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芝联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张芝联(1918~2008.5.27),浙江县人,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自幼博闻强志。早年受教于张歆海吕思勉童书业张尔田聂崇歧等诸大家,在世界史方面造诣深厚,更是公认的法国史专家,曾被授予法兰西王国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人物生平
1918年11月7日,张芝联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书香世家,父亲是光华大学创办者张寿镛。张芝联自幼在家塾饱读诗书,博闻强志。1935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西语系,两年后转入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1941年重入燕京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在名师张尔田和聂崇歧先生的指导下研究中原地区史学,发表了《〈资治通鉴〉修始末》等论文,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6年,张芝联赴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1947年又横渡大西洋到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到法国参加国际讨论会其间广泛涉猎中外文学、历史和学术思想。回国后,先在上海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任教,1951年北上到燕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教授世界史,1952年转入北京大学任历史系教授,还曾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一直到1988年退休。
主要作品
论文
1.《世界文明史》总序,2005年11月。
2.谈法国当代史研究,在法国史研究会年会上的发言,载《法国史研究的新视野》,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
3.中国美国史学科的奠基人,《光明日报》,2003年4月10日。
4.今天为何还要读“通史”,《文汇报》,2002年10月18日。
5.J.M.罗伯茨〈世界文明通史〉序言,2002年8月28日。
6.评彭慕兰王国斌、弗兰克对中、欧发展道路的看法,2001年12月7日在“中国经济史研究”座谈会上发言。
7.法国史研究的途径,在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理事会上的发言,2001年6月23日。
8.开创法国史研究的新局面——中原地区法国史研究会理事会纪要,《世界历史》,2001年第6期。
9.公社因缘,2001年4月12日在对外友协主办的巴黎公社1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
10.古老的欧洲能否应付当代世界的挑战,《历史教学问题》,2001年第1期。
11.第十九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简记,《光明日报》,2000年10月13日。
12.忆阿兰·佩雷菲特,《人民日报》,2000年7月10日。
13.《世界历史地图集》前言,2000年6月25日。
14.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1期。
15.悼念阿兰·佩雷菲特,1999年12月。
16.香港回归祖国:一个历史学家的感想,《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6期。
17.《邓正来〈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评审书》,1997年9月12日。
18.致《青年史学》的一封信,《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1期。
19.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前言,1996年5月10日。
20.法国全民皆兵法令(附:全民总动员法令1793),1996年4月。
21.我与法兰西,《世界历史》,1996年第4期。
22.五十五年前的一次尝试,《读书》,1995年第12期。
23.相互了解无止境——中法文化交流史片断,《世界历史》,1995年第3期。
24.战争与和平随想录——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五十周年,《群言》,1995年第6期。
25.张寿镛《约园著作选辑》前言,1994年10月30日。
26.当代中国史学的成就与困惑,《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第4期,原载《展望2000年历史科学》——祝贺美籍德国历史学家乔治·G.伊格斯65岁诞辰论文集,德国哈根(Hagen)出版,1991年。原文为英文。
27.世界文化与中国的现代化,《科技文萃》,1994年第3期。
28.坚守阵地,必有所获——纪念《历史研究》创刊四十周年,《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
29.法兰西共和国建立200周年讨论会开幕词,1992年。
30.亚历克西·托克维尔法兰西第二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2年2月总第6期。
31.托克维尔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
32.牢固地建立史学理论这门学科,《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第4期。
33.《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序,《群言》,1991年第6期。
34.加强研究,认真学习(巴黎公社12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发言),《世界历史》1991年第3期。
35.一字之差——旅欧散记,《群言》,1990年第10期。
36.法国革命历史学三十五家,载《法国大革命词典》,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7.法国大革命在中国激起的浪潮,《群言》,1989年第7期。
38.《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论文集》序言,1989年4月27日。
39.近百年来中国的法国革命史学(1889-1989),《历史研究》,1989年第4期。
40.人权研究应成为当前重点课题之一——在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
41.埃马努埃尔-约瑟夫·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汉译本序言,1988年6月。
42.“无恒产而有恒心唯士为能”——赠青年历史学工作者,《群言》,1988年第5期。
43.关于拿破仑·波拿巴的评价及其方法论问题,《文史哲》,1988年第3期。
44.《法国通史序言》,1987年12月。
45.索布尔《法国大革命》汉译本序言,1987年12月。
46.从高卢到戴高乐——法国历史概述,载《中国大百科全书》,1987年12月。
47.西方史学发展的新趋向,《群言》1987年第5期。
48.\u003c中法文化交流——历史的回顾》,1986年。
49.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1986年2月-1987年2月。
50.教师在高等学校的地位和作用,《群言》,1985年第2期。
51.西方史学史研究的情况,《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5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西欧历史学,《当代国外社会科学手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3.开展对于丹东市的研究,《法国史通讯》,1984年第8期。
54.略论丹东,1984年10月。
55.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原地区史学的特点,《国际史学史》学报1984年第5期,该文原系国际史学史委员会所组织的主题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世界史学:条件、联系与组织”的国际会议上提交的论文(法国蒙彼利埃1983年7月25到28日)。
56.致北京大学领导同志书——谈教学改革,《群言》1984年第6期。
57.关于编写世界通史新教材的几点意见,《世界史研究》,1984年第2期。
58.马克思与法国大革命——学习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世界历史》,1983年第4期。
59.法国年鉴学派简介,《法国研究》,1983年第3期。
60.索布尔在中国,《法国研究》,1983年第1期。
61.法国大革命卡尔·马克思革命理论形成的作用,1983年3月29日-4月5在马列主义著作编译局、杭州大学和法国史研究会联合举办的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提出的报告。
62.皮·米盖尔著〈法国史〉汉译本序,1982年12月。
63.人心思变——法国社会党执政,1982年10月。
64.悼念法国历史学家索布尔,《光明日报》1982年10月6日《史学》周刊。
65.清末民初政论界对法国革命的评议,刊于米兰出版的《国际史学史杂志》(1982年第1期),该文原系1980年8月在布加勒斯特召开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法国革命史国际委员会上提交的论文。
66.纪念公社——几点感想,1981年3月。
67.阿·索布尔对法国革命史研究的贡献,《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68.把文科各门学科真正建立起来——以法国史为例,1981年1月24日。
69.历史学社会学,1980年在社会学讲习班的讲稿。
70.历史上的中法关系,《历史教学》,1980年第3期。
71.漫谈当代法国史学与史学家,《法国史通讯》1980年第3期,《内蒙古社会科学》转载,1981年第1期。
72.中法关系史话,《今日中国(中文版)》,1980年Z2。
73.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国革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
74.评王充《论衡》,意大利《中国学报》第15期,1979年。
75.为什么要学习世界近代史——《〈外国历史常识·近代部分〉》序言,1979年12月。
76.中法友好关系鳞爪,《法国史通讯》,1979年第2期。
77.法国高等院校历史教学情况——访法观感之一,《法国史通讯》,1979年第2期。
78.对拿破仑·波拿巴历史作用的不同解释与方法论问题,1979年5月23日在巴黎第一大学法国革命史研究所所长索布尔教授的研究班上的讲稿。
79.资产阶级历史主义的形成及其特征,《世界历史》,1979年第1期。
80.法国年鉴学派的简介,《法国史通讯》第1期,1978年11月。
81.评瑟诺博斯《法国史》,1964年1月。
82.关于曹操黄巾军起义关系的一个理论问题,《光明日报》,1959年5月6日。
83.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党史研究所和委员会的国际会议,《历史研究》,1958年第6期。
84.苏联《世界文化史杂志》《历史研究》,1958年第4期。
85.悼两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历史研究》,1958年第2期。
86.最近发现的卡尔·马克思夫人和长女燕妮·马克思的一批信件,《历史研究》,1958年第1期。
87.巴黎的长裤汉,《历史研究》,1957年第12期。
88.一位国际无产阶级战士的回忆录,《历史研究》,1957年第9期。
89.苏联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签订两国历史学家科学合作协定,《历史研究》,1957年第9期。
90.英国历史资料汇编卷十二(1),《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91.法国史学家整理法国外交部所藏有关中原地区和中法关系的档案(一七三五——一九一零),《历史研究》,1957年第8期。
92.外国新书介绍·〈教会的经济问题〉,《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93.介绍国际历史科学委员会(简称国际史学会),《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94.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法国高等学院所开的汉学课程一览,《历史研究》,1957年第6期。
95.中国工人在南非英属德兰斯瓦尔(1904-1910),《北京大学学报》,1956年4月。
96.《资治通鉴》纂修始末,《汉学》,1944年第1期。
著书
1.《二十年来演讲录——1986-2006》,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2.《中国面向世界——中法友谊的历史文化见证》(与佘敷华合著),三联书店,2007年。
3.《法国史论集》,三联书店,2007年。
4.《我的学术道路》,三联书店,2007年。
5.《Renewed Encounter:Selected Speeches and Essays1979-1999》(讲演与论文精选,英法文),商务印书馆,2000年。
6.《从资治通鉴到人权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7.《从高卢到戴高乐》,三联书店,1988年。
编书
2.《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3.《约园著作选辑》,中华书局,1995年。
4.《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欧洲史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
5.《China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中国与法国大革命),Pergamon Press,1990年。
6.《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3年。
7.《世界通史·近代部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62年。
译书
1.《圣鞠斯特在国民公会上的报告》,《法国史通讯》,1984年第8期;《法国研究》,1986年第2期。
2.《戴高乐将军之死》(法J.Mauriac著),商务印书馆,1973年、1990年。
3.《1815~1870年的英国(资料)》,商务印书馆,1961年。
4.《英国大学》(英E.Barker著),商务印书馆,1948年。
校书
1.《旧制度与大革命》(法A.de Tocqueville著),商务印书馆,1992年。
2.《论特权什么是第三等级?》(法Sieyes著),商务印书馆,1990年。
3.《法国大革命史》(法A.Soboul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
4.《法国史》(法P.Miquel著),商务印书馆,1985年。
5.《法国史》(法C.Seignobos著),商务印书馆,1964年。
6.《〈法兰西内战〉初稿、二稿》(卡尔·马克思著),《马恩全集》第十七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
注书(合作完成)
《论衡集释》(1至4册),中华书局,1979年。
主要成就
张芝联教授说,我国的世界史研究比较薄弱,在资料、文献和研究成果方面与国外差距很大,因此他在北京大学主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学科基本建设,编教材,译资料,引进西方学术成果。他先后参加了《世界通史》的编著和《世界史资料丛刊》的编审工作,编译了英国史资料集《1815—1870年的英国》。同时应《历史研究》杂志的要求,提供介绍国外历史学动态的文章和书评,极大地开阔了国内学界的视野。1978年以后,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评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史学的发展方向。他最早把法国年鉴学派介绍到中原地区,1986年发表长篇论文《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引起中国学界的广泛注意。二是培养人才,他一方面利用各种机会邀请外国史学家来我国讲学或参加讨论,让中国学者有机会结识外国同行,相互交流切磋;另一方面也尽可能把研究生送出国进修,使他们很快成为教学、研究的骨干人才。
社会评价
张芝联是公认的法国史专家,1979年同全国各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同行创立了中国法国史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法国通史》,以翔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新颖的体系赢得了诸多专家的赞誉。1988年出版专集《从高卢到戴高乐》,收集了他有关法国历史、中法关系、法国大革命、法国历史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荣誉奖。1983年他被选为法国革命史国际委员会理事。1985年,法国政府授予他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在研究法国人权宣言的基础上,基于国际上人权问题的复杂状况,张教授于1989年初在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首次提出研究人权问题的必要性,并主持承担了《国际关系中的人权问题》这一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从历史、理论、实践三方面来研究人权问题。1989、1991年,研究会两次组织了国际人权问题研讨会,编辑出版了人权问题专辑和《国际人权纵横》一书,受到有关方面的好评。
几十年来,张教授多次到法、美、英、德、意、荷兰瑞士日本苏联等国访问讲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带回有价值的历史学信息和图书资料,也向国外同行介绍中原地区史学的研究状况和所取得的成就,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995年,他当选为中国18世纪研究会会长,5年来经常出席国际18世纪研究会理事会和关于启蒙运动的研讨会。自1986年至1998年,还连续当选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张芝联.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4-08-0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主要作品
论文
著书
编书
译书
校书
注书(合作完成)
主要成就
社会评价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