说:“我们有一个人在里面也好。”杨庶堪遂就职。仅三个月,即因与段政见不和辞职。此时
四川省为
吴佩孚所控制,暂不能返乡,遂闲居北京。民国19年10月,赴南京任
国民政府委员、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旋移家上海,深居简出,不与
蒋介石合作。
民国28年,大汉奸
汪精卫在南京组织伪政府,强邀杨庶堪参加。杨庶堪坚不从命,遂扶病潜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转抵
重庆市。此后即以衰病杜门不出,谢绝陪都国民政府给予的要职及一切政治活动。民国31年8月6日,病逝于重庆市南岸大石坝寓所,终年61岁。杨庶堪病逝后,葬于巴县东温泉。为纪念杨庶堪,民国32年,国民政府将重庆
渝中区的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巴县的
木洞镇改名沧白镇。
轶事典故
巧筹经费
1924年,杨庶堪担任
广东省省长,并对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
中山大学)的筹建给予了大力支持。当时国立广东大学的筹备主任
邹鲁,因资金短缺,三天两头找杨庶堪解决大学筹款问题。杨庶堪苦笑:“这个省长难当啊!日日夜夜都有人来找我要钱。当然,办教育很重要,一定要解决。”
随后,杨庶堪灵机一动向
孙中山写了一份报告,建议将广东当时的“筵席捐”的三分之二拨为国立广东大学经费,三分之一作为地方教育经费。所谓“筵席捐”,就是针对宴会筵席而征收的,目的是崇尚俭朴,限制奢侈。1924年3月12日,大元帅训令第九十六号落实此事,自此
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的经费才得到解决。
与蒋介石轶事
结义不成,反生间隙
1913年,杨庶堪(字沧白)当选
四川省第一届省议员。1913年7月,
二次革命发生,各地纷起讨袁。8月3日,响应
孙中山二次革命号召,时任四川民政厅厅长的杨庶堪与熊克武通电各界
重庆市独立,讨伐
袁世凯。9月12日讨袁军败,杨庶堪及但辛、
向楚等均遭抄家,全国通缉,被迫离川,历经沧桑,经
上海市逃往
日本,见到孙中山先生。
1914年7月,孙中山先生为重振革命,在
东京成立中华革命党,杨庶堪与
谢持同时被指派为革命党四川主盟人,杨庶堪又被委为中华革命党政治部副部长。
1915年,杨庶堪受孙中山先生指派返上海,推动倒袁及
护法运动。
陈其美任中华革命党上海地下组织负责人,杨庶堪任顾问。因杨庶堪系
四川省反清领袖人物,功成不居,道德文章满天下,孙中山先生都很钦佩,陈其美对他也十分敬重。
这时,
蒋介石在光复会领袖
陶成章被暗杀后曾避往
日本,1914年7月,蒋介石也被派往
上海市协助陈其美。从事反对
袁世凯的革命活动。早在
辛亥革命爆发时,蒋介石在上海,受陈其美指派,率先锋队百余人至
杭州市,参加光复
浙江省之役;嗣后在沪军
都督陈其美部任沪军第五团团长,与陈其美、沪军第二师师长
黄郛结拜为“盟兄弟”,很受陈其美器重。
袁世凯复辟帝制后,1915年10月27日,
孙中山委
陈其美为中华革命军
淞沪会战司令长官,主持上海讨袁军事。陈其美电召杨庶堪、
蒋介石、
丁人杰、余祥辉等人到上海,会同
吴忠信、
周淡游、
邵元冲等人在法租界
霞飞路(今淮海中路)筹组讨袁总机关,杨庶堪任顾问,蒋介石被分派担任军事工作。12月杨庶堪与蒋介石等人在陈其美主持下与
杨虎发动
肇和兵舰起义,炮轰制造局,并分别派人进攻电报局、电话局、巡警总局、工程总局等,因袁军反扑后援无济而失败。杨庶堪在陈其美遇刺后写的《陈其美墓志铭》中,详细描写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壮举:
“于是召余及蒋介石、丁仁杰、余祥辉诸人归。至则谋袭海军,攻制造局,夺吴淞要塞,据
上海市发难,为天下先。”
“于十二月五日薄暮,令杨虎纵炮攻陆,巨声隆隆震天地。”
“公率蒋、吴、丁、周,躬至城中督战。而留余与
邵元冲、周日宣居守。”
失败后,军警追捕,“公(指,
陈其美)与余(我)及吴(
吴忠信)蒋(
蒋介石)蹬登屋而逸,”可见当时杨庶堪与蒋介石是并肩作战的战友。
本来,杨庶堪与蒋介石均为陈其美所倚重。杨比陈其美小3岁,比蒋长6岁。王养生有文记载他们这段交往的结束:
“蒋介石此时追随英士甚密,对杨沧白礼敬为师,常求杨教学英语。继又进呈金兰谱一份,求与沧白先生结义为弟兄,先生笑而纳之,未置可否。不久,蒋携一仆从,投宿
杨士奇,请容短期下榻。蒋恒早出晚归。一日杨蒋俱外出,蒋仆收拾房间,失手将古瓷花瓶落地打碎。
杨太后闻而责诘曰,杨先生室狭,书物零乱,已无从位置,仅此一书房,那容上客局促其间,我真难为作此主人也。当夜蒋归,其仆似夸辞报之。次晨绝早,即携仆卷被而去。沧白后始察知,颇亦歉仄。但各以事牵,一时未有机会向蒋解释”二人生隙自此始。
蒋介石亦从未就此事说过什么。但从前那种“同在一个屋檐下”吃、住、学英语等亲密状况,终二人一生再未出现。
拉杨助力 渐得器重
杨庶堪离开
上海市后,
四川省靖国之役胜利,由
孙中山特派任四川省长。1920年辞省长职赴上海,被孙中山任命为
中国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1922年奉孙中山之命招抚滇、黔军击败
陈炯明叛变。1923年
中山市先生已开始决定采取联俄联共的革命政策,于2月21日自沪返抵
广州市,旋复任大元帅职。随同回粤者为
廖仲恺、杨庶堪、
蒋介石、
张继等。分别以廖仲恺任大本营财政部长、杨庶堪为大本营秘书长、蒋介石为行营参谋长。
为招蒋介石,还有一段小插曲。
蒋介石毕业于
东京振武学校,颇有军事才能。1920年11月29日,
孙中山到了广州,恢复军政府。1921年1月12日,孙中山电蒋介石,请其来广州。同日,杨庶堪也有信给蒋:
介石兄台鉴:……颇闻前日(二月二十九日)兄来沪,以读某函不快而归,方欲作书婉劝。……尤欲持以勉兄,共襄其业。且见兄之关涉重要,过于一般同志。中山先生从事创造,自当仗兄为前驱。然则先生撒手则已耳,如犹奋斗,吾辈安忍作壁上观?故无论如何拂逆,皆当含忍而为之。兄此时固万万不能息。……何时来粤?先示极幸。弟庶堪手启 一月十二日。
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
陈炯明叛变,
孙中山避难于
中山舰,
蒋介石去
广州市登舰侍护40余日,取得孙中山的信任和器重。蒋介石著《孙大总统蒙难记》一书。同年10月被孙中山派任东路讨贼军第二军参谋长,1923年2月被任命为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大本营参谋长。
为出任访苏代表团 拉杨说情
其实,“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关心的不只是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孙中山也极为关注。1919年12月3日,蒋介石日记中记有孙中山派蒋访俄的内容,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杨天石认为,这很可能是孙中山派遣蒋介石访问
俄罗斯的最早记载,可惜由于日记字迹漫,不能确定。
1923年2月
蒋介石被任命为大元帅府大本营参谋长(侍卫长)。蒋4月20日抵达
广州市,因为不称心,又于7月12日“愤而辞职”,前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然而当听到孙将派代表团赴苏,乃于7月13日自港写信给大本营秘书长杨庶堪,希望向孙提出自己的要求:
“为今之计,舍允我赴欧外,则弟以为无一事是我中正所能办者……如不允我赴俄,则弟只有消极独善,以求自全。
亨德利库斯·约瑟夫斯·弗朗西乌斯·玛丽·斯内夫利特是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1921年初由共产国际派来中国,推动组织中国共产党,促进国共合作。
蒋介石在和马林等商量之后,组织孙逸仙代表团一事最后定案。蒋介石任团长,成员为:
沈定一、张太雷、
邵元冲、
王登云。代表团中的唯一中共党员张太雷,时任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
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团长访问
苏联,在
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背景下,得到极大好处。在苏联援助下,孙中山“以俄为师”,准备成立包括共产党人如周恩来、叶剑英做教官的
黄埔军校。黄埔军校校长,对蒋介石来说,是生平重大的转折点。1924年5月3日,
蒋介石正式被孙中山任命为军校校长兼粤军参谋长。他以
黄埔区校长为跳板,跃向权力的高峰,最后成为民国的最高统治者。
起初孙中山想要粤军总司令
许崇智兼军官学校校长,负责筹备,但许崇智力不从心。因蒋介石奉派到
苏联考察军事,回国后奉
孙中山先生之命,任黄埔军官学校校长。可见,蒋介石作为“孙逸仙代表团”团长的重要。而为了得到这一职位,蒋介石曾经不惜委曲求全,以“消极独善”作说词,请杨庶堪代为说情。
此后,1924年10月,他组织和领导
黄埔军校师生参加镇压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
国民革命军东征讨伐
陈炯明、6月平定
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等战役,战果卓著,继兼广州卫戍司令。成为
广州市军政府举足轻重的人物。
1924年在中国国民党改组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杨庶堪当选为候补中央监察委员。同年,由于滇、
桂军恃助广州收复之战有功,在
广东省任意横行,致使前任广东省长
廖仲恺被迫辞职。杨庶堪于3月接任后,亦被
蒋介石、
戴季陶等散布流言中伤,谓杨挟
滇军以自重。杨庶堪于6月愤而辞职去
上海市。这是杨庶堪和蒋介石最后一次共事,此后二人再无往来。
尾 声
此时北洋军阀直皖两系斗争激烈,皖系
段祺瑞内阁被直系
吴佩孚等推倒后,仍力图挣扎。由于一时利害关系,逐渐形成
孙中山、段祺瑞之间暂时性的谅解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杨庶堪辞职后,孙中山命他入京,以审时定势。段祺瑞出任北洋执政府执政,请杨做农商部长,他坚辞不就,后在孙中山授意下,于11月在段祺瑞北京临时政府中就任司法总长,1925年2月辞职。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广州军政渐由
蒋介石执掌。杨庶堪从此寂居旧京与蒋介石不通闻问。
1930年10月杨到
上海市,并任
国民政府委员。因与蒋介石不合,闭门读书。
抗战时期,为民族大义,杨庶堪避开汪伪政权强邀参政,带病离沪经
香港特别行政区返
重庆市,又不愿与蒋介石合作,以病辞谢各种政府要职。在1942年8月病逝于重庆,终年61岁。
国民政府为纪念杨庶堪,褒扬其革命事迹,1942年11月22日,杨沧白追悼会在重庆夫子池举行,蒋介石主祭,送挽联:“抗战
方殷吾党又弱一个 言行不朽先生独有千秋”
接着,国民政府将原重庆府中学命名为杨沧白先生纪念堂,将原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以资纪念。
个人作品
杨庶堪在经史词章书法上造诣很高,有《沧白诗抄》、《天隐阁集》、《沧白先生论诗绝句百首笺》、《杨庶堪诗文集》等著作传世。
人物评价
开国有诗人,沧
毛白杨夫子。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
于右任评
盖庶堪中岁服劳党国,南北播迁,于诗致力为独称。当笑语友人,其以诗人老此生耶,因叹
四川省革命党人多艰苦卓绝者,而雄秀盛文采,则推庶堪云。——向楚评
杨庶堪总是在革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功成即身退,远离纷繁复杂,明争暗斗的官场,遵从家训,潜心读书,研究学问,写诗作文。杨庶堪具有温文儒雅的学者风度,渊博高深的学识。他将自己的书斋定名为“天隐阁”,表现出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人生态度。——王晓渝评
杨庶堪被誉为四川“革命党人的元祖”“
孙中山的得力助手”。——重庆商报评
家庭成员
杨沧白夫人詹氏。儿子杨洵,壮年死去。有孙一人、孙女三人。儿媳李立芳。
后世纪念
桑梓故人忆沧白
作者:林永蔚
参观了在中国三峡博物馆举办的“书生仗剑起
西陲——纪念杨沧白先生诞辰130周年文物展览”后,思绪万千,心潮翻涌。作为杨沧白老先生桑梓故里的晚生后辈,不由得升起对这位先贤先哲的无限缅怀。
先生长眠东泉
沧白先生生前,民国元老
于右任曾题诗赞其“秀句兼丰功,辉映同盟史。”沧白先生去世后,于右任又奉上了:“万锄春影一蓑犁,人草方生日又酉。九死难忘为国意,月明如水杜鹃啼。”的悼诗。
杨沧白是近代“巴县”籍最杰出的名人代表,他的一生是在革命和奋战中度过的,充满了传奇色彩,饱含了爱国主义情愫。他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
今日重庆市
巴南区东部地区,旧称“巴县东里”,木洞、五步、东泉、丰盛、麻柳诸乡镇皆为东里所辖,其中以
木洞镇居首。
木洞是明清以来的川东四大名镇之一。旧时巴、涪(陵)、南(川)三县山区乃至黔北、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商贸、往来货物多经木洞出河进山。由于交通的水陆之便,上世纪初,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思潮恰如阵阵春风,拂进了千年古镇。
笔者祖上世居木洞,先
曾祖父盛祥公与杨沧白父亲辉之公不仅是商界搭档,而且有通家之好。笔者总角之年,亦亲先曾祖盛祥公说起昔年杨沧白出生及归葬之情景,至今犹有记忆——
1881年12月9日,木洞涧上老街一个叫做侯治洞的民宅里喜气盈盈,原来此宅主人,儒商
杨辉之喜得贵子,取名“先达”,又呼为“品璋”,表字沧白,后称“庶堪”。
“先达”百日酬宾
谢灵运这天,杨宅张灯结彩,阖家欢庆,热闹非常,四乡耆绅,地方贤达,三亲六戚,邻里妇姑,尽皆携礼来贺。
其时我先
曾祖父虽恰届及冠,亦然居席上,箸之间众亲邻“天庭饱满,
地阁方圆,耳聪目亮,显贵之相”等赞美之词不绝于耳,然当时只是应景客套之词,内心谁也不以为然。殊知,这个幼儿长大之后,确真的成了功勋卓著,摧毁巴蜀清廷政权的
辛亥革命元老。
杨沧白追随革命先驱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组织领导了推翻重庆清政府的伟大斗争。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先生历任四川宣抚使,
四川省省长,中国国民党本部财政部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长,中国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广东省长,中国国民党中央候补监察委员,
国民政府委员等要职。
1942年,沧白先生拒为
蒋介石政府张目效力,当面拒绝了蒋邀其出山接任四川省长的请聘,依然回到重庆南岸
弹子石街道大石坝“霞庄”赋闲隐居。此间由于蓝社袍哥头子
石孝先的姐夫、
中统特务潘纯嘏父辈曾是先生学生,他假孙弟子礼,
常侍先生左右。潘纯嘏行状诡谲,心怀不测,然而先生总以君子之腹度之,亦未在意其宵小鄙劣之肝肠。
这年8月4日,恰逢先生亡妻詹淑则周年忌日。这天潘纯嘏派人给先生送来了一盘冰镇水果,并说“给太老师解暑” ,先生信手接过,吞吃下去。当天白昼无事,殊知深夜先生便
上吐下泻,周身不适,虽多方医治终无效应,延至8月6日下午6时,巴渝一代英杰,竟自不明不白,魂归九天。
传,先生死后身有青斑,舌吐唇外,显然是中毒体征。然而当时世事纷繁,正义难申,医术落后,法制不张,当局仅以“
霍乱”症敷衍舆论,却给后世又留下了一个扑朔迷离的难解公案。
沧白先生毕竟为辛亥元勋,死后自当举国公祭。追悼会在市区夫子池举行,
蒋介石亲临主祭,
于右任、
朱之洪襄祭。党政要人中无论真情假意,尽皆衔孝佩青。
次月初,先生灵柩奉归故里木洞,墓地择址巴县东温泉。
奉灵盛况
笔者幼时课读之暇,先祖父亦曾对我说起当年奉灵盛况。先祖父林达邦时任木洞镇公所襄理,先伯祖父林宅安乃木洞商会会长,兄弟二人接到通知后,即行组建恭请沧白灵柩归乡的“木洞各界百姓奉灵团”。木洞商会为此筹集经费,租赁专船,船身舷边舱外,遍挂青纱素麻和乡人挽联唁匾。奉灵团一路鞭炮鼓乐,纸钱买路,泊舟
弹子石街道王家沱码头后,前由随行前来的木洞万天宫、
湖北禹王庙众多僧侣开路。石梯上完,无论童叟妇孺尽皆下轿步行,先祖父、伯祖父领头前趋,至灵前百步,乃行传统大礼。灵柩前虽不乏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然桑梓情重,尽然自觉留出一条通道,让桑梓奉灵团一行人得以匍匐灵前。
奉灵前一天夜里,在渝官绅、先生故旧纷纷前来披麻守灵,众人跪地祭拜,灵前几无空地,悼念之词通宵不绝于耳,百余高僧诵经超度。
次日,先生灵柩在
居正、
张群、熊克武、
朱之洪等护送下运抵木洞河边码头。木洞大沙坝高搭灵棚,数百乡人,尽皆拥簇而至,祭奠香烛几乎插满整条河街。
第二天,起灵南行,前面由两排士兵开路,沧白先生之子杨询端灵引导,仪仗居中。从木洞水沟街至涧上垭口,市民门前香案沿街比比皆是,杨询皆一一大礼回敬,以表孝子之情。
昔年木洞至东泉并无车路,仅靠步行。送灵一行过垭口、下箭桥,穿过竹林塘、转到杨家峒,攀上菩萨滩、横穿五步场,一路鼓乐不断,纸钱遍撒沿途。五十余里路程,下午三时许方才到达。进入乡市,官绅一律下轿步行,到坟地后仪式循礼,至五时灵柩落井,然后居正手书铭文入,国旗覆盖木棺,正点封墓立碑。当此之时,扶榇送灵之人尽皆伏跪墓前,悲号之声,惊山映谷,响彻云天。
啊!从此之后,杨沧白先生的忠骨丹心便将长眠于这里的苍翠群岭之间,与东温泉的潺潺碧波,永世相伴了。
沧白陵园坐落在东泉木耳山北麓,离木南公路约100米,占地200平方米,陵园与公路“鲜花大道”之间有石径相通。沧白陵园依田舍,枕远山,左傍关津口,右倚木耳寨。墓前良田数顷,远眺五布河水锦鳞腾欢,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让人留连忘归。
沧白坟前端一壁堡坎,墓外建有白石护栏,四周
多杆香樟、
松柏、
黄杨等树木绿荫耸翠,静谧安详。走上宽约5米的17级石阶,迎面是6株
桧柏,分植于左右,宛若卫士执岗,守护着长眠的英烈忠魂。坟墓长4.6米,宽3米,系青砂条石砌成;墓前有隶书“杨沧白先生之墓”几个大字的墓碑,碑高1.5米,宽0.95米;坟茔左侧竖刻有980余字的《杨沧白生平简介》
大理石碑。
“文革”狂潮之中,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喧嚣声中,沧白墓横遭毁损,墓中珍贵殉葬物品被盗。
1984年7月,为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重庆市文化局、巴县人民政府重新修了杨沧白墓。1992年,沧白墓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杨沧白先生垂范百年,他是家乡的骄傲,后生的楷模,先生的德操勋绩,永远感召着无数的
重庆市儿女、
炎黄后裔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勇向前。
沧白路
国民政府为纪念杨庶堪,褒扬其革命事迹,在1943年7月将原重庆府中学堂旧址改建为杨沧白先生纪念堂,所在炮台街改名为沧白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