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祥麟
王祥麟
王祥麟1904年出生于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大麦屿村。13岁那年,父亲送他去温州教会办的艺文学校就读。辛亥革命之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广大劳苦大众的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那个年代,由于缺衣少药,疾病夺去了多少百姓的生命。王祥麟由此选择了习医济世的道路。1920年从艺文学校毕业后,他就考入杭州医学专科学校(即现在的浙江大学医学院前身)。在校期间,他刻苦学习,锐意进取,学有所成,为终生从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人物介绍
1924年,孙中山广州市实施“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并创办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为校长,聘请了周恩来、叶剑英等共产党人在军校工作。国内政治形势曙光初露,有志青年纷纷南下广州。王祥麟深受影响,1925年杭州医专一毕业,他就南下广州,投身黄埔区,任三、四、五期军医,从中尉逐级晋升至少校军医卫生队长。
1927年,王祥麟随北伐军挺进浙江省,1928年任徐州兵站总监部上尉科员;1929年任武汉兵站总监部少校科员、中校股长;1930年任常州第14后方医院少校主治军医。1931年,因不满时政,王祥麟辞官回到故里。
1931年,王祥麟在地方党政大力支持下创办了第一个“玉环县立医院”,地址设在县城原文庙大成殿东厢房,自任院长,内设内外科、妇产科,约请了温州市同学项权及其弟任正副主任医师,蒋怀萱为助产士,林天再为护士,还招了5名练习生,他们是:章孟、叶明朋、徐本善、林遮阳、阿月(即林超,解放后任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政务院劳动部锅炉局长,已亡故)。他们治病救人,服务桑梓。
当年,玉环地瘠民贫,科学落后,迷信盛行,百姓有病,不去投医问药,而去求神问卜。自从有了医院之后,“药到病除”的名声引来了难以数计的患者。那时的政府给医院的补贴极为有限,而患者大多又是贫苦农渔民,交不起医药费。王院长心慈,都给予免费治疗,这就造成了医院经费严重短缺。为此,王祥麟每年不得不变卖田产,发放员工薪水,举债添置医院设备,艰难支撑医院经费短绌的局面。
王祥麟在担任院长期间,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某夜,城关城隍庙在演文明戏(也叫方言话剧)。当夜,两盏汽灯高挂,台上一个男扮的女劳工和几个男劳一起手扶大木夯,由女劳工领唱,男劳工附和接唱,用的是玉环土话,内容都是表现当劳工受帝国主义和资本家双重压迫和剥削的苦楚,这个男扮的女劳工就是时任玉环县立医院院长的王祥麟。这在当时算是新鲜的事儿,在观众的印象中,他是一个同情劳苦大众的人。实际行动也是如此,王祥麟变卖田产、支撑医院经费开支的举动,在地方上留下很好的口碑。
短短三年,因实在无力支撑,赔不起医院这个经济无底洞,1934年王祥麟不得不带着愧疚的心情,辞去院长职务,远走他乡。1991年4月出版的《玉环县卫生医疗志》中仍记载着首任院长王祥麟的事迹。
王祥麟德行双馨,善缘广结,得道多助。1934年8月他离开玉环,后经黄埔旧僚引荐,历任福建樟州陆军第27医院中校医务主任;南京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上尉军医;83师少校军医、中校卫生队长。
1938年9月,经乐清张淮南先生推荐,王祥麟在衡阳市筹建第170后方医院,任一等军医、上校院长。他任命内侄黄石(又名黄谷城)为副官,坎门人梁祥楠为军需,章孟诰为司药。并聘请杭州医专同学黄博陆、钱启桐为骨科和内外科主任军医。
八年抗战,后方医院在邵阳市新宁县一带抗日第一线,救治从前线送来缺胳膊少腿的伤病员,经常收容逾千人。王院长与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为救治伤病员呕心沥血,未遑稍怠。一些伤病员被治愈重上前线,他感到由衷欣慰。但看到不少伤员因救治无效失去生命,只能就地草草埋葬,魂不能归故里,他感到无比悲痛。
1942年夏秋,新宁县霍乱流行,老百姓死亡很多,王祥麟抽调黄震陆医师等医护人员,组织了临时医疗队进行施治。没有蒸馏水,就专门组织人员日夜轮流烧制。没有房子,就利用聂氏宗祠作病房。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终于制止了霍乱流行,给当地百姓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1943年,医院职工家属生活困难,他在新宁办起了家属棉纱工厂,除院内困难家属外,还吸收当地困难群众,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后来这个工厂被日本飞机炸毁。
王祥麟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有两个亮点,尤其值得记述。
一方面,王祥麟全力支持帮助进步人士。
上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初,后方医院在邵阳市塘田寺工作时,院内来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王祥麟掩护支持这批人的进步活动,连《新华日报》、《救亡日报》、《群众杂志》等刊物也在院内广为传阅。有一个和尚身份的人,在医院组织剧团,演出田汉阿英等人编写的抗日剧本。
在新宁驻地,王祥麟结识了进步青年李剑萍、陈松照夫妇,他俩利用话剧进行爱国反蒋宣传。在一个夜晚,陈松照遭特务暗杀,当时她已怀孕。王祥麟闻讯,遂带黄震陆医师前去抢救,置生死于度外。
进步青年游公任,被中国国民党特务缉拿,王祥麟将他隐藏在自己家中,躲过一劫。
基督教青年会战时服务团十多人,团长刘清扬(解放后民主党派著名领导人)和另一具体负责人邹得心(解放后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秘书长)在医院里活动达两年之久。50多年之后的1993年,由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编印的《青春颂》一书中,原战地服务团多人在书中提到该团在邵阳塘田寺170后方医院工作时,得到王院长(即王祥麟)多方照顾、支持与掩护,使他们免遭国民党的迫害。
王祥麟这些举动,并非空穴来风。上世纪20年代末,他结交了一个思想进步的好朋友,姓王名藩,温州人,比他大两岁。他和王藩几乎同吃同住,终日形影不离。王藩经常对他讲苏联十月革命的故事,并介绍进步书籍给他看,有时还带他去各地考察,使他受到了革命启蒙教育,坚信进步必然会战胜落后,光明必然会驱走黑暗。
1930年王藩在温州市事发,押解至杭州市被杀害,这时王先生在常州第14后方医院工作。噩耗传来,他偕同在上海市工作的王藩弟弟和姐夫一同去杭州,买通中国国民党有关人员,将王藩遗体运走。王藩留下一个未成年儿子名王立中,在温州无依无靠,王祥麟把他带在自己身边,视同己出,后来将他培养成一名外科医生。
解放后,王藩(又名王屏洲)被政府授予革命烈士。
另一方面,王祥麟悬壶济世,助人不倦。
1938年,钱启桐医师在湖南省伤寒,这种病在当时比较难治,死亡率高。王祥麟每日为他送医送药,千方百计治好了他的病,还每月送钱给他的家属。直至解放以后,钱启桐全家还念念不忘。
解放战争时期,家乡青年逃壮丁到上海市找王先生解困。王祥麟二话没说,一方面出钱给地方摆平,然后留人在后方医院工作,乡人莫不感恩戴德。
从1931年就追随王先生直至全国解放的章孟诰,解放后携眷回乡,因患癫痫病,谋生无计,顿生绝念,走上不归路。1950年其妻姚球携二个幼小子女去上海找王祥麟。这时王祥麟也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但他仍伸出援助之手。知姚球会做裁缝,买了一具缝纫机给她,让她在平凉路开了一爿成衣铺,自力更生,使孤儿寡母免受流离之苦。
1946年抗战胜利,170后方医院由湖南省迁移到上海中心城区平凉路眉州路,接收日本总司令部房产,改称为联勤总司令部第20后方医院,王祥麟仍任上校院长。
1920年王祥麟与鲜迭人黄爱梅女士结婚,所生三男四女,最小的女儿1945年出生,这七个子女,有的在后方,有的随军在前线。170后方医院迁上海市后,王祥麟的子女都先后来到上海。为解决眷属子女住房问题,王祥麟将原平凉路日本人弃置的三间铁皮马房,暂作宿舍。两年后,王祥麟就近新建了三间二层小木屋,安顿眷属,使子女们有一个安定的栖身之所,并在市内就近学校就读。
解放战争开始,他奉调去南方工作,1948年1月参加训练团受训,2月又调南昌市接收第22后方医院,仍任上校院长。1949年4月解放军渡江以后,南京、上海相继解放,势如破竹。蒋介石兵败如山倒,王先生在南昌,上海市派军车接他去台湾,被他婉拒。他率部沿湘桂路南下,寻求起义或投诚的道路。11月到达桂林市,就在桂林解放的前二天,上级又派军车接他上飞机去台湾,再次被他婉谢。桂林解放的第二天,他弃暗投明,率旧部携械向桂林军管会投诚,经审查后宽大释放,给证明同意回家。12月30日到达上海,与家人团聚,并将桂林军管会出具的证明,向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报到、登记在册。
全国解放以后,由于他复杂的人生经历,不可避免地几次受到审查,曾经“三进宫”。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拨乱反正,平反一切冤假错案。王祥麟提出申诉,1982年8月21日杨浦分局下达(82)459号《决定书》,予其平反昭雪。
1989年11月11日,王祥麟因久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于86岁,结束了他带着传奇色彩的一生。在王祥麟生病期间,县政协、县人民医院都派人到上海市对他探视慰问。
根据王祥麟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人送回故乡落土安葬。大麦屿村干部为他选择了一块上好的墓地,作为永恒安息之所。送葬那天,大麦屿村的老少都自发前来送葬,队伍排成了一条长龙。
人物评价
王祥麟的一生热爱祖国,期盼台湾早日统一,同时也热爱家乡,关心乡里,助人为乐,为乡里父老与友人所尊敬。他为人诚恳,胸怀坦荡,也爱自己的儿女,把七个子女培养成国家建设有用之材。七个子女中,前四个享受离休干部待遇,其中三位是中共党员。三子王则珊,是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曾经被推举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长女黄玉敏(母姓),在香港特别行政区创业,和其先生郑仲声回玉环合资兴办企业,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多次为地方经济建设捐款捐物。
县立医院首任院长王祥麟先生,为人诚恳,名重一方,一生从医,在中国国民党时期累官至上校医院院长,解放后因历史问题“三进宫”均无罪释放。他的一生,折射出新旧两个时代的烙印。王祥麟80年的风雨人生,史书无传。今志其生平事略,以昭后人
参考资料
从历史尘埃中走出的王祥麟.浙江省归国华侨联合会.2024-01-19
目录
概述
人物介绍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