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是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的
重点大学北京大学的二级院系。位于
海淀区颐和园路5号,是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始建于1899年秋,时称
京师大学堂之史学堂。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
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
历史学目。1937年7月,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
日本全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南迁,与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的相关
科系合组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
历史社会学系。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
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分出,独立成系。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静园二院迁入人文学苑,进入新发展时期。
截至2024年11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有本科生235人,硕士生123人,博士生191人,有在职教研人员70人,其中教授39人、长聘副教授13人、副教授3人、预聘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14人。
历史学系开设3个实体研究机构,是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一级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可溯至1899年秋
京师大学堂设立的史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建立的史学教育科系。1900年夏京师大学堂遭
八国联军毁坏。1902年末,中国政府在恢复京师大学堂的章程中,规划设立史学目,1903年改设中国史学门和万国史学门。次年夏,京师大学堂开始进行预备科和师范馆的
历史学教育。民国初年增设历史地理学、
考古学、史学理论与方法、专门史等课程体系。1910年3月,
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相当于四年制本科)的中国史学门开始招生。
1912年,辛亥革命后,
京师大学堂于同年5月改为
北京大学。
新文化运动中,北京大学的史学教育多方吸取近代世界新的科学理论、方法和知识。新文化运动中在陈独秀主持下,北大史学学科体系改革,与国际接轨。
五四运动后,1919年8月,校评议会依新制将
中原地区史学门改称史学系。李大钊、
朱希祖、马叙伦、
马衡、
叶瀚、
陈汉章、
陈翰笙、
陈衡哲、
冯承钧、
何炳松、
傅斯年、
陈寅恪、
李济、
董作宾、
孟森、
钱穆、
陈垣、
陈受颐、
顾颉刚、
范文澜、
冯家升、
张星烺、
刘崇鋐、
毛子水、
姚从吾、
郑天挺等人先后在此执教。1937年7月,
北京大学史学系的建设被
日本全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所打断。部分师生随校南迁,与
清华大学、
南开大学的相关
科系合组为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
历史社会学系。1946年,抗战胜利后,北大史学系随校北上复原。
1949年初,
北平和平解放,北京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由于
清华大学历史系和
燕京大学历史系一部分骨干教师的汇入北京大学,学校
历史学系的师资阵容进一步壮大。随着形势的发展,考古专业1983年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分出,独立成系。历史系于1998年获得首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国史、
世界史学科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均名列榜首,并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在全球大学历史学科排名中也位居前列。2013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从静园二院迁入人文学苑,进入新发展时期。2022年4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与
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共建思想政治实践课教育基地合作协议签约仪式举行。2023年8月,北京大学历
历史学系成功举办“博雅史学论坛”。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由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办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支持的第四届北京大学“出土文献与汉唐历史”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报告厅举行。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截至2024年12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设有历史学(中国史)、
世界史和
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三个专业,并设有中西
西洋古典学珠峰计划项目。
参考资料
教学情况
北京大学历
历史学系设以中国通史、世界各大洲史为专业基础课程,以大量专题史、断代史、国别史为专业选修课程,辅以史学概论、世界史通论、中外史学史等基础理论课程,以及
古文字学、版本目录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概论、敦煌学导论、田野调查与史学研究等训练课程,并有多门专业外语和拉丁语、古
希腊语等古典语言课程。
参考资料
师资情况
截至2024年9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有教授39人,长聘副教授、副教授、预聘副教授16人,助理教授15人。教师整体水平在全国历史学科处领先地位,拥有国家文科一级教授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教育部
长江学者11人、万人计划7人、百千万人才工程7人、博雅荣休教授3人、博雅讲席教授2人、博雅特聘教授13人。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9月,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是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2个一级学科、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2023年QS世界大学历史学科排名,
北京大学历史学科排名第17位。在教育部举办的学科评估等活动中,北大是全国仅有的中国史、
世界史两个学科均被评为最高等级并入选“双一流”学科的历史学院系。此外,历史学系还入选首批“强基”计划与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参考资料
合作交流
2019年1月,中央大学文学部与文学研究生部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旨在推动两校学生和教师进行学术交流。3月,与日本
同志社大学开启2019年秋季学期交换。同年10月,
神奈川大学研究生院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开放2020年春季自费研究生留学项目。2020年,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与
澳门大学开展2021春季学期交换项目。
毕业前景
北京大学
历史学系的毕业生每年有近20%的人去美国、
欧洲、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继续深造,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2000-2013年间毕业的562名本科生中,有19%出国留学。每年约有50%的学生通过免试保送到本系、本校其他院系或外校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年48名本科生中有30人保研,其中保研到本校本系人数13人,本校光华管理学院、法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政府管理学院等院系人数17人,外校人数3人。2000-2013年间毕业的562名本科生中,总计有52%在中国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各类教育和文化出版机构。
学术研究
图书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分馆主要收藏中国史、
世界史两个专业的7个(包括
古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欧美史、亚非拉史、世界史研究室等)教研室和10个研究中心教学、科研所需要的中外文图书、中外文期刊及音像资料和教学挂图等。截至2024年12月,
历史学系图书馆共收藏中外文图书、期刊约十万册左右。其中,中文书近六万册,外文书两万余册,中文报刊合订本一万余册,外文刊近一万册。此外,本馆还藏有历史学系历届本、硕、博毕业生的学位论文一千余册,各种地图约900份。
学术期刊
参考资料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1月,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下辖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3个实体研究机构(西方古典学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出土文献与古代文明研究所)及24个虚体研究机构。
学术成果
2021年8月,苗润博《〈辽史〉探源》获第十一届
邓广铭学术奖励基金
一等奖。
2024年2月,教育部公示了第九届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北京大学历史学系8项成果入选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拟奖励成果名单。
现任领导
参考资料
知名校友
获得荣誉
2023年QS世界大学历史学科排名,
北京大学历史学科排名第17位。
参考资料
现况简介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24-12-19
纸质馆藏.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分馆.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