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1902年建于兰州的综合性图书馆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y)位于兰州市安宁东路,是中国西北地区综合性图书馆。2019年9月,图书馆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室。1937年9月,图书馆随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迁西安市,成立西安临时大学。1939年,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该校教务处下属机构“图书组”于1944年正式改名为“图书馆”。1988年,西北师范大学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随校改称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
截至2019年4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有逸夫馆和新校区馆两座馆舍,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余个,馆藏实物文献总量224万册(件),中外文电子图书71.53万种,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80余种。
信息详细
所属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发端于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12年改为“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923年改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9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大学,1941年迁往兰州市,1958年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大学之一、甘肃省重点大学。学校自独立设置以来,已培养各类学生18万余人,社会科学西北历史与地理、民族教育、课程与教学论、古籍整理、敦煌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
管理模式
图书馆现采用国内先进的汇文图书馆业务集成管理系统,以及远望谷RFID智能图书馆系统,实现了借、藏、阅一体化,自助借还,统一门禁的现代化管理运行模式。
图书馆设有办公室、综合业务部、采编部、借阅部、期刊部、古籍部、咨询与技术部7个职能部门。现有工作人员85人,研究生助管岗位18个。
在知识化、信息化的历史新起点,图书馆将始终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不断加强文献资源体系建设,创新读者服务与管理运行的理念和机制,为实现将本馆建成研究型、数字化、开放式的西部一流大学图书馆而不懈努力。
馆藏特色
西北师范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积淀了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文化,馆藏古籍文献、民国时期以及建国后五六十年代的文献藏量丰富,已形成本馆的馆藏特色。根据1990年全国和甘肃省文献资源的全面调查、全省研究级学科文献支持研究与决策能力加权统计分析评估,确定本馆在心理学、教育学、汉语、中国文学、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植物学等9个学科为省级有支持研究与决策能力的文献资源收藏单位
图书馆有校本部逸夫馆和新校区馆两座馆舍,总建筑面积4.7万平方米,阅览座位3000多个,电子阅览机位480个,学术报告厅2个。逸夫馆主要入藏2000年以来普通图书复本,新校区馆以中外文普通图书、古籍、报刊等各类型文献资源的完整性入藏为重,两馆形成资源特色鲜明、服务功能互补的一体化布局。
馆藏各类文献总量约370万册,其中:中心馆纸质文献123万册,各学院分馆纸质文献73万册;电子书刊174万册。现有珍贵古籍10万余册,其中:古籍善本500余种7700余册,中华再造善本1300余种1.5万余册,百年以上西文原版图书340余种。经全国珍贵古籍普查,本馆共有22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84种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
最早的中文典籍可追溯到景泰七年(1456年)刻本《饮膳正要》(元代御医忽斯慧撰),1904年(光绪30年)的《利俾瑟战血余腥积》、1905年(光绪31年)的《清国地志》等。最早的为外文典藏可追溯到1815年版的《尼伯龙根之歌》(德)、1819年版的《天路历程》、1898年的《日本美术》、1902—1904年的《东亚研究》等。此外,藏有大量建国前出版的书刊和一批珍贵的革命文献。
馆藏大型丛书、类书有400余种,主要有《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四库未收书辑刊》、《四库禁毁书丛刊》、《中华再造善本》、《回族典藏全书》、《全宋文》、《古今图书集成》、《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中国方志丛书》、《孔子文化大全》、《中华大藏经》、《道藏》、《敦煌宝藏》、《中国西北文献丛书》、《近代史料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等。另有馆藏拓片500余张,珍藏版历史图表1200余幅,《敦煌遗书》胶卷486卷。这些珍贵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已成为本馆独具特色的文献资源。
新世纪以来,电子文献作为一种新的馆藏信息化资源,与传统纸质馆藏一并成为馆藏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为顺应信息时代读者获取文献资料的发展形势,图书馆加大了对电子文献资源的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的购置种类,现有电子图书50余万种,视频音像资料1万余部,年订购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30余个,按《高等学校图书馆数字资源计量指南》折合计算约为馆藏图书174万册。馆藏资源现已形成涵盖纸质文献、电子文献及网络虚拟文献的较为完善的馆藏体系。
历史沿革
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图书室成立。
1917年,学校将各部图书室的藏书和杂志集中起来,重新组织整理、统一典藏,正式建立“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并于当年的12月1日举行了开幕式,刘宝廉为首任图书馆主任。
1921年,为扩大图书馆规模,在和平门外的学校校园内开始兴建第一座图书馆大楼,1922年10月完成。总面积1157平方米,设200人阅览座位,设有办公室、目录室、新闻报纸室、杂志室、阅览室和讲演厅,书库可藏书10万册。
1931年2月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图书馆并入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图书馆。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师范大学、国立北平大学及国立北洋工学院9月迁西安市,奉命成立“西安临时大学”,图书馆随迁西安。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市,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同年8月,西北联合大学教育学院改为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改称“国立西北师范学院”。
1940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奉命迁往兰州市。为减少损失和解决新校址房屋不足问题,从1941年起,老生城固县逐年毕业,新生在兰州招收。由于学校在战乱中西迁,在北平市时的20万册图书均未带出,另有地图表20余种。有中文杂志229种,西文杂志41种,中文报纸3种,西文报纸1种。
1944年,西北师范大学全部搬迁至兰州现校址。至兰州解放时,图书馆条件简陋,临时借用六间平房(教室)作为馆舍,面积不足400平方米,馆藏书刊仅为3.8万余册。
1958年前学校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6所重点高师院校之一,1958年划归甘肃省领导,改称甘肃师范大学。1981年学校复名为西北师范学院,1988年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
1990年,根据全国和甘肃省文献资源的全面调查,图书馆文献总量居甘肃省高等院校首位,列甘肃省10大文献收藏单位第2名。经专家和教育机构的分析和评估,确认图书馆在心理学、教育学、汉语、中国文学、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人文地理、自然地理、植物学等9个学科为省级有支持研究与决策能力的文献资源收藏单位。
1996年,学校投资40万元建成了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网,选用深圳图书馆研发的ILAS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完成馆藏书目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图书采访、编目、流通借还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各学院资料室图书回溯性书目建库工作启动。
1997年9月,图书馆首个电子文献检索室正式建成。同年“逸夫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5495平米。同年图书馆WEB网站建成使用,首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与宣传。
1999年,由邵逸夫先生捐资400万港元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学校筹款人民币1400万元兴建的“逸夫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5495平米。图书馆WEB网站建成使用,首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与宣传。
2000年,学校对54年、84年老馆进行了维修扩建,改革传统闭架书库借阅模式,实行开架借、藏、阅一体化服务管理模式。
2001年5月,图书馆建成“西北师范大学文库”,收藏展示建校以来西北师大学者、校友的重要著作400余种。
2002年,图书馆建成拥有23万种电子图书的超星数字图书馆镜像站点。
2007年,图书馆实施业务自动化管理软硬件系统升级更换,改用江苏汇文LIBsys,实现了期刊、古籍等重要业务的信息化编目;完成图书馆业务系统与校园智能卡对接,实现了“一卡通”图书借阅模式。
2008年,图书馆12种善本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种数位居甘肃省第二,获赠由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该馆对图书分编业务的种次号取号办法进行改革,正式启用刘湘生编撰的《通用汉语著者号码》取号标准,由汇文图书馆管理系统自动生成图书分类种次号。
2009年,图书馆有9种馆藏古籍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图书馆首次申报成功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甘肃省高校图书馆申报该类项目零的突破;作为甘肃省高校图工委委员馆,成功举办2009年甘肃省高校图工委工作会议。
2012年1月,新校区图书馆建成,主体7层,总建筑面积4万平米。原54年馆移交学校,由学报编辑部使用;原84年馆改建为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重新统筹现有新旧两座馆舍的馆藏书布局,实施馆藏图书的整体搬迁工作;同年9月,新校区图书馆内部功能布局规划及图书编排上架等工作圆满完成,正式向读者开放。
2013年4月,图书馆与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签署图书馆融合共享合作协议,新校区图书馆1—2层5000余平米的馆舍划归知行学院图书馆使用,两馆形成馆藏资源相对独立、馆舍空间及读者借阅服务相互共享的“融合共享”管理运行模式。
2014年3月,新校区图书馆全面实行周7天全天候开放;两校区图书馆启用新的开馆时间表。
2015年,图书馆古籍书库布局调整及“古籍特藏展厅”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古籍善本、珍贵地图藏品以及20余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善本的存藏与展览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2016年,实施新馆馆藏功能布局结构性调整;成立学校“文献资源建设委员会”,下设“纸质图书采购工作组”,图书采购工作全面实行学科教授选书模式;建成新校区图书馆2号密集书库,安装手动式移动密集架342节,图书容量约25万册,投资经费60余万元。
2017年,为解决逸夫图书馆、新校区图书馆图书局部架位紧张,部分库区图书陈旧、结构性布局不合理问题,组织实施馆藏图书架位优化调整工作:逸夫馆批量下架调拨至新校区馆4万余册图书;对新校区馆五楼过于陈旧图书进行剔除下架,集中调拨至一楼2号储备库,重新调整五楼、三楼图书架位,对1号、2号储备书库的剔旧图书进行整理上架和系统定位。
2018年,完成“图书馆RFID及电子阅览等基础设施升级改造”项目建设。
2019年9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被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甘肃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20年10月30日,被文化和旅游部确定为“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馆舍布局服务概况
※表中“开放时间”备注:
正常:指正常工作日开放,即周一至周五8:00—12:00,14:30—18:00;
全天:指周一至周日全天开放(7:30—22:00,周五16:00—22:00闭馆)。
●新校区图书馆(\u003e\u003e\u003e全馆图层分布示意图)
逸夫图书馆(\u003e\u003e\u003e全馆图层分布示意图)
大事记
►1941年,国立西北师范学院由城固县迁址兰州市。图书资料工作由学校教务处下属机构“图书组”负责。战乱西迁时,北平市的20万册图书均未带出。截至1941年2月,学校共有西文书籍873种953册,中文书籍2971种7423册,地图表20余种,中文杂志229种,西文杂志41种,中文报纸3种,西文报纸1种。
►1944年,学校教务处下属机构“图书组”正式改名为“图书馆”,改制为学校直属机构,共有图书资料8500余册。
►1954年,学校图书馆正式馆舍建成,建筑面积2696平米,馆藏图书4万余册。
►1963年7月,学校召开了图书委员会会议,在袁敦礼副校长的主持下,讨论了《甘肃师大图书委员会组织规程(草案)》等9种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是在总结多年图书馆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对于加强图书管理、提高图书馆服务效率起到了推动作用。
►1978年8月12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加强高校图书资料工作,扩大图书馆借阅范围,调整开馆时间,提高服务质量,对队伍建设、设备更新等作了具体规范。改革开放以后,学校图书经费一直保持在学校办学经费的5%左右。重点采购项目,另拨专款。
►1984年,与旧馆南北相接的新馆落成,建筑面积6818平米,馆藏图书110余万册(含各系资料室图书),为解放前藏书的30倍。1984年以后,图书馆还承担了教学任务,为文科部分专业开设了《工具书使用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并为夜大学和金城联大分别开办了图书馆学专修科和图书情报专修科。
►1986年6月,为了强化图书情报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学校成立了图书工作委员会,白光弼院长任主任委员。
►1987年10月,与学校建立校际关系的美国康涅狄克州立中央大学向学校赠送了四套大型英文原版图书:《不列颠百科全书》(共33卷)、《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及七种语言词典》(共3卷)、《康普顿百科全书及其事实索引》(共26卷)和《西方著名大系》(54卷)。
►1997年9月,图书馆首个电子文献检索室正式建成,配置联想586电脑12台,面向全校师生提供学术期刊全文光盘检索、打印、多媒体光盘辅助学习服务。
►1999年,由著名爱国人士香港邵氏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邵逸夫先生捐资400万港元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学校筹款人民币1400万元兴建的“逸夫图书馆”落成,建筑面积5495平米。
►1999年,图书馆WEB网站建成使用,首次实现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化服务与宣传。
►2000年,图书馆更换ILAS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改用台湾传技公司研发的TOTALSⅡ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建立了基于WEB的联机公共目录查询(OPAC)系统,首次开通馆藏书目信息网上查询服务。
►2000年,建立清华大学同方“中国学术期刊(CNKI)镜像站点”,以此为代表的图书馆网络信息平台不断发展完善,实现了全校师生通过网络在线查阅电子文献资源的图书馆信息化服务模式。
►2001年5月,图书馆建成了“西北师范大学文库”,收藏展示建校以来西北师大学者、校友的重要著作400余种。“文库”以弘扬西北师大“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优良传统为宗旨,全方位展示西北师大学人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发展历程和学术研究水平。
►2002年,图书馆建成拥有23万种电子图书的超星数字图书馆镜像站点;学校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育部部长陈至立来馆视察指导工作。
►2009年,继2008年我馆12种馆藏古籍入选首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后,又有9种馆藏古籍经国务院批准入选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并由文化部颁发证书。
►2009年,图书馆首次申报成功两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实现了我省高校图书馆申报该类项目零的突破。
►2009年,作为甘肃省高校图工委委员馆,成功举办2009年甘肃省高校图工委工作会议。
►2014年3月,新校区图书馆全面实行周7天全天候开放;图书馆启用新的开馆时间表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截至2019年4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共有工作人员72人(含人事代办6人,临聘人员6人),其中: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24人;正高级职称3人,副高级职称16人。
机构部门
研究开发
开发成果
1984年以后,图书馆承担了教学任务,为文科部分专业开设了《工具书使用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并为夜大学和金城联大分别开办了图书馆学专修科和图书情报专修科。
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编撰有《西北师大图书馆古籍善本提要》等文献。
据2020年4月西北师范大学图书馆官网显示,该馆建设有中研院史语所集刊、中华经典古籍库、雕龙中原地区古籍数据库、明清两朝边塞海疆地理文献汇编、中国历代石刻史料汇编等古代文献数据库。
机构荣誉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馆徽标志物是一木铎,“铎”出现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古代用以木为舌的木铎宣布政令,后来木铎就成了教师的指谓。《论语》记载:“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后人将此说法扩展,称老师为执掌木铎的人。标识的整体效果是一本翻开的大书,代表图书馆发端于西北师范大学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1.新校区馆开馆时间为周一至周日7:30-22:00,周五16:00-22:00闭馆。
2.逸夫馆开馆时间为周一至周日7:00-22:00(春夏季)、6:30-22:00(秋冬季),周五16:00-22:00闭馆。
3.国家法定小长假(“十一”长假除外)逸夫馆每日9:00-17:00开馆。
入馆须知
1.读者统一使用校园“智能卡”刷卡入馆,未办理校园卡的读者可凭本人借阅证、身份证或学生证办理登记手续后入馆。
2.入馆读者应着装整洁,举止文明,手机调至静音或震动,不大声喧哗,不抢占座位,不随地乱扔杂物,不随意张贴,不携带餐点入馆。
3.通过门禁入馆限一人一卡,依次通过;出入馆如遇监测设备报警,应主动接受工作人员检查。
4.严禁在馆内吸烟或使用明火,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或宠物入馆。
5.爱护图书文献和馆内公共设施,不得在书内标注、涂抹、勾划,不得擅自将馆内任何物品携带出馆。
6.书刊阅后请放回原处,或放在阅览桌上由管理人员统一上架,读者不得随意搁置或自行上架。
7.如遇突发事件,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由安全通道有序疏散。
8.自觉遵守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自觉维护馆内文明和谐的阅读学习环境。
参考资料
西北师范大学简介.西北师范大学.2014-06-07
目录
概述
信息详细
所属大学
管理模式
馆藏特色
历史沿革
馆舍布局服务概况
大事记
组织体系
研究开发
开发成果
机构荣誉
文化传统
读者服务
读者指南
入馆须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