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英 (1900—1977),原名钱德富、德赋,笔名钱杏、谦吾、张凤吾、张若英、黄英、黄锦涛、牟殊、残夫、寒峰居士、阮无名、鹰、魏如晦等,安徽省
芜湖市人。他的诗歌、小说、散文广受欢迎,而他的创作以话剧成就最大,例如《碧血花》《李闯王》《海国英雄》《洪宣娇》等。
阿英先后在安徽公学附小和萃文中学上学。1918年,他考取芜湖邮政局为邮务生,1920年,他前往
上海市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于1947年任
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以及大连市委文委书记。后来,他担任了天津文化局局长和文联主席。1977年6月17日,他在北京逝世。
阿英是继
胡适和
鲁迅之后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阿英的近代文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资料的整理与出版;二是编写书目;三是研究论著。在近代文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著名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专家。对创作、翻译文本和史料建设所具有的奠基意义,对近代文学有填补空白的性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阿英1900年2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
芜湖市,先后在私塾、安徽公学附小和省立商业学校学习。后来,学校因故停办,他便转到芜湖圣雅各中学,然后又转入萃文中学。在芜湖邮政局工作了一年之后,由于经济拮据而辞职。接着,他在
合肥市和
宣城市等地担任语文教师,并开始发表小说和诗歌。1918年,他考取芜湖邮政局为邮务生,1920年,他前往
上海市考入中华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创作生涯
1925年,“五”惨案后,他在芜湖编辑出版了《苍茫》杂志。1928年1月,编辑了《
太阳月刊》和《时代文艺》等杂志,并出版了《力的文艺》。他在1929年7月14日上午,奉命与一些人到英租界
大马路上进行街头游行示威活动,被小沙渡巡捕逮住,送进了提篮桥西牢被捕,他在狱中写了小说《灰色之家》,并由出版公司代为出版。从1931年到1933年,他撰写了《现代中国文化作家》、《中国新文坛秘录》、《现代中国文化论》和《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等著作。
1937年,与郭沫若、
夏衍共同创办了《
救亡日报》并主编了《
文献》杂志。同时,他还为出版《
鲁迅全集》提供了资料。在1938年,他冒险出版了黄镇的《西行漫画》,并受组织委托保存了毛泽东著作及中共的重要文献。除此之外,他还出版了《抗战期间的文学》、《剑腥集》、《
晚清小说史》等书籍,并投入戏剧活动,创作剧本并参加导演。他创作的话剧《春风秋雨》、《碧血花》、《海国英雄》、《洪宣娇》、《牛郎织女》、《杨娥传》等在沪上演。
1945年,阿英根据郭沫若的《
甲申三百年祭》撰写了五幕历史话剧《
李闯王》,该剧在苏北、苏中、华东等地上演一百多场。在解放后,该剧被译成外文,在捷克
布拉格民族剧院演出。除此之外,阿英还在抗日战争期间撰写了《扫荡别记》、《春荒杂记》、《敌后日记》,记录了
新四军、中共领导的华东野战军的对敌斗争历史。
在1954年,撰写了《剧艺日札》《元人杂剧》《小说二谈》《
晚清小说史》等著作,并编辑了《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以及《
晚清文学丛钞》。此外,他还编写了纪录电影剧本《梅兰芳》。
晚年经历
阿英在1947年担任
中共中央华东局文委书记和大连市委文委书记,参加了中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并担任华东代表团团长和大会常务主席团成员。随后,他担任了天津文化局局长和文联主席,并在1951年调任东北文联主席。1954年,他成为
中国文艺网的党组成员和副秘书长。阿英对美术也有深入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搜集了历代
国画、石刻,并对杨柳青、
桃花坞等木刻年画、窗画进行了认真研究。1966年初,阿英和
夏衍、
阳翰笙等被“揪”了出来,成了专政对象。阿英身患
肺癌于1977年6月17日在北京逝世。
主要作品
阿英的作品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话剧、文化史料整理和晚清文学研究等方面。他的创作以话剧成就最大,其中《碧血花》描写了明末秦凑准名妓
葛嫩娘在南京沦陷时勇赴国难、壮烈牺牲的故事,影响颇大。此外,他还写了《李闯王》等有影响力的剧本,以及《海国英雄》、《洪宣娇》等。他的作品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被多次翻印,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
日语、
德语、
捷克语等多种语言。《
晚清小说史》等有日译本、德译本。《李闯王》有
捷克本译。
小说
剧本
史料整理
创作特点
阿英的创作特点主要包括强调史实与文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历史剧富有抒情色彩和战斗精神、强调学术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以及现实性与历史性。
真实性和客观性
阿英在继承传统目录学研究方法和体例的基础上,注重对序、例、提要的书写,并主张审慎严谨,强调史实与文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例如,他的《
中国近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是一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的文献,通过对史实与文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审慎严谨的编,为中国近代文学史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抒情性和战斗性
阿英的历史剧富有抒情色彩和战斗精神,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例如,他的
历史剧《海国英雄-郑成功》以明朝末年为背景,描绘了郑成功与
荷兰殖民者斗争的故事。
开放性和民主性
阿英主张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强调学术的开放性和民主性。他善于把握历史事件中的转折点,强调情节的
张力和
戏剧性。例如,他的历史剧《李后主》以
五代十国的南唐后主李煜为背景,描绘了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兼具政治与文艺色彩,引人入胜。
现实性与历史性
阿英的创作类型包括小说、散文、文艺评论和历史剧等,其中历史剧占据了较大比重。他认为,
历史剧可以借古讽今,反映现实社会问题,为现实政治服务。同时,他还强调了历史剧的教育意义,认为历史剧可以引导人民大众进步。例如阿英在他的历史剧作品《
李闯王》剧本演出产生巨大反响后说,他这个剧本是想揭示
李自成农民
起义军失败的原因——“被胜利冲昏头脑”“离开了人民”,并通过这段史实的再现,冀望我们的同志“吸取这些历史教训,把它当作晨鼓暮钟来加以警惕”。
主要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
阿英始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视为圭桌。在文学研究中,他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试图通过文学研究揭示社会现实和历史规律。1928年至1929年间,他读了大量的
卡尔·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并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写出大量的文艺评论和专著。两年内,他共出版诗集、小说集和文艺评论集13部,近200万字,其中最著名的是《力的文艺》和《文艺批评集》。
革命理想与学术研究的融合
阿英在学术研究中融入了自己的革命理想和信仰,以政治信仰为指导,将革命理想深深熔铸在学术研究中。例如,他的《
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是一部旨在揭示列强侵华罪行的文学作品集,全书贯穿着反帝反封建的主题,同时也是一部具有史料价值的文学集。
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阿英认为,文学研究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的心声,为时代服务。他的文学研究紧密联系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致力于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革命化进程。在太阳月刊中,阿英发表了许多有关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文章,积极宣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和革命化进程。
个人成就
他一生著作甚丰,内容涉及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杂文以及古籍校点和编纂等,在对文化史料的发掘整理和对晚清文学的探索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涉猎典籍之广,搜集材料之细,堪称国内独步。他撰写的《
晚清文学丛钞》等皇皇巨的问世,填补了文学研究资料的空白。
20世纪30年代,阿英和郑振铎共同开辟了“晚清”文学研究这一学术领域。二人于1937年出版《
晚清小说史》与《
晚清文选》,堪称其时晚清文学研究双璧。《晚清小说史》也可以作为近代小说学成立的标志。
他的创作以话剧成就最大,其中《碧血花》描写了明末秦凑准名妓
葛嫩娘在南京沦陷时勇赴国难、壮烈牺牲的故事,影响颇大。此外,他还写了《李闯王》等有影响力的剧本,以及《
海国英雄》《洪宣娇》等。他的作品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地被多次翻印,部分作品还被翻译成
日语、
德语、
捷克语等多种语言。
阿英的《资料·索引集》中对新文学史料的归纳包括总史、会社史料、作家小传、史料特辑、创作编目、翻译编目、杂志编目、中国
人名索引、日本人名索引、外国人名索引和社团索引等11个方面。这些归纳为之后几十年新文学史料研究的范围和框架奠定了基础。
人物评价
周楞伽评价阿英的文学成就说:“阿英乃是他在文坛上由
左派批评家转变到极右倾的古书收藏家以后所用的笔名。自从他用了这个笔名以后,就不曾再用‘钱杏邨’三字写过文章,而且从此也搁笔不再写批评了,大概他也有些懊悔青年时代的卤莽灭裂,以致陷入左倾
成人幼稚病的错误,而深自韬晦的吧。”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维保认为:“就创作而言,阿英所作主要是小品文和话剧,但客观来说,作为评论家和文学史家,他所取得的成就更高,在
芜湖市现代文人中是最有影响力的。”
张爱萍、
楼适夷、王阑西、
魏巍、
黄裳、柯灵、
陆文夫、赖少奇、
石凌鹤等也题词写诗,称赞其高风亮节,有曰“制剑扬鞭征腐恶,文章道德景前贤。”
中国现、当代文人
阳翰笙在其逝世10周年时赋诗:“笔阵纵横五十年,书香文采留人间。”
人物纪念
阿英藏书室
阿英的子女依照他的遗愿,将他的藏书捐献给
芜湖市图书馆。为了纪念他,家乡人民在风景优美的镜湖之畔烟雨墩上设立了阿英藏书室。现位于
芜湖市镜湖路烟雨墩上的安徽文化名人藏馆内,地处芜湖市
镜湖区镜湖路2-1号。陈云是阿英在三十年代在上海时的领导,他亲笔题写“阿英藏书陈列室”。
一百周年纪念
2000年6月29日,
中国文艺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阿英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并举行《
阿英全集》首发式。
轶事典故
阿英在江西匡山读书时的一个故事。当时阿英的哥哥已经成婚,而他还没有娶妻,因此常常被哥哥的妻子嘲笑。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和学识,阿英便常常在晚上独自躲在房间里读书。有一天晚上,阿英正在读一本悲秋主题的诗集,突然听到窗外传来一阵女子的声音,询问他是否在读悲秋诗。阿英没有想到会有人这么问,以为是被取笑了,于是就出来一看,结果却看到了一位陌生女子,她向阿英请教了一些文学方面的问题,并称赞了他的才华。最后,女子还邀请阿英去她家做客。这个故事流传甚广,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和象征,展示了阿英的才华和勤奋,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形象。同时,这个故事还表达了文化交流和互相欣赏的精神,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典故。